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 议论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docx
《人教版中考语文 议论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考语文 议论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中考语文议论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
议论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没有围绕画线句论述的一句是(2分)()
学习要刻苦勤奋,持之以恒。
A.古语说: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
B.“水滴”和“绳锯”的力量可谓小矣,但是经常不断地朝着一个目标去“滴”,去“锯”,最终会收到“石穿”“木断”的效果。
我们学习上要打好基础,也必须有这种精神。
C.“满招损,谦受益”,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
D.只要坚持不懈地下功夫,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基础是一定可以打得坚实的。
2.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团结、友谊、交融、发展》为主题的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今天在“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场隆重开幕。
B.打开报纸,满纸“界面友好”、“功能强大”……云云,让人恨不得马上就掏钱。
C.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微风和煦:
真是难得的好天气。
D.“满招损,谦受益。
”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12分)
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
李浩燃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刻划着汉字“丁××到此一游”。
近日,有人在微博上贴出这样一幅刺目的照片,发布者“无地自容”的心情,也成为很多网友的一致感受。
②“没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
”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竟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
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不仅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③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下。
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踩踏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为,中国游客甚至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
当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次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8300万人次,“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
④“到此一游”的风波,理应成为反思文明素养的契机。
面对刻字,现场中国游客莫不感觉羞愧,甚至连导游也赶紧走开。
微博热议、媒体讨论中,惭愧、耻辱的情绪,谴责、反省的主调,也让人看到整个社会对文明素质的强烈吁求、一个国家文明意识的自我审思。
当事孩子的父母也主动联系媒体,流下忏悔泪水,坦言“孩子犯错误,主要责任在大人,是我们监护不到位,平时教育做得不好”,公开道歉。
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应予以必要宽容并助其改正,但整个社会则应以此为镜、自我检视。
⑤的确,“到此一游”远涉重洋,也是国内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
从被刻字弄得遍体鳞伤的长城,到赫然出现在故宫大水缸上的涂划,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
习惯了乱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
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文明素养的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⑥有人说,最好的“到此一游”,是把旅途中所有的美好都刻在心上。
而提升文明素养,也需在心上刻下这让人蒙羞的“到此一游”。
在拥堵的公路上随意并道时,在地铁的长队里加塞插队时,在逃票成功洋洋得意时,在网络空间掐架骂娘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字就该闪动警示之光,提醒你触碰到了文明的红线。
谨记“到此一游”激发的文明耻感,以此自戒自省,以此校言校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才能迈进一步。
⑦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经不是问题,甚至海外奢侈品商店促销都会挂上汉语海报。
然而,很多人也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
的确,现代化的过程中,怎能少了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识的现代化?
国务院会议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式”,政府机构出台“文明行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在社会管理者那里,文明素养、人的素质,已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修课”。
⑧同样是神庙,雅典阿波罗神庙的一块石板上,刻着这样的铭文:
认识你自己。
反思埃及神庙刻字事件,以此为契机省察自我文明素养,才能在国际交往中赢得尊敬,更让我们在文明复兴之路上“递进一层”。
(选自2013.5.27《人民日报》)
3.作者在文中针对“到此一游”这类不文明现象,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3分)
4.第③段中作者说“‘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
”“特殊含义”应该怎么理解?
(4分)
5.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观点?
(3分)
6.阅读第段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再补写两个事例,反思我们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并以此为镜,自戒自省。
(2分)
花开半时偏妍(8分)
①相对完整而言,“半”无疑是未完成的一种状态,是令人遗憾的一种缺失,然而,“半”又何尝不是一种高妙的境界?
②你一定懂“泰极而否”的道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了。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
③花开半时偏妍,人生中,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半”中隐美的道理。
爬山的过程最美,半山腰的感觉最好。
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
一旦爬到了山顶,一切景色尽收眼底时,反而会有一丝失落感隐隐而生。
⑤“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
众所周知,绘画中描摹可观可触的有形之物不是什么难事,要让抽象无形的语言、声响和思维等入画,就不那么容易了。
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留白的经典之作。
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
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形成珠联璧合的完美融合。
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
运用“半”的智慧,成就艺术留白,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的境界。
⑥“半”,还可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
人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不把事情做得太过,留有回旋余地的“半”,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开启了一扇门。
“半”,是一种宽阔的胸襟!
⑦李密蓭诗云: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⑧愿我们知晓“半”的道理,掌握“半”的艺术,达到“半”的修养,无边受用“半”的恩赐与智慧。
7.作者由“花开半时偏妍”,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2分)
8.第⑤段是如何阐述“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的?
