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93817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5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备课本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

科学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

第一课病毒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2、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病毒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

病毒的种类。

教学方法:

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提问:

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

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3.教师讲解.

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7.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8.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

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

请回去以后在网上或查资料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板书设计:

1、病毒

病毒的危害

一、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病毒的利用

极其微小

二、病毒的特征寄生在活细胞内

能繁殖

没有细胞结构,由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组成

动物病毒

三、病毒的种类植物病毒

细菌病毒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能积极地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

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第二课细菌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以观察促思考,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

2、设疑促理解,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以知识促应用,了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

2、关心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科学知识:

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

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

教具准备:

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课前布置你们搜集有关细菌的文字或图片资料,现在你对细菌有了哪些认识教师出示搜集的有关细菌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生观看。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注重及时指导学生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学生观察真菌涂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已了解的细菌描述、汇报、交流。

教师总结:

细菌有球形、杆形、螺旋形三种基本形状。

(三)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谈话:

你们认为细菌是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

学生讨论,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细菌的资料。

现在同学们对细菌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细菌不只是人类的敌人,更多的是人类的朋友,它可以说无处不在。

人的肠道内也充满了细菌。

一些是有意菌,它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一些能合成身体所需的维生素;还有一些则与致病的微生物搏斗,使有害细菌不能附着在肠道上,保持肠道健康。

谈话:

细菌的作用还远不止这些呢!

请看资料卡。

(四)自由活动:

同学们了解了这么多有关细菌的知识。

怎样做好宣传,防止病菌入侵呢?

(五)拓展知识:

同学们,假如没有细菌,我们的自然界将会是怎样的?

板书设计:

2、细菌

球菌

细菌的形状杆菌

螺旋菌

有益菌:

生物制药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菌:

世人患病

教学反思:

学生利用显微镜初步认识了生命世界的另一大类——微生物世界。

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学习通过显微镜发现水中有微生物。

在一滴水中,能够找到几十个微生物,学生对水中微生物进行描述和画图,从而认识几种常见的水中微生物,体验生命体的奇特。

激发学生探索生命世界的欲望。

第三课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

2、知道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生物。

3、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

4、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2、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3、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4、能够调查生活中的食用菌种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

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难点:

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准备实验材料:

发霉的食物、显微镜、霉菌切片、白纸、铅笔、实物投影仪、镊子。

(也可由教师课前准备好几片发霉的面包,供课上学生观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1、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

2、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3、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4、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二、了解霉的功与过

1、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2、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三、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1、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2、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四、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1、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2、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3、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4、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五、巩固学习:

1、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2、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板书设计:

3、馒头发霉了

温度

影响食物发霉的原因水分

空气

真菌对人类的危害

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真菌为人类提供的便利

教学反思:

教材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霉的面包”作探究材料,意在激发学生对霉菌的探究兴趣,并以此为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走进并了解霉菌家族。

学生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能够调查生活中的食用菌种类。

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

知道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生物。

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

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

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

第四课食用菌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

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科学探究

1、亲身经历科学调查、观察、查阅和整理资料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2、能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所观察的事物形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

2、体会与人合作的愉快,学会分享、欣赏他人的研究成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真菌的结构,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难点:

蘑菇的生长环境和结构。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思考:

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二.蘑菇分为哪几部分?

(地下菌丝,菌丝,柄,菌褶,菌盖.)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四.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

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

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

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

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五.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

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

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

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1.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

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鞋给孢子的萌发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营养物质,所以容易生长霉菌。

2.检查家里储存粮食的地方是否通风,环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

在晴好的天气里,晾晒粮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长。

3.蘑菇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潮湿的环境和丰富的有机物。

所以在养殖食用蘑菇时,一方面要保持养殖场所的清洁、温度和潮湿;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

板书设计:

食用菌

蘑菇的生长环境

菌盖

蘑菇的结构菌柄

(像一把小伞)菌褶

菌丝(地下部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

各种各样的食用菌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真菌世界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利用查阅资料、调查、采集、观察、交流等方式对食用菌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让科学走进孩子的生活,并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五课蜡烛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生鸡蛋、白醋、可乐罐、锤子、澄清石灰水、吸管、碱快、白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大自然中物质千变万化,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变化,我们用眼睛可以看见;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

2、学生发言。

3、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

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出示蜡烛)看!

