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导学案 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92326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单元导学案 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五单元导学案 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五单元导学案 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五单元导学案 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五单元导学案 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导学案 答案.docx

《第五单元导学案 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导学案 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单元导学案 答案.docx

第五单元导学案答案

《苏州园林》

【自主预习案】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池沼(zhǎo)嶙峋(línxún)着眼(zhuó)琢磨(zuó)

轩榭( xuānxiè )邱壑( qiūhè   )模(  mú )样 重峦叠嶂( zhàng)

相间(  jiàn  )庸俗( yōng  )镂( lòu   )空 蔷薇(qiáng )

丘hè(壑)对称(chèn)

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因地制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出心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标本:

__________④败笔:

________

3、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思考:

①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章主要介绍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哪些方面来具体介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

苏州有四大名园:

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

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学习目标(见上)

二、整体感知。

欣赏园林

学生听老师范读课文后,思考:

 

1.请以一位游览者的身份谈谈苏州园林哪一点最美?

2.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以导游的口吻介绍:

亭台轩榭的布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山堆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池沼的布置:

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注意介绍的条理,注意介绍的方法,用上重要的词语。

三\自主探究.理清结构

1.这篇课文中被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

2.讨论:

作者怎样抓住中心安排全文的结构?

第1段:

结合“标本”(文中指为人们愿意观摩取法的样本)“鉴赏”(指对艺术品感受、理解、欣赏、评判)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图画美埋下伏笔。

这是全文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

3.第2段从哪几个角度说明苏州园林总体特征?

讨论:

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具体体现在四个“讲究”上(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既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总的设计原则,又从大处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4.课文第3、4、5、6段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讨论: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

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这是重点,故作详细说明。

5.课文第7、8、9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与中心有何关系?

讨论:

这三段从苏州园林每个角落、门窗雕镂、色彩淡雅几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

这是细部介绍,非重点,但决非可有可无,通过细微处给人的美感,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6.末段结尾有何特点?

讨论:

用寥寥数语作结,留有余地,引人回味,从而更好地表现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四、梳理课文核心部分结构提纲

2.讨论本文说明的顺序

从全文看:

整体——局部

从部分看:

主——次大——小

提示:

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各段中也有显示,可任选一段作分析。

五、探究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

提出问题:

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必定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课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讨论、归纳:

课文中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

六、布置作业

1.继续找出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并略作分析。

2.抄写字词。

3.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二、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字词

二、检查预习说明方法的情况

由学生举例说明,举例子尽量照顾课文的先后顺序

1.打比方:

如第3段“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形象地突出了苏州园林布局的特点——自然之趣。

2.举例子,如第5段以“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蔓,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为例,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的特点。

归纳:

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能突出事物的特征,而且使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这篇说明文语言多样性的特点。

三、重点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提示:

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用词准确、精当、周密

(3)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1.以第5段为例分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发言、归纳:

第l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

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和仰起的低树相映成趣的情态,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

第4句是议论,阐明了这样栽种的理由及艺术效果。

第5句描写了几个园里古老的藤蔓,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提示学生再举出课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进行分析。

如第l段中的议论、第7段中的描写等,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2.课文语言准确、精当、严密,请学生举例分析说明。

(1)准确运用副词、动词、数词及附加语: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大多”“极少”用得很有分寸,不因其“多”或“少”而忽略例外的情况,哪怕这个例外是个别的,也要在文字中表现出来。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因为要求得“完美”,所以用了“务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总”“一切”等准确的词语;因为要构成“完美”的图画,所以“绝不容许”“伤美”“欠美”。

这样准确说明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

(2)用词严密,紧扣中心,前后呼应:

第7段的中心句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接着用“阶砌旁边”“墙上”“墙壁”紧扣“每个角落”,用“栽”“蔓延”“补”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匠师们心机之巧,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又紧扣“图画美”的中心,突出了苏州园林处处是画,美不胜收的特征。

(3)用词精当,概括性强:

