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78391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1课《杠杆》···························································2

第2课《杠杆的平衡》···················································6

第3课《滑轮、轮轴与齿轮》···········································12

第4课《斜面》···························································17

第5课《研究自行车》···················································22

第6课《珍贵的淡水》···················································25

第7课《宝贵的耕地》···················································31

第8课《保护生物资源》················································34

第10课《海洋宝库》····················································40

第11课《太阳系》·······················································44

第12课《银河系》·······················································47

 

第1课《杠杆》

1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 知道利用工具可以把罐盖打开,知道使用撬杆打开罐盖最容易;

2. 知道杠杆的组成除了有撬杆外,还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

2、能力培养目标:

1.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习使用工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 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机械会有这样的认识:

机械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工具,人们利用机械可以大大地减轻繁重的体力劳动,还可以使工作进行得更为迅速更为准确。

可是,大型机械结构虽然比较复杂,但它总是由几种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机械如杠杆、滑轮、轮轴、斜面、螺旋等组合起来的,这就是简单机械。

因此,本课就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掌握一些简单的机械知识,改变自己的日常概念。

3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分析等方法,知道杠杆由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能部分组成,并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2、难点:

认识杠杆的要素;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情景设计 导入新课

导语1、在生活中我们用了不少工具来帮助我们完成一些工作,下面我来看看如何更容易完成下面的工作;

1、活动一:

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

2、讨论方法;

3、亲手试一试;

4、导入新课,我们打开盖子的方法是应用了“杠杆”这一工具,今天我们来研究杠杆,

5、板书课题:

杠杆

活动2【活动】二) 、活动安排 合作探究

1、活动二:

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

1)、观察罐子的盖子;

2)、讨论:

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如果没有“凸起边缘”能撬起吗?

3)、小结讨论:

边缘凸起是为了给力的作用点。

2、活动三:

 认识什么是杠杆?

1)、观察看P4图3 ;

2)、讨论撬石头用的是什么工具;---硬棒

3)、讨论硬棒是怎样撬起石头,必要条件是什么?

4)、小结讨论:

必要条件之一:

硬棒不变形;必要条件之二:

要有支点;必要条件之三:

要有动力;必要条件之四:

硬棒能够绕固定点自由转动;必要条件之五:

要有力的作用点;

6)、杠杆的定义:

(什么叫杠杆?

)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3、活动四:

了解杠杆的五要素

1、问题:

杠杆的三个要点是什么?

2、讨论问题;

3、小结讨论:

杠杆的三要点是:

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4、杠杆的五要素是什么?

5、讨论问题;

6、小结讨论:

如图,杠杆的五要素是:

动力:

使杠杆转的作用力;

阻力:

阻止杠杆转动的作用力;

支点:

杠杆上的固定点;

动力臂: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4、活动五:

作图练习;

根据图示,作出下列杠杆的力臂。

4活动③:

用杠杆做个“起重机”。

5小组讨论:

省里力杠杆和费力杠杆各有什么不同,寻找身边的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6小结。

活动3【作业】三)、课堂小结与作业:

1、小结:

2、作业:

 

第2课《杠杆的平衡》

1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

2.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3.动手制作简易小天平。

2、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

2.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科学小制作;

3.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3.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2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改变实验条件,研究如何才能使杠杆尺达到平衡;

2、难点:

观察实验现象与现象分析;

3教学时数

3课时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情景设计 导入新课

1、导语:

我们玩过“跷跷板”吗?

试一下改变波波和小胖的位置,看看有什么情况发生。

播放“跷跷板”动画

2、问题:

改变了波波和小胖的位置,跷跷板的平衡就改变了。

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呢?

3、讨论:

学生进行讨论,并说出理由。

4、今天我们来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板书课题:

杠杆的平衡

活动2【活动】活动安排 合作探究

一、 活动①:

研究杠杆的平衡。

1、复习杠杆的五要素;

2、复习杠杆的种类;

3、讨论问题:

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4、小结讨论:

杠杆能够绕支点匀速转动或静止在水平位置上,称杠杆平衡。

5、探究活动:

(1)、实验选材:

支架、杠杆、钩码

(2)、实验表格:

次数

动力

动力臂

动力X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

阻力X阻力臂

1

2

3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杠杆平衡条件是:

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

(4)、杠杆平衡条件是:

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也叫阿基米德杠杆原理

2、巩固训练活动:

(1)、问题1:

从实验的数据分析,力臂越短,使用的作用力是越大还是越小?

(2)、讨论问题;

(3)、小结讨论:

力臂越短,使用的作用力是越大;

(4)、问题2:

省力杠杆的力臂有什么特点呢?

