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课下能力提升十五自然资源与人类 鲁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94579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课下能力提升十五自然资源与人类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课下能力提升十五自然资源与人类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课下能力提升十五自然资源与人类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课下能力提升十五自然资源与人类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课下能力提升十五自然资源与人类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课下能力提升十五自然资源与人类 鲁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课下能力提升十五自然资源与人类 鲁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课下能力提升十五自然资源与人类 鲁教版必修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课下能力提升十五自然资源与人类 鲁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下能力提升十五自然资源与人类鲁教版必修1

2019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下能力提升(十五)自然资源与人类鲁教版必修1

1.下图中符合自然资源概念的图形是(  )

A    B    C   D

2.A、B、C、D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自然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3.下列有关我国自然资源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北方多磷,南方多煤

B.南方耕地资源多,热量多;北方耕地资源少,热量少

C.西北光照多,西南光照少

D.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分布具有规律性,矿产资源分布没有规律性

新华社呼和浩特2013年2月21日电:

从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获悉,地质勘查人员近日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探明一处超大型金矿,资源储量为148.5吨,探明资源储量目前列自治区首位。

据此回答4~5题。

4.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地质作用的制约,该矿床的形成与哪一作用关系最密切(  )

A.岩浆活动B.风力侵蚀

C.沉积作用D.化学溶蚀

5.材料表明自然资源的特点是(  )

A.干旱半干旱地区是矿产资源的集中分布区

B.各种自然资源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C.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总是有限的

D.由于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

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主要消耗一种能源

D.人均每日能源消耗的增长促进了生活水平的提高

7.现代人类消耗的能源大部分属于(  )

①可再生资源 ②不可再生资源 ③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④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8.为了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大力开发自然资源,为子孙后代积累财富

B.减缓经济发展速度,加强环境保护

C.调动公众的消费积极性,刺激能源消费,加快经济发展

D.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

2015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三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二十八届“中国水周”。

今年的宣传主题为“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

据此回答9~10题。

9.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  )

A.多年的平均降水量

B.多年平均蒸发量

C.多年降水量与径流量之和

D.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10.针对我国水资源问题的现状和特点,为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跨流域调水、治理水污染外,还应从哪些方面采取相应对策(  )

①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减少浪费

②修建水库

③控制城市规模

④加强法治,规范管理,提高全民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⑤优先发展工业

A.①②⑤B.②③④

C.①③⑤D.①②④

xx年广州国际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和清洁能源车型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

据此回答11~12题。

11.若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B.减轻大气污染

C.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D.优化能源结构

12.若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将会产生的影响是(  )

A.缓解土地荒漠化

B.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C.增加耕地压力

D.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

二、综合题(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及其引发的“能源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假设各国政府的政策从现在起开始不变,世界对一次能源的需求如下图所示。

(1)甲、乙、丙是煤炭、石油和生物质能中的某一个,则甲为________,乙为________。

(4分)

(2)从图中可以看出,2050年后,太阳能成为一次能源中的主力,试分析其优缺点。

(8分)

(3)简述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太阳能的优势。

(6分)

14.目前,我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阅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2分)

(1)我国水资源空间上的分布特点是什么?

水资源时间上的分布特点是什么?

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8分)

(2)“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重要举措,其中的“南”指______流域,“北”指______和______地区。

(6分)

(3)目前,华北地区是我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之一,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8分)

 

参考答案

课下能力提升(十五)

1.选B 自然资源是直接取自于自然界,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所以,图中四个圆圈的交集部分B符合。

2.选C 矿产资源属于自然资源,能源中的煤、石油、天然气、铀矿等也属于自然资源,人工能源(如汽油、焦炭等)因不具有自然属性不属于自然资源。

3.选C 我国北方多煤,南方多磷;南方耕地资源少,热量多,北方耕地资源多,热量少;西北光照多,西南光照少;生物、气候等可再生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矿产资源的分布也具有地质规律性。

4.A 5.C 第4题,银、铅、锌等有色金属,是由岩浆活动形成的,多分布于岩浆岩地区。

第5题,材料中“该矿床资源量高达148.5吨”,说明资源的数量在一定的范围内总是有限的。

B、D两项叙述正确,但是材料中未体现,A项叙述错误。

6.D 7.B 第6题,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人类在各阶段都消费多种能源。

第7题,现代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是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8.选D 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人类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要强调的是适度开发;其次,人类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再次,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生存环境的目标。

