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命题漫谈.docx
《初中思想品德命题漫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思想品德命题漫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思想品德命题漫谈
初中思想品德命题漫谈
一、思想品德试题的构成要素及命题的基本方法
•
(一)试题的构成要素
•不论什么类型的试题,归纳起来皆由立意、情境、设问和答案与评判四个要素构成。
•1.立意立意反映考查目的,是试题的核心或主题。
包括知识与能力。
具体要求是:
•
(1)立意要正确实现考试目的,体现能力考查的主旨。
把握好能力立意,必须关注行为动词、提示条件和预设程度三个要素。
•
(2)立意要准确,每题的考查目标应独立、完整。
•(3)立意要重点突出,考查目标要有层次和相关性。
•2.情境情境是实现立意的材料和介质,它关系着立意表达的程度。
•在试题中对情境设置的要求是:
•
(1)服从立意,
(2)体现生活化。
(3)体现公平性。
(4)体现时代性。
•(5)保证科学性。
(6)体现适切性。
(7)呈现方式的多元性。
•3.设问
•设问是试题的具体呈现形式,它关系着立意实现的程度。
对设问的具体要求是:
•
(1)围绕立意、根据情境进行设问。
•
(2)设问要体现对考试内容的概括,要有针对性,要涵盖重点内容。
•(3)设问方式要新颖、巧妙、灵活,要有亲和性。
避免使用生硬的设问,要贴近生活实践和人们对问题的认识。
•(4)设问语言要准确、简明、通俗。
•4.答案与评判
•
(1)答案:
答案一般分标准答案和参考答案。
•所谓标准答案是非此即错的答案,具有唯一性;所谓参考答案是提供参照,不作统一规定的答案,不具有唯一性。
•
(2)评判
•评判包括评定对错和判别成绩或优劣。
评定对错通常用“√”“×”等符号,也可用评语来表述,或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判别成绩或优劣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打分数,二是用等第(如优、良、中、差等)来表示。
•评判既要客观公正,又要有一定的弹性。
评判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诊断教学情况、激励学生进步的手段。
因此,在关注评判的准确性的同时,更要考虑人文性,让学生从评判中感受到关怀、鼓励和肯定。
•
(二)命题的基本方法
•从命题的方式分,通常有几下几种:
•1.通过“创设情境”命题
•这里的“情境”,是指环境、场面、场景等。
所谓“情境创设”,就是在题干中通过图画、典故、寓言等形式,创设一个具体的话语情境,然后围绕这个具体的情境创设试题,也称之为“情境创设”。
这是一种比较普遍而有效的命题方式,其优点在于形式比较灵活,能够覆盖较广的能力考查范围,问题指向明确,答案简洁并具有逻辑层次。
情境创设型试题的基本要求是:
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对材料进行鉴别、比较、综合,充分利用材料所含有的实际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线索,引导考生运用有关的理论观点去识别和分析这些材料,进而回答从材料中提出的问题。
情境创设是在明确考核知识点的前提下,立足于能力与素质考查而采取的命题技巧方面的新举措,从而在功能上优于传统试题。
•
(1)图像型试题
(2)寓言典故型试题
•2.通过客观事实命题
•这种命题方式,通常是通过数字表格或文字的形式,表述某种社会事实,这其中,有的是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具体事实,有的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有的是国内外社会热点问题。
这些事实中包含着尖锐的问题。
这种以事实命题方式的最显著特点,是它所提出的事实本身直接地就是问题,要求人们去解答。
以事实命题,不仅形象具体、确凿可靠,而且具有挑战性,它是一种普遍而有效的命题方式。
•事实类题型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题干以数字表格为主的形式,另一种是题干以一般文字为主的形式。
一般说来,题干以数字表格为主的试题,可以从表格的分类或数字的横向或纵向的比较中,直接地归纳提炼出观点;而题干以一般文字为主的试题,则需要作进一步深层的思考,找到所学相关原理来分析材料中所提出的实际问题。
这两种形式,不管那种形式,都在材料中给考生提供了答题的线索,即解题的突破口和基本思路,只要认真阅读材料,深入思考,就不难找到解题的钥匙。
•
(1)日常生活型试题
•这类试题一般是以自然科学和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作为题干,就此提出问题,要求从中体现有关的原理,这类试题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
(2)重大社会现实型试题
•所谓重大社会现实型试题,就是通过数字表格或文字,摆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现实,有的甚至是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难点,要求考生运用相关知识加以分析和说明,从而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题型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尖锐的现实性。
•3.通过引用“话语”命题
•近年来命题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引用“话语”命题。
所谓引用“话语”命题,即是通过引用某种典型“话语”、思想观点,创造一个语言环境,要求考生对语言进行分析和评判,从而考查考生对基本观点、概念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通过引用“话语”命题,通常是选取一种或几种思想观点,这些思想观点即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还可以是两者兼而有之的,提供给考生进行分析、判断。
这种试题的“话语”,有的幽默隽永,耐人寻味;有的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有的语意朦胧,发人深思。
这些“话语”给考生以振奋和激发,增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以发挥其潜能。
这是一种成功而有效的命题方式。
•通过引用“话语”命题,有观点概念、经典论断、名言佳句、生活俗语、理论谬误等几种题型。
•
(1)经典论断型试题
•这种试题是指把经典作家的精彩语句和精辟论断作为题干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对语句和论断作出理解和分析。
这类试题引用的语句虽然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是由于其含蓄深刻,富有启发性,所以对活跃考生思维却有积极作用,不失为考生对经典理论理解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
(2)名言俗语型试题
•所谓名言俗语型试题就是选取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明言佳句和思想观点或现实生活中的成语格言,作为题干,就此提出问题。
这种试题不仅能考查出考生的真实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且由于其具有认识的广泛性和一定的趣味性,能够缓解考生的心理压力,调动考生的情绪,具有临场的积极效果,不失为一种好的考查形式。
•(3)典型观点型试题
•所谓观点型试题,就是选取某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或流行的社会看法作为题干内容,要求考生用基本原理对这些观点或看法进行分析理解。
