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91660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实习报告.docx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实习报告.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实习报告.docx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实习报告

毕业实习报告

自考教育学习即将结束,作为一名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学校要求,我到同煤集团同安煤业毕业实习,度过了一段愉快的生活。

通过实习,使我加深理解了煤矿开采方法及工艺流程,掌握了矿井初步设计的基本步骤及规范要求,为今后走上煤矿技术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将在四台矿收集了解到的有关矿井资料总结一下:

一、矿井概况及地质特征

1、矿井位置及交通

大同煤矿集团同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山西省岚县县城东南约13km处的梁家庄乡高家坡村一带,行政区划隶属梁家庄乡管辖。

其地理坐标为:

东经:

111°42´28”~111°45´25”

北纬:

38°10´35”~38°11´59”

井田西部有规划中的山西省太原市—陕西省榆林市的干线公路(井田内娄烦—岚县段现为217省道)通过,西北距209国道岚县站约11km,距太—古—岚铁路岚县站约11km。

由井田向北可至岚县县城、岢岚县、忻州市及大同市,向东南可至娄烦县、古交市、太原市,向西南可至吕梁市,交通较为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图1-1-1)。

 

图1-1-1交通位置图

 

2、地形地势及河流

同安井田位于晋西黄土高原,属吕梁山山脉与芦芽山南端的交汇地带,地形复杂,沟谷纵横,除井田西部零星出露基岩外,均为黄土覆盖,地貌类型以黄土梁、峁为主。

现代冲沟与黄土梁呈相间排列格局,黄土梁顶面起伏和缓,走向近南北,冲沟呈树枝状展布,坡面陡立,中下部见红土出露。

最高点位于井田中南部的之前卯,海拔标高1390.4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北部冲沟沟底,海拔标高1194.8m,最大相对高差195.6m。

本区地表水均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之岚河支流。

井田内沟谷均属季节性冲沟,平时干涸无水,沟谷宽100—200m、纵坡降0.062,沟底比较平坦,由于降水量偏少,地形坡度大,平时无清水流量,只有在雨季才有短暂的洪流,雨季汇聚各冲沟洪水,由南向北排出井田,汇入井田外东北部的岚河干流。

岚河属常年性河流,发源于岚县西白龙山,全长25Km,在娄烦县静游镇汇入汾河水库,河水流量受季节影响很大,尤其是雨季,山洪汇集,水势很大,干旱时流量甚小,历年平均流量2.82m3/s。

3、气象及地震情况

本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干燥、秋季凉爽短促、冬季漫长寒冷,四季分明。

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8.0℃,最低气温为-29.2℃、最高气温为38.9℃,1月份平均气温-4.8℃,7月份平均气温16.9℃。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1.8mm,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7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9.1mm,8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8.7mm,1月份年降水量最少,只有115mm。

本区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902.3mm,一般最大蒸发量出现在5、6月份,最小蒸发量出现在1月份。

初霜冻出现在每年11月上旬,于次年4月中旬开始解冻,冻土厚度一般为1.17m左右,最大可达1.46m,全年无霜期约189天,最大积雪厚度0.62m。

本区盛行西北季风,沙尘瀑时有发生,有风时间占全年的70%,春、冬季节风力最大,平均风速2.6m/s、最大风速16m/s。

据山西省地震局1982年编制的《全省地震分布及破坏性地震(烈度大于Ⅶ度)预测图》显示,本区处于大同~太原~临汾地震活动带的北部中段。

历史上有纪录的五级以上地震20多次,小震时有发生。

另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显示,本区地震基本烈度值为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

4、区域地质构造

(一)区域地层

宁武煤田的基底为一套古老的变质岩系,地层沉积总厚达2600-3500m以上,沉积中心位于煤田中南部宁武—静乐一带,地层厚度在3500m以上,而北部井坪-朔县一带仅几百米。

