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情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docx
《高考真情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真情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真情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
高考“真情”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
俯瞰生活,观照人情
阅读应该有心灵的参与,有心灵参与的阅读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同样,写作也应该有情感的渗入,有情感渗入的写作才是充满快乐的精神张扬。
由此,我们热切地希望在阅读时能够情文共振,心有戚戚;在写作时,能够心随笔动,意至笔随。
然而,臻于这种读写境界绝非易事,我们常常为“文间之情悟不透”而苦恼,也常常为“心中有意道不得”而焦躁。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应该让“读”和“写”结伴而行。
有人把阅读形象地喻为“散步在别人的知识与灵魂中”。
不错,在那些精彩的经典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采撷前贤的智慧,收获内心的感动,沉积纯洁的情感,磨砺审美的眼光,久而久之就可生成阅读能力。
凭借这种能力,我们去俯瞰生活万象,观察人情百态,或许可以在别人茫然迷惑时领略到“至真”,可以在别人无动于衷时体悟到“上善”,可以在别人视而不见时发现“大美”。
让我们怀着一份挚爱的心去审视精彩纷呈的生活。
当一颗细腻的心不断撞击精彩的生活时,我们自然就会迸发出写作的灵感,就会激起表达的冲动。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与善,关键在于要有一双“关注”的眼睛。
我们关注了,就会有发现;我们发现了,内心就会经久震颤,就会不吐不快,就会写出充满实感和质感的文章。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这是被反复验证的一条写作之道。
悦读1
位置给你留着呢
●王晓莉
郭子是我的大学同学,人很聪明,但并不是一个听话的学生。
记得那时候,他对英语十分排斥,常常迟到。
但他每次只迟几分钟,而且总装出一副气喘吁吁的样子,老师也就不太好批评他了。
后来他得寸进尺,有时甚至学了嬉皮样,一手托着墨水瓶,一手夹着书大摇大摆地走进教室,派头比谁都大,全班同学常被他逗得哄堂大笑。
老师往往要等两三分钟,才能有开始授课的那种气氛。
令我们奇怪的是,面对郭子这样的调皮捣蛋,英语老师一次也没有发过火。
他总是眨着一双带笑意的眼睛,对站在教室门口的郭子说:
“请进来。
”他的语气就像约会中对一个晚到的朋友那样充满了宽容。
郭子就走进来,他总是坐到第一排第一座,因为那里离门口最近,出去进来都十分方便。
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郭子的“专座”,我们都不去坐它。
不久就听说英语要实行考级了。
过不了关的人,连毕业证也拿不到。
我们的英语课一下子多了很多外班来选修的同学。
课堂上开始人满为患,稍微来晚的人,根本找不到位置,只好自带凳子听课。
有一天上课铃声都响了,郭子又没来,一个外班的女生走到了第一排第一个座位前,同时把她带的凳子放在一边。
我们都盯着郭子的“专座”,为它即将不“专”而担心,其实是等着看郭子到时候闹笑话。
这时英语老师突然对那个女生发话说:
“这个位置有人的。
你带了凳子,就请把位置空出来好吗?
”
课开始了,郭子在门口探头探脑起来,他见教室满满当当的,估计不会有他的位置了,就转过了身,准备离开。
英语老师早看见他了,说:
“郭子,位置给你留着呢。
”
郭子愣了一下。
第一次,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走进来。
回来的路上,郭子这个有点玩世不恭的小子什么也没有说。
奇怪的是,从此以后,他上课再也没有迟到过了。
“位置给你留着呢”。
多年以后,我相信,是这句话起了作用。
就像心理学家观察病人而后开出了最佳药方一样,我们的英语老师开出了一剂宽容与耐心的良方。
在他的心上,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最适当的位置。
悦读2
一张五十元钞票
●包利民
大学毕业后,我有一段日子赋闲在家,便帮着姐姐看守她在街角开的电话亭。
一天中午,我正在看书,有人敲窗户,抬头一看是街对面卖电视报的大婶,她是一个盲人,不管刮风下雨都在那里卖报,一站就是一天,很辛苦。
她递进来一张五十元的钞票,说要买包香烟给她先生,我把烟和找的钱递给她又继续看书。
过了一会儿,我忽然觉得有些不对,便拿起刚才的那张五十元钞票反复看了看,断定那是一张假钞。
心里忽然就气愤起来,便想出去找那大婶,抬眼望去,她仍站在街对面,手拿一沓报纸在叫卖着,可以看见她脸上的汗水在八月的阳光下闪闪发亮。
心便软了下来,便叹了口气把钱放了回去。
坐在那里我怎么也看不进去书了,心里总是在想,贫穷真的能使一个人失去做人的底线吗?