(5)、讨论问题;

(6)、小结讨论:

力臂越长,使用的作用力是越小;所以动力臂比阻力臂要长一些;

(7)、问题3: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填写未完成的实验数据;

次数

动力(钩码个数)

动力臂(标尺格数)

阻力(钩码个数)

阻力臂(标尺格数

1

2

4

8

2

3

6

2

3

4

2

2

4.2第二学时

4.2.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制作简易小天平

1)、导入:

当杠杆尺左侧的长度与钩码的质量的乘积与杠杆尺右侧的长度与钩码的质量的乘积相等时,杠杆尺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这是杠杆平衡的规律。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规律,设计一个可以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吗?

 

2)、设计: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一个简易天平。

3)、交流:

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对各方案进行思考和完善,选定合适的设计方案。

4)、出示课本图(天平的制作)。

 

5)、指导:

强调制作中的注意要点。

6)、活动:

学生选定自己的设计方案,分小组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天平。

7)、交流: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制作作品。

其他小组的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

8)、拓展:

用自己制作的小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9)、指导:

教师说明在使用小天平过程的注意事项:

a) 先调节小天平的平衡。

b) 注意用小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正确方法。

4.3第三学时

4.3.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寻找生活上的杠杆

1)、出示课本图。

 

2)、导入:

你见过这些工具吗?

你觉得它们属于杠杆吗?

 

3)、讨论:

学生进行讨论,并说出理由。

4)、活动:

小组活动,在课本图中指出这些利用杠杆原理制作的工具的支点所在位置。

5)、媒体:

播放“生活中的杠杆”视频。

6)、交流:

各小组进行交流,更进一步认识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5、阅读:

我国古代对杠杆的应用。

3000多年前,我國就有了舂[chōng]米的碓[duì]和在井上汲水的桔橰(jiégāo)(圖15-34)。

西元前3世紀,墨經中就討論了杠杆的平衡問題,不仅考虑了力的因素,而且考虑了距離的因素。

戰國時代已廣泛應用天秤稱物。

天秤橫樑用木製成,長27釐米,中間有用絲線做的秤紐,兩側有銅盤,砝碼有九個,最小的為0.6克,最大的12.5克,這說明當時稱量已相當精確。

漢代開始,人們已能把各種簡單機械聯合使用,並發明了齒輪。

如張衡研製的地動儀就用了不少簡單機械的原理。

後來又有指南車、龍骨水車等。

還有人發明了天秤式驗濕器,在天秤兩端分別掛上炭包和羽毛,當大氣濕度大時,炭吸水多,破壞了平衡,由此可測知大氣濕度的變化情況。

6、小组讨论:

你认为阿基米德的话有道理吗?

1)、阿基米德的话: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2)、讨论问题;

3)、小结讨论: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实际上无法实施

活动2【作业】课堂小结与作业

1、小结:

 

1)、研究杠杆的平衡;

2)、制作简易小天平;

3)、生活上的杠杆;

4)、我国古代对杠杆的应用;

5)、阿基米德的话有道理;

2、作业:

1)、什么叫杠杆平衡?

2)、填空:

探究杠杆的平衡实验

a)、实验选材:

支架、杠杆、钩码

b)、实验表格:

(完成表格)

次数

动力

动力臂

动力X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

阻力X阻力臂

1

2

3

3

2

2

4

2

1

3

3

4

2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杠杆平衡条件是:

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

第3课《滑轮、轮轴与齿轮》

1教学目标

1、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2、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3、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4、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

的不同作用。

5、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新设计

一、导课

同学们,每周一早晨,我们全校师生都参加庄严的什么仪式?

(生:

升国旗)

国旗在旗手慢慢地拉动下,冉冉升起,向世人宣告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国旗的召唤下,更加繁荣富强。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同学们:

“国旗是怎么被升到旗杆顶端的?

(生:

滑轮)

是的,国旗就是通过旗杆顶端的滑轮在旗手的拉动下,冉冉升起的。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滑轮。

(板书:

课题:

滑轮)

二、新授

A、认识滑轮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桌子上的材料,看看都有些什么,请重点观察一下滑轮,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看)

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

边缘有槽、绕中心轴转动的轮子

[课件出示]

B、认识定、动滑轮)

(课件出示)

现在请同学们利用桌子上的材料自己组装滑轮。

(生组装)

把我们组装的滑轮向同学们展示一下。

哪个小组先来?