请简要回答。
(4分)
9.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
”句中的“虚实相生”在这里的意思是眼前景色和想象的美景相互交融。
B.“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
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
”中“撩拨”一词在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达了激发、引起的意思,突出了留白的妙处。
C.夏洛克冷酷无情,坚持索要一磅肉,落得人财两空。
这一事例证明了第⑥段中说的“不把事情做得太过”这一句话。
D.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
所以不必追求事物发展的圆满。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18分)
三种诸葛亮
邓拓
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
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
那也不尽然。
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
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
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
这是为什么呢?
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
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
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
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
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
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
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
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
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
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
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
当然不是。
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
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
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
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
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
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
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
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
否则,就是不应该的。
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
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
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
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
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
……议论自负,莫敢近之。
一日,持扇题其上曰: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盖意以孔明自许。
……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
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
传者莫不拊掌。
”
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作呕。
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1962年3月
(选自《邓拓散文选集》百花出版社,有删改)
10.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一般人对诸葛亮有好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热爱他、崇拜他。
B.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比较多的是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
C.知识丰富、善于调查研究,这是诸葛亮能多谋善断的条件。
D.“事后诸葛亮”如果善于反思是有可能成为“事前诸葛亮”的。
11.下列的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诸葛亮这个人物在历史学家、文学家的笔下是有区别的。
B.诸葛亮享有先见之明的美誉,是人们喜欢他而想象出来的。
C.诸葛亮不能作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误用马谡使街亭失守。
D.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事后诸葛亮”常因多嘴而坏事。
12.下面两个句子中“诸葛亮”的意思一样吗?
请解释。
(4分)
①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
②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
13.文中“带汁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分)
14.有专家认为:
“读书时,如果能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的观点,我们会得到更多。
”请运用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4分)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小题(4分)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考场作文)
①孟鸿寿,自幼患了软骨病,身长腿短,投特别大,脚小而纤细,走起路来很艰难。
但他下定决心苦学三年,终于成为独树一帜的名丑。
是挫折与艰辛使他功垂名就。
②电灯的发明,是发明大师爱迪生经历了上千次失败才发明成功的。
上千次失败充满了他对广明的渴望,也促使他将失败转化为动力,从而将光明带给人类。
③袁隆平,当他还是一名乡村教师的时候,便对权威发起了挑战,他不再迷信权威,他要为广大的农民兄弟干出自己的一番伟业。
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他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成为了救饥救贫的人间天使。
④我不能说挫折就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条件,但我要说,如果没有挫折作为动力,没有经历风雨的洗礼,要想取得成功恐怕是不可能的。
⑤江淹才思敏捷,妙笔生花,但终究还是“江朗才尽”;方仲永智慧过人,五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但最终却“泯然众人矣”。
⑥绚丽的彩虹,成功的果实,决不会青睐那些整日碌碌无为的人。
⑦如果没有居里夫人夜以继日的研究就没有镭的发现;如果没有阿炳的苦心拉奏,就没有那如泣如诉,哀婉动人的《二泉映月》;如果没有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潜心研究,就没有“神七”、“神八”的升天、祖国的辉煌。
我们要以勤劳为色彩,绘出我们人生美丽的彩虹。
经历了风雨,也许我们才会抛弃高不可攀的幻想,才会忘记那不堪回首的沧桑,才会走出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迷茫。
经历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①的超然;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②的自信;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③的傲骨;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④的洒脱。
⑧这些都使我们明白了“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的真理。
⑨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开篇用多个事例引出中心论点“没有经历风雨的洗礼,要想取得成功恐怕是不可能的”。
B.第⑥段在文中可以删去,因为本文论述的是挫折、风雨与成功的关系,本段内容与此中心无关。
C.文中采用了对比论证,用多个事例组成排比句展开论述,使论证更有气势。
D.本文论述到第⑧段就已经很完整了,但第⑨段不能删去,它用反问句结尾,既呼应了标题,呼应了中心论点,又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发人深思。
16.将下面四句引用的古诗词合理填入文章的画线处,正确顺序是(2分)
A.“众人皆醉我独醒”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
D.“风景这边独好”
怎样让幸福来敲门
石雅彬
①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报告指出,在被调查的
294个城市中,石家庄市居民的幸福感排名第一。
那么,幸福感是什么?
幸福从哪里来
呢?
