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解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92237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复习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心理学复习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心理学复习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心理学复习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心理学复习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复习解析.docx

《心理学复习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解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复习解析.docx

心理学复习解析

《普通心理学》提纲解析

考试题型

单选1%*15

名词解释5%*3

简答题5%*6

论述题10%*3

A.应用;B.案例分析10%

要求:

卷面整洁,调理清楚

一.名词解释

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能解释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的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3.表象-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4.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机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5.发散思维-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维。

6.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他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7.第二信号系统-则是人类所特有的条件反射机制,即对语言刺激、抽象信号等能形成条件反射。

8.错觉-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9.记忆回涨现象-指识记某种材料后经过若干时间(一般为数天)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

10.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一个人的态度的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

组成它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等这些成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但其中总有一成分占主导地位。

占主导地位的倾向性成分对其他各个成分起支配作用,并影响其他心理活动,其中世界观居最高层次,它决定人的总的思想倾向。

11.意志行动-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它应分为2个不同的阶段:

决定阶段和决定后阶段。

前者是评估效能感和价值,进行决策和设置目标的阶段,是动机性的。

而后者保护已承诺的目标使之得以贯彻实施的阶段,是意志性的。

 

二.问题

1.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P18

(一)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

2.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3.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

观察法的缺陷:

1.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

2.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结果难以精确分析。

3.由于未对条件加以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的研究对象,而要研究的对象却没有出现。

4.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影响。

(二)心理测验法。

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心理测量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

测验的信度和测验的效度。

1.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

2.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

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

我们对智力或性格了解的越深入,那么相应的量表就会说完善。

另一面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三)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

这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可以进行反复的验证;但是缺点是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使人们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中进行的。

它消除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但是由于条件控制的不够严格,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实验法是包含着一系列的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

其中有些变量是由试验者控制的实验条件,叫自变量和独立变量。

还有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因变量。

(四)个案法。

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2.心理学的发展流派:

P28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

『构造主义』--奠基人是德国冯特。

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

并把经验分为感觉、意想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

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法。

『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的詹姆士。

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

主张研究意识,他们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

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推动向实际生活的发展。

『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

行为主义特点: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科夫卡。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

一种组织的意义。

认为:

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

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

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他们重视心理学实验,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的研究很重要。

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

『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

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析。

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补充: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2.行为主义研究

3.心理分析研究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3.视觉的主要现象:

P112

视觉的基本现象有:

明度、颜色、视觉中的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

色觉理论:

1.三色说:

英国科学家托马斯?

杨,假定认得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

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

2.对立过程理论:

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

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

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

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赫尔维奇和詹米逊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过程理论。

发现了三种对立细胞:

黑白、红绿、黄蓝。

其中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

有这些发现,我们相信:

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

在网膜水平,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视觉系统更高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视觉的一些现象:

1.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2.明适应-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3.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不同的变化,这种现象就叫普肯耶现象。

4.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5.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就叫后像。

6.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7.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

8.视敏度-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4.知觉的一般特性:

P154

(1)知觉的对象和背景。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的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一边更清晰的感知一定的事物与现象。

例如:

在课堂上,教师的声音成为学生知觉的对象,而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声音便成为知觉的背景。

在这个意义上,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相互依赖。

人知觉某一现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

例如:

教师内很安静,那么即使教师用很低的声音讲课,学生也能听清楚;相反,如果环境中的噪音很大,难么教师用相同强度的声音讲课,学生就听不清楚了。

可见,人对声音的分辨力,不取决于信号声音的绝对强度,而取决于信号与背景噪音的比率。

因此,准确的说,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2)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知觉活动中,整体与部分是相互依存的。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们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在知觉活动中,人对整体的知觉还可能优先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

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

它不仅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而且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

例如,一个不熟悉英文单词的人,他对单词的知觉只能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进行。

相反。

一个熟悉英文单词的人,他把每个单词都知觉为一个整体。

知觉的整体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

例如,用速示器快速的呈现一个熟悉的汉字或组成这个汉字的个别笔画,那么辨认整个字的时间几乎和辨认个别笔画的时间相同。

另一方面,由于知觉的整体性,人们有时会忽略部分或细节的特征。

(3)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

人的知觉与记忆,思维等高级认知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的认识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在这个意义上,知觉过程也可以看成是“假设检验”的过程。

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

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

最后,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4)知觉的恒常性。

恒常性定义: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种类:

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影响视觉恒常性的条件:

视觉线索(指环境中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

(5)知觉学习

定义:

知觉学习是指由训练引起的知觉成绩的改变或或知觉阈限的变化。

知觉学习发生在所有感觉通道中,如嗅觉,味觉,听觉和视觉等。

知觉定势是指前面的知觉经验对后来知觉的影响。

(6)知觉适应

定义:

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叫知觉适应。

例如,一个戴过眼镜的人,在新换了一副眼镜之后,开始会不舒服,半天或一天后,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消失了。

