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95070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完整word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完整word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完整word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完整word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docx

《完整word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docx

完整word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书中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知道对称轴,并能根据对称轴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学习了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通过4个例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的编排,首先注意利用学生已在知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

例如,探索产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先让学生复习轴对称图形和画对称轴,再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等,从而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其次,加强直观教学图形的特征。

例如,图形的旋转的教学,让学生观察钟表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认识它们是怎样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第三,设计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性质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不仅设计了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还设计了需要学生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的探究活动。

例如,让学生某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图案的特征,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和“剪开”,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的机会。

这一部分内容教学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求学生说出准确的数学语言,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他发现的特征和性质,会用自己的语言把“折叠”“重合”这些特征概括出来就可以。

初中数学中,还会进一步概括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性,能自己确定对应点,并根据对应点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体会数学的价值。

4、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

3、关键:

能用“折叠”“重合”这些基本特征描述出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设想:

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

因此教学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不要让演示和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多数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和独立思考。

这样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课时计划:

轴对称1课时

旋转1课时

欣赏设计1课时

设计镶嵌图案1课时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因数与倍数,2、3、5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等内容,共3个例题,4个练习。

在小学阶段,有关因数与倍数的知识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往人们认为,它既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又是发展小学生逻辑思维的良好素材。

同时,人们普遍认识,这部分内容概念集中,比较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紧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也由于以往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联系实际的素材不多,学习这部分内容,既需要学生更并记忆一些概念,又要求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一定的推理、判断。

所以,学生过程显得比较枯燥。

因此,这部分内容向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内容。

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意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

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

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

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使得本单元中相关内容的编排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有下面几个特点:

1、精简教学内容,突出基本概念教学。

不再以整除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与倍数,而是在直观的基础上,通过乘法算式得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和经验,对整除的含义能清晰的理解,不出现整除的定义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影响。

因此,教材中不再出现“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增加了直观和联系实际。

以往人们普通认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于形式化,一系列的概念引出,似乎都与现实生活无关;从概念到概念,似乎都难以直观。

而小学数学的大多数教学内容的引出都注意从实际引入,注重提供直观支柱。

因此,本套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注意内容的呈现、展开尽量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

例如,2、5、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例题和习题都增加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和插图。

这样的处理便于提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关概念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3、增加探索性和开放性。

例如,“3的倍数的特征”的得出,“做100以内的质数表”,等等,都体现了放手让学生探究,鼓励用多种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了拓展性和知识性。

内容精简之后,出于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考虑,教材在相关教学内容之后,利用“你知道吗?

”“生活中的数学”等栏目,安排较多的拓展性知识作为阅读资料提供给学生。

例如,介绍完全数,奇数和偶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哥德巴赫猜想等,以丰富学生的数论知识,激发探求的欲望,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探索数学持久而稳定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列举、归纳、观察和分析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及其区别。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2、难点:

质数和奇数的区别。

3、关键:

理解和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

教学思考:

1、在教学时要加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2、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课时计划:

因数和倍数3课时

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质数和合数2课时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是学生系统认识立体图形特征的开始。

从认识平面图形扩展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有关立体图形方面的最基础的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观念,为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在以往的教材中,这些部分内容的编排往往侧重于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而对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学习素材和实践操作方面都显不够。

本套教材在编排上突出的变化是:

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得到较多的有关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

教材使以往知识容量大且比较抽象的这一单元,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开放的教学空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cm³,1dm³,1cm³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2)通过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联系和抽象概括以及动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

(1)表面积概念的建立,以及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每个面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实际应用中根据需要确定所求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

(2)体积的概念的建立,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单位之间的坦率为什么是千进位的问题,难以理解。

(3)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学生容易混淆。

3、关键:

(1)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培养应用意识。

(2)注意揭示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及时地进行比较与联想,使学生对有关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教学思考:

1、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课时计划: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8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粉刷围墙1课时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单元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今后学习用分数解决问题,分数四则运算起着重要的作用,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是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要努力学好本单元知识。

1、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重点。

是在学生对分数已有了初步认识,以及掌握了因数、倍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包括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单位“1”、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

2、真分数和假分数

这部分包含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等。

3、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又一重点。

它是约分、通分的依据,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

这一节内容包含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4、约分和通分

约分和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在分数四则运算中,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一般要化成最简分数;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都需要进行。

这部分内容包含:

最大公因数,约分;最小公倍数,通分。

5、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这部分内容包含将小数化成分数和将分数化成小数。

学好这部分内容,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混合运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清楚地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能比较分数的大小。

(3)掌握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互化。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运用分数描述现实生活数量多少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经历探索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学习活动中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验分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分数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2)体会分数对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3)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分数的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2、难点:

理解单位“1”的含义。

3、关键:

经历探索活动过程,理解“整体”的含义。

教学思考:

1、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3、提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课时计划:

分数的意义4课时

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约分4课时

通分4课时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并熟练掌握约分、通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计算的有关知识。

教材内容包括:

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减法,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减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这是分数加减计算的基础,教材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经验,探索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并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这是在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拓展练习。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比较,所不同的就是计算过程中增加一个环节——通分。

教材中“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

”一句话,就把新知导入到已有知识结构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对学生已不构成什么困难了。

只要学生明白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便可。

最后介绍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用简便方法计算有关的分数加、减法。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分数加、减计算的过程,能归纳总结自己所发现的分数加减计算的方法。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学会与合作,并能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分数来解决。

(2)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

2、难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的通分。

3、关键:

熟练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思考:

1、要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2、要注重对算理的分析,以算理引入算法。

3、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4、要用好有关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适当补充涉及分数运算的史料。

课时计划: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

分数加减混合运用3课时

第六单元统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包含两个内容:

一是认识众数;二是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众数

在学习众数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有关平均数和中位数的知识。

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众数的有关知识,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感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不同作用。

2、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材从单式拆线统计图入手,引起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过去学生学过单式折线统计图,懂得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主要内容有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含义和功能,能找出一组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并能正确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3)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运用众数描述数量信息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据统计观念。

(2)经历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众数的有关知识以及统计图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对周围环境中有关统计的数据具有好奇心,能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2)体验众数、统计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以借助数据的统计来表述和交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认识众数,了解众数的作用。

(2)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2、难点:

能针对不同问题,正确选择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来表示。

3、关键:

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

教学思考:

1、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和衔接。

2、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

3、注重对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课时计划:

众数2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2课时

打电话1课时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教学时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

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可集中解决,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却有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教学时通过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学,是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2、难点:

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

3、关键:

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教学思考:

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课时计划:

找次品2课时

第八单元总复习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分为5个部分:

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空间与图形、统计。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部分内容不作具体要求,因此本单元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总复习,把本学期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全面地整理与复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的数概念、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意识也得到增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相关知识。

2、难点:

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的知识、并能做到灵活运用。

3、关键:

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思考:

1、复习前,应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制定适合本班实际的复习计划,以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既要全面复习,又要突出重点。

课时计划:

因数与倍数1课时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课时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课时空间与图形1课时

统计1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