这种考查方式,通过基本理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结合,便于考查考生的理论辨别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4.通过提问“对策”命题
•这类试题一般是通过引用材料或直接陈述,提出尖锐的国内国际方面的社会现实问题,在向考生提出的问题中,要求回答解决问题的措施、途径和对策。
这些措施、途径和对策,往往是书本上没有的,需要考生临场发挥来作出回答。
这种试题,实际上主要是为了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应变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是难度较大、较高层次的考查。
二、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学科命题的新特点
•
(一)突出育人功能,积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 初中思想品德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课程,其内容不是纯粹的知识,而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对国家、集体、社会、他人和自己的理解。
它致力于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引导学生践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课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践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
•
(二)突出能力立意,侧重对考生基本能力的考查。
•注重基础,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试题在关注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考查学生认知社会所必须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强调能力立意,注重对考生基础学力的考查。
突出能力立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应用性。
试题设置具体情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综合性。
试题涉及面比较广,要求学生抽调知识,重视加以组合,做出解答。
•3.发展开放性。
试题答案不是唯一的,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和能力发挥空间。
4.体现创新性。
试题通过设置新情景,提供新材料,提出新问题,强调学以致用,注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提倡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回答问题。
•(三)贴近生活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永恒的主题和生命力所在,也是思想品德学科命题的基本要求。
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学生实际本身就是思想品德课程重要的教育资源,新课程背景下的很多试题,选取国内外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学生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和当地的重大热点问题作为试题的载体,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1.关注社会热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2.关注家乡建设,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走进学生生活,突出实践性。
•没有永恒的、抽象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总是历史的、现实的,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自主建构形成的。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建构的基础。
这一理念要求试题的背景材料反映中学生的思想需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使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判断、推理过程,分析思考,体验创造,升华情感,从而避免教学、考试“两张皮”现象,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品德”。
因此,许多试题都注意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四)设问灵活新颖,突出开放性
•开放性试题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不少试题在设问上比较新颖开放,答案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
三、试卷的编制
•
(一)试卷编制的基本原则
•考试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和重要组成部分。
“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有效手段”,这是教学评价必须遵循的总原则,当然也应该是思想品德试卷编制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具体说来,试卷编制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思想性、科学性、公平性、实践性等。
•思想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思想性是这门课程的首要特征。
因此,设计试题时,应注重试题本身的思想性,力求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导,使学生在答卷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道德的升华与思想的洗礼。
•科学性。
试题内容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保证试题内容无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错误。
试题的参考答案应简明、扼要、有定论,其所涉及的内容不应引起争议,或与较高要求的内容相互矛盾。
客观性试题答案应具有唯一性,主观性试卷答案应处理好限定性与开放性的关系,部分试题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和能力。
既能鼓励有创见性的答题,也有利于评分的可操作性。
•公平性。
公平性是判定考试成效的一个关键要素,也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主要体现。
要避免出现考生由于不理解试题的背景而造成解题方面的不必要障碍。
要兼顾城区与农村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差异,要尽可能避免因学生生活经历的差异而影响试题的公平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要考虑(兼顾)不同学生的认知风格。
在整体构思与具体题目的设计上应面向全体学生,考虑他们的实际水平与思维方式。
不照抄陈题。
•人文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程与前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增强了人文性。
