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复习资料讲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4767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4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免疫学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免疫学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免疫学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免疫学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疫学复习资料讲解.docx

《免疫学复习资料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复习资料讲解.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免疫学复习资料讲解.docx

免疫学复习资料讲解

免疫学复习资料

1、免疫学概述

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2.免疫监视3.内环境稳定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抗原因素:

异物性、分子质量、化学组成和异质性、可提呈性;生物学因素:

宿主的遗传背景、引入抗原的剂量和途径、佐剂。

1.免疫系统的识别、效应、自我反馈机制。

2.免疫记忆

3.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组成及区别。

二、免疫细胞

1、简述NK细胞的特征及其识别与杀伤机制

表型:

CD3-CD56+CD16+的淋巴样细胞,其中CD16是低亲和力IgGFc受体(FcγRⅢ)

来源及分布:

来源于骨髓淋巴样干细胞;主要分布在外周血、肝和脾等。

生物学功能:

直接杀伤、ADCC、分泌细胞因子(IFN-γ,TNF等)。

NK细胞的多样性:

基因数目的变化、等位基因多态性、差异剪切和KIR的组合表达。

NK细胞的识别机制:

NK表达两类受体:

①杀伤细胞活化受体(KAR),识别靶细胞表面糖基;②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R),识别自身MHC-Ⅰ分子。

由于NK细胞没有MHC-I限制性,所以是CTL的强有力的后备军。

两种受体对NK细胞杀伤作用的调节

生理情况下抑制性受体与HLA-Ⅰ类分子亲和力较强,抑制信号占优势,病理情况下当靶细胞HLA-Ⅰ类分子异常,活化性受体占优势,使NK细胞活化,产生杀伤作用。

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①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与补体攻膜复合物效应类似。

②通过FasL和Fas途径,启动caspase,诱导细胞凋亡。

③通过TNF-α和TNFR-Ⅰ途径,与FasL作用相似。

NK细胞的效应功能:

杀伤肿瘤细胞:

NK细胞可以绕过TCR/CD3识别途径,以MHC非限制性方式迅速地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NK细胞不经过胸腺即可成熟,无胸腺裸鼠和SCID鼠体内NK细胞多于一般小鼠,可以终身无肿瘤发生。

NK细胞的杀瘤功能可以被细胞因子所强化,这些因子包括IFN-a、IFN-B、IFN-r和IL-2。

杀伤病毒感染细胞:

NK细胞抗病毒反应中IFN的产生可能是NK细胞被活化的原因之一,IFN一方面抑制胞内病毒的繁殖,另一方面活化NK细胞,以清除感染细胞,防止病毒播散。

杀伤胞内寄生菌:

杀伤受感染的单核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以活化单核细胞,增强其自身杀伤活性。

杀伤真菌:

NK细胞不仅可直接杀伤真菌,且产生大量TNF、IFN-r和GM-CSF是中性粒细胞的活化。

2、T细胞的发育过程

骨髓来源T祖细胞(Pro-T)最终在胸腺发育为成熟的T细胞。

成熟T细胞在胸腺发育过程中获得:

功能性TCR表达、自身MHC限制及自身免疫耐受

T细胞成熟可分为三个时期:

双阴性细胞时期(DN):

CD4-CD8-;双阳性细胞时期(DP):

CD4+CD8+;单阳性T细胞(SP):

CD4+CD8-/CD4-CD8+。

胸腺中T细胞的阳性选择:

与胸腺上皮细胞的MHCⅠ/Ⅱ反应。

过程:

双阳性细胞在胸腺皮质髓质交界处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MHCI类或Ⅱ类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与之结合的T细胞克隆被选择;不能与自身MHC分子发生有效结合的DP细胞克隆死亡。

结果:

排除所有非己MHC限制性T细胞克隆;保存自身MHC限制性。

胸腺中T细胞的阴性选择:

与胸腺树突状细胞的自身抗原肽反应。

过程:

能与自身抗原肽与MHC分子复合物高亲和性结合的SP细胞,则停止发育,不能结合的SP细胞则离开胸腺继续发育为识别非己抗原的T细胞。

结果:

