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样式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93353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7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西部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样式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西部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样式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西部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样式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西部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样式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西部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样式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西部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样式1.docx

《中国西部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样式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西部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样式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西部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样式1.docx

中国西部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样式1

中国西部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样式

摘要: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构造样式研究的意义、构造样式的定义及基本类型划分,然后着重通过分析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南缘的构造样式及展布情况来探讨中国西部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样式。

最后对中国西部中新生代盆地的构造样式进行了总结,并且提出了构造样式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

构造样式基底卷入盖层滑脱西部盆地

0引言

构造样式研究一直是油气田构造研究中重要的基础内容之一。

在沉积盆地中,构造样式是区分不同构造组合、解释不同区域构造特征、分类不同圈闭、协助划分不同成藏作用等的一个重要概念。

每一种具体的构造变形均是构造样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进行构造样式划分可以了解一种构造样式中所可能出现的所有构造变形方式及可能的排列组合方式,从而达到对相似构造环境中的构造变形分布进行预测,并进行正确的构造变形带划分。

一种类型的构造样式可包含油气勘探中的一个或多个二级构造带,准确地识别出一个构造样式类型,实际上就弄清了包含在该种构造样式内二级构造带或局部构造圈闭的成因特点。

概括说来,构造样式研究不仅涉及对含油气盆地性质、类型及其动力学的分析与认识,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时空演化的判识和分析;而且直接关系到油气藏的圈闭类型、成藏条件及勘探目标评价【1】。

在传统的构造地质学中,构造样式并无具体的定义和概念。

在油气地质研究中,由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不同,对构造样式的理解和定义,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

美国地质学者HardingTP【2】和LowellJD【3】对含油气盆地的构造样式做了相当系统的研究,并初步定义了构造样式:

认为构造样式是指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和应力机制上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构造的总体特征,是了解特定构造变形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系列构造变形的总体概貌。

强调构造样式的构造组合:

即①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上有密切联系的相关构造变形的组合;②是在同一应力环境下所产生的构造变形的组合;③是多种相关构造的有机组合体。

从演化阶段来看,中国西部可分为古生代海相沉积和中新生代陆相沉积2个世代;从沉积盆地所处的构造域来看,中国西部主要受3大构造体系域的制约,即古生代的古亚洲体系域、中新生代的特提斯构造体系域和环西太平洋构造体系域【4】。

昆南(P—T2末)、金沙江(C1—T2末)、怒江—班公湖(K1—K2)和雅鲁藏布江特提斯拉开缝合带(K—E1)组成了中国中、新生代时期板块构造格局中的西部锋线。

在其作用下,中国西部中新生代盆地都具有独特的构造演化历程和构造变形特征。

1构造样式的基本类型划分

HardingTP和LowellJD根据地层变形的基底卷入程度,把构造样式划分为基底卷入式和盖层滑脱式两大类型,又根据变形所承受的主要力学环境将上述两大类型进一步划分为8种构造样式(见表1)。

 

表1构造样式类型(依HardingTP和LowellJD构造样式类型表绘制)

主要的板块构造部位

构造样式

基底卷入型

扭动构造组合转换边缘

压性断块和逆冲组合聚敛型边缘

张性断块离散型边缘

基底翘曲、穹窿、凹陷板内

逆冲褶皱组合聚敛型边缘

盖层滑脱型

正断层组合被动边缘,三角洲

盐构造离散型边缘;

板内,发育不完全的裂谷系

泥构造被动陆缘——三角洲

梁慧社【5】等认为构造样式与形成盆地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具有一致性,因此,可以据此划分为压缩构造样式、伸展构造样式和走滑构造样式,然后根据基底卷入程度进一步划分为基底卷入变形和盖层滑脱变形。

不同方向、不同时期构造应力的复合、叠加形成了一个地区的构造样式组合,伴随着构造应力场的转变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反转构造。

姚超【6】等认为构造样式分析要考虑:

(1)通过地表观察及地震剖面解释获得三维构造几何特征,将各种变形的应变场结合起来。

(2)侧重于将板块运动与盆地演化序列结合起来,对构造位移变化进行推断。

(3)考虑伸展构造体系、压缩构造体系和走滑构造体系等3种动力系统与盆地分类及形成机制的关系。

(4)构造变形的时间。

由此,可把构造样式大致划分为伸展构造样式、收缩构造样式、扭动构造样式、反转构造样式、重力与热力型构造样式。

综上所述,尽管不同学者对构造样式的的具体划分不尽相同。

但其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即依据基底卷入程度和地球动力学信息进行划分。

2中国西部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样式

中国西部盆地被近东西向造山带及一系列雁列走滑断层分割成菱形与三角形盆地。

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与祁连山及其伴生的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贺西盆地群等在总体上构成中国西部盆——岭省(图1)【5】。

同一盆地不同区域由于构造环境的改变,构造样式可以发生变化,并进行过渡;不同期的构造作用可以形成不同的构造样式,它们的相互叠加称为构造样式的叠加。

对于多旋回叠加改造型盆地,由于在时间上发育多期构造运动,其后期的构造运动作用于早期的地质体,空间上使得早期的构造特征普遍被改造,从而在空间上形成由不同时期构造变形所形成的构造样式相叠加【7】。

虽然中国西部盆地主要为挤压型盆地:

准噶尔、塔里木和柴达木为碰撞挤压带之间的大型卵形复合盆地,乌苏、库车、酒泉和民乐等盆地为山前坳陷盆地,吐鲁番为天山山间盆地;但各个盆地内部所受的应力状态不完全相同,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构造样式。

下面着重通过分析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南缘的构造样式和展布情况来探讨中国西部中新生代盆地的构造样式。

图1中国西部盆地分布图【5】

2.1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西北部,南邻昆仑山,北接祁连山,西北界为阿尔金山,位于青海省的西北部,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亚洲中轴构造域,是我国西部一个重要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

内部构造特征具有明显地三分性特点,北部祁连山前地区以冲断构造为特征,称北部块断带。

南部昆仑山前地区也表现为冲断构造,称昆北断阶带。

中部发育巨厚的中新生界,以褶皱构造为特点,称为中央坳陷(图2)【8】。

图2柴达木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

图中A1.赛昆凹陷;A2.大红沟凸起;A3.鱼卡红山凹陷;A4.德令哈凹陷;

B1.一里坪凹陷;B2.大风山凸起;B3.茫崖凹陷;B4.黄石凸起;B5.三湖凹陷;B6.霍布逊凹陷;

C1.尕切凹陷;C2.铁木里克凸起;C3.东柴山斜坡;C4.塔尔丁斜坡;C5.诺木洪斜坡

受区域构造环境、盆地基底性质、应力作用方式、岩石物理性质、构造演化阶段等因素

的控制,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的类型和展布具有自身的特点。

通过各种资料综合分析,戴俊生等【8】将盆地构造样式分为14种基本类型,即生长逆断层、单冲构造、对冲构造、冲起构造、反冲构造、生长背斜、断展背斜、纵弯背斜、滑脱褶皱、断鼻构造、裂陷伸展构造、局部伸展构造、斜坡带和横向构造变换带(表2)。

表2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基本类型

从盆地动力学系统来看,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以压缩构造为主,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为辅。

生长逆断层、单冲构造、对冲构造、冲起构造、反冲构造、生长背斜、断展背斜、纵弯背斜、滑脱褶皱、断鼻构造均为压缩构造样式。

裂陷伸展构造和局部伸展构造为伸展构造样式。

横向构造变换带为走滑构造样式。

突出了压缩构造这一主体变形。

从基底是否卷入方面来看,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以基底卷入型为主,盖层滑脱型次之。

14种基本构造样式中,生长逆断层、单冲构造、对冲构造、冲起构造、生长背斜、断鼻构造、裂陷伸展构造、斜坡带、横向构造变换带、部分反冲断层、部分断展背斜和部分纵弯背斜属于基底卷入型。

滑脱褶皱、局部伸展构造、部分反冲断层、部分断展背斜、部分纵弯背斜属于盖层滑脱型。

导致柴达木盆地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普遍发育的重要原因是盆地基底性质。

在空间上柴达木盆地总的构造变形特征是南北两侧强,中间弱;西部强,东部弱(图3)。

北部块断带和昆北断阶带主要表现为断裂变形,中央坳陷以褶皱变形为主要特征。

这是由于受特提斯洋中新生代周期性俯冲削减和闭合作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最终碰撞和往北楔入的远程效应的控制,昆仑山和祁连山对柴达木盆地产生强烈的挤压作用,阿尔金山在走滑活动的同时对盆地也有明显地挤压作用。

