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北省邯郸大名一中高二下学期三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96937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北省邯郸大名一中高二下学期三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河北省邯郸大名一中高二下学期三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河北省邯郸大名一中高二下学期三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河北省邯郸大名一中高二下学期三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河北省邯郸大名一中高二下学期三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北省邯郸大名一中高二下学期三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河北省邯郸大名一中高二下学期三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北省邯郸大名一中高二下学期三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河北省邯郸大名一中高二下学期三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河北省邯郸大名一中高二下学期三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邯郸大名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三月月考历史试题2019.03

说明: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卷Ⅰ(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

1.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

据此可知

A.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                B.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

C.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                D.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

2.商朝信仰天帝的权威,《礼记》则有“君天下曰天子”的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注释“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

由此可见周朝“礼”的文化

A.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B.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会基础

C.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                D.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3.《逸周书》(原名《周书》,是一部记载西周浩誓辞命的记言性史书,作者不详,此书经后代学者考定为先秦古籍。

)卷五《作摊解》称:

“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

”据此推定

A.西周出现了郡与县是可信的历史        B.西周时贵族政治解体了

C.郡县制在西周已经出现                        D.西周时县与郡的长官由周王任命

4.《荀子·儒效》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稳定了西周的政治秩序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D.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5.战国时魏国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此后各国相继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

由此产生的影响是

A.贵族竞相追逐利禄                                B.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

C.官僚政治得以确立                                D.分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6.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说明

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

7.西汉陆贾说:

“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吸取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

A.奉行儒学,以德治民                            B.封诸侯王,因俗而治

C.设中朝官,强化君权                            D.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8.“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

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9.学者认为,春秋以前的中国是个族群社会,以封地为族姓、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

自秦以后,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乡村聚落的命名也就彻底的非族姓化,其名大多取自“吉语”、地理方位或俚俗等。

这种村落命名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

A.宗法观念的弱化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风俗观念的演化                                    D.社会治理的僵化

10.中国古代为监察和约束官员而设计出了相应的制度。

以下官职的设置能体现此目的的是

A.秦朝丞相汉朝中书令                          B.秦朝太尉唐朝节度使

C.秦朝御史大夫宋朝通判                      D.宋朝枢密使明朝殿阁大学士

11.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

这表明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12.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

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

A.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                        B.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

C.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                        D.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

13.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东海郡《集簿》(西汉永始四年前后)记载:

“……县、邑、侯国卅八:

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

其廿四有堠。

都官二……”。

据此可知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C.分封制D.行省制

14.汉后期本地大姓子孙享有优先进用的权利被视为通例,因而州都僚佐中所谓大吏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

大姓冠族每部只此数姓,所以州都大吏就带有世袭性。

由此可知

A.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中央政权B.东汉时期贵族政治具有较强生命力

C.九品中正制未能有效的选拔朝廷官员D.豪强士族势力的发展威胁中央集权

15.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图中政事堂为宰相的议事办公处。

政事堂的设置旨在

A.提高决策效率    

B.加强中央集权     

C.防止大臣专权    

D.分割宰相权力

16.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

据表1可知

时间阶段

数量(位)

出身

所在

结果

唐玄宗(44年间)

8

多科举出身;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

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

代天子巡边

唐肃宗—唐懿宗(100年间)

36

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

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

形成大量强藩

唐僖宗一唐哀帝(34年间)

67

强薄霸臣推荐

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

藩镇之间频繁征战

表1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

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

17.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

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

唐代的“过官”制度

A.削弱了皇帝权力                                    B.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

18.唐朝诗人孟郊在七言律诗《登科后》写道: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此时孟郊已46岁。

材料从侧面反映了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人才B引领人们的价值观

C加强了中央集权D冲击了土族门阀制度

19.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

此变化说明

A.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B.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

C.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D.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

20.北宋时,欧阳修等主持重修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司马光则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统治者还对官僚制度和科举制进行改革。

这反映出当时北宋

A.统治者注重吸取历史教训B.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C.政治体制未形成完整体系D.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完善

21.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

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

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

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

A.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            B.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市民阶层的普遍文化心理倾向            D.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