第l段中“标本”一词,准确地概括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第2段中“务必使……完美的图画”一句在内容上高度概括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结构上又充分体现了领起下文的作用。

3.提示学生找出课文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作用。

归纳:

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

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正是因为作者在说明中运用了形象的描绘,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油然而生“眷念”之情。

小结:

本文的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从而可以看出说明文

的语言也可以是充满情趣的。

四、总结全文

1.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画面、解说)配乐欣赏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两个学习重点,从而获得知识与美感。

五、比较阅读

下边节录《红楼梦》中写大观园里假山堆叠的几段文字,把它和本文关于假山堆叠的说明作比较,谈谈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

区别首先在于目的不同。

课文以假山堆叠为例介绍园林文化,《红楼梦》节选借写景记事显示贾宝玉的文采。

其次表达方式也不同,课文是概括说明,《红楼梦》节选用的是生动的描述。

1.

(1)中性黄色化合物。

(2)不溶于水,只溶于油脂等有机溶剂。

(3)性质十分稳定(不怕酸,不怕热)。

(4)怕碱和紫外线。

2.凝血酶元与出血时血小板释放的凝血活素和钙离子结合变成凝血酶,凝血酶的催化使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元迅速变成了不溶性纤维蛋白,从而止血。

3.(两)兄弟、性格、脾气、泰然自若、撕、怕。

4.例一:

“它们……不溶于水,只溶于油脂等有机溶剂。

”(“只”字起限制作用,准确说明了维生素K的性质)例二:

“在常温下维生素K1是液体,维生素K2却是固体。

(”在常温下”准确表明条件,极为严密)。

课堂探究

1.审题无论浏览还是精读,抓住题目去分析思考,无疑为我们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思路提供了一把钥匙。

本文题目告诉读者什么呢?

明确:

本文题目,告诉了读者本文写作的主要内容,即桥梁事业发展的远景蓝图;也告诉了读者本文内容的时态特点,即未来时,是想象中的。

所以,由本文题目,我们又可以知道本文的体裁是科幻说明文。

2.浏览全文,把握全文内容。

提示:

抓住每段的中心句或段首语,想一想,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每一部分写什么?

明确:

全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2段):

说明桥的重要性和桥的结构。

第二部分(3~13段):

具体设想桥梁远景图。

3.讨论主体部分的内容。

(1)对将来的桥梁和造桥业,作者进行了哪些大胆的想象?

请摘录课文有关内容回答。

明确:

将来的桥造得又快又好,很便宜,很美,很低,有的没有桥墩或者桥墩浮在水面,桥是可以弯曲的,很小很轻的,或者是无梁的。

(2)启发学生弄清作者如何设想桥的“远景”,从而理清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明确:

第5~8段,侧重在现有桥的基础上,说明如何改进完善,使将来的桥造得更快、更便宜、更美、更低、更灵活。

文章由将来造桥的时间和材料,写到将来处理材料的技术,以及新技术产生的低成本和更“美”更好的结果,这些都有先后的事理逻辑联系。

第9~13段,作者侧重于突破现有桥梁的造型和结构,作了更大胆的设想,表现了独特的创造能力。

这里的说明顺序,先由上而下,即由桥梁的特别写到桥墩的特别(这样也照应了第2段中说明桥梁结构的顺序),最后再写弯曲桥、便携桥和无梁桥。

由此看出,本文说明的顺序是,由一般桥的改进写到特殊桥的创造,想象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很有内在的逻辑力量和鲜明的创造精神。

而每一种桥介绍之前,又都用“将来”的句式作段首语总领下文,这样使文章的条理更加清晰,一目了然。

(3)思考:

作为一个著名的桥梁专家,还要对未来的桥梁业进行大胆的设想,这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明确:

现有的可能不尽如人意,对现有的不满足,所以萌生了对已有的事物进行改进、完善、扩展和延伸或重构和创造的想法,这正体现了作者勇于探索、敢于开拓、不断创造的科学精神。

能用有关事实证明吗?

能举一两例吗?

