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
《金城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城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城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6.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A.马克思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威廉·配第
7.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指()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是()
A.古希腊哲学B.近代欧洲哲学C.德国古典哲学D.英国经验论哲学
9.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
A.费尔巴哈B.傅立叶C.欧文D.圣西门
10.在一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D.奥地利C.中国D.俄国
11.“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
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2.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科学性
C.阶级性D.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1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
14.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阶级性
1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理想崇高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1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辩证思维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2.C3.A4.C5.B6.B7.C8.C
9.B10.D11.A12.A13.C14.A15.D16.C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l]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观点是否能被看做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
这“同一套前提”是:
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些看法的要点是: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腐朽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
“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
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
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
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
从狭义仁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材料1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
材料2科尔施的理解则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从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
材料3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种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
所谓方法至上,就是把理论方法和结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方法而轻视结论。
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
卢卡奇的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一,是他把方法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认世界观的方法意义,实际是否认唯物主义的方法意义;错误之二,是离开论点.结论谈方法,把方法看作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的独立自在的东西。
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
A.唯物主义B.二元论C.唯心主义D.怀疑论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
17.“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
18.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1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0.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2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这种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决定论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D.相对主义诡辩论
22.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23.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
能实现的,属于()
A.不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
24.度是()
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D.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
25.《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6.从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
A.运动性B.客观实在性C.不可分性D.时空性
27.实践是指()
A.个人的生活活动B.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
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
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8.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2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
“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2.A3.C4.C5.D6.B7.B8.C9.C10.D
11.D12.D13.A14.A15.C16.D17.A18.D19.D20.B
21.B22.B23.D24.B25.D26.B27.D28.B29.A
二、简答题
1.简述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内因是指内部矛盾,外因是指外部矛盾。
它们的辩证关系是:
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趋势,外因能延缓或加速事物的变化。
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国家现代化的建设和个人的成长都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2.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关系。
经济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它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人们不能消灭.废除.改造和创造经济规律。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相反,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
3.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前提;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容之一,矛盾双方的互相利用.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即事物的发展总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4.为什么说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反映具有摹写性,是指认识必然以所反映的事物为原型,无论认识的表现形式多复杂,归根到底来源于客观事物。
反映具有创造性,是指认识不仅反映对象的感性形象,而且通过概念.判断等抽象形式反映对象的本质。
摹写是创造性的摹写,创造是摹写为基础的创造。
只讲创造,不讲摹写,是先验论;只讲摹写,不讲创造,是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5.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而新生事物能战胜旧事物。
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西,又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且增加了更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具有适应新环境的新功能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
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我们必须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和扶持新生事物,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开辟道路。
6.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7.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本身的创造性;意识活动对人体的控制作用;意识通过人的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三、辨析题
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错误。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主观的。
错误。
单靠大脑人不能产生意识,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3.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社会规律应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
错误。
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但社会规律一旦形成同样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
如果社会规律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则说明规律能为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
4.辩证法对现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着对它否定的理解
正确。
其一:
辩证法认为现存事物既包含肯定因素,也包含否定因素;其二:
现存的事物都是要灭亡的,相对于更高的条件而言,现存的事物必然要失掉存在的合理性。
5.社会发展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在社会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错误。
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它一旦形成后制约人的活动,这就是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但人可认识.利用.驾驭规律为实现主体的目的服务。
6.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直接地改造客观世界
错误。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思想不可能直接创造什么东西。
7.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错误。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8.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错误。
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于”唯物主义:
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错误。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10.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错误。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1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错误。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东西。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而不是时间的新近。
12.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
之所以是错误,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1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错误。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
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
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四、材料分析题
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
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
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
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
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
不同之点则在于:
材料1.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摘自韩愈:
《原道》)
玉不遇砥砺。
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
(摘自《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2]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
(摘自霍布斯:
《论物体》,摘自《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齐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材料3]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