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公开课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9257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荀子劝学公开课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荀子劝学公开课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荀子劝学公开课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荀子劝学公开课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荀子劝学公开课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荀子劝学公开课教案设计.docx

《荀子劝学公开课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荀子劝学公开课教案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荀子劝学公开课教案设计.docx

荀子劝学公开课教案设计

荀子劝学公开课教案设计

  导语:

《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

一、学不可以已;二、用心一也,三、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这是月牙山人(朱金城)对荀子核心思想解释。

所以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荀子劝学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

合作探究法。

  ?

  1.看“预习提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教师出示应掌握的实词和虚词,让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

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同桌轮流口译课文。

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二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4.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⒉正确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重要语言知识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中的重要语言知识点。

  一、导入

  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

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

  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

  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例,第一段:

“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

“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

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完成文言知识积累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

  ()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

  ()镂()螯()蛇鳝()

  2、解释词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君子生()非异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通假字、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五.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积累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点,学会举一反三。

  一.导入

  1.检查背诵

  二、文言基础落实

  A.方法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字斟句酌,逐字翻译

  2.教师评价并纠正。

  B.内容

  

(1)通假字(结合“思考和练习”二)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2)词类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③名词用作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④形容词用作动词: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一词多义(结合“思考和练习”二)

  (4)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A.判断句①青,取之于蓝②冰,水为之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C.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布置作业

  1.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2.落实识记文言基础

  四.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

在第二课时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写作方法,理解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来说理的重要性。

  2.明确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树立科学的学习观。

  一.导入

  1.提问文言基础(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二.课文理解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利用了外界条件。

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3.《劝学》的说理性很强,但作者并非正襟危坐,枯燥地论道,而是巧妙设喻,显示出“鲜”“活”的特点,你能说一下吗?

  点拨“鲜”,是说比喻的内容通俗明了,毫无陈腐的学究气。

荀子善于发掘生活的宝藏,将深奥的道理寓于形象的生活化的比喻之中,连类比物,启迪思

  考,使读者很容易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如文章开始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五个比喻,都来自生活,充满了智慧。

  “活”,是说比喻的形式多样。

有的正面切入,直陈观点,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反面迂回,论证道理,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同类并列,反复强调,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有的正反对照,蕴涵深意,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有的单独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领会,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全文比喻众多,变化多姿,毫无罗列重复之感,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气势恢弘,说理流畅,内容形式和谐统一。

  4.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点拨课文中荀子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

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

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

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第二层论

  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

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

  反面设喻论述的。

  三.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

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

  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例如: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

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

每段说明一个问题。

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

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

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

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四.教师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