三、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资料,看看作者的哪些“幻想”,今天已变成了现实。

再了解在人类历史上,还有哪些想象终于变成了现实。

第二课时

一、学生讨论(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1.分组介绍查阅的有关资料和图片(有条件的可播放多媒体、幻灯片、纪录片等),看看作者的哪些“幻想”现在已成了现实,体会想象力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上海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的有关资料见《教师用书》)。

2.学生自由发言,举出人类历史上想象终于变成现实的一两个例子。

小结补充:

想象,是人类愿望的高度延伸。

作为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它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中,起过巨大的作用。

早在人类的蒙昧时期,人类就幻想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在天空,历史书和有关资料也曾有过记载。

19世纪末,美国的两个自行车修理工莱特兄弟,在想象思维的指导下,发明了飞机,实现了人类幻想飞上天的愿望。

人类登上月球,遨游太空,又实现了九天揽月和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梦想。

现在,从宏观到微观,从科学领域到文学艺术领域,哪里少得了想象?

所以,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一句话,没有想象,就没有科学,没有一切文学艺术,就没有发明创造。

因此,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当对想象思维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生活和学习中,自觉拓展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想象力、有创造力、有科学精神的人。

二、理解写作特点

提示:

作为一个科学家,茅以升固然有着大胆想象、大胆创造的科学精神,为中国的桥梁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科学精神同样也包括严谨求实的精神。

严谨与大胆想象在茅以升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1.作者是如何严密而审慎地把自己大胆的幻想表达出来的?

(1)复习全文结构思路和说明顺序。

板书:

结构顺序,层层推进。

(2)学生讨论第6段中的一句话:

“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人的劳动力。

这句中的“差不多”能否去掉?

为什么?

明确:

这样表达更有余地,不把话说绝对,体现了一种严谨的态度。

(板书:

语言严谨)

2.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

(1)引用神话故事,引用、活用别人的好词佳句。

引用神话的作用: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是人们熟悉的,且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用在这里,不仅恰当巧妙地说明了桥的重要性,而且更能引发读者的兴趣,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这样使说明的语言既质朴通俗,又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引用别人的词句化在自己的文句里,例如,引用毛泽东的“一桥飞架”、“胜似闲庭信步”,引用庄子的“望洋兴叹”,既为想象的内容服务,又使说明的语言更形象活泼,生动风趣,耐人寻味。

(2)打比方。

第2段说明桥梁的构造时,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说明桥的三要素:

桥就像一条板凳,板凳的腿就是桥墩,下面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

这样的比方,既形象贴切,又准确洗练,深入浅出,充分显现了作者严谨朴实的语言作风。

总之,本文的说明方法多样,说明的语言质朴严谨,形象生动,与说明的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充分体现了一位资深科学家既大胆想象而又严谨审慎的态度,值得学习。

3.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三、布置作业

你周围的生活中,有哪些技术或情形,让你觉得不便或不满,你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改进、完善,甚至设想重建它们吗?

请课后用一篇文章来说明,字数不少于500字。

 

 

19.洲际导弹自述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贻误(yí)   威慑(shè)  首屈一指(zhǐ) 

 比拟(nǐ)   尾翼(yì)   措手不及(cuò) 

 赋予(fùyû)  锥形(zhuī)  鞭长莫及(jí)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鞭长莫及:

比喻力量达不到。

 

 

(2)我行我素:

照着自己一向的做法去做。

 

 (3)先发制人:

先动手以制服对方。

 

 (4)威慑:

用武力使对方感到恐惧。

 

 (5)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原为佛家语,告诫修行者警惕外界诱惑,现比喻两种敌对力量,互为条件,交替消长。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2003年10月16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实现了。

回顾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充满了曲折。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尖端武器的发展,就令全世界为之轰动。

今天,我们来了解洲际导弹,从它的自述中了解航天器的发展。

二、课堂探究

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洲际导弹的?