正心烦意乱间,又有人敲窗户。
又是那大婶,她拿着刚才买的烟和我找她的钱,说:
“那是张假钱,孩子。
刚才旁边卖水果的人跟我说,有个人拿了张假钱在这儿转半天了,钱也没花出去。
我一听坏了,有人正好刚拿五十元在我这儿买了张报纸,我还纳闷儿买张报纸要用这么大的钱呢!
我也不知道那是假钱,就花到你这儿了!
”我心里一热,那丝缠绕着我的疑虑一扫而光。
于是我从钱袋里拿出了一张五十元还给她,而那张假钞还放在桌子上。
大婶接过钱抖了抖,仔细摸了摸,说:
“现在的假钱越来越像真的了!
根本摸不出来!
”然后自言自语地走了。
她过了街,拿着那张钞票和旁边卖水果的人说着什么,两人又拿着那钱仔细地研究着,然后那卖水果的拿着钱进了商店。
过了一会儿,卖水果的跑出来了,飞快地和大婶说着什么,那大婶又拿着钱奔我的电话亭走来。
她问:
“孩子,这是我刚才给你的那张五十元吗?
”我说:
“是呀,就是它。
”她笑着说:
“这是一张真钱。
唉,看来我们都看错好人了!
”然后乐呵呵地走了。
我忽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是啊,只用五十元钱的代价就能让一个人改变对别人的看法,相信世上还是有真诚的,还是有人可以去信任的,这多好!
给别人希望,就是为世界增添一份美好。
悦读3
巷子里的日月天
●吴亚子
巷子已不再是巷子了。
熹微的晨光记不起它的模样。
错落的水泥森林给晨光一种透不过的遐想。
于是,原属于巷子里那道浅浅的台阶上墨绿苔藓的阳光,也懒懒地停在对面高高的阳台上。
小小的孩子记不清它的模样。
肥嘟嘟的小手里,安静地躺着那枚好不容易用哭求来的五角硬币,和那巷口卖酸梅冰水的老婆婆那双粗糙褶皱的手一起,夺去了他们太多的注意力。
经常,他们三三两两趴在低矮的柜台上,屏气凝神地望着婆婆快速滑动的指节……尔后陶醉在味蕾的快乐里。
也许,那瓦檐上鹅黄肚子的鸟儿会记得吧!
巷子的墙上偶尔会闪现一个窗子的模样,里面有鞋匠夫妇与客人的争执,也有家常的小打小闹。
鸟儿们便乘着南风,稳稳地停在瓦檐上,勾搭着小脑袋,聆听着它们听不懂的一切……忽然,屋里女主人擎起一只手咬牙切齿地喊:
“鸟都比你有人性!
”鸟儿们这时便歪着脑袋思考:
为什么这回没有饼干扔出来了呢?
那条拖煤车的老牛也该记得吧?
每每黄昏,暮色微垂,它的影子总是像泥鳅一样嵌在巷子暖橙色的夕晖里,主人的汗滴被车轮溅起的一抹轻尘覆盖。
它总是撇过头看一眼,又埋下头盯着巷子青灰古老的地。
它相信,脚下的缝隙里除了群行的蚂蚁,还有昨天嘴里不小心掉落的、现已和着泥巴的料草。
椰子家的京巴会记得吧?