9.D 10.D 第9题,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

第10题,现实中并不是城市规模越大,缺水越严重;应该优先发展耗水量较小的工业;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解决水资源危机。

11.B 12.B 第11题,新能源车广泛使用,会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

第12题,乙醇主要由粮食转化而来,因此现阶段大量使用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可能会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13.解析:

(1)题,甲是目前一次能源中需求最大的,应为石油;目前对乙的需求也较大,且从1930年开始到xx年左右对乙的需求持续上升,故乙应为煤炭。

(2)题,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可再生;但受天气状况影响大,不稳定。

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且该地区地势平坦、人口稀少,有利于大规模地利用太阳能。

答案:

(1)石油 煤炭

(2)优点:

分布普遍,清洁无污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供利用的时间长。

缺点:

受天气和昼夜变化影响大,不连续、不稳定,强度低。

(3)西北地区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光照强,太阳能资源丰富;西北地区地势较平坦开阔,人口稀少,有利于对太阳能进行大规模地开发利用。

14.解析:

(1)题,由我国部分流域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柱状图,可以看出我国长江及以南地区人均水资源多,北方地区普遍少;在时间上存在夏秋多、冬春少的分布特点。

这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2)题,南水北调是缓解我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举措。

第(3)题,由于人口的分布、工农业的发展、浪费及污染现象的存在,华北地区成为我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之一。

答案:

(1)南多北少。

 夏秋多、冬春少。

 受我国降水的影响:

雨带从南向北逐渐推移,且集中在夏秋季节。

(2)长江 华北 西北

(3)华北地区的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华北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生活及工业用水量大;存在严重的污染及浪费现象等;生态破坏较为严重,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2019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单元过关检测(四)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鲁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2.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解析:

1.D 2.B 第1题,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主要能源为木材和水力,木材属生物能源,后三个阶段主要消耗的是矿物能源,人类在不同的阶段消耗的能源类型不同。

第2题,原始社会对环境影响小,工业社会对环境影响大,生态问题比较严重,美国的能源消费属于过度消费,环境问题比较严重。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xx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

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4.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

①林地 ②灌丛草地 ③建设用地 ④裸岩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3.D 4.B 第3题,注意读图例,林地面积前期和后期都是增加的;增幅和减幅最大的是旱地;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灌丛草地;该流域耕地主要为旱地和水田,从整个时期分析,水田前期减少多于后期增加,旱地前期增加少于后期减少,因而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第4题,图中灌丛草地面积前期减少后期增加,裸岩地前期增加后期减少,这些变化都能反映流域生态环境由退化趋于好转。

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P、Q两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风的进退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先后D.用水季节变化

6.旱涝灾害严重的地区多分布在(  )

A.人口稀少地区B.经济落后地区

C.平原地区D.高原和盆地地区

解析:

5.A 6.C 水旱灾害是降水异常导致的,而我国东部属季风区,夏季风的进退反常经常引起降水的异常,因此水旱灾害频发地区位于东部平原区。

读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植被变化表,完成7~8题。

分期

植被

初期

以松、蒿、菊为主的疏林草原

早期

以栎、松、蒿为主的森林草原

中期前

以栎、松、蒿为主的森林草原

中期后

以栎等阔叶林为主的森林草原

晚期前

以栎、松、蒿为主的疏林草原

晚期后

以栎、松、蒿为主的森林草原

7.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我国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 干燥B.温暖 湿润

C.寒冷 干燥D.寒冷 湿润

8.华北地区从新石器时代以来,气候变化特征是(  )

A.趋向于干旱B.趋向于湿润

C.存在某种周期性D.趋向于温暖

解析:

7.B 8.C 植被中疏林草原和森林草原相比,疏林草原相对干旱。

以栎等阔叶林为主,比栎、松混交热量条件好,所以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气候特征为温暖、湿润。

从初期—晚期后可以看出干湿、冷暖的某种周期性。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有关升温3℃对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

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

10.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

A.澳大利亚B.西亚

C.北非D.中亚

解析:

9.B 10.B 第9题,根据粮食增产和粮食减产的图例,结合图可以确定全球变暖对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有的地方是增产,如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故B项对。