排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产生自身耐受;识别非己抗原与自身MHC分子结合的T细胞克隆存活。

3、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1)TCR-CD3复合物

TCR为异源二聚体的跨膜分子,其肽链有αβγδ四种,TCR分为TCRαβ和TCRγδ两种类型。

CD3分子为二聚体的跨膜分子,其肽链分γδεζη五种,胞内区均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YxxL/V,能转导TCR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

作用:

识别抗原和介导免疫应答。

(2)CD4和CD8分子

CD4分子和CD8分子分别与MHCⅡ和Ⅰ类分子近膜末端非多态区结合。

作用:

是T细胞辅助受体,辅助TCR识别抗原,参与TCR-CD3活化信号转导。

(3)协同刺激分子受体——传递活化的第二信号

CD28:

配体为CD80/CD86(B7.1/B7.2),T细胞活化的重要协同刺激受体分子。

CTLA-4(CD152):

配体为B7,产生抑制信号,终止T细胞活化。

ICOS:

配体为B7-H2,与CD28同源,在CD28之后起作用。

CD40L(CD154):

双向效应,表达于活化T细胞,与APC表面CD40结合;参与B细胞的应答,促进APC和T细胞活化。

CD2(LFA-2):

结合LFA-3(CD58),是细胞间粘附分子。

LFA-1和ICAM-1:

黏附作用。

丝裂原结合分子:

非特异性诱导静息T细胞活化、增生和分化。

其它表面分子:

细胞因子受体、FasL等。

4、T细胞的亚群及其相关功能

(1)根据所处的活化阶段分为:

初始T细胞(naïveTcell)、效应T细胞(effectorTcell)和记忆T细胞(memoryTcell,Tm)

初始T细胞:

从未接受Ag刺激的成熟T细胞;表达CD45RA和高水平的L-选择素(CD62L);主要功能识别是Ag,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可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

效应T细胞:

表达IL-2受体CD45RO和黏附分子,不参与再循环,向炎症组织迁移。

记忆T细胞:

表达CD45RO和黏附分子;TCR结构相对均一并具有识别抗原特异性;参与增强性的再次免疫应答。

(2)根据TCR分:

TCRαβT细胞、TCRγδT细胞

αβT细胞:

约占T细胞的95~99%,识别与MHC分子结合的多肽,是参与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主要细胞。

γδT细胞:

约占T细胞的1~5%,主要分布于皮肤和粘膜,多数为CD4-CD8-双阴性T细胞;TCR缺乏多样性,抗原识别谱窄,主要识别非肽类分子,无MHC限制性。

主要功能:

抗感染,抗肿瘤。

(3)根据CD分子不同分为:

CD4+T细胞、CD8+T细胞。

CD4+T细胞:

CD3+CD4+CD8-细胞;识别由13~1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抗原肽,并受自身MHCⅡ类分子限制;活化后主要分化为Th细胞。

CD8+T细胞:

CD3+CD4-CD8+细胞;识别由8~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抗原肽,并受自身MHCⅠ类分子限制;活化后分化为CTL细胞。

(4)根据功能分为:

辅助性T细胞(helpTcell,Th)、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Tcell,TcorCTL)、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cell,Tr)。

Th细胞:

Th1(调节细胞免疫应答);Th2(调节体液免疫应答);Th3/Tr1(负调节免疫应答)。

CTL:

通常指CD8+TCRαβT细胞,Tc1:

分泌细胞因子与Th1类似;Tc2:

分泌细胞因子与Th2类似。

Tr:

CD4+CD25+调节性T细胞,foxp3+,具有免疫负调节和免疫耐受作用。

5、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1)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BCR:

特异性识别抗原,成熟B细胞的mIg主要表达mIgM、mIgD。

Igα/Igβ:

其胞内区有ITAM基序,将BCR特异性识别信号传至胞内。

(2)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

CD19/CD21/CD81

(3)协同刺激分子

CD40:

恒定表达于成熟B细胞,与CD40L结合,在B细胞活化中起协同刺激作用

CD27:

CD27和CD70(T细胞)作用,促进B细胞分化

CD70:

CD70和CD27(T细胞)作用,促进调节性T细胞产生,抑制B细胞活化

CD80/CD86(B7):