在巷子特有的宁谧的夜里。
它打败了对面那只穷凶极恶的“大土狼”以后,在椰子家门前的破橱柜底下,生了七只白白软软的金毛小崽。
巷子里那股温醇带潮的风,应该蕴存着它对于“家”的全部信息。
女孩揉搓着朦胧的睡眼,站在被许许多多的手磨得光滑漆黑的门框边。
她的脸蘸着点点暮色,那远处传来的猩红的尾灯光,多像爷爷的烟壶上明熄闪闪的烟火……
她仿佛看见,巷尾站着一个老人:
他的脸有巷子的苍老,他的衣着有巷子的清贫,他的眼神带着巷子的温醇,他的烟壶里塞满了巷子的亲情……
(冯国伟摘自《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8年第8期)
上善若水——“俯瞰万象”之阅读
阅读前言
《2008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板块文学类文本阅读提出了原则要求,各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并体现出一定差异。
全国考纲把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放在选考部分,而江苏考试说明则把这部分内容放在必考部分。
全国考纲对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没有分出孰轻孰重,而江苏考试说明则把散文、小说列为复习考试的重点。
从2008年各地高考命题的最终结果来看,现代文阅读板块文学类文本部分所选用的材料,19套高考试题中无一选用诗歌、戏剧文体,全都集中在散文和小说两种文体上,其中尤以散文见多,这一点与历年高考阅读材料的选材方向保持一致。
散文的文本也基本上以中国现当代的散文作品为主,相比而言,外国作品则较少选用。
就散文的内容来说,涉及的面较广,有写人记事的,如江西卷选用了萧乾的《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上海卷选用了《灯笼红》,山东卷选用了张炜的《歌德之勺》,安徽卷选用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状物写景的,如全国卷Ⅰ选用了寅公的《阳光古道苍凉美》,四川卷选用了张秀亚的《我爱水》,湖北卷选用了季羡林的《雾》,天津卷选用了学群的《敦煌》;有寓理抒情的,如重庆卷选用了迟子建的《时间怎样地行走》,福建卷选用了张绪佑的《吟风》,湖南卷选用了朱光潜的《谈静》。
季羡林、朱光潜、钟敬文等名家的作品备受青睐,尤其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2008年竟有两套试卷选用了他的作品。
只有江苏、广东、宁夏、海南、浙江等少数省份选用了小说,它们分别是汪曾祺的《侯银匠》,[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河的第三条岸》,[美国]欧•亨利的《二十年以后》,[俄]阿•马•高尔基的《乌米》,与前些年几乎清一色选用散文相比,小说已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的材料,并呈扩展趋势,这一点值得注意。
无论散文也好,小说也好,它们都是一些闪烁着美的意蕴,充满着人性光辉,包孕着文化内涵的精品,都有值得仔细揣摩玩味之处。
研究所选用的文本,我们发现:
①过于直白浅近或者过于艰深晦涩的文字难以进入命题者的视野,这是一条选文规则;②选用的文本侧重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示人情的善与美,如亲情至爱、包容理解、真纯良善、审美感悟等,这成为选用文本在立意方面突出的衡文标准。
就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形式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类是以江苏卷、广东卷为代表的题型,几道试题全部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试题的综合程度较高;一类是以安徽卷为代表的题型,简答题加问答题,试题有难有易,并表现出明显的梯度;一类是以上海卷、北京卷、江西卷为代表的题型,有问答题、简答题,还有多项选择题,主、客观题兼考,试题形式多样。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省份文学类作品阅读的最后一道题带有明显的探究色彩,赋分多,开放度高,自由度大,对考生的见识面、思维深度、鉴赏水平、表述能力有较高要求。
江苏、浙江、宁夏、海南卷等都有此类题型,依笔者所见,宁夏、海南卷中的探究题命题质量最高。
名题共赏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2008年高考宁夏、海南卷
(正文略)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
B.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C.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D.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E.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12.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6分)
1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请简要分析。
(6分)
1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
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
你的看法呢?