22.宋朝科举制有如下规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别头

考生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

弥封

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

誊录

重新誊写考生考卷,以免考官认识笔迹。

锁院

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直至考试结束。

A.参考人员多元                                        B.考试规定渐趋严密

C.选拔方式多样                                        D.防弊措施流于形式

23.宋度宗(1240—1274年)时,有巨僚谏言:

“政事由中书则治,反之则乱,天下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

”这表现了当时士大夫

A.对君权合法性的质疑                            B.挑战君权至上的传统

C.约束君权的治世精神                            D.共治天下的民主意识

24.宋代以前,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

唐代谏官分属中书、门下两省管理,宋代则谏院独立,谏官言谏失误,不加谴责,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

这一变化

A.加强谏官对皇权和相权独立监察的权力B.加强了君主对百官的控制

C.提高了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D.有效的清除官僚系统的腐败

25.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为“流动的中央政府”。

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 

C.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D.行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26.《元史·百官志》记载:

“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

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

”材料表明宣慰司属于

A.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B.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C.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D.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

27.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

没有大臣的辅弻,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

由此可知,明初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

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                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28.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

这反映出当时

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

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                        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

29.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

这主要是因为

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阁臣多来于翰林院

30.明朝时,出现了刘球、蒋钦、海瑞等一大批士大夫,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青词”巴结崇道的世宗,相当部分士大大形成“阉党”。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

A.宦官权力的加强B.宰相制度的废除

C.士大夫信仰的丧失D.君主专制的强化

31.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中的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称“枢机”“机要”“枢要”。

中枢机构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从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①呈现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的趋势 

②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机构越来越完善,对社会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④这种演变是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相一致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2.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

这说明

A.历史研究的角度影响了历史研究的结论B.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

C.历史研究不会形成统一的结论D.军机处的设置具有随意性

 

卷Ⅱ(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3、34、35三个小题。

其中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15分,共计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西周的封君封臣制经过春秋战国几个世纪的磨合、演变,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这一制度极其严密、坚固,其内在的传承性也极其顽强。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中国的皇权专制政体如此无懈可击、无缝可钻、坚如铁桶?

国家原则和家庭伦理同构的高度垄断的国家学说和意识形态、具有共同信仰和基本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对经济生活无孔不入的行政控制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超稳定结构的三大支柱。

中国古代皇权从来没有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被分割过,无论君权是君主一人独享还是实际上被别人分享甚至被完全架空,但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权力的最终归属在法律和名义上都定于一尊,专属君主。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玄学兴起,但是这些宗教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和中国的皇权对抗,相反,它们很快被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当中。

材料二

在西欧封建社会,王权实际上处于和贵族、教会、自治的城市等各种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和政治权力并存的局面,它们既配合,又斗争,即使在以“神授王权”为标志的君主专制最典型、君主权力最集中的时期,君主从贵族、教会、城市收回的行政权、司法权也是不彻底的。

英国是西欧封建君主制度发展较早较完备的国家,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征服英国后,随后王权强化,但英国封建君主始终受到封建大贵族的制约,最典型的是对国王征税权的限制。

“王权强化的同时,封建贵族接二连三地申张他们的权利。

……国王要求贵族提供特别(即额外的)捐助,必须征得贵族的同意。

”相对于王权来说,宗教组织或教会往往又拥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利益,王权为寻求自身的巩固和垄断,往往还要屈从于宗教组织和教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

——均摘编自凤凰文化《中西君主专制制度的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1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封建君主制不同于古代中国之处,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11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

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

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

(要求:

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一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

另外,无论是基层政区还是上层政区,其地理分布变化的总趋势都是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逆转,由秦代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代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中叶,南方政区近于北方的两倍。

——摘编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

材料二

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

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

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

(9分)

高二下学期3月份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墓葬中的青铜礼器”表明是墓葬品,墓葬品不能反映当地生产力水平,故A项错误;青铜礼器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表明政治色彩而不是宗教色彩,故B项错误;据材料“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分封制崩溃,故C项错误;礼器是等级体现,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据材料“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说明不同地区的文化融合,故D项正确。

2【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礼”文化与“上天”的关系,无法体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故A项错误;周“礼”反映的是政治规则,与社会基础无关,故B项错误;商朝神权和王权结合的更加紧密,周朝的“礼”文化更具人文色彩,故C项错误;根据“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可知周王是受上天的命令来统治天下,借助上天的权威来说明周王权力的合法性,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故D项正确。