从课文中找出关键性的词语。

课文的第l段介绍洲际导弹诞生的时间、地点、巨大作用。

关键词语有:

“1957年8月”“在苏联出世”“第一号种子选手”等。

第2到第8段,介绍导弹的类别、构造、使用的动力燃料等。

关键词语有“按……可分为”“内部构造复杂”“脑袋”“身体”“当我使用……发动机时”等。

第9到15段介绍洲际导弹的外形(高度、重量)、速度、威力,

最后指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竞赛是导致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语有“我身高有……”“胸围”“我的本领也在不断提高”“人们赋予我“分头术”等。

2.本文通篇以拟人手法,采用洲际导弹自述的方式,向我们介绍洲际导弹,选出你认为最生动、最形象的拟人句3~5个,说说这些语句在表达上的好处。

结合“思考与练习”题二,还可补充,如第8段的“纷纷复员、转业……在部队和新参军的”,第14段的“人们赋予我‘分头术’,……我摇身一变,变出好几个弹头……”等等,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教师作概括性的小结:

运用拟人的手法,让洲际导弹自述,拉近了这一陌生事物和我们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说明生动活泼,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另外,导弹的构造及其发射、爆炸原理是比较复杂的,作者抓住导弹的种类、主要结构及性能等逐层介绍,对制导系统、发动机的详细构造及工作原理等并不深入说明,这也是此文通俗易懂的一个方面。

三、布置作业

1.会默写以下词语,并能说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贻误威慑首屈一指措手不及鞭长莫及我行我素先发制人

2.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说明方法的句子,各摘录一两个。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两名学生上黑板默写以下字词:

贻误威慑首屈一指措手不及鞭长莫及

2.指名解释:

我行我素鞭长莫及

二、课堂探究:

阅读品析文章的有关段落,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从不同角度说明洲际导弹的方法

1.以文章第2和7段为例,分析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及表达上的作用。

学生读2、7两段课文,思考:

作者为什么对洲际导弹做了三次分类?

第7段是以什么做标准分类的?

通过启发,使学生明确:

这两段中,共用4种标准对洲际导弹分类,使读者对洲际导弹有较全面的认识。

2.找出运用作比较、列数字说明方法的语句,并分析表达上的效果。

第7、8两段,将液体导弹与固体导弹作比较,突出了固体导弹尺寸和重量小,不贻误战机的优越性。

第14段将单弹头与多弹头导弹作比较,突出了多弹头导弹的强大威力。

第9段的列数字,使读者对导弹的身高、胸围、体重有具体感知,避免笼统。

三、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文章中找范例,并说说自己所找的词语准确在哪里。

例如“留在部队和新参军的全都是固体导弹”表示无一例外;“我有飞得快、爬得高、打得准的绝技”说明具有其他武器比不上的技术等等。

四、拓展延伸

阅读短文,完成习题。

附参考答案:

1.

(1)叶片挡住阳光

(2)空气在叶片与墙面间流动

2.②降低环境温度③保持房屋一定湿度

④制造氧气⑤吸收噪音,吸附飞扬的尘土

3.C

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20.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预习检测】:

 1.学生朗读课文,并正音,注意字音、字形。

  针鼹(   )  褐色(   )  蜥蜴(  )掘土()

 刹那() 喙尖(  )黏液( )蛰伏()

脂肪()孵化( )渗出()吮吸(

2、词语积累

 招摇过市:

锐利:

吮吸:

刹那:

 

果腹:

蛰伏:

分泌:

 

【导学过程】

一、解题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珍奇,稀有)。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针鼹是一种珍奇,稀有的动物?