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二、研究蜡烛的变化

第一个实验

1、仔细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3.汇报交流。

第二个实验

1、谈话:

你们加热过蜡烛吗?

会发生什么变化?

冷却后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

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

3、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给蜡烛加热和冷却,并仔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

4、小组讨论组装实验。

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

第一个实验:

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6、各组汇报,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

第三个实验

1、下面我们把蜡烛燃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1)指导学生观察30页燃烧蜡烛的三幅图的实验方法。

(2)师操作示范,提出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3.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4.讨论:

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都让蜡烛发生了变化,这两种变化相同吗?

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的说法?

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

5.小结:

在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

三、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

1、谈话:

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现象很多,看看31页都有哪些现象?

2、讨论交流这些现象各属于哪一类变化?

你的证据是什么?

3、小组讨论并填写书73页表格,汇报。

4、小结:

在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是属于哪类变化时,最主要的是观察它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可以从变化中产生发光发热、沉淀、变色等现象中证明。

四、巩固练习

1、看书上图,每组任选两个实验做做,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2、交流汇报实验现象。

3、讨论判断图上这些物质的变化是哪类变化,说出理由。

板书设计:

5.蜡烛的变化

形态、状态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第六课食盐和水泥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3、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科学知识

1、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

2、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难点:

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部分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

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水泥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谈话:

食盐和水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

学生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探究。

给学生提供一张实验记录表。

物体名称实验方法现象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交流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你采用了什么方法?

食盐和水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谈话: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变化?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讨论。

出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

(1)、水和玻璃的变化

(2)、花生到花生油的变化(3)、种子发芽的变化

(4)、西瓜到西瓜汁的变化(5)、泥土到砖块的变化(6)、树到椅子的变化。

谈话:

这些物质的变化有哪些相同或不同的特点?

讲解:

食盐、水、玻璃等物质都可以在变化后恢复原状,是可逆的变化;水泥、种子、木头等在变化后不能恢复原状,是不可逆的变化。

二、自制胶水

出示已经做好的胶水,并请同学试用。

讲解利用脱脂牛奶、醋、小苏打等自制胶水的方法。

小组同学一起制作并展示。

三、联系实际,认识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举例子,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可逆变化,哪些是不可逆变化,并简单说明理由。

一是水泥与水、沙子和碎石混合制作成混凝土,由于水泥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把沙、石凝结在一起,已经不能变回原来的样子,所以它是不可逆变化;二是面粉发酵后与面碱混合制成馒头,由于馒头已不能再变回面粉,所以它也是不可逆变化;三是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由于水能够在液态、固态、气态之间变来变去,所以它是可逆变化。

讲解:

将水泥制作成混凝上能够构筑房屋,这种不可逆变化在建筑业具有积极作用。

但水泥受潮产生不可逆变化,又会使水泥变质导致经济损失,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不利。

有些物质的变化是我们需要的,如把水泥与水、沙、碎石混合制成混凝土,为盖楼房、铺甬道、砌墙壁所用;而有些物质的变化是我们不需要的,它们给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如水泥受潮、森林失火、铁钉生锈等,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物质的变化,积极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影响。

四、继续调查了解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板书设计:

6、食盐和水泥

可逆的变化:

食盐、水、玻璃的变化

1、变化的种类

不可逆的变化:

水泥、木头、种子的变化

2、可逆的变化和不可逆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反思:

在学习本课引导学生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科书以水泥与水产生不可逆变化为例,暗含着使学生认识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影响的知识点。

我们要充分利用积极的一面,尽量减少消极的一面,发挥人在物质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第七课铁生锈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3、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铁生锈的资料;

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兴趣;

3、引导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铁生锈的条件;

2、认识铁生锈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铁生锈的条件;认识铁生锈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难点:

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生锈的铜、铁、铝制品,如生锈的铜锁、铜钥匙、铁剪刀、铁钉、铝饭盒、铝勺等;放大镜。

2.每组五只玻璃瓶(其中两只带盖),五枚无锈铁钉,少量食用油、食用醋、脱脂牛奶、小苏打、纱布、筷子、凉开水、冷水。

3.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铁生锈及防锈方法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各种生锈的铁器让学生观察,然后问学生;这些铁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继续问学生:

你曾在哪里见到过生锈的物品?