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8分)
阅读突破策略
文学文本类阅读题的解答由于涉及不同文体、不同题型,因此其策略也应随文体和题型变化。
从解题过程着眼,我们可由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整体扫描:
寻获大致印象
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首先要把文章整体扫描一遍,把每一段都标上数字。
在浏览时,一要看文章的标题,二要看文章的作者,三要看文章的体裁,四要看文章的主旨,五要看文章的注释。
其中标题最值得留心,因为它往往包含最重要的核心信息,很多时候通过标题就可以推知文章的题材、意旨、风格,甚至写作手法。
如果文章末尾还有注释,也不可等闲视之,注释会标明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根据创作的时代背景可以有效把握文章大意。
比如宁夏卷选用的欧•亨利的小说《二十年以后》,我们在阅读时根据读小说的规则来进行,文中共写了鲍勃、吉米和“高个子”三个人物,前两个是主要人物。
文章主要写了两人二十年以后的一次约会。
文章的结尾同样是“欧•亨利式笔法”——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
通过以上快速浏览从而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
2.逐段剖析:
把准文章关节
首先我们要善于找寻、揣摩文中关键的词句,进而摄取各部分的主要意思。
可以边读边圈点勾画。
对文章的首尾两段、独立成段的句子、重复出现的句子、比喻句、设问句、抒情句、议论句要给以特别的关注。
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故事情节、行文主旨要把握准确。
就如读《二十年以后》,我们在大致建立对文章的整体认识后,不妨进一步解读文中更多的信息:
鲍勃和吉米原来是一对好朋友,后来鲍勃成了一个通缉犯,吉米则是一名警察,他们变成了对手。
二十年前他们曾有一个约会,出于友谊,二十年后两人都准时赴约了;也出于友谊,吉米发现鲍勃是通缉犯,不忍心亲自逮捕他,而叫“高个子”来逮捕他。
这里涉及“情”与“法”,“私情”与“公理”的对立冲突,凸现了法律的严肃,也彰显人性的善良。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做题就会充满底气。
3.审读题干:
明晰解答要求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题的题干设置既指示着思维的方向,又限定了答题的内容;既表明着解题的范围,又暗示着作答的方法。
比如最后一道赏析文章的选择题,有时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有时要求选出错误的两项,这在思维方向上就作了规定。
有时要求“从文中”、“根据全文内容”,有时要求“从文章第×节”、“依据第×段文字”,这在答题范围上就作了限制。
有的要求分析“思想内容”,有的要求鉴赏“艺术手法”,这在对象上就作了区别。
有的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有的要求“运用自己的语言”,这在作答方式上就提出了不同要求。
有的要求进行“概括”,须提炼浓缩;有的要求进行“阐发”,须挖掘发挥;有的要求“结合自己的认识”,须引申联想,这是在方法上作了相关的告示。
有的仅仅要求作“简要分析”,不妨点到为止;有的则要求进行“赏析”,可以稍事铺张,这就在解答的深度上作了提醒。
有的规定了字数,必须“惜字如金”,有的没有字数要求,可以放开手脚。
总之,要吃准命题者的意图要求。
就拿《二十年以后》这篇阅读文章的题干来说,第11题就要特别注意“不正确”和“两项”两个关键点;第12题则要抓住题干中的“两次”和“作用”作答,不能答偏,也不能漏答。
第13题是一道“分析”题,注意“简要”,无须长篇大论,只要分点分项把人物性格特点答出即可。
第14题是一道探究题,要抓住你最认同的一种观点,然后从原文找出相关依据,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关键在于要能“自圆其说”。
4.锁定区域:
搜索答题材料
我们要根据题干从原文迅速锁定相关区域,搜索相关信息。
如果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或者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只要找到该词所在的句子和该句所在的段落即可,搜索范围一般较小;如果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或概括中心意思,分析人物的性格或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那么就要相应地扩大搜寻范围,防止重要内容的遗漏。
《二十年以后》这篇文章第12和第13题,搜索的范围就大不一样:
第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我们只要找到第一节和第八节即可,而第13题我们就要关注全文才行。