活化B细胞上表达增加

B7—CD28:

增强T细胞激活

B7—CD152:

抑制T细胞活化

(4)B细胞表面其它分子

CD20:

调节跨膜钙离子流动,调节B细胞增殖分化,浆细胞不表达。

CD22:

与唾液酸聚糖分子结合,介导B-单核细胞,B-T,B-B之间的作用。

CD32:

FcγRⅡ,抑制B细胞的分化和进一步分泌抗体。

丝裂原受体:

结合B细胞有丝分裂原(PWM、LPS),刺激B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

6、树突状细胞的特征、来源、分化与发育。

(1)特点:

能高水平表达MHC-II类分子;可表达参与抗原摄取和转运的特殊膜受体;能有效摄取和处理抗原,然后迁移至T细胞区;能活化未致敏T细胞;抗原提呈效率高。

(2)DC的来源:

DC主要有两种来源,即髓源性和血源性。

髓源性DC是指由骨髓和脐血中CD34+造血祖细胞生成的DC。

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属于血源性,某些单个核细胞在GM-CSF和IL-4作用下可转变为DC。

(3)分化与发育的过程:

来源于骨髓或胸腺的髓样DC和淋巴样DC均为未成熟DC,其定居在上皮组织、胃肠道、生殖道和泌尿管道、气道以及实质脏器的间质,具有很强的摄取、处理和加工抗原的能力,但提呈抗原能力弱。

一旦未成熟DC摄取抗原或受到炎性刺激(如LPS、TNF-α),随即进入成熟阶段,并发生迁移,通过输入淋巴管进入局部淋巴结,并分化为成熟DC,其摄取、处理和加工抗原的能力变弱,但提呈抗原能力逐渐增强。

7.B细胞成熟过程、亚群(祖B细胞→大前B细胞→小前B细胞→不成熟B细胞→成熟B细胞→浆细胞)

骨髓是B细胞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哺乳动物B细胞分化成熟的中枢免疫器官。

在骨髓内环境的作用下,按既定遗传顺序,从骨髓干细胞、前B细胞、未成熟B细胞,最终分化为成熟B细胞。

其中经历了免疫球蛋白基因的重排、基因活化、转录表达等过程,最终出现特有的表面标志——B细胞抗原受体(BCR)。

前B细胞:

在分化早期,Ig的重链——u链的V区基因首先开始重排,但还不能合成完整的Ig分子,不表达BCR,也不具有任何功能。

但可诱导免疫球蛋白的轻链的重排,并促进B细胞的进一步分化成熟。

未成熟B细胞:

未成熟B细胞首先合成L链的替代链SL,细胞表面表达前BCR(pre-BCR)。

随后,未成熟的B细胞能合成成熟的轻链,胞质中出现完整的IgM,同时细胞表面表达B细胞抗原受体mIgM。

mIgM是首先出现的BCR,也是未成熟B细胞的表面标志。

成熟B细胞:

随着进一步分化,u链以外的其他Ig重链的V区基因也开始重排、转录和表达。

此时B细胞胞质中可同时出现IgM和IgD,表面可同时表达两类BCR——mIgM和mIgD。

活化B细胞:

在抗原刺激下,B细胞的Ig基因发生体细胞突变,进一步丰富了BCR的多样性。

此时,Ig基因的转录速率加快,而B细胞表达BCR的表达则下调,向浆细胞分化。

浆细胞:

浆细胞是B细胞分化的终末细胞。

此类细胞胞质中出现大量糙面内质网,能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同时表面BCR的表达减少。

B细胞是先在骨髓中进行阴性选择,成熟后在外周再进行阳性选择。

8.NK细胞杀伤效应与CTL的区别(同下)

三、免疫球蛋白及其编码基因

1、抗体的结构与功能

(一)抗体的结构:

(1)基本结构:

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连接而成连接的四肽结构。

重链:

分子量比较大,可分为5类(同种型)。

轻链:

分子量比较小,可分为k和链,同一Ig上的两轻链同型,同一种属的两种轻链比例是固定的。

可变区:

包括高变区和骨架区。

高变区是抗原的结合部位,与抗原决定基形成一个互补的表面,称互补决定区。

恒定区:

不同类Ig的恒定区长度不同,如CH1-3(4),同种的同类Ig的恒定区比较固定,故有相同的二抗。

铰链区:

位于CH1和CH2之间;富含脯氨酸,易弯曲,利于与抗原表位的结合;易被水解(木瓜蛋白酶等)。

(2)二级结构:

Ig分子的肽链上折叠形成的球形的有功能的结构域(domain),约110个氨基酸组成一个结构域。

(3)附属结构:

J链(joiningchain):

浆细胞合成的富含半胱氨酸的连接单体成多聚体的肽链。

分泌片(secretorypiece,SP):

粘膜上皮细胞合成的非共价结合于IgA并起转运保护作用的含糖肽链。

(4)水解片段

木瓜蛋白酶(papain)的水解片段:

Fab能结合抗原,但不凝集或沉淀,Fc可与细胞上的受体结合。

胃蛋白酶(pepsin)的水解片段:

F(ab’)2段能结合抗原,可凝集或沉淀,pFc’无生物活性。

(二)抗体的功能:

(1)识别和结合抗原,中和病毒或毒素。

(2)激活补体:

IgG1-3和IgM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可因构型改变而使CH2/CH3功能区内的补体结合点暴露,从而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IgG4、IgA和IgE的凝聚物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3)调理作用:

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Fcreceptor,FcR)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4)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通过其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NK细胞是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

(5)通过胎盘或上皮细胞转运作用:

IgG可穿过胎盘屏障,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

分泌型IgA的黏膜局部免疫作用。

(6)介导I型超敏反应

2、淋巴细胞抗原识别受体编码基因及其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在T、B细胞发育早期存在着分隔的一定数量的胚系基因片段,在淋巴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发生不同的重排和组合,从而产生多种多样的BCR和TCR,其多样性产生的机制主要包括组合多样性、连接多样性和体细胞高频突变。

(1)组合多样性:

胚系未重排基因中有众多的V、D、J基因片段,在重排过程中可以有各种组合。

(2)连接多样性:

Ig各基因片段之间的连接往往并不准确,有插入、替代或缺失核苷酸的情况发生,从而产生新的顺序。

其机制有两种:

P-核苷酸形成和N-核苷酸插入。

(3)体细胞高频突变:

①出现于已发生基因重排的成熟B细胞;②突变频率特别高;③有突变热点位置,且不局限于CDR;④主要发生于二次免疫应答,但B细胞向浆细胞分化完成后突变即停止发生;⑤为T细胞依赖性,只针对TD抗原诱导的免疫应答。

BCR和T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的比较

相同点:

组合造成的多样性:

众多VDJ基因片段中的一种参与组合。

连接造成的多样性:

N-核苷酸。

不同点:

BCR:

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

抗原刺激后已成熟B细胞的V基因上发生点突变。

TCR:

无体细胞高频突变;N-核苷酸插入多于BCR;TCRV区基因发生有效重排机会较多。

3.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表现为:

不同抗原表位刺激机体产生不同的Ig;Ig具有不同的类别和型别;相同类型的Ig具有不同的特异性。

外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

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外源性抗原种类、数目繁多;天然抗原分子结构复杂,含有多个抗原表位;Ig的多样性是机体对抗原的精确应答。

内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

同种型(isotype):

存在于同种抗体分子中的抗原表位;为种属型标志,位于IgC区。

同种异型(allotype):

存在于同种内不同个体间的免疫原性;为个体型标记,位于IgC区和V区。

独特型(idiotype,Id):

由于CDR区的不同显示出的不同免疫原性;为免疫球蛋白分子的标志,位于IgV区。

4.BCR和T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相同点:

组合造成的多样性:

众多VDJ基因片段中的一种参与组合;连接造成的多样性:

N-核苷酸。

不同点:

BCR:

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

抗原刺激后已成熟B细胞的V基因上发生点突变。

TCR:

1)无体细胞高频突变;2)N-核苷酸插入多于BCR;3)TCRV区基因发生有效重排机会较多。

5.人工制备抗体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抗原免疫动物所得到的血清,含有多种抗体的混合物,称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antibodies).特异性不高,容易出现交叉反应。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用杂交瘤技术得到的抗体,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称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ies,mAb).其结构高度均一,纯度高,特异性强,无交叉反应。