(展示滑轮,指不同的滑轮介绍定、动滑轮)

对于这几个滑轮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我用数字1、2、3、4来代表它们。

(生:

1号滑轮用力拉,重物就上去了。

2号滑轮和重物一起移动。

像这样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够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板书:

定滑轮动滑轮]

C、研究滑轮的作用

刚才同学们都成功的组装了滑轮,那么对于定、动滑轮,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先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你们小组想研究的是定滑轮还是动滑轮。

(生讨论,写方案)

把你想研究的问题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

动滑轮的用力方向、作用、好处、是否省力;定滑轮的用力方向、作用、好处、是否省力。

)(生边汇报师边在黑板上简单一记)

我们产生的疑问最好的解决方法是自己动手试一试,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猜想。

在实验前老师对同学们提几点建议。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制定的方案开始实验。

(生实验)

把我们的实验结果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哪个小组先来?

(生汇报,师边用投影仪填定数据)[表格]

对于刚才的实验及同学们间的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生:

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生边说师边板书]

D、滑轮组: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现在老师又有了一个问题,如果我在提重物时既想省力又想改变用力方向应该怎么办?

(生:

定动滑轮一起用)

是这样吗?

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科学家在动手前都要制订好周密的计划再动手,我们也应该像科学家一样先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怎样做。

(生讨论,记录)

把你们制定的计划和大家交流一下,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

(生汇报)

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生实验)

把我们的实验结果交流一下。

(生汇报,师边用投影仪填定数据)[表格]

对于刚才的实验及同学们间的交流,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

使用滑轮组可以做到即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使用滑轮组提起重物可以既省力又方便,实际应用时,还可以组成两组、三组或多组。

同学们的表现真棒,真像是一个个小小的科学家,为精彩的我们鼓掌加油。

E、生活中的应用

1、生活中使用滑轮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方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你知道哪些地方用到滑轮吗?

(生:

?

?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有关滑轮的应用资料,请同学们看一下。

(课件)

2、老师还想和同学们一起做个小游戏,把绳子的一端第在一根棍子上,然后把绳子在两根棍之间缭绕,请两个同学用力往外拉棍子,第三位同学力用拉绳子的一端,能不能把两根根子拉到一起?

(生猜测:

能、不能)

我们请三位同学上来试试,看看谁猜得对。

(生上前游戏)

为什么一位同学的力气会比两位同学的力气大?

(生:

因为绳子在两根棍子间实际上形成了几个动滑轮,所以一个人可以比两个人的力气大)

三、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看看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生:

?

?

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啊!

四、拓展

 

第4课《斜面》

1教学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斜面;

2、了解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

2、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

3、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3、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4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搜集数据——分析整理——归纳应用

5教学重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利用斜面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6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木板、测力计、铅笔、卡纸、螺丝钉,重物ABC

7教学过程

7.1第二学时

7.1.1新设计

一、情景导入:

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想请你们帮忙出出主意,摩托车总是推不上出,怎么办了?

(学生说找人,找个木板搭一个斜坡)。

同学们很聪明,这样的确轻松多了。

那么,我们现场试试,看看搭个斜坡真的就能省些力。

帮老师把这个重物抬到桌子上,(请二个同学抬)抬后说感受,(答:

很重,很吃力)那么我们一起搭个斜坡试试,看看效果怎么样。

老师搭斜面让学生再试,请学生再说感受,

小结,这块搭成斜面的木板起了一定的作用。

人们常在低处和高处之间设一个斜坡,以便把重物从低处移到高处,这个斜坡叫做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今天我们一直来研究斜面。

板书:

(斜面)

二、研究斜面的作用

刚刚有两位同学已经体验到了斜面使我们感到轻松,觉得省力,那么到底是不是省力,到底省多少力,同学们想知道吗,(想)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了。

(做实验)用实验来说话,师:

今天我们第一个实验:

板书:

实验一:

斜面是否省力。

实验一:

斜面是否省力

师述:

为了方便同学们研究,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材料,请同学们看看这些材料。

同学们(出示测力器)这是什么?

(测力器)我们一起复习一下怎样使用测力器?

先注意观察测力器的量程,读数时,视线要与弹簧测力计示数相平。

一块木板,三个重物,分别是?

?

我们想研究斜面到底省不省,我们应该收集哪些数据,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1、小组实验,讨论实验步骤。

(1分钟)

学生答:

先利用实验材料搭一个斜面,然后利用测力计进行测量,观察同一个重物在垂直提升和沿斜面提升时重力分别是多少?

师:

是不是测一次。

学生答:

实验时会有一些误差,一般测三次,取平均值。

师:

实验怎样做已经知道了,在做实验之间谁还能说说我们在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怎样拉?