思想品德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如何在试题中体现人文性原则,是评判思品试卷效度的重要标尺。
实践性。
实践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特点,因为思想品德本质上不是一套知识体系,而是致力于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得和养成的课程。
思想品德必须做到言行一致。
这就要求本课程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这一特点同样应当成为命题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案例剖析】
•思想性原则
•1.问题透视
•
(1)选材过于负面
•初中学生的年龄尚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对于社会的阴暗面还缺乏辨别能力,因此命题的选材应该坚持正面引导,选用有积极意义的材料,给学生形成正面的教育效果。
•
(2)选材低俗庸俗。
•2.技能指导
•
(1)坚持正面引导
•新课程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以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因此,试题要突出正面教育,向学生传递积极信息,宏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以优秀的传统、先进的文化、正确的理念、积极的行为以及社会发展的光明趋势来感动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以正确的、先进的内容,以尊重学生的态度,积极干预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
(2)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试题的立意,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基础,着眼于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要改变仅关注知识和能力方面立意的做法,积极关注考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使学生在考试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良好的教育,通过试题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
•科学性原则
•1.问题透视
•
(1)单项选择题的答案不唯一
(2)答案不科学
•(3)选择题的选项简单拼凑,失去干扰项应有的功能
•(4)情景材料设置不够合理,与设问联系不够紧密
•2.技能指导
•
(1)选材要科学
•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体验、感悟和践行,理解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分析和说明现实的问题,必须恰当地选取背景材料。
选择背景材料除了要兼顾思想品德学科的时代性、生活化的特点以外,还应注意:
①材料应该与考生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经历相适应,避免陈旧老化、成人化的倾向,材料本身不要成为阻碍学生展示其能力的因素。
②材料的信息量应适当,不要提供冗余信息或不足信息。
③呈现方式应该多元化,包括文字材料、图片、图表、表格等。
④表述应准确、简明,与测量目标一致;内容上既要有艺术的加工,又要确保真实可信,不能任意杜撰。
•
(2)设问要科学
•一般来讲,命题者追求设问的灵活、新颖,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设问首先必须做到指向明确,尽量减少给考生过多的审题障碍。
其次,一道题中的设问不能过多,尽量能保证试题的区分度。
同时,一道题中的每一问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不能东拉西扯。
再次,设问要根据命题者的意图控制合理的思维空间,该开放的要开放,但开放必须把握合理的“度”,不能无原则地开放,考生答什么都行,同时还要适当控制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开放性试题的比例不能太高。
另外,设问的形式要多样化,避免重复性地问题设计。
总之,问题的设计应该科学无误,指向明确,简洁、灵活、巧妙,遵循“大背景、小切口、活而不难”的原则。
切忌问题的设计指向不明确,给学生的答题带来障碍。
•(3)设问与材料要关联
•试题一般应从具体的情境入手,设计问题,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理解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
选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坚决避免材料与问题两张皮的现象,不要使材料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
•4)答案要适切
•客观性试题的答案必须准确无歧义,主观题的答案的组织要简洁、科学、合理,不能过于烦琐,开放性试题的答案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
同时答案应尽量依据教材,离开教材、学生可以发挥的内容不应该太多,要有一定的限度,保证试题必要的区分度。
•公平性原则
•1.问题透视
•
(1)照抄课本材料
(2)使用陈题(3)问题的设计成人化
•2.技能指导
•
(1)载体选择以及情景创设的公平
•载体以及情景应注意从学生所熟悉的重大时政热点、社会生活、学习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选取,关注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的生活结合点。
•
(2)设问设置的公平
•设问的公平性,主要是指设问角度和设问内容应带有普遍性,让全体考生都有话可说;同时还要注意设问的层次性,能把不同思想品质和思维水平的考生区分出来。
•(3)答案设置的公平
•用教材中的规范语言组织答案,主观性试题答案要简洁化、客观化,体现知识间内在联系的答案设置要把握好其逻辑性,开放性答案的设置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有分可得。
•人文性原则
•1.问题透视
•
(1)材料呈现形式单一,缺乏人文色彩
•
(2)设问成人化、泛化、虚化
•(3)版面设计单调死板,语言枯燥乏味
•思品考试注重回归生活,这不仅是内容上的要求,在形式上也应该要新颖活泼,“只有不引起孩子反感与拒绝的内容,才能打动他们的心灵,必须改变成人化的语言和灌输式的方式,把正确的精神食粮做成色香味俱全的营养餐。
”
•2.技能指导
•
(1)重视人文素材的运用
•图片、数据、典故、美文、诗歌等素材都可以成为思品命题的材料,注重选用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为主题的情境材料来培养教育学生,文质兼美的情境材料在增加试题美感的同时,更富有感染力,给人启迪。
•在试题中,选用美感与德育色彩浓厚的美文作为素材,打破了思想品德学科比较单一的以时政和案例作为素材的做法。
也使考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感悟,不仅在于考查什么,而是通过考试这一形式,留给更多的思考。
把考试作为教育的一个环节,让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
•
(2)调整设问方式
•第一,调整题型的设问方式。
如把“选择题”改为“辨一辨,选一选,四里挑一很简单”;把填空题改为“想一想,填一填,补充完整并不难”;把“连线题”改为“划一划,连一连,对号入座很好办”;把“简答题”改为“读一读,看一看,轻轻松松闯过关”。
