校本培训: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差别.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599194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培训: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差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校本培训: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差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校本培训: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差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校本培训: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差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校本培训: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差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培训: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差别.doc

《校本培训: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差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培训: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差别.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本培训: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差别.doc

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的差别

王勤莉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的差别”,相信在座的经验丰富的老师们都有很多真知灼见,都有切身体会。

所以,我不想讲抽象的专业理论,只想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谈谈我的一点看法,希望对青年教师们有所启发。

一、备课——文本解读有差异,读出自我见功力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97年,备课用的参考资料就是一本教师教学参考书,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海量的备课资料,参考书上那点有限的资料就成了权威,成了至尊,也成了束缚手脚的镣铐。

即便有些问题它解读的并不清晰,明知道那样讲给学生没有丝毫价值,还是会逼着自己,像背答案一样默记于心,稍加消化便讲给学生听。

因为没有名家案例可以参照,也不知道教学有模式,基本上就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一大堆问题,用接连不断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读文章,以为学生只要认真听了,积极发言了就能把语文学好。

后来,培训的机会渐渐多了,现场观摩过程翔、郑晓龙等名师的课,也看过一些名师的录像课,才发现对文本的品读可以跳出教学参考,可以向外延伸向内开掘,可以读出属于自己的理解,甚至可以品出和教参不一样的味道。

这样的解读把文章变成了宝藏,师生上课享受着挖掘宝藏的快乐。

这样的解读也使同一篇文章具有了不同的魅力,不同的老师来上便有不同的风景。

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浅薄,要把语文上出味道来,必须在文本的解读上下工夫。

于是,我开始购买名家的专著,《于漪教学艺术论》、《钱梦龙与导读艺术》等书,像学生读书一样拿着笔圈圈划划。

关于备课,于漪老师说过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她说,“教参是别人劳动的成果,不过是贴在窗户上的一朵纸花,没有生命力;而自己钻研出来的,虽无多少惊人之处,但毕竟是扎根于思考原野上的野花,富有生命力;拿着自己钻研的东西上课,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这些年,俞映潮老师的课深受欢迎,他对文本的解读可谓篇篇都有独到之处,他把文章拆分组合点面兼顾,娴熟得像玩一个小孩子的魔方。

还有“青春语文”的代言人北京的王君老师,“魅力语文”的倡导者上海的李百艳老师,等等,她们敢于和别人上同课异构的课,她们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阐释,所以才能上出不一样的花样了。

所以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

对语文而言,文本的解读是备课的前提,所以,青年教师要尽快地成长为骨干教师,首先要在文本解读上下工夫,在备课上下功夫,增强自己的功力,练就一身真本领。

二、上课——学生主体要落实,鼓励引导要及时

1、教案在脑,学生在心

语文这门学科跟其它科目不一样,我们没有明确的知识体系,具体到每节课就没有固定的授课知识点。

虽然每节课都有教学目标,可那往往是方法的培养、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熏陶。

一篇文章在手,又都是经典的名家名作,其实值得学习值得分析的地方都很多,所以最初上课的时候,总是贪多求全,以为可以教给学生很多知识,其实就忽略了学生的领悟程度。

因为设计的教学内容多,所以很多问题都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学生的理解是没有深度的,更谈不上自主、合作和探究了。

用新课标“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来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没有得到落实的。

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配合老师完成授课任务的配角而已。

名师的课堂总是思路清晰,简约却不简单。

看起来不经意抛出的一个问题却能抓住文章的核心命脉,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他们往往从一句话入手,或者从一个“文眼”入手,领着学生深入开掘,大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尽头。

而且,由于学生的探究、合作,课堂上生成的东西特别多,这是在老师预设之外的,是备课中没有提前埋伏的环节,反而会特别精彩。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思维得到锻炼,学到了方法,提升了能力,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体。

所以我觉得,青年老师上课的时候脑子里要装着教案,眼里要有学生,心中要有学生,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有主体地位落实了,才能谈得上培养学生,为学生的发展负责。