盆地边缘构造变形强烈内部变形较弱则是由于柴达木盆地具有稳定的基底,在挤压作用下,导致北部块断带和昆北断阶带以断裂变形为特征,同时发育生长背斜和断展背斜,而中央坳陷则以褶皱变形为特征主要发育生长背斜和纵弯背斜。

柴达木盆地构造变形西部强东部弱是由于祁连山和昆仑山挤压强度及盆地基底稳定性存在东西差异。

单冲构造分布在造山带山前,主要表现为由造山带向盆地的冲断,祁连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三大山系的山前均发育单冲构造。

典型的反冲断层发育在昆北断阶带的北部边缘和北部块断带的西部,它们属于盖层滑脱型构造,是喜玛拉雅晚期的产物。

从盆地尺度上讲,盆地北部祁连山由北向南逆冲,南部昆仑山由南向北逆冲,整体为对冲构造。

德令哈凹陷也表现为对冲构造。

生长背斜主要发育在北部块断带、昆北断阶带和中央坳陷的西部。

断展背斜主要发育在北部块断带、昆北断阶带和中央坳陷西部的阿尔金山的山前地区。

滑脱背斜目前主要发现于茫崖地区。

纵弯背斜在中央坳陷广泛发育。

有背斜背景的断鼻构造主要分布在中央坳陷的西部,无背斜背景的断鼻构造主要分布在造山带的山前地区,尤其是阿尔金山前地区。

裂陷伸展构造是早、中侏罗世的产物,目前主要发现于北部块断带和中央塌陷的西部。

局部伸展构造广泛发育在背斜核部的浅层。

斜坡带主要见于阿尔金山前的北段和昆仑山前的东段。

在时间上,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燕山早期为伸展裂陷阶段,燕山晚期至喜玛拉雅中期为压缩阶段,喜玛拉雅晚期为强烈压缩阶段。

伸展裂陷阶段发育区域伸展构造,压缩阶段发育冲断构造、生长背斜、断展背斜和横向构造变换带,强烈压缩阶段主要发育纵弯背斜、滑脱褶皱、断展背斜、反冲断层和局部伸展构造。

就盆地整体来看,中、下侏罗统发育裂陷伸展构造,上侏罗统、白垩系和第三系发育逆断层、生长背斜、纵弯背斜和断展背斜,第三系上部和第四系中发育反冲断层、滑脱褶皱、纵弯背斜,断展背斜和局部伸展构造。

单冲构造、对冲构造、冲起构造、横向构造变换带等可以涉及中新生界各个层位。

就局部地区来看,北部块断带西部的中新生界由下向上依次分布着伸展构造、单冲构造、生长背斜、反冲断层和断展背斜。

昆北断阶带西部北侧的新生界由下向上依次分布着生长背斜、反冲断层和断展背斜。

中央坳陷西部茫崖地区的新生界为生长背斜与滑脱褶皱的垂向组合。

中央坳陷西部新生界主要为生长背斜与纵弯褶皱的垂向组合。

中央坳陷中部新生界为逆断层与纵弯背斜的垂向组合。

图3柴达木盆地横剖面组合图【8】

Q.第四系;N2s.上新统狮子沟组;N1s.中新统上油砂山组;N1x.中新统下油砂山组;E2-3s.始渐新统上干柴沟组;E2x.始新统下干柴沟组;E1-2l.古始新统路乐河组;Mz.中生界

2.2塔里木盆地构造样式

塔里木盆地北缘为南天山缝合带所限,南缘为西昆仑缝合带所限,东南侧为阿尔金和车尔臣河走滑断层所切,西南侧为塔拉斯一费尔干纳走滑断层所限,构成菱形中新生代山间盆地或缝合线间盆地。

盆地发育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多期沉积旋回和多期构造变形,盆地内构造样式类型不仅多,而且各有特色。

经过大量的地震剖面形态、多层系的断裂构造平面组合、局部构造排列特征分析,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及应力场特征,杨春林【9】等把盆地内的构造样式分为如下类型(表3):