这样改造题型设问方式的目的是把过去死板僵硬的语言变为亲切激励性语言,给学生以勇气和动力,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
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其他“探究型”和“整合型”试题,如“动一动,做一做,科学探究乐趣多”和“细分析,联实际,知识整合真有趣”。
这两种题型均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测定。
•第二,调整试题的设问方式。
在试题的设问上,注意面对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话可说,让学生考出信心
•(3)使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
•首先,可以改变传统的命题语言。
把以往的“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解答题等”这样一种刻板生硬、冷漠的面孔,分别改为“耐心填一填、精心选一选、用心想一想”,使试卷在形式上能吸引学生,为学生答卷创设一个轻松、民主的氛围,缓解学生对考试的紧张心理。
•其次,添加提示性、激励性用语。
如添加“请抓紧时间、请仔细检查、祝你成功、你一定能做对”等语言。
这些导语、提示语的主要意义不只在于拉近考生与考卷之间的距离,改变以往考卷冷冰冰的形象,更是从本质上体现出对人的尊重。
•(4)增设选做题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对知识的掌握也是有差异的。
显然,用同样的试题去考不同的学生,很难考查出全部学生的真实水平。
本着考试的公平原则,突出试卷的人性化,可以在试题的编制上增设选做题,其目的就是为了发掘不同学生的特长、优点和闪光点,张扬学生的个性。
编制选做题,应把握选择性强的原则,即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实践性原则
•1.问题透视
•
(1)选材脱离学生实际
(2)设问不适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3)答案照抄课本
•2.技能指导
•
(1)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建构的基础,因此,试题背景材料要反映中学生的思想需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使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判断、推理过程,分析思考,体验创造,升华情感,从而避免教学、考试“两张皮”现象,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品德”。
•
(2)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学会参与公共生活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应该提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品德的内化,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3)注重探究实践,落实课程理念
•新课程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观看录像等活动,还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材料,举办展览,开设壁报等活动。
试题应当体现新课标的这一要求,通过探究与活动题的考查,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改革,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探究活动题的考查,可以采用手抄报、写信、写建议书或倡议书、社会调查、提合理化建议、网上跟帖寄语等丰富多样的形式。
•(4)参考答案落实实践性。
•社会实践是丰富多彩的,探究与实践性试题,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生活阅历等多角度思维,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和全面展示综合素质的平台。
因此,在答案的预设上也应该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二)试卷编制的一般步骤
•无论是进行形成性评价或终结性评价,编制试卷的基本步骤大致是:
•第一步:
进行总体构思,确定试卷的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
•考查知识目标的试题要创设新情境,不要简单地停留在知识的再认和再现上,尤其不能把教材的文本当做试题的情境。
同时要避免盲目拔高,强调灵活地运用基础知识进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编制思想,发挥考试引导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此外还要重视实践活动考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
•2.能力目标
•对能力目标的考核,要侧重考查学生的观察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等目标要求。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编制时应侧重应用的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具体而言:
一是面要广,尽可能多方位地考查,有所侧重,不要集中在某种能力上;二是目标要明确,即学生解题时主要障碍在于是否具有某种能力,而知识不应该构成解题的主要困难;三是贴近学生生活,要密切联系科学、技术、社会,使之体会到学习即生活,生活亦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终极目标,该目标考核要体现两个层次的要求:
一是反应水平层次,主要指让学生对于某问题或事件表达自己的感受;二是领悟水平层次,主要是在反应的基础上,潜移默化,通过多次的反应,逐渐形成较稳定的意识或思维方式。
因此,编制试题的着眼点应放在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渗透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之中,注重对各类现象和过程的探索,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在答题的过程中去感受、体会与领悟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从而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第二步:
拟订命题计划,设计细目表
•命题计划是编制试题的依据,是科学设计试题、周密安排考试内容、便于命题有章可循的蓝图。
命题计划应包括两项内容:
一是编制试题的原则和要求,说明考试的内容范围、方法目标、试题类型、编制试题和组配试卷的要求;二是规定试卷中试题的分布,即具体考试内容中各部分试题的数量分布和所占比例。
•编制命题计划,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考试内容、考试范围和教科书中涉及的各项知识所要求掌握的程度,来确定试题的分布范围、难易程度、重点难点。
要全面反映考试内容,保证试卷对考试内容的覆盖率、代表性,以避免测试的偏差,预防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副作用。
对试题的数量以及难度比例的明确规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考试内容难、中、易比例适当,既要考虑大部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