2、注意评价,言语生花

作为一个观察者,我去听青年教师上课的时候,发现青年教师确实有自己独到的优势。

他们通常思维敏捷,语言流利,风格鲜明,充满活力,如果是漂亮的女老师,或者是帅气的男老师,那学生就更加喜欢了,有些孩子抢着说话,特别爱发言就表现的很明显。

但是学生的性格有差异,有些学生就羞于表达或者说懒于表达,怎样调动这些孩子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觉得现在做的就比年轻的时候做的要好。

以前,学生答对了问题,我也会马上肯定和表扬,通常也就是程式化地说一句,“好”或者“很好”,至于好在哪里,为什么很好,没说。

现在,当孩子们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时,我真的会充满欣赏地看着他们,和他们进行眼神的交流,然后告诉全班同学,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好在哪里,比如,我经常说的,“语言表达特别流畅,真棒!

”“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有思想,你很了不起。

”“能从多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你的思维很厉害。

”“哇,你出口成章,说得比老师说得还好。

”“你说得真是太棒了,很有进步”等等,有时候这些还不够,我还会伸伸大拇指,或者故意做出点夸张的神情和动作。

我觉得这样的评价里,不光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而且传递出老师的欣赏、赞许,也能提高他们在整个班级中的知名度,学生受到的鼓舞是巨大的。

尤其对于基础年级中下等的学生来说,老师的鼓励尤为重要,他们本来就缺失自信,老师的表扬会让他们重新鼓起风帆,勇敢向前。

更多的时候,学生的回答可能不那么令人满意。

以前上课的时候,听到学生说错了,略加启发后,如果学生还不能领会,心里真的就会很失望,虽然教室里没有镜子,看不到自己的脸,但是,我能从学生的眼睛里很容易地读到自己脸色的变化,那肯定是失望的、不悦的,甚至有时是烦躁的、厌恶的。

现在想来,那对学生敏感的、脆弱的自尊心是多大的伤害呀,他们从此可能就怕了,怕回答问题,尤其是怕说错了,让老师失望,使自己丢面子。

但是,现在上课不一样了,学生说错了不要紧,只要他认真听课了,认真参与了,我的内心深处就不会有任何的不满,有时候我还会笑着说:

“谢谢这位同学给我们一个不完美的答案,可以让大家继续思考。

”或者说,“你说的有一定道理,我还想听听别的同学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

”有时候,学生发现自己说错了,表现得很羞涩,很惭愧的样子,我会说:

“说错了不要紧,不会也不要紧,要是大家都会了,都对了,还要老师干啥呀,我该下岗了,对不对?

”在学生会意的笑声中,我的订正、我的讲解,学生就会听得特别认真。

3、主体落实,和谐相处

这次到华师大培训,我们的导师胡东芳教授指出,教师行为的差异,其实都是教育理念的差异。

教师是不是真的尊重生命、尊重每一个学生,表现在教学行为上是有差异的。

比方说,有的老师习惯于踩着上课铃声走进教室,往讲台上一站,开始上课。

有的老师习惯与课前走进教室,走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拉拉家常,聊聊题外话。

表面上是行为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位老师教育理念的差异。

前者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权威的,高高在上的;后者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是亲切的,是和学生平等的。

观察青年教师上课的时候,我发现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权威性很强的,老师讲得振振有词,学生坐的规规矩矩,听得谨小慎微。

除了几个出类拔萃的学生能主动举手发言外,其他的学生都处在陪读的位置上,他们学的很被动,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课堂气氛就比较沉闷,所以老师上课的感觉有点尴尬,好像在求着学生学习。

还有一种好像与之相反,老师深得学生喜爱,上课的状态很放松,学生比较活跃,甚至是热热闹闹的感觉,表面上看起来挺成功,而实际上好多学生的思考缺乏独立性,缺乏深度,人云亦云的多,随声附和的多,有些调皮捣蛋的还有些小动作,表现得很随意。

这两种情况,我觉得需要适当的融合,前者老师压制得太多,需要多一些平等和尊重;后者,老师放手得太多,需要多一些严谨和权威。

所以,对青年教师来说,其实有个修炼的过程,当你能够把自己的魅力转化成威力,或者说把威力转化成魅力以后,你的课堂纪律不成问题,你能保证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认真参与到你的教学中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和学生谈平等,谈尊重了。

