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口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7220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口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马哲口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马哲口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马哲口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马哲口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哲口试题及答案.docx

《马哲口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口试题及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哲口试题及答案.docx

马哲口试题及答案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其本质特征是什么?

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儿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

说体系。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

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

论,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

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本质特征:

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历史必然性:

其一,当时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机器工业的发展,为实现人类哲学的新变革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历史条件。

其二,当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必要的科学基础。

其三,当时哲学发展的新成果,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其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具备了承担哲学新变革的主观条件。

(1)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样,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2)阶级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3)自然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

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

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

(4)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它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

(5)主观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这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3、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性质;

斗争性:

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两者关系:

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联系:

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

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内在的同一性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斗争性引起量变,为质变做准备;

第二、斗争性突破事物的度,完成质变。

4、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学习这一原理的意义是什么?

矛盾普遍性包含着两重意义:

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其二是说,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有差别的根据。

(笔试第十一题)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表现在:

①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

②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相互联结的。

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根据。

理论是从具体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普遍性的东西,具有共性,而具体实践相对来说表现为个性、特殊性。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理的哲学基础。

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

5、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及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6、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笔试第二题

7、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笔试第十四题

8、举例说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表现在: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

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

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

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例子:

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恩格斯

我们的地球正在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绕太阳旋转。

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都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9.什么是静止,举例说明静止的两种形式并概括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的表现形式:

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没有发生质变.举例:

小七与老大并排站立,不受外力,小七相对于老大静止,形状和大小不发生变化。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10.什么是规律?

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11.认识运动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这就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过程,它体现了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到无限的发展过程。

认识过程的无限发展是人们对客观过程及其推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并用其指导实践取得成功,认识的过程就基本完成了。

但就认识的推移和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而言,认识的过程并没有结束。

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只能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无限性,决定了人们的实践和认识运动必然是是一个形式上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内容上不断深入,无限扩展的过程。

12.怎样理解永恒发展和相互联系的关系?

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联系构成运动,运动引起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一定的变化;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结合我国人口资源问题,谈谈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观?

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

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

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

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且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动改革发展,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个重大的实践问题。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二是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

三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四是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六是坚持改革开放,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统筹推进各方面的改革,使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

适应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七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上几个方面,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部署,对于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各项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好地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改革和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更加注重搞好宏观调控,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我们就能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对全国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

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发展差异和不同情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采取措施。

这里的关键就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快更好地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14.什么是质?

质和事物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关系:

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

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来表现的。

认识事物质的规定性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客观基础和实践的起点

15.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结合实际谈谈它同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密切关系.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我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比如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个人和群众的关系问题,经济与政治、文化的关系问题、实践标准问题,等等,都是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为出发点和基础的。

16.什么是矛盾?

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什么?

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

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

(1)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b.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c.矛盾双方内在的同一性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斗争性引起量变,为质变做准备。

b.斗争性突破事物的度,完成质变。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所以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17.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学习这一规律有何意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

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

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

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意义:

①在理论上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的"激变论"和"

庸俗进化论";②在实践上注意把握质量互变规律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导意义,学

会防微杜渐,循序渐进。

1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是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

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实践的客

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9.能动的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共有的特征

错误。

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为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两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第一,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缺乏实践的观点,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是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揭示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积极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第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辩证法的观点,把认识看成是从客体到主体的单项过程,并且是一次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由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因而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辩证法的观点,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0.实践出真知,人们想要获得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

错误。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得认识是基于时间的需要,并且是在实践中发生的。

深入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需要正确认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作为“源”和“流”的关系。

从认识的源泉上说,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源于直接经验。

但是,人类的知识可以积累、传播和继承,人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都亲自实践。

而且,在我们这里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在后人或他人那里则是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前人或他人那里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在我们这里则是间接经验的东西。

要坚持“源”和“流”的统一,不能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截然对立起来,既要重视实践,也不能轻视书本知识,不能因为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实质来看,抹煞书本知识,否认古代和外域的知识,归根到底也是轻视实践的一种表现。

但同时还必须明确,要真正地掌握间接经验,使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仍需通过自己亲身实践。

对认识来源于实践,还需要理解,人们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人们的知识、才能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只有时间才是知识和才能的唯一源泉。

-

2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的知识、才能也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培养起来的。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贯穿认识全部过程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其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

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导致实践失败。

因此,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践检验其正确性的过程,人们通过实践不断地把正确的认识和错误的认识比较和甄别开来,也就不断提高着实践活动的自觉性。

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我们要正确理解实践与认识、知与行的相互关系,正确而有效地从事现代实践活动。

22.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及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笔试6题

答: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

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

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①要对意识能动作用有个辩证的把握;

②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

③以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和手段为基础;

5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6

23.如何理解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4.为什么说新事物不可战胜?

笔试15题

答: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为新,是因为有新的结

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

言,新事物是在就是无敌"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添加

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事物,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5.怎样理解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答:

相对真理是绝对的,绝对真理是相对的。

这是辩证法角度考虑2者的关系,也可以说物质变化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国情的体现。

马列主义不是绝对的,它是相对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它在中国需要发展和延伸,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延伸和发展。

26.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答: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并贯穿于每一社会形态的始终。

其它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受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定或影响。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论。

他们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占主导地位的一对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生产方式。

在生产发展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始终存在着矛盾。

这种矛盾在生产方式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

在新的生产方式建立起来以后的一定时期,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基本上是相适应的,这时候的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还处在量变阶段,不会也不需要生产关系整个系统的根本变革。

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在经常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而生产关系则具有相对稳定性。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适应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就逐渐变成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矛盾便日益激化起来,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新的生产关系就要取代陈旧的生产关系。

在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实现以后,随着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和确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不适应又转化为适应,从而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这是循环往复向上发展的无限运动过程。

这一运动的历史过程,也就是生产方式的辩证否定过程,旧的生产关系要被改变,而生产力及其各种要素则被保存,并在新的生产关系推动下得到发展。

(1)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这两对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矛盾的不断解决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再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必须借助于新的上层建筑的力量,才能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新经济基础的形成,从而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使社会向前发展。

(3)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便引起生产关系的相应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这两对基本矛盾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在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向更高阶段发展。

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推动的结果。

27.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的看法?

答:

它们之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主要是研究对象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然、社会、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各门具体科学以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