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940709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

A.公私合营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D.斯大林模式

2、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3、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

“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

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

”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

C.粮食税D.义务劳动制

4、1921年,23岁的美国企业家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成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美国人。

哈默之所以能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计划经济体制

5、俄罗斯高尔基文学院院长谢·叶辛曾说:

“当问题表现在要一碗粥、还是要理论的时候,人们通常会选择那碗粥。

你吃饱了那你就会去唱歌,如果你肚子里没食,那你只有沉默。

”苏俄(联)哪项措施的实行是“选择了那碗粥”(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国家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

6、学者李述森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

“俄罗斯传统的核心是民族主义,是强国的诉求。

要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

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榨取农业。

”材料论及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体制D.赫鲁晓夫改革 

7、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

“我们什么都多:

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

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

……”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D.东欧剧变的影响

8、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弹的国家。

”这里的“他”指的是()

A.列宁B.斯大林

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9、到80年代初苏联社会几乎所有阶层无一例外地因无自由而痛苦,经受着心理的折磨。

知识分子想得到完全的民主和自由。

大多数职员需要更好的组织和劳动报酬,特别是公平的分配社会财富。

一部分农民希望成为自己的土地和劳动成果的主人。

这主要说明(  )

A.苏联的极权体制已失去存在的合理性

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已提上日程

C.美苏争霸的形势影响了苏联民众的生活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苏联改革失败而丧失

10、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

“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

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

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

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

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

”这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

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

C.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D.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

11、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咯”,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

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质的改造”措施的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B.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D.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

12、徐隆彬在《赫鲁晓夫执政史》一书中说:

“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

”据此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时期(  )

A.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B.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

C.斯大林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D.农、轻、重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13、《论苏联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再比如,在生态学家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

……这类决策有很多。

”作者意在说明该改革()

A.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B.制定政策的随意性

C.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D.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

14、一些历史学家认为:

“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之后,才能得到我们的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

束缚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15、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

A.是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B.反映出苏联效仿西方实行市场经济

C.说明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D.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16、苏联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的资料(单位:

吨)

年份

黄金总量

黄金出口

其中用于购买粮食

1965年

577.1

335.6

335.3

1972年

1243.7

458.6

458.2

1977年

774.4

390.0

390.0

1980年

502.0

156.0

156.0

上述表格说明()

A.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国际市场B.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现

C.苏联已成为重要能源输出国D.农业危机严重困扰苏联

17、1957年1月,周恩来应邀访问苏联,帮助解决苏联同其他社会主义国之间的问题。

面对周恩来的批评,赫鲁晓夫说:

“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

”周恩来回答道:

“是的,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以上材料能说明的是(  )

A.周恩来运用才智维护国家尊严B.赫鲁晓夫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

C.周恩来肯定了赫鲁晓夫的改革D.当时中苏矛盾已经严重激化

18、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消,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

此举的影响在于(  )

A.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B.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

C.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19、美国学者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说:

“他的悲剧在于他没能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去代替他所破坏了的制度。

他刮起了他最终难以控制、不可驾驭的强大的改革狂风。

他大大改变了原来的体制,而又拒绝承认必须让整个体制解体。

最后,他成了旧秩序的危险,新秩序的障碍。

”帕尔默评价的人最有可能是

A.斯大林B.勃烈日涅夫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

20、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年份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89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3

3.1

-3

以下是据该简表所得出的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

A.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没有取得成效

B.苏联的政治改革严重影响了经济改革的效果

C.经济崩溃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D.苏联经济衰退与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美苏争霸有关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

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的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

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

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的提高。

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

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材料三 1985年,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

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仅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此后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的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中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或统治分别有哪些缺点?

其共同的缺点是什么?

(2)从苏联三次改革的失败和苏联最终解体这些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可以得出哪些重要启示?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

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

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

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1/3用做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

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

“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据苏联国家××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给苏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当时是由哪位领导人执政的。

概括当时的经济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改革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2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

但是问题在于:

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

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

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

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材料四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

答案

一、选择题

1、B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论、准确理解、分析、判断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的解决谷物问题,据此排除A项;苏联的工业化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实行,排除B项;农业改革源自赫鲁晓夫改革,此时尚未进行,排除C项。

这一论断是为维护斯大林模式。

选择D项。

3、【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材料主要是涉及对粮食的无偿征收,是余粮收集制。

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21年到了苏俄经营租赁企业”应该是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允许外国私人资本进入,所以此题应选择B。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苏俄(联)时期的新经济政策的理解。

“选择了那碗粥”的目的是“吃饱”,而A、C、D均造成不良后果,只有新经济政策使经济恢复发展起来,让人“吃饱”,故A、C、D错误,B符合题意。

6、C

7、B

8、B

9、A

10、【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联系所学,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指承认和运用商品市场经济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是本质。

1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A项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题目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措施,与题目时间不符,故排除;据材料时间1987年可知是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措施,他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对,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斯大林体制的理解能力。

赫鲁晓夫改革还是行政命令,因此没有根本改变体制。

故选C斯大林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13、B

1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较长远的政治眼光”和“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的信息,即赫鲁晓夫改革的长远影响(较为积极的一面)。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尤其是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从而使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1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实施的“新经济体制”的正确评价.A.新经济政策倡导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而1965年苏联仍受斯大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故A项错误;B.苏联改革改革主张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但是并不是主张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故B项错误;C.这一时期虽然对斯大林体制有所突破,但根本上并未摆脱其束缚,故C项错误;D.根据材料中“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说明二战后苏联尝试进行改革,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故D项正确.

16、D

1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问题分析能力。

赫鲁晓夫改革是社会主义性质,中苏矛盾已经严重激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说明周恩来并不是肯定赫鲁晓夫的改革,故B、C、D都可以排除。

18、【答案】D

【解析】苏联至建立以来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说明对经济的控制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出苏联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计划指导,有利于激发地方的建设热情,故D项正确。

19、D

20、【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信息是1976~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缓慢,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的1990年时经济出现了负增长。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

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21、

(1)缺点:

赫鲁晓夫提出的改革目标不切实际,且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而扩种玉米,使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为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进行军备竞赛,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高涨;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不但没有实现“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的目标,反而使经济增长率进一步降低.

共同的缺点:

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而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问题.

(2)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曲折复杂的;社会主义改革应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改革一定要切合实际,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改革要稳步推进等.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考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缺点和共同的缺点;从苏联三次改革的失败和苏联最终解体这些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可以得出的启示.需要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1)第一小问的缺点,依据材料一“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可以得出赫鲁晓夫提出的改革目标不切实际,且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而扩种玉米,使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依据材料二“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可以得出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为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进行军备竞赛,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高涨;依据材料三“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仅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可以得出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不但没有实现“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的目标,反而使经济增长率进一步降低.第二小问的共同的缺点,依据第一小问的回答可知,共同的缺点是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而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问题.

(2)本小问的启示,属于开放性题,依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曲折复杂的;社会主义改革应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改革一定要切合实际,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改革要稳步推进等.

22、

(1)积极影响:

使苏联完成工业化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提高了医疗卫生水平。

消极影响:

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

经济状况:

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

原因:

“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效果不佳。

(3)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必须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能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经济体制改革要关注民生。

23、【答案】

(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原因:

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

不同:

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