说到底,还是那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老话,教育是一门艺术,尺度如何把握,需要不断地琢磨推敲,如古人所言,“切磋琢磨,乃成宝器。

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象玉石切磋琢磨也。

”青年教师只要有切磋琢磨的的功夫,几年的历练之后,就能达到熟能生巧的水平。

三、课后——静心反思动笔写,多找原因少埋怨

记得前两年魏书生在崂山开讲座的时候,他说到教学反思的时候有个观点。

他说:

“教师固然要反思,但我觉得首先要正思,找到自己的优点,找到学生喜欢的环节,坚守坚守再坚守,发展发展再发展,这样反思发现的那些不足,才会一点点减少。

”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因为当时我们一提到教学反思,似乎就是指要挖掘自己的不足,检讨自己的缺点。

对自己的优点、长处,却缺少正视和正思。

很多时候,我们的课上得很成功,有出乎意料的生成,有师生绝佳的互动,有打动人心的情感,有愉悦师生的气氛,等等,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里面都有原因。

但很多时候,我们也就是心里美滋滋的,稍稍幸福了一下,或者跟同事说一句,今天这课上的不错,也就把这精彩的一页翻过去了。

过了几天,再回想的时候,细节已经记不住了;过了几个月,就啥呀记不住了。

名师专家们这一点就做的非常好,他们有随时动笔写下来的习惯,日积月累,经年数年之后,他们的手上就有一笔丰厚的财富了。

魏书生98本日记本的事自然不用说,大家都知道。

把一件简单的事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就是伟大。

崔校长的《民主教育的守望》,也让我们感叹那句古话:

天道酬勤。

耕耘就有收获,不劳就会无获。

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尤其是感觉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知识掌握不佳的时候。

常见有同事上完一节课后气势汹汹地走进办公室,愤慨地痛诉一番学生的不良表现后,又非常挫败地唉声叹气、一筹莫展的样子。

有的时候,我也这样。

我们就是这样享受着学生的成功,痛苦着自己的失败。

成就感和挫败感像两股麻绳紧紧缠绕在一起,牢牢地把我们捆住。

怎样才能尽量减少挫败的感觉,减少自己生气上火的次数呢?

我觉得不是通过羞辱学生或者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而是要通过认真地反思来寻找失败的原因,解读其中的玄机,破解其中的密码,才能打开阿里巴巴的大门,获得教育成功的宝藏。

在教学一线,我们面临的问题真的是层出不穷,但是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果必有因。

俗话说,事出有因。

常常拿着“果”来找找“因”,老师会越来越睿智,教学会越来越轻松,对学生而言,老师因为发泄无名火的次数少了,就变得越来越优雅,越来越可亲了。

没有哪个孩子会喜欢常发火爱训人的老师,我不希望学生因为怕老师而刻苦学习考个好分数,古人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我今天能成为一名语文老师,跟我小学中学的两位优秀的语文老师是有根本原因的。

所以,我一直希望我的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语文,欣赏语文老师,以一种快乐的心境来获得知识,并享受其中的学习过程。

当然,我也知道,在今天的教育现状里,这种想法过于唯美,有点教育桃花源的感觉,但我宁愿把它作为自己的教育理想,并孜孜不倦地努力着。

四、科研——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普通到骨干的关键

有人认为骨干教师与新教师存在差异的根本在于教学常规经验及教学策略上,他们认为只要借以时日,新教师习得了骨干教师在上述方面的经验即会成为骨干教师。

而实际证明仅仅做到表象上的相似并不能解决本质上的差异。

从教育专家的研究以及我多年教学成长的经历来看,新教师只是习得教学常规和教学策略这些知识后,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教学能力,但离骨干教师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而且这一定的距离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质”的变化过程,尽管“量”再多,新教师只是经验增加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教师只会变成名义上“老教师”,改变不了本质上的差异,永远是“老”的新教师。

这些年,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各科的老师们大多也参加了课题小组。

但很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的参与,所谓的开题、结题报告似乎就是教研组长、课题领导等几个人的事。

有人甚至觉得所谓的课题都是花里胡哨、假大空的表面文章,教学那一套该怎样还怎样。

其实,这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