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598557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电智能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doc

机电智能化专业与产业吻合度调研

——基于厦门市海沧经济自贸区的调查

温家宝总理就曾经指出“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是职业教育的规模、学科的设置,需要和社会需求相吻合,因为它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所以又应该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因此,深入开展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吻合度的深度调研,瞄准区域产业需要,不断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是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关键。

本文拟就江苏省海安县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现状、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一、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概述

(一)区域社会经济现状

据厦门市统计局发布最新消息,2015年,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厦门市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为目标,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自贸试验区取得阶段性成果,“一带一路”战略取得新进展,两岸交流合作深入推进,厦门市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

厦门成为国内首批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社会融合示范试点城市等。

厦门市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四个季度累计GDP增幅分别为增长7.4%、6.8%、6.8%和7.2%。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66亿元,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3.9亿元、1509亿元和1933.1亿元,分别下降0.5%、增长7.9%和增长6.5%。

结构调整优化推进,三次产业结构为0.7:

43.5:

55.8,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

主要指标增幅快于全国全省。

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增幅分别居全省第二和第一位,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幅快于全国、全省10.8和3.4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增幅快于全国、全省3.4和1.0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土地产出率由2010年的1.3亿元/平方公里提升到2015年的2.2亿元/平方公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电、耗水分别比上年下降4.7%和3.8%。

工业生产稳步回升。

2015年,厦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总产值5030.8亿元,比上年增长8.1%;实现增加值1254.1亿元,增长7.9%。

厦门市出台促进工业稳增长的11条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从规模看,单月实现工业增加值从3月份开始已连续10个月保持在100亿以上,从增幅看,从4月份开始累计增幅保持逐月回升态势。

从两大支柱看,厦门市电子、机械两大支柱行业分别实现产值1962.1亿元和1406.1亿元,合计实现产值336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7.0%。

重点工业企业支撑厦门市工业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十亿元的企业有74家,合计实现产值3115.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1.9%。

两化融合加速转型升级。

2015年,厦门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90.49,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88.99,两项指数继续稳居全国前列。

厦门市出台加快智能制造发展10条措施,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启动24个机器换工项目,实现工业技改投资251.8亿元,增长15%,占工业投资的71.0%。

先进制造业集聚效果明显,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315.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5.9%。

制造业升级亮点频现,厦门市平板显示产业链实现产值1153亿元,是厦门市首条突破千亿的制造业产业链,厦门火炬高新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产业链实现产值709.2亿元,台湾联华电子、清华紫光等集成电路巨头落户厦门,助力厦门成为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链实现产值94.7亿元,增长11.5%,海沧生物医药园区已成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二)区域职业教育现状

厦门市海沧区发展职业教育的起步时间较晚,也就是因为起步较晚所以各项规划建设才显得更加的规范和符合现今的发展需求。

特别是海沧区教育部门对厦门市海沧区职业技术学校在经费以及实训条件建设等各方面大力支持之下,也使得海沧职专的办学机制和软硬件条件得以完善。

在国家倡导劳动与教育两种制度相结合的号召下,海沧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进展,形成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行、并重、并举的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格局。

1.专业结构的规模:

形成面向一、二、三产业的专业结构体系。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厦门市海沧职专现已形成了面向一、二、三产业的专业结构体系,并为厦门地区不同产业提供数量不等、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和管理者,但随着厦门地区新能源、船舶等产业的快速崛起,面向新能源、船舶等专业亟待设置。

2.专业结构的比例:

瞄准一、二、三产业结构在动态调整

考察专业结构的比例(第一产业9%、第二产业27.27%、第三产业63.63%)发现,虽然第一产业的下降和第三产业的上升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总趋势,但从目前的结构现状来看,第二、三产业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其中三产是吸纳人数最多的行业。

专业设置中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数量偏少,仅占所有专业的29.41%,这与把海沧自贸区未来规划要求要求有差距。

为新能源专业服务的专业设置依旧空白。

3.专业结构的能级:

适应产业调整和技术提升的要求在拓展

专业结构的能级是立足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和短期职业培训两极延伸。

特别是在适应产业调整和技术提升的要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满足人才结构层次高移化的需求。

虽然海沧没有独立设置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但以职业教育中心为依托,通过多种多样举办高等职业教育:

一是积极申报和创建高职办班点,现有省教育厅下拨招生计划的高职层次的专业3个。

二是积极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通过联合办学的形式提升办学层次。

三是通过成人高考助学的形式,帮助学生实现学历的提升。

在做好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的同时,利用职业学校在师资、设备、技术上的办学优势激活短期职业教育,积极发挥主体型职业学校在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变中的特殊作用。

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分析

本研究中的“吻合度”,是用来描述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的一致程度。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的吻合度,具体体现在规模、结构、能级的对接上。

(一)对接现状分析。

从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接点在专业规划、专业设置、专业服务上。

1.专业规划:

