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 《鱼我所欲也》教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 《鱼我所欲也》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 《鱼我所欲也》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汇。
2.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3.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4.了解孟子的道德观,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的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考点链接:
文言文基础知识,议论文知识,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流程:
集体备课
一、导入
(复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相关语句导入新课)
PPT显示: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引导学生说说句式特点,及文章观点的。
过渡语: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
二、学习
活动一:
朗读课文,读清句读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提示: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
随文指点一些读错的字音、不易把握节奏的句子
PPT显示: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箪dān 乡xiàng 羹gēng 蹴cù
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个性备课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是/亦不可以已乎
3.教师点评。
活动二;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
2.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内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3.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线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5.学生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活动三: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句式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将学生分组进行“对美文”竞赛,一组出排比句或对偶句的上句,另一组对下句。
(学生熟读以下语句,力求背诵。
)
PPT显示: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
,。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4.呼尔而与之,;,。
5.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3)学生背诵课文。
三、小结本节课内容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梳理文章的思路。
3.校本练习一至七题
补充资料:
(PPT显示)
★“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
有不善。
(2)人有四种“本心”:
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懒。
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
(4)本性也需要“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
★《礼记·檀弓》中有:
“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
“嗟!
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生背诵课文。
二、学习
活动一:
理清思路,把握论证的方法
PPT显示:
1.作者在文中提出什么观点?
(讨论: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何作用?
)
教师明确:
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PPT显示:
2.提问:
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论据,讨论论证方法,理清论证的思路。
同步完成板书)
随机引导讨论:
1.“所欲、所恶、患”的内涵。
2.“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教师明确:
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
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
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从正面举例论证,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
“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
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
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
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
“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讨论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活动二:
(链接中考题)PPT显示:
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
论据一:
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
明确“义”的内涵。
三、训练PPT显示: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四.小结
结合板书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作业
校本练习第八题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所欲甚于生
鱼熊掌正面
所恶甚于死
道理论证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所欲莫甚于生
反面
所恶莫甚于死
舍生取义
正面不受嗟来之食
举例论证
反面接受万钟的俸禄
集体备课
1.导入。
(激趣设疑)
或播放视频,或实验导入,或课前演讲……
2.学习。
(问题导学)
活动一:
问题1……
实施方法:
……
活动二:
活动三:
…………
3.总结。
4.训练。
5.作业。
个性备课
初中学科讲评课模板
教者:
_________授课班级:
_________
一、试题再现
二、总体印象
三、存在问题
四、评讲思路
(如何解决存在问题?
)
五、规律总结
六、巩固练习
(建议完成时间:
30分钟家长签字:
)
一、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一箪食()
(2)一豆羹()(3)蹴尔而与之()
(4)不屑()(5)人之所恶()(6)为宫室之美()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乡为身死而不受
三、解释下列词语。
(1)二者不可得兼()
(2)所欲有甚于生者()()
(2)一箪食,一豆羹()(4)死亦我所恶()
(5)故患有所不辟也()(6)是亦不可以已乎()
(7)故不为苟得也()(8)此之谓失其本心()
(9)贤者能勿丧耳()(10)万钟于我何加焉()
(1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四、辨别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得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不知木兰是女郎: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之呼尔而与之为宫室之美
而蹴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
五、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
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请积累“舍生取义”的名人事例(3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D.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2.第一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B.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正反论证
C.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D.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3.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4.孔子说:
“人之初,性本善。
”在这个选段中,孟子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请找出这句话来。
5.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甚于死者”就是。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很有说服力。
B.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是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共七篇,二百六十一章。
C.《鱼我所欲也》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恶的,本文正是从这种理论出发,来论述“舍生取义”的主张的。
D.孟子指出,那些不能“舍生取义”的人,正是为物欲所蔽,为了“万钟之禄”“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失其本心”。
7.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此之谓失其本心。
”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8.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这段文字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D.本段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二)梁惠王曰: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曰:
“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1.翻译“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与“王好战,请以战喻”中的“请”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乃置酒请之B.战则请从C.臣是以无请也
3.孟子“以战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其目的是什么?
4.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成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