我们一起看看实验时应注意的事项。

课件最后,在做实验时还要对数据进行收集,然后比较,填好记录表。

课件最后得出你们的发现。

那么就开始你们的实验。

学生实验(6分钟)好了,谁上来汇报实验结果。

师:

这个同学表述得非常清楚,通过实验我们都发现斜面确实可以省力。

但老师发现有的学生(边说边演示)每个小组搭的斜面都不一样,有个小组是这样,那么这个斜面的坡度就(齐答小)有的小组是这样,那么这个坡度(就大),提问:

这个时候你有什么问题:

1、到底哪种斜面更省力。

2、是坡度大的省力,还是坡度小的省力。

3、省力的大小是不是和坡度不关。

同学们产生了那么多的问题,你们想不想知道了,(想)怎么办,做实验。

都想寻找其中的规律,这是我们的第二实验:

板书:

斜面坡度的大小与省力大小的关系。

那么老师想问问同学们,在这个实验中什么能改变,什么又不能改变。

学生答:

斜面的坡度改变,重物不改变。

因为每个物体的重量都是不同。

师总结:

我们一起看看注意的事项。

课件那么这个实验这们只选择一个物体进行做实验,这样我们就方便做比较。

出示记录表二,讲解:

你们只选取一个物体做实验,1、2、3表示坡度由小到大,那么请同学按顺序进行实验。

可以开始实验了(6分钟)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

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今天,我们通过两个实验发现了斜面的哪些秘密。

课件学生答:

斜面可以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三、变开的斜面

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三角形的纸,你们在三角形的斜边上涂上黑色,然后把三角形斜面卷在铅笔上,你会发现什么?

可以开始了,比一比谁的动手能力最强,

引导学生认识变形的斜面。

要求学生再展开,说一说卷起来的斜面有什么特点?

(卷起来后变成了一圈圈子的螺旋状,是“S”形的,像螺丝钉一样,有的盘山公路也是这样)

师:

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先来看看一盘山公路(出示图片)在卡车车厢与地面之间放一个平直的斜面,搬运重物时就可以省力,但在一座大山的山顶与山脚之间就不能放一个平直的斜面了,因为距离太远。

山顶与山脚之间的盘山公路实际上就是一个“卷”起来的变形斜面,汽车利用这个变形的斜面来爬坡就可以省力,但是就要行驶更多的路程。

师:

刚刚有的同学说像螺丝钉,我们来看看(播放视频)

四、联系应用

1、正因为利用斜面能够省力,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运用了斜面,老师还带来一个工具,是斧头,观察一下这个斧头的什么地方运用了斜面,(对了斧头的刀忍上用了斜面,那么是几个斜面。

你知道有那些地方运用了斜面吗?

(城市里的立交桥,盘山公路,剪刀)

3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照片,大家看看斜面在我们生活当中运用得非常的广泛。

五、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的运用。

现在老师想让你们运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道,研究一下骑自行车上坡时,怎么才能更省力。

 

第5课《研究自行车》

1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以自行车为例子,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的能力;

(2)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验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3)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2学情分析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到科学课的学习。

通过三年的学习,在学习中,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知识的获取、方法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正逐渐的进入到科学探究之中,为解开未知的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

3重点难点

本课在学习了杠杆、滑轮、齿轮、斜面等简单机械之后,以自行车这一样集合应用了多种简单机械的具体例子,让学生了解简单机械在实际当中的应用,寓学于实际,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1、自行车比赛视频引入;

2、小调查:

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

活动2【讲授】火眼金睛找一找

1、独立自学:

学生填写学过的简单机械;

2、趣味竞答:

学生看图找出应用的简单机械。

导案:

复习学过的简单机械:

杠杆、斜面、轮轴、齿轮、螺旋等。

人们根据需要,对各种简单机械进行组合,发明了各种复杂的机器,自行车就是其中一种使用广泛的机器。

小结板书:

简单机械:

杠杆、斜面、轮轴、齿轮、螺旋等。

活动3【讲授】眼疾手快标一标

1、独立自学:

同学们请通过观察,找出自行车当中应用到的简单机械,在实验单上单车图片的相应位置标示出来。

2、展学汇报:

请同学上台介绍自己找的简单机械。

导案:

设问:

自行车当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简单机械,各自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小结板书:

在黑板上贴自行车模型,并标出应用到简单机械的地方。

活动4【活动】博学多闻讲一讲 (课外延伸)

自行车小趣闻分享会(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

观看自行车发展历史的视频。

导案:

延伸教学,通过课前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回去查找资料,并通过课堂发言的方式,培养查找、整理资料和表达的能力。

 

第6课《珍贵的淡水》

1教学目标

《珍贵的淡水》这篇文章是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第六课,本课主要通过对日常的生活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使学生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通过对资料数据的对比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地球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的匮乏。

在一系列活动中,帮助学生利用简单表格、图形和数据统计等方法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对自然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文章主要包含两个内容:

1)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点滴浪费水的事情无处不在,可是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