5.真动知觉,似动知觉P188

(1)真动知觉定义:

真正运动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连续的位移。

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正运动的知觉。

运动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

物体运动的速度太慢,或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距离太小,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

并且物体运动太快或太慢都不能让人产生运动知觉。

在中国人进行的测定发现,在2米距离时,运动知觉的下阈为0.66毫米/秒;上阈为605.2毫米/秒。

运动知觉的阈限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目标物的视网膜定位,刺激物的照明和持续时间,视野中有无参照点的存在、目标和观察者的距离、知觉者的职业特点等。

一般说来,增加目标物的照明和刺激持续时间,将降低运动阈限。

(2)似动知觉定义:

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位移的活动。

1.动景运动:

又叫做最佳运动、Phi运动。

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2.诱发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

运动形式:

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

3.自主运动:

当没有月光的夜晚,我们仰视天空时,有时会发现一个细小而发亮的东西在天空游动。

其实这是由星星引起的自主运动。

4.运动后效:

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例如,如果你注视瀑布的某一处,然后看周围静止的田野,会觉得田野上的一切在向上飞升。

 

6.注意的种类、特性P221

(1)选择性注意:

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例如,在双耳分听试验中,用耳机分别向被试的双耳呈现不同的声音刺激,要求被试注意其中一耳的刺激,而忽略令一耳的刺激。

用这种方法可以研究选择性注意,揭示人们如何有效地选择一类刺激而忽略另一类刺激以及选择的具体过程等。

负启动现象、返回抑制现象和注意瞬脱现象反映了选择性注意抑制机制的特点。

A.负启动现象揭示了注意在认知活动中的复杂作用。

负启动是指当探测刺激与先前被忽略的启动刺激相同或有关时,对探测刺激的反应变慢或准确度下降。

研究负启动通常采用如下方法,首先给被试呈现两个不同颜色的字母(启动刺激),要求被试识别其中一个字母(目标字母),而忽略另外一个字母(忽略字母)。

紧接着呈现探测刺激,也是两个不同颜色的字母。

在目标重复启动条件中,启动刺激中的目标字母与探测刺激中的目标字母是一致的;在忽略重复条件中,启动刺激中的忽略字母与探测刺激中的是一致的;在控制条件中,启动刺激与与探测刺激没有任何关系。

研究表明,在目标重复条件下识别探测刺激的目标字母比在控制条件下快,而在忽略重复条件下,识别目标字母则比识别控制条件下的字母要慢。

前者是启动效应,后者是负启动效应。

对负启动效应的一般解释是:

在对启动刺激进行加工时,注意在对目标字母进行选择和识别的同时,抑制了忽略字母的激活。

不过也有人认为,负启动效应的原因是,当探测刺激中的目标字母在启动刺激中未被注意时,二者在呈现时间上的区别性降低,因此使被试产生混淆,从而影响对该目标字母的识别。

B.返回抑制现象是指对原先注意过的物体或位置进行反应时表现出的对目标刺激反应时变慢或正确率降低的现象。

关于返回抑制的现象存在2种观点:

一是认为返回抑制是注意再次回到先前注意过的位置时受到了抑制;二是认为返回抑制是避免对线索作出反应而产生的反应上的抑制。

C.注意瞬脱:

在识别一系列刺激激流时,对某个刺激的准确识别会影响到其后对特定时间间隔(一般为500毫秒以内)的刺激的识别。

目前研究者常采用中枢干扰理论来解释注意瞬脱现象的机制。

该理论者认为,中枢处理机制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而在处理目标刺激的特征信息时,中枢处理机制被占用,探测刺激的特征信息无法得到及时的中枢处理,因此在目标刺激的遮掩下迅速衰退

(2)持续性注意:

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个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例如,学生在45分钟的上课时间内,使自己的注意保持在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对象上。

a.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b.持续性注意通常用警戒作业来测量。

这种作业要求被试在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完成某项工作,并用工作绩效的变化做指标。

c.注意动摇不同于注意转移,前者是指注意在短暂的时间内的起伏波动的现象,而后者是指将注意从一项活动有目的地转移到另一项活动的现象;前者的注意内容并没有离开当前活动,而后者的注意内容已经变成新的活动

(3)分配性注意:

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例如,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

分配注意是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

注意分配到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

7.感觉记忆,短时记忆的特征P265

感觉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保持时间只有0.25~2秒

感觉记忆:

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它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

图象记忆是感觉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

斯伯林的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

容量相当大,具有形象性

短时记忆:

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短时记忆:

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

它最大特点是其保持的容量是有限的。

(大约5-9个单位),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

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得到加工而进入长时记忆;来自长时记忆的信息也可以进入短时记忆,并得到进一步加工。

复述是短时记忆的存储信息的方法,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发生遗忘。

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于其他信息的干扰引起的。

8.长时记忆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及如何促进记忆的保持P260

长时记忆:

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长时记忆构成了个体关于外界和自身的全部知识经验。

长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没有限制,良好的编码能够改善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保持和提取。

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

在存储阶段,已保持的经验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

在量的方面,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在质的方面,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不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也不同,人们存储的经验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变化:

①内容简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细节将逐渐趋于消失;②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③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者更为夸张和突出。

记忆存储内容的变化还表现为记忆恢复现象。

所谓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A.长时记忆保持所需条件是:

a,组织有效的复习。

与遗忘斗争的首要条件是组织记后的复习,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的,因此我们要复习要及时;正确分配复习时间;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b,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c,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B.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提出了艾宾浩斯曲线。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除了最主要的时间因素以外还有: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学习的程度;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如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4,识记者的态度。

C.遗忘的原因,有四种不同的看法:

1,衰退法;2,干扰法;3,压抑法;4,提取失败。

 

9.心理冲突的类型

A.接近——接近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两件事物都有吸引力,都想趋之,但二者不可兼得,难以抉择。

两件事物都有吸引力,都想趋之,但二者不可兼得,难以抉择。

这是一种难以取舍的心理困境。

两个动机促使个体在行为上追求两个目标,两个目标无法同时兼得(购房子就不能买汽车)时,二者取其一而又不愿割舍其他的心态,即属双趋冲突。

B.回避——回避型冲突左右两难 两件事都有排斥力,都力求避免,但双必须择取其一,难以决定。

当个体发现两个目标可能同时具有威胁性,即可兴起二者都要逃避的动机(患病者既不愿吃药,又不愿开刀。

惟迫于形势,两难之中必须接受其一时,即将形成双避冲突。

C.接近——回避型冲突进退两难  两件事物一有利、一有弊,容易抉择;目标冲突,两种方向相反、强度相似的需要;行动冲突,要达到目的可采取两种行动,各有利弊不知如何抉择;目标冲突,要达到最后需求,有不同目标,但又顾此失彼,不能抉择。

个体遇到单一目标同时怀有两个动机(嗜酒者不得不戒酒)时,一方面好而趋之,另方面又恶而避之;使个人的情感与理性矛盾而形成的精神痛苦,即起于趋避的心理冲突。

D.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这是双避冲突与双趋冲突的复合形式,也可能是两种趋避冲突的复合形式。

即两个目标或情境对个体同时有有利和有弊,面对这种情况,当事人往往陷入左右为难的痛苦取舍中,即双重趋避冲突。

例如:

单身汉有自由之乐,但也有寂寞之苦;结婚有家庭之乐,但也有家务之累。

又如:

在挑选工作时,一个机会物质待遇优厚而社会地位却不高,另一机会是社会地位高而物质待遇菲薄。

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双重趋避冲突的例子。

10.表象的特性、作用P284

特征:

(1)直观性

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的。

(2)概括性

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性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表象具有抽象性。

(3)可操作性

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表象的可操作性可以用“心理旋转”的实验来说明。

在库泊等人的一项研究中,每次给被试呈现一个旋转角度不同的字母R,呈现的字母有时是正写的,有时是反写的。

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字母是正写的还是反写的。

结果表明,当呈现字母垂直时,反应最短;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反应时间也增加;当字母旋转至180`时,反应时最长。

作用:

(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情基础。

(2)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11.想像的种类P316

按照想像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分为无意想像和有意想像。

1无意想像:

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像。

例如,人们看到天上的浮云,想像出各种动物的形象。

2有意想像:

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像。

例如,艺术家在头脑中构思的人物形象,都是有意想像的结果。

 

12.思维的种类P282

(一)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依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进行。

①直观动作思维:

又称实践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作用。

例如,自行车出了毛病后,不能骑了,问题在哪里?

人们必须通过检查自行车的相应部件,才能确定是车胎没气了,还是轴承坏了。

找出故障进行修理,才能排除故障。

这种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具体问题的思维活动,就是直观动作思维。

②形象思维:

它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

例如,去城市的某个地方进行参观,我们会事先在头脑中想出可能到达的道路,经过分析与比较,最后选择短而方便的路。

这样的思维叫做形象思维。

③逻辑思维:

当人们面对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解决问题时,这种思维称逻辑思维。

例如,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都要运用这种思维。

(二)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①经验思维:

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理论思维。

②理论思维:

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三)知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①知觉思维:

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这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动。

例如,警察在嘈杂的人群中,能迅速辨别出罪犯

②分析思维:

也就是逻辑思维,它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的结论

(四)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①辐合思维:

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例如,甲>乙,乙>丙,则得出甲>丙

②发散思维:

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信息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五)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①常规思维:

是指人们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如学生已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

②创造思维:

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例如,新的大型工具软件的开发,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需要创造性的思维。

 

13.影响问题解决的有关心理因素P308

①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问题解决的策略,选择一种好的策略可以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

策略有算法和启发法。

②知识在问题的解决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如各个领域的专家就具备这种能力。

专家和新手造成问题解决效率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