表3塔里木盆地构造样式类型

其中中新生代发育的主要是压扭构造组合,翘曲、穹窿构造,逆冲褶皱组合和张扭正断层组合。

压扭构造组合是盆地内分布最广泛、对油气勘探十分重要的一种构造组合类型。

压扭构造组合由主压扭断裂和派生的次级断裂或褶皱组成。

其中派生的次级断裂和褶皱斜交或呈雁式排列于主压扭断裂一侧。

主压扭断裂的形成,主要受挤压力作用,同时又受扭动力作用。

主压扭断裂在形成过程中,常常是断裂一盘以斜向上冲方式运动。

主压扭断裂高陡,全是基底卷入型的。

无论是古生代还是中新生代形成的主压扭断裂均向下延伸至震旦系以下地层。

在剖面上,主压扭断裂表现出3种形式:

一种是由多条向下收敛的断裂组成“正花状”构造(图4);一种是近直立的背冲式断裂或较复杂的锥形断裂带;还有一种是近直立的逆断层。

盆地内主要的压扭构造组合有10个,

所有的压扭构造组合均沿近NW、NE向展布,受主压扭断裂控制。

将主压扭断裂与其派生的断裂走向和褶皱构造轴向联系起来分析,清楚反映出了各主压扭断裂的扭动方向及其成因特点,那就是:

近北西向的主压扭断裂具有右行扭动特征;近北东向主图4孔雀河斜坡的正花状构造【9】

压扭断裂具左行扭动特征,揭示出盆地内这些沿近北西、北东方向展布的压扭构造组合,是在近南北方向区域挤压应力场作用下,沿着北西、北东剪切力方向发生汇聚性扭动而形成的。

图5满加尔凹陷内的满参1号穹窿背斜【9】

翘曲、穹窿构造样式的特征是:

从基底到盖层均发生翘曲变形,平面上大多呈穹窿形态,如满加尔1号穹窿背斜(见图5)。

其成因可能与地壳下面发生的不规则差异升降作用有关,盆地内可识别出5个构造群属于此种样式类型,主要分布在塔北隆起南翼、阿瓦提凹陷、满加尔凹陷内。

如满加尔凹陷穹窿构造群、满西构造群、乌鲁桥穹窿构造群、吉拉克穹窿构造群、

哈拉哈塘穹窿构造群。

逆冲褶皱组合主要分布在库车前陆坳陷内,在西南坳陷靠近昆仑山前和喀什凹陷内也可见到这种组合。

在库车前陆坳陷内的逆冲褶皱组合,是在喜山期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强烈碰撞产生的近南北向挤压作用下形成的。

中、新生界地层内有多个滑脱面,构造形变复杂,其中与盖层滑脱有关的弯滑褶皱构造如断弯背斜、断展背斜较发育。

由北向南可分为3个构造带:

库喀双重冲断褶皱带、东秋里塔克逆冲褶皱带、亚肯平缓褶皱带。

在西南坳陷柯克亚背斜的深层也可见到逆冲褶皱作用形成的双重构造。

图6塔北隆起提尔根地区中生界张扭正断层平面图【9】

张扭正断层组合主要分布在塔北隆起北部的中新生界地层中。

在平面上分布于塔北隆起北部的羊塔克以东、野云沟以西地区,在轮南地区的南边也有分布。

张扭正断层平面上大多表现出缓波状,部分表现为反“S”状,呈NE、NEE向雁行排

列(图6),从东向西,张扭正断层表现为逐渐撒开的扫帚状。

其中断距较大的断层有轮台—提尔根断层、牙哈断层等,它们呈NEE向断续的雁列排列,断距较小的断层大多呈NE向展布,与较大的断层有一定的交角,有的与其相接。

剖面上,大多表现为相对较大的张扭正断层控制的多条小断层组成的地堑系统(图7)。

在一些剖面上还可见到“负花状”构造。

张扭正断层可分为2组:

一组断开侏罗系至白垩系地层,此组断层数目较少,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另一组断开侏罗系至第三系吉迪克组或康村组地层,其中部分延伸至古生界、甚至基岩中,形成于晚第三纪中新世,塔北隆起上的绝大部分张扭性正断层属于这一组。

塔北隆起上张扭正断层的形成,从大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来看,与在新生代印度板块向北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有关,