基因工程抗体:

鼠源mAb在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抗鼠抗体(humananti-mouseantibody,HAMA)的产生。

基因工程抗体:

借助DNA重组和蛋白质工程技术,在基因水平上对Ig分子进行切割、拼接和修饰,重新组装而成的新型抗体分子。

嵌合抗体;改型抗体;小分子抗体:

仅由Fab或Fv组成的抗体。

四、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1、HLA分子的分布、结构、功能,以及HLA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1)HLA抗原的分布

Ⅰ类抗原:

广泛表达于体内各种有核细胞膜表面。

Ⅱ类抗原:

主要表达抗原呈递细胞(DC,Blymphocytes,macrophages),活化的T细胞膜表面。

Ⅲ类抗原:

均分布于血清中。

(2)HLA的结构

HLA-Ⅰ类分子:

由两条肽链组成,重链或称α链:

HLAⅠ基因编码,轻链也称β2微球蛋白(β2m):

非MHC基因编码。

Ⅰ类分子可分四个区:

肽结合区、免疫球蛋白样区、跨膜区和胞浆区。

HLA-Ⅱ类分子:

由二条多肽链(α、β)组成,均由HLAⅡ类基因编码。

Ⅱ类分子也可分为四个区。

可溶性HLA分子:

sHLAI类分子有三种形式。

(3)HLA的功能:

 ①参与抗原呈递:

与内源性抗原肽(HLAI类分子)和外源性抗原肽(HLAII类分子)结合,以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在APC和靶细胞表面,被CD4或CD8阳性T细胞识别后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②参与免疫调节:

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无严格的MHC限制性,而是以“丧失自我”的识别方式杀伤缺乏MHCI类抗原的靶细胞。

③参与T细胞发育和黏膜免疫:

HLAI类分子以及II类分子通过胸腺中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参与T细胞发育。

MICA分子与胃肠上皮细胞γδT细胞可以发生相互作用。

(4)HLA和临床医学的关系

①HLA分型与器官移植:

HLA分型是确定受检个体拥有的HLA抗原特异性或等位基因,可用于器官移植中供受对的选择。

避免或减少急性和慢性排斥的有效措施之一是选择遗传学上相容的供受对。

②HLA与疾病关联:

ⅰ)与HLAI类抗原关联的疾病主要有:

与HLA-B27关联的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等。

ⅱ)与HLAII类抗原关联的疾病主要有:

与DQ6相关联的发作性睡眠病,与HLA-DR3关联的突眼性甲状腺肿、重症肌无力和艾迪生病等。

③HLA与法医:

HLA可以作为个体性遗传标志,进行身份鉴定。

2.MHC多态性的原因

HLA复合体的多基因性是指HLA复合体中,结构和功能相似的基因座有多个。

多态性是指随机婚配的群体中,同一基因座位上有众多的等位基因,可编码二种以上产物。

HLA复合体是目前已知人类基因组中最复杂的多态性系统。

因为HLA复合体中基因座位众多,每一基因座均有众多复等位基因,各座位等位基因随机组合,导致HLA基因型的极端复杂性和表型的极端多样性。

人是二倍体生物,HLA复合体中的等位基因均为共显性,从而增加了HLA表型多样性。

HLA表型的多样性一方面有利于群体适应复杂的环境改变,从而维持种群的生存,因为MHC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是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其多样性赋予群体(多态性)和个体(多基因性)提呈抗原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在群体中难以寻找到HLA型别完全一致的个体,可用于个体识别,但不利于寻找同种移植物供者。

3.四聚体技术的原理

特异、高效、定量检测特异性CTL,并可进行功能和表型分析分选特异性CTL,以供体外培养扩增,用于过继肿瘤免疫治疗疫苗疗效的检测。

P80、P154

由于可溶性MHC单体分子与TCR的亲和力很低,解离快,而多价分子可与一个特异性T细胞上的多个TCR结合,使其解离速度大大减慢。

为此Altaman等提出借助生物素-亲和素级联反应放大原理构建MHCI类分子四聚体。

该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把长度为15个氨基酸的生物素酶底物肽加在MHCI类分子如HLA-A2重链的羧基端形成融合蛋白,在体外按一定比例与B微球蛋白及特异的抗原短肽共孵育,使其折叠成正确的构象,成为pMHC复合物。