铁生锈是什么样子?

由铁生锈的事实,你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锈和锈对金属的破坏

(1)认识锈

学生观察桌上的金属制品:

铜锁、铜钥匙、铁刀、铁剪子、铁钉、铝饭盒、铝盆、铝勺。

它们表面生有不同颜色的锈。

提问:

通过观察,你注意到不同金属锈的颜色一样吗?

它们的锈各是什么颜色?

学生回答。

小结:

不同金属锈的颜色不同。

例如,铜的锈是绿色的,铁的锈是褐色的,铝的锈是黑色的。

(2)认识锈对金属的破坏

讲述:

现在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些金属的表面,看一看有什么变化,是否还有光泽,是否平整,有没有小坑小洞,能不能一片片地剥下来。

学生观察。

(可用放大镜)

提问:

请你说一说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

小结:

金属生锈后,表面会受到腐蚀,失去原有的金属光泽,原来平整的表面会粗糙不平,严重的会生洞、剥落。

2、指导学生认识金属生锈的条件

讲述:

你是否注意到我们周围的金属制品并不是都生锈。

有的生锈了,有的没有生锈,这是什么原因呢?

下面请你先思考几个问题。

提问:

(1)菜刀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

(2)自行车的哪个部分容易生锈?

(3)铝勺长期放在盛醋、碱或盐的容器里会怎样?

学生思考后回答。

谈话:

同学们的回答都有一定道理,那你们是否能推想一下,金属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讲自己的推想。

谈话:

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对比实验来加以验证。

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影响铁钉生锈的因素主要是水分和空气中的氧气,设计前,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分组,待所有的学生都选定影响铁钉生锈的某一个因素后,再分组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

发给每组一份空白的实验方案。

评价、完善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的经验不足,对实验的器材选择,有水、无水的环境创设,有氧、无氧的条件建立等许多问题都会考虑不周。

因此,教师在学生初步完成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分组汇报、互相补充的形式,带领学生初步完善实验方案。

然后,利用教师准备的冷却的沸水、植物油、砂纸等,学生带来的无锈铁钉、矿泉水瓶或透明塑料保鲜袋、干燥剂、细线绳等组装实验器材,创设所需环境,以便课后观察研究。

提醒教师注意,如果选用透明塑料袋作为盛放铁钉的容器,透明塑料袋要厚一点,铁钉尖最好用胶带包一下。

学生进行实验。

课后观察、记录。

(由于“铁钉生锈”的实验在课堂上并不能立即显示出结果,因此在学生完成了实验操作后,教师要把他们的实验布置在教室一角,以便课后进行观察。

交流研讨、得出结论。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汇报,要求学生把实验的装置带来,让全斑学生都能看到不同条件下的现象,由此总结钢铁生锈的条件。

这部分内容应多花费一些时间,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钢铁生锈的原因。

每组选代表汇报。

谈话:

从这个实验结果,你们能总结出金属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证明了:

金属在有空气、有水、有酸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学生填写课文填空。

三、指导学生认识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既然钢铁生锈与水、空气接触有关,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钢铁才能不生锈呢?

学生举例回答。

学生认识到防锈需要隔绝水和空气后.

小结:

在生产和生活中,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电镀、涂漆、涂沥青、擦干、加膜覆盖等。

(出示图片或视频资料)

自由活动:

1、金属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拓展活动:

查找资料,了解金属生锈的利与弊。

板书设计:

7、铁生锈

铁生锈的条件两者同时具备

氧气

注意:

酸性或盐溶液存在能够加速铁生锈

铁制品的表面涂保护层,如:

刷漆、抹油、镀金属等

防止铁生锈的措施:

改变金属的组成,如制成不锈钢等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初步学会设计铁钉生锈实验方案,并能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初步学会对同伴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并会完善自己的方案。

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

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第八课牛奶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