与县域支柱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不够。

专业规划县域统筹不够。

一是布点分散。

海沧区内只有1所职校,整个厦门市却有大大小小的职校8所,且9所职校隶属不同的行业,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有限的资源浪费严重,极易滋生不正当竞争。

二是规模偏小。

职校年招生不足1000人,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三是结构难优。

不少职校专业设置“小而全”,专业特色不明;少数学校只有一两个专业,办学活力不强。

海沧区域内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求开办与之适应的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产业如餐饮、家政、物流等,但由于一些学生和家长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总认为从事服务业低人一等,再加上服务行业中出现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开办此类专业缺少正确的舆论导向。

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迫切需求各类层次的技术性人才,而长期以来,中职学校作为中等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所以我们要以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下设计和实施规划与建设。

和根据“国家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我们认为中职学校全日制学生培养应该承担两个职能:

第一是培养直接就业从事岗位劳动的中级技术人才,第二是培养一批适合参加高等职业教育的中级技术人才。

这两个职能是交叉与互补的要求,学校应以“明确培养目标,坚持需求导向,强化实践环节,提升综合能力”为基本原则,实现培养智能的多元化,在现有基础上对专业进行新的规划与建设。

2.专业设置:

与厦门市经济发展契合的紧密度还不够。

专业设置是专业结构与产业产业结构对接的直接接口。

但由于专业设置缺少充分的调查和科学的论证,个别专业甚至脱离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实际。

对新兴产业、行业人才呼唤的反应迟缓,如,新能源、新技术中的人才需求,往往落在社会培训后面。

此外,重点专业应有其特色的专业才能形成品牌,但一些重点专业建设重点不突出,或一些专业本应建设成重点专业却又难以成为重点,专业设置缺少特色也就缺少了后劲。

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市场为依据,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依据,注重科学论证中职的生命力,在于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合格的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瞄准市场,主动适应,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设置什么专业,随市应变。

如广州市黄浦职业高级中学,在1984年开设了幼儿教育专业,当时人口生育正处于高峰期,致使幼儿园大量扩招,私人办园和住宅小区办园渐起,加大了对师资的需求,而由于幼儿园大量的教师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所以,幼师专业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专业,很热门。

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幼师毕业生往往供不应求。

调查结果表明本地区幼儿教师有66%是该校的毕业生。

可见,该校幼师专业设置是正确的。

它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中等专业人才,促进了社会和经济发展,办学的路子是走对了。

事实证明,当我们客观、冷静地调查了解市场的人才需要,并以此为依据设置专业,我们就有好的办学效益,毕业生就会受到社会的欢迎。

专业设置与当地的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经济结构、科技发展战略的转移和调整以及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专业目标、内容,同时又要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不能凭感觉、赶时髦。

二、专业设置要具有超前性和灵活性由于教育的周期长,中职学制一般是三年,学生入学时市场的需求与三年后学生毕业时市场的需求会有所变化,因此,专业设置要有适度的超前意识。

我们要抓住市场信息综合分析,既要立足今天,又要放眼于明天,力争专业设置具有超前性和科学性。

此外,我们根据市场的千变万化,可以在主干专业,长线专业设置的基础上,增设短线专业、热门专业、新兴专业,增强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如果一味追求专业的长期稳定,培养的学生专业单一,就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对人才的需要。

应该是按需开设,稳中有变。

所以专业设置注意现实性和超前性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功利性与社会性相结合,正确处理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普通专业与特色专业、单科专业与综合性专业的关系。

三、专业设置及定位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样也要求我们在专业的设置与定位上跟上社会的步伐。

有关部门已颁布若干年后所有教师必须达到大专以上的学历,更有停办中等幼师专业信息,因此,职校幼师专业办学的定位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

提高办学层次,广开门路,实行多种形式的办学,活化办学机制,以符合社会的要求与发展,实行中、高等教育一条龙的服务,适应家长和学生的需要,架起通往高校的桥梁,成为中职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树立质量观念,创设名牌专业企业信誉以产品的质量为关键,它影响着产品的销售与企业的命运。

办学如同办企业,中职的专业就像产品的型号,是办学的“关键工程”。

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根据劳动力市场的走向,强化拳头专业,办出特色,创出牌子,在劳动力市场上形成优势和名牌效应,以赢得教育消费者和用人单位的信任。

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社会的要求,促进经济的发展,学校的“入口”与“出口”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走出一条中职生存和发展的路子。

3.专业服务:

被服务对象参与职教发展的参与度不够。

职教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主要途径:

一是开发人力资源,二是提供技术支持。

当前职业教育由于缺少与县域被服务对象——用人单位的沟通,专业服务一厢情愿或是跟着感觉走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进一步加大了职业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不可回避的矛盾,所培养的人才缺失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区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还不高,区域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并不多。

近年来企业用工短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区域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质量规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