明确:

可由“许多人不知道它的名字,只知道……”、“五分硬币上刻有它的形象”、“在整个地球上,只有澳洲才有它的足迹”等词句中知道针鼹是一种珍稀的动物。

二、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点及说明顺序

1、课文从哪三个方面具体表现针鼹的特点,文中哪些关键语句体现针鼹的特点。

(请在书上做批注

(提示:

①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那一事物的征象、标志。

②画出重点的词句概括。

(1)明确:

从形态特点、生活习性、繁殖特点三方面具体说明。

(2)明确:

体形较小,浑身长刺,有锐利的爪子,善于掘土;以食蚁为主,冬天蛰伏;卵生,哺乳,有临时的育儿袋,等等。

2、课文可分为几部分,给它们各拟一个适当的小标题。

(拟写小标题的方法:

第一,小标题必须提纲挈领。

第二,小标题必须言简意赅。

第三,小标题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第四,小标题句式要整齐。

 第一部分

(1):

悉尼奥运会吉祥物

 第二部分(2—5):

浑身长刺的掘土能手。

 第三部分(6—9):

食蚁的人类朋友。

 第四部分(10):

奇特的繁殖方式。

四、集体探究

提问:

说明这些内容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在文中划出来并做好批注)

讨论后明确:

(1)作比较:

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集中在一点或几点上加以比较,以揭示出事物的异同、优劣、高下,突出事物特点的方法。

课文第2~4段,主要用了比较法。

作者把针鼹和刺猬进行了比较。

先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体形小,浑身是刺,并以刺作为保护自己的盾牌。

后比较它们的不同点:

对敌方式不同,刺猬消极待敌,针鼹有掘洞逃跑的“绝活”——爪子锐利,掘洞速度快,逃跑迅速。

不同点的比较,鲜明地突出了针鼹神奇的特点,有力地照应了文题中的一个“奇”字。

为了突出“神奇”这一特点,作者还用了野兔、现代人的工具和机器以及中国的穿山甲与之相比,使其外部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2)列数字:

就是运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使说明的事物的特点更加精确具体。

运用数字,一般有两种,确数和约数,课文第6~9段写针鼹的生活习性时,作者先是用约数来说明它觅食的生理习性:

舌头“伸出嘴外一尺多”,“一天可吃上万只蚂蚁和白蚁”。

接着用确数写它白天活动“18小时”,冬季蛰伏“28周”,“8月至10月,……袭击大型蚁穴”。

这样说明,使说明的对象特点更加精确可信,增加了说明的科学性。

当然,要取得确切的数字,实地观察调研,查看资料信息是重要的途径。

因此,要写好说明文,学会观察调查、查找资料、掌握数据是非常关键的。

(3)打比方:

也就是比喻。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不同于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它要以准确为前提,来不得半点夸张,打比方是为了说明事物的特点。

课文第10段中,在介绍针鼹奇特的繁殖方式时,作者用了“母亲”和“幼儿”这些比喻,十分准确形象地说明了针鼹既是卵生,又属于哺乳类(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卵生哺乳类动物只有针鼹和鸭嘴兽两种);虽然有袋囊,但只有繁殖期才出现;怀孕时就挖好“护理巢穴”,以及它哺乳的特点等。

一句话,用人们熟知的母亲与幼儿的关系,把不为人知的针鼹的繁殖特点,即特别珍奇之处,具体切实、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出来,真正使人有所“知”。

五、小结

这篇课文紧紧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突出其“珍奇”;条理清楚,分别从几个不同角度作详细介绍;恰当运用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这种陌生的波动物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语言简洁生动。

六、布置作业

请大家谈谈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或大型运动会的吉祥物,通过实地观察调查,搜集整理有关数据和资料,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或引用的方法,说明它的外在形态特点,或是介绍其生理生活习性等。

字数不少于500字。

七、课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针鼹(   )蛰伏(   ) 喙尖(    ) 吮吸(    )  黏液(  )yǎn zhé huì shǔn nián

2、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①洲际导弹身高二三十米,胸围三到五米,使用液体发动机时体重一百多吨,使用固体发动机时体重二三十吨。

       (   列数字     )

②针鼹和刺猬最大的不同是针鼹有锐利的爪子。

        (  作比较    )

③这当然是它自我保护的工具,或者说是“盾牌”了。

 (   打比方    )

④一旦遇到敌害,如老鹰啦,蛇啦,蜥蜴啦,它就可以蜷成一团,像刺猬一样,敌人就对它无从下手了。

              (   举例子    )

⑤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等。

(分类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