②尼采说过:
“一切幸福感都有两个共同之处:
充溢的情感和高涨的精神。
一个处
在幸福之中的人就像是一条在水中的鱼,觉得无拘无束,可以尽情跳跃。
”可见,幸福
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
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
③作为社会心理体系的一个部分,幸福指数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
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怎样让幸福来敲门呢?
把握好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④第一,心理参照系。
人们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其实反映的就是心理参
照系不同而产生的心理感觉差异。
大到整个社会,小到社区、家庭,心理参照系处处
存在,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指数。
就整个社会而言,开放型社会和相对封闭的社会,其
心理参照系必然不同。
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尽管
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
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处在开放的社会,由于受到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
开始有了外在参照,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
受到了挫伤。
⑤第二,本体安全感。
本体安全感是指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
人们对外在世界
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
本
体安全感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⑥第三,成就动机程度。
所谓成就动机,就是人们对自己成功程度抱有的期望值,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志向。
志向能够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我们说那是理想;如果志向成
为现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我们只能称其为幻想。
人们如果意识到自己获得的
成就高于预期目标,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如果感到自己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就不会有幸福感。
虽说每个人都应该有崇高理想,有远大抱负,但随着时间推移,当
你发觉自己的目标似乎很难达成,甚至严重影响了你对生活的感受和信心时,那就要
反思一下,是否该调整奋斗目标或者是行为模式了。
⑦有研究者发现,在赛场上,冠军的压力最大、焦虑程度最高,因为他们总想保持
第一,希望再创佳绩;亚军满怀遗憾,容易陷入“如果发挥再好一点”的侥幸和假想
中;而第三名感觉最满意,因为他们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又不用苛求自己非得争第一,
因而他们的幸福感最强。
⑧不少人一味追求考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跻身精英阶层……可永远想当第一,
也就可能永远面临失败的危险;永远想着超越,就永远感觉“自己还不够完美”。
太过
争强好胜的人,不妨试着体会一下质朴平凡的生活。
这不是懒于进取,而是懂得为自
己的付出喝彩,这也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智慧。
(本文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引用社科院的报告,是为了引出论述的话题;第②段引用尼采的话,是为了论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B.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这山望着那山高”,说明人们的心理参照标准提高了,心理感觉就会发生变化,幸福感也会随之降低。
C.在赛场上,第三名的幸福感高于亚军和冠军,究其原因,是第三名不苛求获得第一,对成功的期望值低于亚军和冠军。
D.本文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一味争强好胜,平淡质朴地生活、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是获得幸福感的最重要途径。
18.下面的材料,可用作本文第④段的事实论据,请说明理由。
(3分)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王国,相对封闭,经济并不发达。
2006年被评为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幸福指数”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十三。
19.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
(4分)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14分)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高闰清
(1)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
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
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诗歌,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体会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
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2)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
鲁迅曾说:
“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
”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
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
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3)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
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
(4)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
俗话说: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做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当属“从心所欲不逾矩”者。
然而,生活的规范像是一条绳索,时刻在束缚着思想的自由,让心灵不能自由呼吸,进而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
“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
”文学作品如一座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人生,拨开心灵的迷雾,引导前行。
(5)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
”深思熟虑后会发现:
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
(6)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
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与快乐,买现自我的越越。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心灵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
(7)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
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必然需求。
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
希望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着缕缕阳光。
(选自2013年4月《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
20.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1.选文第
(1)段引用高尔基的话,有什么作用?
(3分)
2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的?
(4分)
23.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24.结合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正能量。
(2分)
说“笑”
杰斯·贝林
①那个夏天,我跟一只名叫“金”的大猩猩呆在一起,每当我抓住它的脚趾轻轻一捏,它就会抖着肩膀,爆发出一阵刺耳的大笑。
十五年来,那笑声常回响在我的耳畔。
除了人类,其他动物有幽默感吗?
从某种意义上看,答案是肯定的;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却是否定的。
过去十年里,比较领域里的一些重大发现显示,大鼠也会笑,贾克·潘克塞普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证据。
他研究的课题是啮齿类动物“在玩闹行为中是否产生愉悦的社交体验,其原始形式的笑是否为一种重要的、增进社交的情感交流成分”。
首先发现的是大鼠真正的笑声和人类差别很大:
从一个吸气声开始,每隔相同时间爆发出一系列5千赫兹的超声波“吱吱”声;而人发笑是呼出气体,从一个“h”音开始,紧接一个元音“a”,且喉咙能产生强烈共振。
②潘克塞普和助手系统地开展了多项实验,结果发现,在功能性和表达方式上,大鼠都和人类儿童的笑声有显著共性。
大鼠似乎很怕痒,越怕痒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