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3053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3.docx

《学年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3.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3.docx

学年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3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

1、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2、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

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

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

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

在中国,自2001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

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

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2006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11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

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

(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

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

教师:

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

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

(课件演示)

3、教师:

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

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

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

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

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

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06-2011年)。

教师:

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

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教师板书课题:

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

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

(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

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

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逐步得到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为后面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2、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点。

教师:

折线统计图完成了,同学们思考一下,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要求学生上台指一指)

教师:

那图中其他的点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

教师: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在折线统计图中也能看出每年参赛的队伍数量,这一点与条形统计图一样。

(2)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线段。

教师:

在图中除了点还有什么?

(线段)这些线段看起来有什么不同呢?

(长度不同,倾斜角度不同)请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些线段的长短、倾斜角度会不同呢?

教师追问:

从2006年到2011年,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数量变化最大?

(2008年)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互相补充后教师小结:

从2007年到2008年的线段长度最长且坡度最“陡”,所以2008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最大。

教师:

观察一下剩余的4条线段的长度和倾斜角度,哪一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最小?

(2011年)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3)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

现在我们比较一下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相互补充)

教师:

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像条形统计图一样直观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我们只需看每条线段的长度与坡度,就能知道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这就是折线统计图比条形统计图更妙的地方。

因此,我们说“折线统计图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板书: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设计意图】学生在指一指、说一说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然后通过交流、观察、比较,自主学习、探索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分析、绘制折线统计图

(1)预测数量变化情况。

教师:

请继续观察折线,根据折线的变化情况,你能说说这几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发生着怎么样的变化吗?

学生:

2007年数量减少,2008年数量增多,2009年数量稍微减少,2009年至2011年逐年增加。

教师:

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追问:

总体情况怎么样呢?

学生:

这几年参赛队伍数量呈上升趋势。

教师:

根据总体情况来看,你预测2012年参赛队伍数量会有多少支呢?

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回答)

(2)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师:

刚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老师得知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的参赛队伍有519支,刚才预测比较接近的同学举手。

教师:

你能把2012年的数量在折线统计图上表示出来吗?

谁来说说?

你能来指指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课件展示结果。

教师:

刚才我们补充了2012年的参赛队伍数量,你预测2013年的参赛队伍会是几支?

学生预测,并说明理由。

教师:

2013年参赛队伍是528,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在作业纸上把2013年的数量表示在折线统计图上。

学生动手绘制,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学生作品,全班交流。

(3)提出并解决问题。

教师:

根据现在的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由其他学生解决,教师适时引导。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既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又是新知识的提升,并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预测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四、巩固新知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做一做”。

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1)陈东哪一年长得最快?

长了多少厘米?

(2)根据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

(1)全班读题,请学生说说该题统计的是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绘制的折线统计图。

(4)回答第一个小问题,追问:

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

(5)解决第二个问题,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应用新知、巩固新知,让学生在回答第一个小问题时再次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该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教师:

同学们,平时生活中,你在哪里还看到过折线统计图?

举例:

股市行情图、心电图、气温变化图、路程行驶图、某地每年人均收入等。

(教师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意义。

六、全课总结教师:

同学们,今天你学习了什么?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同学们,目前看来这幅统计图也只是反映出了统计表里的信息,还是不能解决刚才的问题?

(不通过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直观得看出2004年到2005年人数增加最快)

让学生想一想后,师:

看来这个问题有必要研究研究。

我们不妨带着这三个问题来看一看,(课件出示)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1)哪年参观人数最多?

哪年最少?

(2)哪年到哪年人数没有变化?

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3)借助这幅统计图,体会一下这几年参观人数整体变化情况。

你是怎么看出的?

有了这三个问题,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了有效的平台,面对问题,学生大多能够凭借思考交流,顺利发现折线统计图的另一个优点:

通过折线的变化,来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通过这两者的对比,不难发现在探讨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时,如果没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学生的思维虽然能展开,但有可能造成喧宾夺主的结局。

由此我认为指向性问题,在我们数学课中很有必要,它和课改的思想,理念没有冲突,所以我们不应该惧怕它,厌恶它,认为它已过时,其实只要你用得合理,用得适度,必将会为数学课堂增添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思考到这儿时,不禁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

什么时候运用“指向性问题”合理?

怎样设计“指向性问题”才叫适度?

“指向性问题”和“空泛性问题”的融合点在哪里?

这些问题必将成为我以后思考、探讨和实践的方向。

他在学生回答、展示后的评价语——“瞧!