客观地说,这两道题的标准答案并非尽善尽美,第一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还不仅仅在于“烘托环境,展开情节”,还有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这“冷飕飕的风”有助于表现双方重情守信的性格。
第二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同样不仅仅在于“渲染气氛,转换情节”,因为此时的吉米已经认出鲍勃,昔日的挚友一下子变成被通缉的罪犯,吉米的内心自然悲凉不已,所以这“冷飕飕的风”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内心。
5.规范作答:
提高解答质量
贴近原文。
阅卷时为了能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判标准,阅读题的命题总是贴近原文来进行的,而它的答案也总是隐藏在文中并通过一些词句表现出来。
只要仔细研究一下每年高考卷所提供的参考答案便可以发现,大多是用阅读材料中的原词原句或者以原词原句为基础再稍作整理加工而成的。
周密考虑,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多数题目涉及考查考生对总体内容的把握。
做题时一定要瞻前顾后,全面考虑,不要执其一段,不顾其余。
归纳不全、遗漏要点是高考阅读题失分的重要原因。
一些题目涵盖面较宽,要求从几个方面分点作答,整合语句。
一些同学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是正确的,所回答的内容也基本到位,失分的原因在于不善于整合语句。
具体表现为词不达意、言辞啰唆、条理不清、语句不通。
我们要在理清行文思路、比较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尽可能使语句精练、简洁、准确一些,句式要尽可能做到整齐、优美一些。
6.掌握窍门:
减少无端失误
①识陷阱。
在做最后一道多项选择题的时候,要提高自身敏感性和“反干扰”能力。
常见的陷阱有:
主观臆断,颠倒关系,张冠李戴,混淆是非。
一旦碰到此类现象,要立刻提高警觉。
②看赋分。
要看分下笔,“按酬付劳”。
另外还有一个上不了“台面”的潜规则:
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也很可能有四点;6分题答案可能有两大点,或三小点。
③讲规则。
如果题干中有“哪些地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等提示语,都是分点作答的暗示。
各点的次序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可按文中的先后顺序作答;在拿不准的情况下,建议把最重要的、有把握的放在最前面。
有字数要求的一定要在规定字数内作答,没有字数要求的,在瞄准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多答几句。
《二十年以后》答案:
11.A、C。
12.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13.重视友情,信守诺言;乐观开朗,心直口快;企图逃避法律。
14.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阅突破集训一
车过陇西
●张震
在甘肃陇西办完事,我买了去西安的车票,检票后直接进入站台。
陇西站是陇海铁路线上的一个要站,其设施却十分简陋,属于典型的山里的车站。
铁路沿线两旁全是连绵不绝的大山。
从兰州发往西安的列车,离到达陇西站的时间还有一小时,我看候车的时间还长,就随便找了个地方坐下。
一支烟刚吸完,车站的广播里就传出一个女声:
“旅客同志们,由上海发往西宁的列车,就要进站了,请做好上车准备。
”
声音刚结束,我便把头抬起,向着铁路的东端望去,果然,绿色的列车,由远而近,有节奏地驶来。
当列车在站台上刚刚停稳,我就看见从两边的山坡上,冲下三四十个小孩,提着篮子,捧着红枣,拎着装有小松鼠的竹笼,奔向车窗。
“叔叔,买几个苹果吧。
”“阿姨,这红枣刚摘的。
”“买只松鼠带走吧,城里没有。
”
几十个孩子分散围着火车的车窗,踮着脚,仰着脖子,语气恳切,连声不绝。
短短的几分钟过去了,车轮又开始转动,向西而去。
有十几个孩子卖掉了手中的东西,笑眯眯地数着零钱,向一个穿黑衣的稍大一点的男孩走去,把钱交到他手里。
那个男孩,单腿跪地,在一块石头上,一面数着钱,一面仔细地登记。
当一个手提竹笼没有卖掉松鼠的小女孩从我身边走过时,我一把拉住她,问:
“他们为什么要把钱交给那个男孩?
”这个女孩看了我一眼,说道:
“我们要请回老师。
”
原来,这三四十个孩子,都是离车站二十多公里远的一座山里小学校的学生。
学校唯一的一名老师,因一年多没有领到工资,含泪走了。
他们为了能重新上学,就各自拿出家里的东西,在那个穿黑衣服男孩的带领下来到车站。
从兰州开往西安的列车,停靠在站台边,这是我要乘的列车。
我验了票,走进车厢,这时孩子们又围了过来,各自举起手中纯洁的心愿和热望。
我听到这一声声叫卖,心里如针扎一般。
还没等放下行李,我便对周围的旅客大声说:
“这里的苹果好吃,这里的红枣新鲜,这里的孩子不会骗人!
”
当那个手提竹笼的女孩走近我的车窗时,我连忙喊道:
“这松鼠多少钱?
”“叔叔,这原来是自己玩的,你看着给。
”
我递过一张伍拾元的纸币,说:
“够吗?