这次碰撞使塔里木盆地受到近南北向的挤压作用,这种挤压作用一方面使库车前陆盆地形成,另一方面也使塔北隆起受到张扭应力场作用,张扭应力可分解为拉张分量和扭动分量。

拉张分量的产生与库车前陆盆地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构造负荷、沉积负荷有关。

中新世早期,受到来自天山方向持续的挤压碰撞作用,库车前陆盆地开始形成和发展。

由于持续挤压作用,在盆地北面形成成排的逆冲推覆构造,加之产生持续的沉积负荷作用,使得库车山前下沉,由于岩石圈的挠曲特征和地幔物质的均衡调整,使地幔物质沿前陆区基底构造软弱带上涌,发生挠曲拱升变形,使得前陆盆地的前缘隆起开始形成。

此时塔北隆起位于前陆盆地的前缘隆起区,受到挠曲拱升变形作用,在塔北隆起中和面之上产生持续向上拱升的拉张力,拉张分量即产生。

在隆起顶部拉张力相对较大,故形成的张扭断层主要集中在这些部位。

扭动分量则是在近南北向挤压作用下,在拉张分量产生的同时,沿着呈菱形的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界方向,发生近北东东向左行剪切力而产生的。

拉张分量与左行扭动分量的合力作用产生了张扭应力场,从而形成了塔北隆起上中新生界张扭正断层组合【9】。

图7塔北隆起英买力地区张扭正断层【10】

2.3准噶尔南缘前陆盆地构造样式【10】

准噶尔南缘前陆盆地是我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一阿尔泰褶皱造山带和天山褶皱造山带之间,为晚古生代一中、新生代的挤压复合叠加型前陆盆地。

自形成至今,经历了海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4期构造运动,其中,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使准南前陆盆地构造格局复杂,形成的构造样式繁多。

准南前陆盆地受天山的强裂挤压形成,因此属于收缩型构造样式。

对准南冲断带的构造样式进行了细分,划分原则:

一级标准是考虑基底是否卷入盖层的变形中,将前陆盆地构造样式划分为基底卷入型、盖层滑脱型及厚(薄)—薄(厚)叠加型3种;二级标准是考虑形变的力学性质和应力传递方式,区分逆冲型、走滑型和伸展型3类构造样式;三级标准是根据断裂的组合形态及形成机制,厘定局部构造(褶皱)的类型。

这样,可把准南前陆冲断带构造样式划分为2个大类11个小类(图8)。

从山前到前陆拗陷带的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到叠加型构造样式,缺乏单一的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

图8准噶尔南缘前陆盆地构造样式【10】

构造样式的形成及演化受控于形变的力学性质、应力传递方式及滑脱层控制。

准南前陆盆地在北天山向前陆方向逆冲推覆过程中,由于推覆至地表(霍玛吐推覆逆掩构造)、三角构造楔(霍玛吐构造下盘褶皱)等方式,消减掉大部分的位移量,仅少量位移向盆地传递,构造强度逐次变弱,从而在山前至盆地间形成多排近东西向延伸的构造带。

准南前陆冲断带发育3套塑性滑脱层,其中古近系安集海河组和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为主要滑脱层,白垩系吐谷鲁群为次要滑脱层。

由于滑脱层的分隔作用,准南前陆冲断带在垂向上形成明显的3个构造层,即下构造层(侏罗系以下地层)、中构造层(侏罗系至古近系地层)和上构造层(古近系以上地层)。

由于滑脱层的发育特征不同,不同构造段的构造样式和构造层的特征不同(图9)。

图9淮南前陆冲断带构造样式【10】

西段主要的滑脱层为安集海河组,次要的滑脱层为白垩系吐谷鲁群,因此山前为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逆冲叠瓦扇),向凹陷方向过渡为厚—薄(安集海河组或吐谷鲁群为滑脱面)叠加型构造样式,到卡因迪克因为应力衰减,又变成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断层传播褶皱),见图9(a)。

中段三套滑脱层较发育,构造样式比较复杂,从山前向前渊凹陷方向构造样式依次为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厚—薄(安集海河组为滑脱面)叠加型构造样式、构造三角带(中下侏罗统和安集海河组为滑脱面)和薄—薄(中下侏罗统、吐谷鲁群和安集海河组为滑脱面)叠加型构造样式。