3.【答案】A

【解析】卷五《作摊解》称:

“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可见记载了郡与县的历史,故A项正确;“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无法得知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情况,故B项错误;“分以百县,县有四郡”的封建社会的郡县制并不相同,不能认定为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无法体现周代长官的任命方法,故D项错误。

4.【答案】B

5.【答案】B

【解析】材料中“食有劳而禄有功”“各国相继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不仅仅是对贵族,如军功爵制,故A项错误;世卿世禄制体现了“亲、故”,材料中“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表明世卿世禄制日益瓦解,故B项正确;郡县制的建立,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与材料中“战国时”“赏赐的标准”不符,未涉及官僚政治确立,故C项错误;分封制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材料中“不再以亲、故”是分封制瓦解而非发展,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材料阐述的是分封制的内容和实施效果,没有涉及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得出分封制下,导致统治者下层对家国的认识出现差别,一定程度导致地方离心力增强,不利于周天子的统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在分封制的推行过程中造成士、庶阶层“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如此增强了地方离心力从而威胁了国家统治,即隐含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分封标准也没有涉及到世卿世禄制度,且根据所学周代血缘政治保证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强化了贵族特权地位,故D项错误。

B.【答案】D

【解析】据材料“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可知西汉吸取教训应在废除严苛的刑罚,而材料中未涉及到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吸取秦朝严苛刑罚的教训,而未涉及到分封制,故B项错误;依所学,汉武帝时期设中朝官,这与材料中“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无明显的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据材料“举措太众、刑罚太极”可知西汉主张废除严苛的刑罚,不扰民,因此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故D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A项是对郡县制“是什么”进行描述,是史实,故A项错误;B项是单纯对郡县制的评论,属于史论,故B项错误;史识是在分析大量的史实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C项涉及到整个中国历代国家组织结构的形式,显然是在科学研究中国历朝历代国家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得出来的结论,C项与B项比较的话更接近史识,故C项正确;D项属于史实,故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编户齐民,没有强调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村落命名非族姓化,表明中央集权加强,故B项正确;风俗观念不是本质体现,故C项错误;集权的强化体现对社会治理的强化,故D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秦朝掌管监察权的是御史大夫,汉朝中书令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故A项错误;秦朝太尉掌管军事,唐朝在地方设置节度使,故B项错误;秦朝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宋朝通判负责监督文官,故C项正确;宋朝枢密使掌管军事,明朝殿阁大学士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故D项错误。

11.【答案】B

12.【答案】C

【解析】材料中讲述的是三公九卿之下的官员有可能有职而无权也有可能有实权而无职位,这并未反映官员的选拔注重了实践,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了三公九卿制度会出现职无常守的现象,但这不能说明中央官僚体制受到了冲击,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到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职无常守会出现有官员有职务而无实权,有些官员有实权而无职务,这体现了是否授予实权全在于皇帝的信任,反映了君主的集权,使得君主专制得到的巩固和强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强调了三公九卿的职无常守的现象,并未反映世袭贵族的势力,故D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据题干信息:

“县、邑、侯国”等可知西汉永始四年前后在东海郡亦有侯国存在。

故知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国并行制。

14.【答案】D

【解析】各级地方长官有任期,而地方僚佐多世袭,因此东汉时期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冠族控制的。

太守辟举属僚、举荐秀孝,都必须考虑和依据乡论,而主持乡里清议即操纵乡论的,往往是地方大姓中的名士。

地方豪强士族的发展势必威胁中央集权,故选D。

A选项并非把持中央政权。

C选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

B选项与材料不符。

15.【答案】A

【解析】宰相集体办公,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故A项正确;示意图体现不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政事堂是集体议政的地方,故C项错误;集体议政无从体现分割相权,故D项错误。

16.【答案】B

17.【答案】B

【解析】“过官”制度有利于纠正选官弊端,并未削弱皇帝权力,故A项错误;根据“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可知“过官”制度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故B项正确;“过官”制度旨在防范官员滥用权力,与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过官”制度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并且门下省负责审议,故D项错误。

18.【答案】B

19.【答案】D

【解析】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中,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相互牵制和监督,形成制衡机制;宋朝的二府制进行事权分割,导致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故答案为D项。

中枢机构的职能没有变化,排除A项;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