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岳麓版历史必修二 一二单元提纲知识总结.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964605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岳麓版历史必修二 一二单元提纲知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精编岳麓版历史必修二 一二单元提纲知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精编岳麓版历史必修二 一二单元提纲知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精编岳麓版历史必修二 一二单元提纲知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精编岳麓版历史必修二 一二单元提纲知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岳麓版历史必修二 一二单元提纲知识总结.docx

《精编岳麓版历史必修二 一二单元提纲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岳麓版历史必修二 一二单元提纲知识总结.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编岳麓版历史必修二 一二单元提纲知识总结.docx

精编岳麓版历史必修二一二单元提纲知识总结

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起源的特点⑴原始农业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⑵多元交汇:

最早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呈现地域差别,北方以粟卖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

二、中国古代农工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㈠产业构成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五谷六畜十二生肖

㈡农业生产模式的特点:

精耕细作

1、原因:

必要性:

人多地少,自耕农经济的存在

可能性:

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完善

2、表现:

(1)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进

原始社会:

木、石、骨、蚌等为材料的打磨工具

商周时期:

出现青铜工具,但仍以木、石、骨、蚌为重要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

铁农具逐渐普及,推动牛耕在战国开始出现

西汉时期:

铁犁牛耕推广,到西汉中期,犁壁的发明使牛耕技术广泛推广,称作二牛一人犁耕法,这是农用动力的革命。

三国时期:

马钧发明灌溉工具翻车(靠人力)

唐朝:

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这时还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水力),是农业动力的又一次突破

归纳总结:

农业工具的演变特点

材料方面:

又最初的木、石、骨、蚌到青铜、铁制的金属农具

制造工艺方面:

由打磨到冶炼

动力方面:

由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

(2)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春秋战国:

勺陂(淮河)、都江堰(岷江)、郑国渠(黄河)

西汉时期:

漕渠(黄河)、白渠(黄河)、坎儿井(西域)

东汉时期:

汉明帝任用王景治理黄河

㈢农业经营(组织)方式的特点:

男耕女织

⑴演变过程:

商周时期:

千耦其耘(大规模的简单协作)原因:

生产力水平很低

春秋战国:

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耕

⑵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

⑶特征:

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分散性)

②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封闭性、保守性)

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落后性)

由于规模小、分散经营、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⑷评价:

A积极①在小农经济下,农民拥有部分土地,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②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其稳定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国家政权

③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保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鸦片战后随着外来商品的涌入,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消极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导致人们“安土重迁”,

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②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度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因素之一(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农民经常破产)

③小农经济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长期延缓的重要原因

三、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生产力方面:

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生产关系方面:

由大规模的简单协作的集体耕作到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

四、对现代农业的启示

大力兴修水利;减少农民的赋税压力,取消农业税;减负增收;提高耕作技术;控制人口的增长;种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加强城乡联系,减少发展差距;发展科技,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要有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加强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机制,加强对自然的利用;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

1、含义

2、实质: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公田和私田

二、封建社会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原因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牛耕的广泛使用,私有土地的出现)

(1)井田制的崩溃,表现:

①大量“公田”被荒废

②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2)春秋税制改革,加速井田制的瓦解,实质是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化

(3)战国商鞅变法,意义①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使得土地私有制有了全面的肯定

②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2、土地私有制的重要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土地私有、自耕农私有土地

3、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的重要途径:

土地兼并(最主要)和土地买卖

(1土地兼并危害:

①(对农民)失去土地,遭到剥削,经济状态恶化,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对国家)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财政状况恶化,被迫改革,缓解矛盾

(2)封建政府的解决措施:

均田、限田(屯田)。

均田:

土地国有

结果:

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地兼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原因: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4)宋代以来土地兼并使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宋代: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明清:

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光斩天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三、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经营方式的变化

1、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继续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自耕农经营方式

2、地主土地私有制:

大地主田庄式经营和中小地主租佃式经营

(1)租佃式经营概念: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

(2)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式经营进一步发展

(3)原因: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兼并加剧

②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繁荣,农民身份地位的提高,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削弱

③人口数量增加,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

④农民斗争(抗租、减租)取得永久租佃土地

⑤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影响:

①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②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取得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力,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稳定发展,推动农产品商品化,商品经济发展并孕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金属冶炼业

1、冶铜业

⑴青铜时代:

从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

⑵商周时代:

铸造技术最成熟发达

2、冶铁和冶钢业(铁器时代)

⑴冶铁冶钢技术:

春秋时期发明冶铁和冶钢技术(作用:

铁器的广泛使用特别是钢应用到农具和手工工具制作上,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⑵冶铁燃料:

①煤冶铁:

从汉代开始到北宋时期相当普遍

②焦炭冶铁:

从南宋开始使用,到明朝流行(中国是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二、纺织业(三大古代手工行业领先于世界,其中丝织业和制瓷业对西方影响最大)

1、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上古时代:

已开始养蚕缫丝

西周:

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

远销欧亚,已有“丝国”美誉

唐代:

出现缂丝技术

明朝中后期: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棉纺织技术

宋末元初:

棉花种植向内地传播,棉纺织业开始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元代:

黄道婆革新革新内地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使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

明后期:

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原因:

①物美价廉,可以御寒

②棉纺织技术成熟

③植棉区扩大,原料充足

④统治重视鼓励支持

三、烧陶制瓷业(瓷器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发明)

东汉晚期:

青瓷

南北朝:

白瓷

唐代:

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唐代瓷窑遍布南北

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器

元代:

进入彩瓷时期

明清:

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瓷器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四、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经营方式

产品特点

发展情况

作用

官营手工业

①官府统一管理,工匠职业世袭,强制服役,超经济剥削②宋代后,从征役制到雇募制。

产品、原料由官府制定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供官府贵族消费,不是商品

明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优:

①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②有利于手工业技艺提高;

弊①引起工匠不满②缺乏竞争,不与市场联系,不利于新经济因素成长

私营手工业

唐宋代以前家庭小作坊;明中后期,手工工场,孕育出雇佣劳动关系

从事商品生产,唐宋以来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

促进手工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家庭手工业

个体农户副业

产品多供自己消费,缴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市场发育,阻碍新经济因素成长

五、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多

2、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不断增加

3、历史悠久,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体现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4、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手工业中心分布地区也相应发生变化

5、官营、家庭、私营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6、随着手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经营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7、尽管中国古代手工业很发达,但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始终处于农业的从属地位

六、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的原因

①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②农业发展为手工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③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

④经验积累和古代科技创新发展

⑤商品经济发展,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⑥环境的相对稳定,相对统一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一、商业的发展

原始社会末期:

原始商业

商朝:

出现了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贝币)

西周:

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

私商出现,并逐步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都会出现大的都会

隋唐时期:

①交通:

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联系,

同时海上和路上丝绸之路兴盛

②商业贸易:

出现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西域、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来往频繁

宋元:

古代商业步入高峰期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集市和夜市兴盛

元代纸币在更大范围内流通

明清时期:

商业发展出现新特点

①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③农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④形成许多区域性大商帮

⑤商业市镇兴起

⑥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二、城市的繁荣

1、发展历程

从周秦到唐代⑴县治以上的城市才可设市,官府统一管理

⑵有明显的坊市限制和时间空间限制

[3]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不显著

从宋代到明清⑴县治以下的地方也可设市(草市、互市)

⑵坊市界限被打破,时空限制打破,出现晓市、夜市、草市等

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明清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城市

2、中国古代的三种城市类型

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兴起一座座城市

唐宋时期,海上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交通要地,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商业市镇。

三、重农抑商——古代社会重要的经济政策

1、原因

⑴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⑵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战国时强调耕战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

⑶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

2、表现

⑴战国时期:

秦国商鞅变法首次提出“重农抑商”

⑵汉代:

打压

⑶中唐以来:

有所松动

⑷明清时期:

强化

3、评价

⑴前期:

积极作用为主

在封建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起到了稳定小农经济,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的稳定,有利于建立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⑵后期:

消极作用为主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活跃,尤其是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依然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违背了经济规律,越来越压制、束缚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造成了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四、归纳古代商业特点

①起源早,历史悠久

②货币流通领域发达

③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④贸易发达

⑤市场形式多样

⑥交通发达

⑦商人群体活跃

⑧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始终未占主导

五、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1、社会生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推动商品经济的繁荣

2、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3、统治者对商业的政策

4、社会需求的扩大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近代前夜的发展

㈠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1、表现

⑴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世界领先,传统科技巨著《天工开物》涉及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⑵农业方面:

①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②玉米和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③广泛植棉,使人们的衣料发生变化,

④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使原来的“一条鞭法”演变成“摊丁入亩”

⑶手工业方面

明清时期,私用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⑷商业方面:

(见第5课)

2、影响:

综合国力强盛,领先世界

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原因条件

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

思考:

条件(从原料、市场、劳动力、商业资本、科技巨著等方面考虑)

2、本质特征:

是为增值利润满足生产需要进行商品生产,并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的手工工场

3、比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与传统手工业劳动方式的区别

资本主义萌芽

传统官办

家庭

生产目的

为增值利润,满足生产需要进行的商品生产

只供官府、贵族消费

自给自足

生产组织

集中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高

分工细致,规模大不计成本,效率低

规模小,生产能力有限

劳动关系

自由雇佣关系

隶属关系

4、表现:

见课本28页

二、近代前夜的迟滞

㈠阻滞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障碍

根本原因: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经济1、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占主导地位,不利于新经济因素成长

2、官府沉重剥削,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固守“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限制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压制了工业化变革(表现:

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争购、苛税盘剥、压制打击)

政治:

腐朽的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思想文化:

八股取士、文字狱,以儒家思想为主,实行文化专制

对外:

对外闭关锁国政策(海禁)

⑴原因①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直接原因:

防范东部沿海人民聚集力量反清

防范西方列强侵略,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③思想观念:

保守落后,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自大,固步自封

⑵影响:

脱离世界大势,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

㈡近代前夜的危机

后果:

中西力量对比迅速发生逆转,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落后挨打,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

一、历史背景

1、经济根源:

15世纪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2、社会需求:

《马可·波罗游记》对亚洲黄金、香料的描述,欧洲社会产生“黄金热”

3、政治因素:

欧洲各国君主为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4、宗教原因:

基督教会向海外传播基督教的企图,成为精神动力

5、客观条件:

⑴西欧生产力的发展

⑵地理知识的进步

⑶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

⑷指南针传入及被广泛应用于航海

6、商业危机:

奥斯曼帝国控制传统商路,引发商业危机

7、思想:

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的推动

葡萄牙和西班牙为走在前列?

1、地理位置:

两国地处大西洋沿岸

2、国家实力:

两国中央集权巩固、政府支持,有能力组织航海。

3、技术条件:

航海造船技术进步。

4、宗教原因:

传播天基督教的热情高。

二、过程

时间

航海家

开辟的航路

支持国

1487

(葡)迪亚士

抵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葡萄牙王室

1497-1498

(葡)达·伽马

绕非洲海岸,绕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

葡萄牙王室

1492

(意)哥伦布

开辟通往非洲新航路

西班牙

1519-1521

(葡)麦哲伦

完成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返回欧洲环球航行,证实了地圆学说

西班牙

三影响:

1、对欧洲:

⑴殖民掠夺扩大了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成长,封建主义的衰落

⑵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专以到大西洋沿岸。

(意大利失去商业垄断地位,被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取代)

2、对美、非、亚的影响:

⑴对美洲:

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⑵对非洲:

贩卖黑奴、更加落后

⑶对亚洲:

客观上刺激了亚洲经济发展

3、对世界的影响:

⑴开始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经济全球化由此开端

⑵人类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各种文明相互交融。

第8课欧洲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

一、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活动(15、16世纪):

殖民区域

殖民手段

殖民目标

非洲

亚洲

美洲

葡萄牙

西非、东非海岸

东南亚的马六甲、印度沿海、中国澳门等

巴西

凭借武力确立的印度洋海上霸权为后盾,以侵略据点为基础,通过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来获取欧洲商品,垄断亚洲之间贸易

香料、丝织品、瓷器

西班牙

菲律宾

除巴西外整个中南美

屠杀土著居民残酷奴隶制劳动建立农业大庄园热带沿海建立单一大种植园经济

掠夺金银

生产粮食

经济作物

供应欧洲市场

葡萄牙西班牙殖民扩张的相同点及原因:

暴力抢劫、掠夺财富;原因:

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基本上处于工厂手工业阶段,对原料和市场需求不大。

用途和影响:

掠夺来得财富主要为了满足封建贵族的奢侈享用,没有转换为资本,很快衰落下去。

二荷兰的殖民活动——海上马车夫(17世纪)

1殖民活动前后荷兰在欧洲的经济地位:

①欧洲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

②17世纪上半叶海上贸易黄金时代,同时这一优势又造成了它发展的劣势(国内工场手工业不发达,使其在未来的殖民争霸中缺乏扩张的后盾基础,一旦海上霸权被打破,就会迅速衰落

2荷兰的贸易范围:

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亚洲的原样贸易美洲新大陆贸易

3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

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三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18C中期)

(1)背景

①地理:

地处大西洋,新航路开辟后,_大西洋航运日趋繁忙日趋繁忙。

②政治:

17世纪英国爆发革命,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

③经济:

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

④军事:

大力发展海军力量,提供武力保障。

⑤殖民扩张

英国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手段(也是其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

1、16世纪,政府鼓励下的海盗式掠夺

2、17世纪通过与荷兰法国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商业战争,确立海上霸主的地位

3、在所占领的殖民地进行血腥掠夺和商品活动(主要方式)

4、黑奴贸易(三角贸易)

为什么英国能够最终打败荷兰、法国?

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

荷兰战败原因:

自然资源缺乏;商业资本发达,工业基础薄弱;重视发展航运,忽视发展海军。

法国战败原因:

封建统治;工业倾向于奢侈品(英国重视纺织与金属制品、并重视海军建设);法国发展重心是在欧洲大陆的争霸(英国则是争夺海上霸权)。

说明:

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封建制度(工业资本先锋)。

四早期殖民扩张的评价

1、对欧洲:

①进行了充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②推动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拓展

③世界市场的拓展尤其推动了英国制造业的发展

2、对殖民地国家:

加剧了殖民地国家带来了贫穷、灾难和落后

由此可见:

西欧国家对殖民地的暴力掠夺,是欧洲发展和兴旺的重要条件,迎来了工业革命,同时它也是亚、非、拉美灾难的根源。

3、世界:

使世界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由欧洲与美洲、亚洲大规模的三角贸易到18世纪后,欧洲、非洲和美洲大西洋三角贸易迅速发展,并成为世界经济重心

多史观分析新航路

主要史观

评 价

文明史观:

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纵向看包括:

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人类文明链接,交流碰撞发展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世界市场雏形初现,由分散走向整体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

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落后地区开发

主要史观

评 价

社会史观:

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促进物种交流,丰富人民生活

革命史观: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早期殖民扩张,灾难屈辱落后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末—19世纪40年代)

一、首先从英国开始的原因、条件:

1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和法律保障

2社会稳定

3人口、资本的自由流动

4日益扩大的国内外市场需求

5国内外资源、原料和交通便利

6知识和技术经验的积累

二成就:

1标志性成就:

瓦特改良蒸汽机

2意义:

①其广泛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蒸汽动力出现,最终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加速了城市工业化的步伐

③整齐动力带动交通运输业革命,人类进入铁路运输时代和航海时代,加速了工业革命进程,促进了各大洲间的联系

三扩散:

英国开展近半个世纪后,向欧美大陆扩散

四经济组织形式:

1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制度,工人成为机器附属品,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进入了工业时代

2工业时代早期,中小企业占多数

五影响:

1生产力革命:

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开创了蒸汽时代和工业时代,近代城市化进程加快

2生产关系革命:

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彻底取代封建主义时代,出现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社会关系革命:

使严格的社会等级差别有所降低弱化,使自由、民主、平等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进入争取民主时代,推动了社会进步

4国际关系革命:

①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②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导学提纲】

一原因条件:

1政治前提:

19世界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2物质基础: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4理论基础:

科学理论的发展,科学与技术开始精密结合,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高推动力

二标志性成就:

电力的广泛使用显著

三主要表现:

出现了一系列工业部门,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出现了新的动力机械内燃机,是由开采业,石油化工业,出现了汽车、飞机,钢铁工业

四最为突出的发明——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意义:

①是人类技术史上做重要的里程碑,因其高效、便捷、无污染,使第二次工业革命达到空前的深度、广度,给人类文明带来深刻影响。

②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生产面貌,出现了一系列新型工业部门、生产行业,而且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③使人类迅速跨入了电气时代

五经济组织:

①生产和资本集中趋势的大企业时代

②大企业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③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和跨国公司

六影响:

1生产力革命:

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进入了电气化时代、大企业时代

2生产关系革命:

以垄断组织为特征的帝国主义时代取代了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3社会关系革命:

进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