中心出露最新地层为中生界侏罗系,向周围依次为中生界三叠系、古生界二叠系、石炭系、奥陶系、寒武系,元古界及太古界五台群。

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在南部静乐盆地及北部朔县平原区堆积厚度达200m以上,详见表1-4-1。

宁武煤田区域地层表表1-4-1

简述

第四系

全新统

自下更新统(Q1)到全新统(Q4)均有沉积,

厚0-210m。

更新统

第三系

上新统

静乐组

上新统N2,俗称静乐红土,厚0-120m。

 

 

侏罗系

中统

天池河组

沉积下统永定庄组,中统大同组、云岗组和天池河

组,厚500m以上。

云岗组

大同组

下统

永定庄组

三叠系

中统

铜川组

主要有下统刘家沟组和和尚沟组,中统二马营组和铜川组,各地厚度变化比较大,三叠系总厚度约500m左右。

二马营组

下统

和尚沟组

刘家沟组

 

 

二叠系

上统

石千峰组

以紫红色、砖红色富含钙质、铁质的砂、泥岩为主

厚度0-184m。

上石盒

子组

杏黄、黄绿色砂岩、砂质泥岩、紫红色泥岩为主,

厚度一般为0-274m。

下石盒子组

灰黄、黄绿色砂岩、砂质泥岩、紫红色泥岩,厚度一般为8-226m。

山西组

灰白色石英砂岩、灰色砂质泥岩夹煤层煤线,

厚10-117m。

石炭系

太原组

灰白色砂岩、灰黑色砂质泥岩含泥质灰岩及主要可

采煤层,厚50-118m。

本溪组

杂色铝土泥岩、砂质泥岩夹石灰岩及煤线,底部为

山西式铁矿,厚21-61m。

奥陶系

中统

峰峰组

中统马家沟、峰峰组灰岩和下统亮甲山组、冶里组

灰岩,厚600m左右。

马家沟组

下统

亮甲山组

冶里组

寒武系

上统

凤山组

沉积上统风山组、长山组、崮山组、中统张夏组、

徐庄组和下统毛庄组,厚300m以上。

长山组

崮山组

中统

张夏组

徐庄组

毛庄组

元古

为一套浅变质灰岩,出露于煤田东部边缘,

厚24-46m。

太古

为一套中-深变质岩系,出露于煤田东部边缘,厚

3000m以上。

(二)区域构造

本井田位于宁武煤田西南部,宁武煤田地处山西地台背斜北中部,煤田南北长,东西窄,呈北东向斜列。

宁武向斜贯穿煤田南北,其轴向:

井坪-阳方口近南北,阳方口-静乐为N30°E,向斜轴除朔县平原偏向西部外,一般偏向东部,且东翼地层倾角大于西翼,为一不对称向斜。

宁武煤田东部构造较西部复杂,地层倾角在30°以上,有的达70°-80°甚至直立倒转,大的逆断层多分布于此,中部地层倾角平缓,一般在10°以下,无急剧折曲,微倾斜波状起伏的较发育。

断裂构造发育在煤田东西两侧,主要在东部,以走向N20°-50°E一组为主,多为高角度的正断层,逆断层较少,另一组为N15°-45°W,但数量稀少,规模较小,影响甚微。

(三)区域含煤特征

宁武煤田位于山西省北部,介于芦芽山(西面)和云中山(东面)之间,跨朔州市、忻州市、太原市、吕梁市四个市。

宁武煤田也发育有两个时代的含煤地层,即石炭-二叠纪和侏罗纪,亦称为双纪煤田。

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的分布范围:

南起关帝山北麓的煤层露头线,大约在后黑小-梁家庄一线;北到洪涛山南坡的煤层露头线,大约在向阳堡-朝阳湾一带;西界是春景洼-西马坊断裂带或煤层露头线;东界是芦芽山-娄烦断裂带或煤层露头线,面积为7678Km2。

侏罗纪含煤地层的分布范围:

北、西、南、东四个方向均为煤层露头线,大致是南起闹林沟,北到三张庄,东西宽约15Km,南北长约80Km的范围,面积约1200Km2。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为宁武煤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是一套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建造,形成于滨海三角洲沉积环境。

主要是由一套泥岩、砂质泥岩,1-3层灰岩及不同粒度的砂岩组成。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为宁武煤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是一套由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和煤层组成的陆相含煤建造。

侏罗系中统大同组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宁武煤田的中南部,是一套以河湖相沉积为主的含煤碎屑岩建造,岩性主要为灰色、灰白色粗、中、细粒砂岩与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

含煤7-11层,煤层总厚2.43-7.50m,含煤系数为0.68-1.74%,其中可采煤层5层,大部分不稳定,多为局部可采煤层。

5、井田地质构造

(一)地层

据以往钻孔资料,本井田地层由老到新有:

奥陶系中统峰峰组(Q2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上第三系上新统(N2);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

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现将本区各时代地层自下而上分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Q2f)

为煤系地层之基底,岩性为青灰、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泥灰岩,含方解石脉、黄铁矿结核及生物碎屑,部分地段夹有角砾状灰岩和燧石条带,具溶洞,地层厚度77.00-85.00m,平均80.00m。

2、石炭系(C)

(1)中统本溪组(C2b)

平行不整合覆盖于下伏奥陶系中统峰峰组地层之上,下部以灰白色、浅紫红色铝土泥岩为主,中夹不稳定的粘土层次底部为褐黄色极不稳定的“山西式”铁矿;上中部为灰、灰白、灰绿色泥岩、铝质泥岩,夹薄层石灰岩、薄煤层和石英细砂岩。

地层厚度21.60~39.20m,平均27.50m。

(2)上统太原组(C3t)

自K1砂岩底至K4砂岩底,连续沉积于下伏本溪组地层之上,为一套具明显沉积旋回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

岩性由深灰-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灰白色中、细粒砂岩,深灰色石灰岩及煤层组成。

含5、6、7、8、9号煤层,其中7、9号煤层为井田稳定可采煤层,其余煤层均为不稳定不可采薄煤层;所含L1、L2、L3石灰岩均为井田稳定的标志层。

底部为K1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局部相变为粉砂岩,平均厚3.65m,成份以石英为主,分选性、磨圆度较好,缓波状层理发育,硅质胶结。

本组地层厚度87.20~113.75m,平均99.50m。

3、二叠系(P)

(1)下统山西组(P1s)

连续沉积于下伏太原组地层之上,为三角洲平原环境下沉积的一套由碎屑和煤层组成的含煤地层,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

岩性由深灰色砂质泥岩、粉砂岩,灰-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及煤层组成,泥质岩中富含植物化石碎片。

底部为K4灰白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平均厚9.50m,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分选性、磨圆度较好,水平层理-缓波状层理发育,钙质胶结。

含2、3、4号煤层,4号煤层为井田主要可采煤层,2、3号煤层不稳定、不可采,本组地层厚度57.62~78.40m,平均69.50m。

(2)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连续沉积于下伏山西组地层之上,为陆相碎屑岩沉积。

厚度95.44~112.20m,平均105.83m。

由灰色、灰绿色、灰黄色、灰白色、灰紫色砂岩、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铝质泥岩等组成,顶部常含有一层夹有大量紫色斑块的铝土质泥岩(俗称“桃花泥岩”),下部常含有煤线和薄煤层,底部K5砂岩厚1.05~8.59m厚度变化大,通常5m左右,为灰白色中粗砂岩,含大量岩屑和暗色、绿色矿物。

(3)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连续沉积于下伏下石盒子组地层之上,为陆相碎屑岩沉积。

本组地层井田内赋存不全,中、上部地层多被风化剥蚀,残留层段属本组下部地层,最大残留厚度为286.88m。

岩性为黄绿、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与黄色中细粒砂岩互层。

底部K6砂岩为黄绿色中厚层状中粗粒长石英砂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分选性、磨圆度差,局部含砾石,钙质胶结。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4、上第三系上新统(N2)