将生物素标记在底物肽的赖氨酸残基上,使得一个标记荧光素的链亲和素后,即可以通过流式细胞仪定量检出体内抗原特异性CTL,并能将其分选出以供体外培养扩增和功能分析之用。

作用:

作为临床诊断工具,定量检测外周血及组织中抗原特异性CTL的比率,并进行表型及功能分析。

用于过继性肿瘤免疫治疗。

用于疫苗疗效的监测。

五、细胞因子;CD和粘附分子

1、细胞因子的共同特征

(1)低分子量(10-25kD)的蛋白或糖蛋白,多以单体形式存在。

天然的细胞因子由抗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物活化的细胞分泌。

(2)细胞因子可以通过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3)以较高的亲和力与其受体特异性结合,在pmol/L(10-12mol/L)水平即可发挥作用,细胞因子的分泌是一个短时自限过程。

(4)多源性:

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不同的细胞产生。

(5)多向性:

一种细胞因子可以对多种类型的细胞发挥多效作用。

(6)多员性:

同属细胞因子家族的不同成员也可以发挥相似或重叠的效应。

(7)协同性:

不同的细胞因子对同一目标产生一致的效应。

(8)拮抗性:

不同的细胞因子对同一目标产生相反的效应。

(9)细胞因子的网络特性:

①细胞因子间可相互诱生,例如IL-1能诱生IFN、IL-1、IL-2、IL-4等,IL-2能诱生TNF、IL-2、LT等。

②细胞因子可调节细胞因子受体的表达,例如IL-1、IL-5、IL-6等可促进IL-2受体的表达;IL-1能降低TNF受体的密度。

③细胞因子生物活性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B细胞和T细胞活化过程中,常需要两种以上细胞因子的协同作用或彼此调节。

2、细胞因子的功能

(1)介导天然免疫:

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表现为抗病毒和细菌感染作用。

(2)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

主要由抗原活化的T淋巴细胞分泌,调节淋巴细胞的激活、生长、分化和发挥效应。

(3)激活炎症细胞

(4)刺激造血

(5)细胞增殖分化和损伤修复

Th1型细胞因子:

与CTL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有关,促进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包括IFN-γ、IL-2、IL-12。

Th2型细胞因子:

与B细胞增殖分化成熟有关,增强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包括IL-4、IL-5。

Th3型细胞因子:

Th3细胞在粘膜免疫中起辅助作用,促进IgA的产生。

包括TGF-β、IL-10。

Th17型细胞因子:

介导炎症反应。

包括IL-17、IL-23、IL-1、IL-6和TNF等。

3、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结构与功能

(1)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

①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IgR-F):

IL-1R,PDGFR

②Ⅰ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CKR-F):

IL-2R,EPOR

③干扰素受体家族(IFNR-F):

④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TNFR-F):

CD40,Fas

⑤七次跨膜受体家族:

IL-8,MCP

⑥蛋白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PTKR-F)

(2)细胞因子受体的结构:

肽链组成类型:

单链、双链、多链

多亚单位受体与细胞因子受体共用亚单位:

Ⅰ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多数成员属多亚单位受体,其中一种亚单位为细胞因子结合亚单位,另一种是共有的信号传递亚单位。

IL-2R、IL-4R、IL-7R等都有相同的γ链,γ链缺陷可导致SCID。

(3)细胞因子受体的功能

细胞因子通过以下途径介导的信号转导:

①受体相关蛋白酪氨酸激酶途径;②细胞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途径;③G蛋白结合受体介导的信号途径。

3.细胞因子与疾病及治疗

六、固有免疫

1、固有免疫的组成、识别和清除病原体的机制

(1)固有免疫的组成:

①抗菌蛋白和抗菌肽

防御素(defensin):

α型(小肠)和β型(上皮)

溶菌酶(lysoz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