”“叔叔,太多了。
”她不敢接我手里的钱。
车轮转动了,我赶紧把头伸出窗外,伸长胳膊,将钱塞进她的手里。
车速渐渐快了,她已经无法将竹笼递上来,她一边跟着列车,一边喊着:
“叔叔,给你松鼠,给你松鼠……”
我望着她那跟着列车越跑越远的幼小的身影,听着她那渐渐弱下去的喊声,眼睛湿润了……
(《雨花》2008年4期)
1.文中第1节,作者写陇西站的设施“十分简陋”,属于“典型的山里的车站”,铁路沿线两旁“全是连绵不绝的大山”有何用意?
2.如何理解“各自举起手中纯洁的心愿和热望”这句话?
【突破题型】
3.请比较文中一个细节描写的优劣:
原文:
“叔叔,太多了。
”她不敢接我手里的钱。
改文:
“叔叔,谢谢你。
”她喜出望外地接过我递过去的钱。
4.文章最后写道:
“我望着她那跟着列车越跑越远的幼小的身影,听着她那渐渐弱下去的喊声,眼睛湿润了……”请结合全文,合理推断作者动情的缘由。
参考答案:
1.①交代事情发生的环境背景。
②为下文写孩子们不得已推销自家土特产埋下伏笔。
2.孩子举起的是从各自家里带来的一些土特产,他们希望把它变成钱,成为留住老师的工资,以便能够重新上学,进而圆自己的读书梦。
所以作者说他们“各自举起手中纯洁的心愿和热望”。
3.原文比改文要好。
“太多了”与“不敢接我手里的钱”这两个细节能够表现出身处贫困境地的山里孩子的淳朴、善良的性格,符合当时的情境与他们的身份,富有个性。
4.同情:
为山区的落后贫困,为早早地失学,小小年纪就承担了太多的生活重压。
感动:
为渴望上学读书的精神,为他们想出推销土特产筹集老师工资的做法,为他们诚实守信的经营行为,为他们团结一心的合作态度。
担忧:
为教育上存在的不平衡状况,为他们的读书梦想难以实现。
阅读突破集训二
小提琴的力量
●(澳大利亚)布里奇斯
那天中午,我驾车回到花园别墅。
刚刚进客厅门,我就听见楼上的卧室里有轻微的响声,那种响声我太熟悉了,是那把阿马提小提琴发出的声音。
“有小偷!
”我一个箭步冲上楼,果然不出我所料,一个大约12岁的少年正在那里抚摸我的小提琴。
那个少年头发蓬乱,脸庞瘦削,不合身的外套鼓鼓囊囊,里面好像塞了一些东西。
看来他是个小偷无疑,我用结实的身躯堵住了少年逃跑的路。
这时,我看见他的眼里充满了惶恐和绝望。
就在刹那间,我突然想起了记忆中那块青色的墓碑,我愤怒的表情顿时被微笑所代替,我问道:
“你是拉姆先生的外甥鲁本吗?
我是他的管家,前两天我听拉姆先生说他有一个住在乡下的外甥要来,一定是你了,你和他长得真像啊!
”
听见我的话,少年先是一愣,但很快就接腔说:
“我舅舅出门了吗?
我想我还是先出去转转,待会儿再来看他吧。
”我点点头,然后问那位正准备将小提琴放下的少年:
“你很喜欢拉小提琴吗?
”“是的,但我很穷,买不起。
”少年回答。
“那我将这把小提琴送给你吧。
”我语气平缓地说。
少年似乎不相信小提琴是一位管家的,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但还是拿起了小提琴。
临出客厅时,他突然看见墙上挂着一张我在悉尼大剧院演出的巨幅彩照,于是浑身不由自主地颤栗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跑远了。
我确信那位少年已明白是怎么回事,因为没有哪位主人会用管家的照片来装饰客厅。
那天黄昏,我破例没有去湖畔的公园散步,妻子下班回来后发现了我的这一反常现象,忍不住问道:
“你心爱的小提琴坏了吗?
”“哦,没有,我把它送人了。
”“送人?
怎么可能!
你把它当成了你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亲爱的,你说的没错。
但如果它能够拯救一个迷途的灵魂,我情愿这样做。
”看见妻子并不明白我说的话,我就将中午的遭遇告诉了她,然后问道:
“你愿意再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