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重点整理DOC.docx
《中国近代史重点整理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重点整理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重点整理DOC
1、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4、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俄国对我国的侵略主要表现在领土的侵略
1858年,《瑷珲条约》,割让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让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割让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
1881年,《改定伊犁条约》,割去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俄国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又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12处“留兵驻守”。
规定中国赔款4.5亿两白银。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劝道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强迫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天津条约》在中国还享有领事裁判权。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更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5、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原因?
(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2)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
6、民族意识的觉醒: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编成《四洲志》一书。
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郑观应在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
7、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1)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
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2)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于是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机的刺激,全民族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的思想日益高涨。
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民族利益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并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8、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1)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2)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
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了解)《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p43
9、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1)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
(2)太平天国起义时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4)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时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10、天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向心力和战斗力.
(2)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不仅不能正妻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3)太平天国未能正确的对待儒学.(4)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
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
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11、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洋务派举办的阳物事业归纳起来三方面:
1兴办近代企业;2建立新式海陆军;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1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试图“稍分洋商之利”,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但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与此同时,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馆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出现。
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
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13、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教训?
洋务运动的失败:
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失败的主要原因: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教训:
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14、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
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
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15、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16、1898年的“百日维新“,只经历103天,除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余新政措施大都被废除。
17、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的表现: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再次,惧怕人民群众。
18、1894年11月,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19、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代表人物——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
20、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确立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中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三民主义(同盟会纲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22、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十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23、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4、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
孙中山主张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他希望“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主张,没有正面出击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更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25.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26、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说她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失败的原因:
1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2从主观方面说,在于它的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主要是: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拯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7、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8、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1)外国资本的压迫;
(2)官僚资本的排挤;(3)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4)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
29、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艰难地生长起来的,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
(2)在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下(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4)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30、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1)特点:
1)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次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
2)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中国工人阶级受帝国主义,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
3)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2)意义: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他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2)中国共产党运动的兴起,是一切反动势力感到深深的恐慌。
31、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前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政治力量:
1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2民族资产阶级;3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32、三种建国方案:
1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2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
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一边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挥,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3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他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3、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
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
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
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总之,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
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34、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新青年》)开始的。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35、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36、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37、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开始,斗争的主力由学生转向了工人,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
38、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五四运动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正是因为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它也就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39、广东杨匏安于1919年11月、12月发表《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作了比较确切的阐述。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公开出版。
40、1922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对中国社会经济状况的分析,明确指出,加给人民“最大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这两种市里的民主主义的革命是极具意义的”。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当前阶段的纲领是:
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第二,开始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
1924年4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孙中山主持下在广州举行,对三民主义做出了新的解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4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资产阶级的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
“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
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
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4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了解)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4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
为什么?
(了解)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44、大革命失败前,国民党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变成了一个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
45、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毛泽东在会议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弄面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通知的第一枪。
9月秋收起义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12月11日,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了广州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
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十年内战时期。
46、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47、土地革命张正的严重挫折。
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1)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
(2)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3)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这几次左倾错误,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错误,使中国革命收到严重挫折。
出现错误的原因:
(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2)共产国际队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3)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缺乏,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48、遵义会议。
支持过左倾错误的的中央领导人如张闻天,王稼祥等,也改变态度,转而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遵义会议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
49、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是。
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50、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本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这是日军在中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
51、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死者30万人以上。
52、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
53、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
54、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战争进去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
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左权任副参谋长。
55、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56、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1938年3月,李宗仁等部实施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歼灭日军1万余人。
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以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
57、1939年1月,国名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58、1938年5月至6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
毛泽东还科学的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
即:
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其中,战略相持阶段呢是中国抗日战争逇最后胜利的最关键阶段。
59、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