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主观题题库.docx
《教师招聘考试主观题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主观题题库.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主观题题库
教育学
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六大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要有利于国际交流
2.近代教育变化的具体表现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3.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4.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①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④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⑤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③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独立性
5.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对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相对独立性
6.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①科学技术决定教育者的观念
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③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技发展的反作用
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7.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8.教育与文化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③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的促进功能
传递;选择;交流;创造
9.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是决定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③人口的结构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④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
①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②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
③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④有助于人口迁移
10.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2)成熟是制约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机制
(3)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4)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驱力
(5)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1.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原因:
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
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④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教育对人类的意义与价值
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
12.简述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独特作用
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独特作用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个体个性化。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
①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②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③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
①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②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③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13.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背景
(2)教育目的的制定也受对人的观念的理解的影响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4.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1)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坚持全面发展。
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③培养独立个性。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5.素质教育的特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全体性)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性)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个性)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
16.教师职业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研究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心理辅导角色。
17.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创造性、连续性、广延性、长期性、间接性、主体性、示范性、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教师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18.教师职业专业化
(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①所教学科知识②相关学科知识
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所教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②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③具备良好的教育能力④研究教学与总结教育经验
19.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0.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1)基本途径
①努力学习教师道德理论,树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论人格。
②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2)基本方法
①加强理论学习。
②勇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
③虚心学习他人,相互砥砺提高,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
④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21.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自我更新”取向)
(1)“非关注”阶段;
(2)“虚拟关注”阶段;(3)“生存关注”阶段;(4)“任务关注”阶段;(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2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
(2)入职培训;(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
23.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1)教师的权利
①教育教学权。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②科学研究权。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③管理学生权。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④获取报酬待遇权。
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⑤民主管理权。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⑥进修培训权。
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2)教师的义务
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4.学生享有的权利
(1)受教育的权利;
(2)受尊重的权利;(3)身心健康权;(4)人身自由权。
25.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
(1)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
①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③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④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受教育者享有下列义务
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6.现代学生观
(1)以人为本的理念;
(2)尊重的教育理念;(3)重视学生发展性的教育理念;
(4)依法施教的理念;(5)自我教育的理念。
27.新课程目标体现的现代学生观
①学生是发展中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④学生是整体的人。
28.师生关系的特点(内容)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9.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1)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①尊师爱生,相互配合②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③共享共创,教学相长④心理相容
(2)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可采取以下途径和方法: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的现代学生观;
③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④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⑤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
30.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是按一门门学科编制的多学科并列的课程,有较强的逻辑体系,注重知识的传授,知识相对独立,但不利于联系实际和吸收新学科的知识。
(1)优点:
①有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完整保存与传递;②有助于教师组织教学,学生能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2)缺点:
①容易导致青少年机械被动的学习,缺乏与实际的联系;②学科间划分过于细致,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的割裂,不利于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③由于教材偏重逻辑,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忽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④学科种类繁多易造成学生负担过重。
31.活动课程的优缺点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1)优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缺点:
很难保证知识系统的完整性。
32.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
(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2)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3)校本课程开发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4)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5)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33.教科书的作用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4.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4)理论与实践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35.课程实施的运行结构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
(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风格;(4)选择和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和评价。
36.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时代背景: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国际竞争的空前激烈;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困境。
(二)社会背景:
政治经济发展需要
(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具体展开如下:
(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三)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四)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五)建构发展性的评价模式(六)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四、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一)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二)突破学科中心,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三)改善学习方式(四)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
(五)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五、新课程倡导的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新课程倡导的现代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一)主动性(首要特征);
(二)独立性(核心特征);(三)独特性;(四)体验性;(五)问题性。
六、新课程倡导的现代教学观
(一)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三)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的发展(四)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七、新课程倡导的现代评价观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五)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八、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
(一)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7.教学的意义
(1)教学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2)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38.教学的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39.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
40.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基本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4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42.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4)要注意适度原则。
二、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三、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巩固性原则是根据教学任务提出来的。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五、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43.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③学生特点;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44.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的方法。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②注意启发。
③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
谈话法是师生通过相互提问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的教学方法。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③要善于启发诱导。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见解、辨真去伪、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③做好讨论小结。
(4)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展示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为理性认识打下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
演示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②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③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的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5)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知识运用于实际,以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式。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①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②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③严格要求。
(6)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或工具设备,进行独立作业或实地操作,观察事物的发生与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取知识、巩固知识或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方式。
实验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①做好实验的准备。
②明确目的。
③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
④要求所有的学生都亲自操作,独立操作。
⑤做好实验小结。
45.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④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⑤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多方面的发展;⑥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①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③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④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⑤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⑥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4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二、上课
(1)课的结构
①组织教学②检查复习③传授新知识④巩固新知识⑤布置作业
(2)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重组目方表内气)
一堂好课的根本标准在于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其具体的基本要求包括: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等。
三、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布置作业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2)作业的份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布置作业时,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4)教师要按时认真地检查和批改作业。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7.教学评价的作用
(1)诊断教学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3)调控教学方向;(4)检验教学效果。
48.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49.小学阶段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50.德育内容
(1)政治教育;
(2)思想教育;(3)道德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5)法纪教育。
5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和逐步提高的过程;
(5)德育过程是由他律到自律,不断走向自我教育的过程。
52.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要求:
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要求: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严格要求学生。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要求:
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③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5)因材施教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要求: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