他关注了什么?

”“多了不起的发现!

”“哎!

这回说得更专业了。

你说倾斜度,什么是倾斜度,能比划比划吗?

”“真好!

提出挑战了,我最喜欢这样的课堂,有争议才有进步吗!

听到他质疑,你们作何解释?

”……丰富多彩,准确灵动。

语言的丰富正由于理解的准确,认识的到位。

[设计意图]

信息社会已经到来,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

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选择具有丰富现实背景的学习材料,学生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后,在应用部分设置了分析数据、处理信息的练习题,以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图像分析事物并作出合理推断的能力。

 

《折线统计图》

 

知识背景和目标定位:

《折线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

基于以上认识,把《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

1、观看科技展录像。

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2、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和分析这几年参观科技展人数的情况,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参观人数呢?

3、课前我已收集了近几年来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并把它制成了这样一张统计表。

仔细观察,你能从统计表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参观科技展人数统计表   2007年4月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人数(万人)

24

18

30

36

36

54

60

 

出示问题:

在相邻的两个年份中,(    )年到(    )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

你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计算)

4、能不能不通过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直观得看出2004年到2005年人数增加最快呢?

(条形统计图)

但是,我在科技馆发现了他们用这些数据制成了这样的一幅统计图。

(课件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这幅统计图中,横轴表示?

纵轴表示?

(2)每年的参观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上都找到吗?

 谁来指着说一说。

(3)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出每年的参观人数的?

(板书:

点:

数量多少)

(4)思考:

目前这幅统计图也只是反映出了统计表里的信息,还不能解决刚才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有必要我们研究研究。

我们不妨带着下面三个问题来看一看。

仔细观察,独立思考。

然后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2、深入探究

(1)哪年参观人数最多?

哪年最少?

(2)哪年到哪年人数没有变化?

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分析:

回到前面的问题,在统计表中想知道参观人数增加最快的是哪年到哪年,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的?

那现在能直观的看出来了吗?

(通过线的陡度来看)

板书:

平—不变

    陡—快

(3)借助这幅统计图,体会一下这几年参观人数整体变化情况。

你是怎么看出的?

让学生看整条线段,感受整体趋势。

课件演示整体上升的过程。

你们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上升的趋势的?

(板书:

线)

总结:

通过折线的起伏,来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这正是这种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补充板书:

增减变化)。

3、为统计图起名字

你知道这种统计图叫什么名字吗?

让学生根据这幅统计图的特点,自由起名。

(板书课题:

折线统计图)

4、预测

能不能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来猜想一下,2007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

总结:

同学们,这只是一种猜测,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来参观,还要年底再作一次调查。

5、感知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

(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三、实践应用。

1、分析折线统计图

出示马鞍山师范附小四年级春季收费标准统计图,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有什么想说的?

总结:

全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免收学杂费了,这项改革是真正惠及到咱们千家万户的好事、实事,使得大批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儿童能重返校园,是义务教育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聪聪、明明两人患病期间体温变化的统计图

请学生当小医生,分析一下聪聪和明明体温变化情况。

3、“小华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觉得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很明显,就去文具店作了调查,并绘制了一幅统计图。

请你认真观察分析这幅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不同文具的销售情况)

(1)让学生体会到若描述的是不同事物,则需要制条形统计图;若描述同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则制成折线统计图。

(2)如果想让它合理,怎么在这张统计图上作一些简单的修改?

(改成条形统计图)

(3)做完这个问题后呢,就给咱们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

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个问题其实是以后要研究的内容,你们刚才的发现已经很了不起了。

四、拓展。

(课件图文并茂出示)探究我国历史,于上古时代已能看见统计图理念的身影。

周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显示已使用“分组”的观念区分大、小事,并运用实体的图像表达所观察到的事象。

到商汤推行井田制度,把地划为九块,形如井字,八家各分一块为私田,中为公田,显见井田制度已略具统计图之轮廓。

到宋代,南宋史学家郑樵的图谱思想等,则与现代统计图表的制图原则相近。

至清朝,统计图已广泛的制作与运用,包括农工商统计图、交通统计图及教育统计图等。

至今,统计图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也演变出形式各异的统计图。

除了我们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外,还有柱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面积统计图、雷达统计图等等。

师:

孩子,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无穷无尽的变幻,造就了无以计数的物象形态。

其实在自然界中也存在天然的统计图,看(课件出示树的年轮)这不正是大自然的杰作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