第10题,澳大利亚、北非和西亚三个地区都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就目前来看,三地的降水量相当,但全球温度升高3℃后,前两者出现粮食减产,而中亚在全球温度升高3℃后,其增产幅度没有西亚地区大,故正确答案是B项。

11.监测冰岛火山灰的扩散面积和浓度变化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

A.遥感技术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地球

解析:

选A 遥感技术利用航天飞机、卫星等对火山喷发区进行动态监测,能快速及时地监测火山灰的扩散面积和浓度变化。

二、综合题(共56分)

12.积极开发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读有关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28分)

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位于东海大桥以东,由34台巨大的白色大风车组成,形成一片14km2的海上风电示范区,装机容量达100兆瓦,通过海底电缆传回电力,可为10万户家庭提供全部用电,年减排二氧化碳效应相当于5万辆汽车停驶。

(1)按照可再生与非可再生能源分类,太阳能、风能、水能属于________能源,其中属于新能源的是________。

从协调人地关系的角度看,人类积极开发新能源的意义是什么?

(至少答出两点)(10分)

(2)读图回答拉萨和重庆哪个地区更适宜发展太阳能,为什么?

(8分)

(3)分析上海建设东海大桥风电场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10分)

有利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利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题,根据能源资源的性质分类,能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根据利用能源的技术分类,能源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新能源的开发,有利于解决能源短缺问题、能源结构调整问题、能源安全问题、能源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等。

(2)题,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中低纬度大陆性气候区,阴雨天气较少、地形开阔、空气流通性好、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是太阳能比较丰富的地区,如我国的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第(3)题,对上海地区建设的东海大桥风电场的有利因素,要联系该区的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风能资源丰富、经济基础好,科技研发力量强;可以利用海洋空间,节省土地资源等。

不利因素的分析,要注意从多方位分析,如风力强弱与稳定性、海洋灾害的影响、季风风向带来的技术投入上的问题等。

答案:

(1)可再生 太阳能、风能 开发新能源,减少人类对矿物能源的依赖,缓解能源危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改善能源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

(2)拉萨。

拉萨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多;重庆位于我国光照资源贫乏带,因为这里阴雨天多,多雾,日照时数少。

(3)地处沿海地带,风力较大;经济基础好,科技研发力量强;可以利用海洋空间,节省土地资源

风速不稳,不利于提供稳定的电力;海洋灾害(如台风等)影响发电;季风风向的变化带来的技术投入上的问题等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8分)

材料一 英国摄影师勒弗朗公布了一组他在挪威北部斯瓦尔巴群岛旅游时拍摄的照片,照片显示一对北极熊母子被困在了一块巨大的浮冰上,当时它们距离最近的岛屿也有近20km了(见下图)。

材料二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面积约180万km2,在这一带广袤的土地上,气候的变化正悄然累积,时而激烈表现。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组织科学家们沿长江探寻水资源、农田、森林、草地、湿地、河口城市的脉搏,他们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持续的背景之下,长江流域进入了“亚健康”状态。

据报道,过去50多年来,长三角地区城市气温不断升高,20世纪90年代年平均气温较50年代上升了0.9℃,明显高于农村地区。

(1)材料一中的图片预示了北极熊正面临生存危机,简述北极熊面临生存危机的主要原因。

(6分)

(2)长三角地区城市的气温上升幅度高于农村,试分析原因。

(8分)

(3)列举近年来与气候变暖相关联的上海的一些环境问题。

(6分)

(4)位于长江源头的青藏高原也深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试举四例说明。

(8分)

解析:

(1)题,北极熊面临生存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雪融化,北极生态环境被破坏。

(2)题,长三角地区城市的气温上升幅度高于农村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交通繁忙,热量排放量大;温室气体浓度高,增温强;绿地面积小,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等。

第(3)题,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咸潮频繁等。

第(4)题,全球气候变暖给青藏高原带来的影响主要是雪线上升、冰川退缩、草场退化、冻土北移、荒漠化东进、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答案:

(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雪融化,北极生态环境被破坏。

(2)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交通繁忙,热量排放量大;温室气体浓度高,增温强;绿地面积小,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等。

(3)台风灾害频繁、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咸潮较频繁等。

(4)雪线上升、冰川退缩、草场退化、冻土北移、荒漠化东进、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