因为3个滑脱面均发育,薄—薄叠加构造样式为3层叠加,见图9(b)。

东段主要的滑脱层为中下侏罗统,基底卷入型断裂向上切穿中下侏罗统地层时变为滑脱型断裂,导致堆垛双重构造的形成,但山前为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见图9(c)。

3结论及构造样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1结论

中国西部中新生代盆地都具有独特的构造演化历程和构造变形特征【11】。

这些盆地的构造性质与特提斯洋的演化有关,这种大陆碰撞造成的应力在青藏高原联合地体之间传递,一直传播到很远的大陆内部,从而发育盆地特有的构造变形特征,并在盆地的周缘地带形成了典型的大规模冲断带。

中国西部中新生带盆地主要处于挤压状态,因而其发育的构造样式也主要以压缩构造样式为主。

柴达木盆地14种构造样式,有10种(生长逆断层、单冲构造、对冲构造、冲起构造、反冲构造、生长背斜、断展背斜、纵弯背斜、滑脱褶皱、断鼻构造)均为压缩构造样式;塔里木盆地以压扭构造组合最为发育;准南前陆盆地受天山的强裂挤压形成,也属于收缩型构造样式。

3.2构造样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HardingTP等的构造样式的分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并在我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从众多科研报告及已公开发表的论文、专著来看,构造样式研究中存在着各种意义含混、划分标准不清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2】:

将某一种构造变形当作一种构造样式。

从文献、科研报告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象“花状构造样式”、“背冲构造样式”等命名方式,这其实是混淆了构造样式与另一种具体构造变形之间的关系。

一种构造样式可以只包含变形方式完全相同的一群构造,也可以由变形特征完全不同的几个构造群共同反映。

每一种具体的构造变形均是构造样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进行构造样式划分正是为了了解一种构造样式中所可能出现的所有构造变形方式及可能的排列组合方式,从而达到对相似构造环境中的构造变形分布进行预测,并进行正确的构造变形带划分。

如果我们将每一种具体的构造变形方式冠以“样式”,不仅混淆了不同的概念,而且由于大大缩小了构造样式的内涵,从而也失去了样式划分的意义。

构造样式的时间含义。

在进行构造样式研究时,要注意将不同期次的变形构造区分开,分析每一期构造变形的变形机制及变形结果,以避免由于将不同时期的构造变形组合到一起而导致对构造样式的错误判断和对变形机理的错误认识。

关于复合型构造样式的鉴别。

在我国西部盆地,大部分构造变形往往受不止一种构造因素或不止一个方向的应力场控制,具有复合型变形的特征。

但在构造样式研究中往往只强调一种构造因素,甚至忽略了主要构造控制条件而突出强调次要作用,从而导致对构造变形规律认识的不准确。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某些鉴别标志的误用,过分相信某些所谓“标志性特征”而忽略了对总体构造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林舸,王岳军,李自安。

盆地基本构造样式与天然气成藏。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9,23(3):

197~204.

【2】HardingTP,LowellJD.Structuralstyles,theirplatetectonichabitatsandhydrocarbontrapsinpetroleumprovinces.Bull,AAPG,1979,63:

1016~1058.

【3】LowellJD.Structuralstylesinpetroleumexploration.1985:

1~43.

【4】李景明,魏国齐,李东旭。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天然气勘探前景。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15

(1):

1~6.

【5】梁慧社,刘和甫。

新疆塔里木盆地构造样式研究。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6,19(3-4):

268~276.

【6】姚超,焦贵浩,王同和,等。

中国含油气构造样式。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7】汤济广。

柴达木北缘西段中、新生代多旋回叠加改造型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7~40.

【8】戴俊生,曹代勇。

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的类型和展布。

西北地质科学,2000,21

(2):

57~63.

【9】杨春林,张振生,管守锐。

塔里木盆地内构造样式类型。

断块油气田,2000,7(5):

11~14.

【10】王磊,吕双兵,朱映康。

准噶尔盆地南缘的构造样式与圈闭作用。

大气石油学院学报,2007,31(6):

23~29.

【11】贾承造,魏国齐,李本亮,肖安成,冉启贵。

中国中西部两期前陆盆地的形成及其控气作用。

石油学报,2003,24

(2):

13~17.

【12】王燮培,严俊君。

含油气盆地构造样式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地质科技情报。

1996,15(4):

51~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