不整合于下伏基岩地层之上,本组地层厚0~149.50,平均65.70m。

下部为洪积相,主要为半胶结状砂砾层;中部冲洪积相,主要为一套韵律清楚的棕红色、浅紫红色亚粘土及粘土;上部湖泊相、洪积相,为棕红色粉砂质粘土,夹砂质或砂土透镜体。

含三趾马化石及2~3层钙质结核,结构致密均匀。

5、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

底部为浅红色亚粘土,中夹不连续钙质结核层,含古土壤层,常形成黄红间条带,上部为灰黄色亚砂土和砂土。

地层厚度0~64.70m,平均21.00m。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二)井田构造

本井田总体为一对宽缓的向背斜组成的褶曲构造,轴向近南北,向斜位于井田中东部,西翼地层倾角在10°~25°之间,平均18°左右;东翼地层倾角较平缓,一般为10°左右。

背斜位于向斜东,东翼地层倾角5°左右。

据以往地质勘探资料及矿井实际生产揭露情况,井田内发现正断层7条,分述如下:

F1正断层:

位于井田西北部,走向NE,倾向NW,倾角70°,落差20m,井田内该断层延伸长度约800m。

F2正断层:

位于井田西北部,走向NE,倾向NW,倾角75°,落差6m,井田内该断层延伸长度约600m。

F3正断层:

位于井田中北部,走向SN,倾向W,倾角75°,落差7m,井田内该断层延伸长度约750m。

F4正断层:

位于井田东中部,走向自南向北由NE向转近SN,倾向NW~W,倾角78°,落差40m,井田内该断层走向延伸长度2800m。

F5正断层:

位于井田东南部,走向NE,倾向NW,倾角75°,落差20m,井田内该断层走向延伸长度为550m

F6正断层:

位于井田西北部,走向NE,倾向SE,倾角65°,落差20m,井田内该断层走向延伸长度为750m。

F7正断层:

位于井田西北部,走向NESE,倾向SE,倾角65°,落差15m,井田内该断层走向延伸长度为800m。

表1-4-2井田断层特征表

编号

落差(m)

走向

倾向

倾角(°)

延伸长度(m)

控制程度

F1

20

NE

NW

70

800

候家岩煤矿井下实见

F2

6

NE

NW

75

600

候家岩煤矿井下实见

F3

7

SN

W

75

750

203号钻孔见9号煤层变薄

F4

40

NE-SN

NW-W

78

2800

203与206,29与213号孔控制

F5

20

NE

NW

75

550

井田南的153号孔3#层下与7#层上相接并由215、225、239号孔控制

F6

20

NE

SE

65

750

候家岩煤矿井下实见

F7

15

NE

SE

65

800

候家岩煤矿井下实见

井田内目前尚未发现有岩浆岩侵入和陷落柱。

综上所述,本井田地质构造属简单类型。

7、煤系地层概述

(一)煤层

1、含煤性

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山西组地层厚57.62~78.40m,平均厚度69.50m,含煤3层,即2、3、4号煤层,4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2、3号煤层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煤层平均厚度7.75m,可采煤层平均厚度7.56m,含煤系数11.15%,可采含煤系数10.88%。

太原组地层厚度87.20~113.75m,平均厚度99.50m,含煤5层,分别为5、6、7、8、9号煤层,7号煤层为稳定可采薄煤层,9号煤层为稳定可采厚煤层,其他均为不可采煤层,煤层平均总厚13.46m,可采煤层平均厚度12.48m,含煤系数13.53%,可采含煤系数12.54%。

2、可采煤层

本井田内可采煤层共3层,分别为山西组的4号煤层和太原组的7、9号煤层。

现对各可采煤层分述如下:

(1)4号煤层

位于山西组下部,煤层厚度6.00~11.64m,平均厚7.56m,煤层由南向北逐渐变厚,全井田稳定可采。

在井田东北部局部分叉为4、4-1号煤层,4、4-1号煤层最大间距4.46m。

煤层结构简单~极复杂,含0~7层夹矸,单层夹矸最大厚度为0.52m。

煤层顶板岩性为砂质泥岩、粉砂岩、泥岩,老顶为细砂岩;底板岩性为细砂岩、砂质泥岩、泥岩。

(2)7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上部,上距4号煤层32.02~44.88m,平均37.53m。

煤厚0.92~1.63m,平均1.26m,一般为不含夹矸,个别孔含2层夹矸,煤层结构简单。

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粉砂岩及泥岩;底板为细砂岩、粉砂岩和砂质泥岩。

为全区稳定可采的薄煤层。

(3)9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中下部,L1石灰岩之下,上距7煤层19.69~29.59m,平均24.28m。

煤层厚度8.50~14.69m,平均厚11.22m,属全井田稳定可采煤层。

煤层结构简单~极复杂,含0~7层夹矸,单层夹矸最大厚度为0.45m。

煤层顶板岩性为L1石灰岩,底板岩性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及砂岩。

各可采煤层特征详见表1-4-3。

表1-4-3各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层

煤层厚度

(m)

层间距

(m)

结构

(夹矸数)

稳定性

可采性

顶底板岩性

顶板

底板

4

6.00-11.64

7.56

32.02-44.88

37.53

 

19.69-29.59

24.28

简单-极复杂(0-7)

稳定

全区可采

砂质泥岩

粉砂岩

泥岩

细砂岩

砂质泥岩

泥岩

7

0.92-1.63

1.26

简单

(0-2)

稳定

全区可采

砂质泥岩

粉砂岩

泥岩

细砂岩

粉砂岩

砂质泥岩

9

8.50-14.69

11.22

简单-极复杂(0-7)

稳定

全区可采

泥灰岩

泥岩

砂质泥岩

粉砂岩

3、煤层对比

井田含煤地层深积稳定,岩性组合特征具有规律性,标志层及煤层特征明显,变化规律清晰,因此本次对比采用了以标志层为主,结合沉积旋迴、煤质、煤岩特征、煤层结构、厚度,层间距等的方法,各煤层对比特征如下:

(1)4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层位稳定,有时直接位于K4砂岩之上,煤层厚度较大,一般含1~3层夹矸,煤层平均厚度7.56m,K4砂岩自然伽玛曲线呈下低上高斜坡状,视电阻率曲线稍高,4号煤层视电阻率视电阻率曲线为刀型,人工伽玛曲线为方波状,自然伽玛曲线呈上低下高斜坡状,煤岩组分以暗煤为主,丝质组占40%左右,镜质组占50%左右,灰分含量较高,硫含量低。

(2)7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上部,L3灰岩下4m左右,L2灰岩上6m左右,这些均为其良好的对比标志层,而且煤层厚度稳定,易对比。

上距4号煤层平均间距为37.53m。

煤厚平均1.26m,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矸。

其物性特征为人工伽玛、自然伽玛为单峰状。

煤层中可见颗粒状及结核状黄铁矿。

(3)9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中下部,L1泥灰岩为其直接顶板,煤层厚度大,层位稳定。

煤层厚度平均11.22m,一般含夹矸1~3层,煤层结构复杂。

其物性特征:

视电阻率曲线呈宽幅多齿状,人工伽玛、自然伽玛曲线为箱形倒箱形。

下距太原组底部K2砂岩平均40m左右,与4号煤层相比灰分低,硫分高。

本区的4、7、9号煤层在层位、厚度、结构、岩性、标志层、测井曲线形态以及煤质方面均易于识别和区分,煤层对比可靠。

(二)煤质

1、物理性质

井田内4、9号煤层均为深黑色-亮黑色,玻璃光泽-金刚光泽,条痕呈褐色,内生裂隙发育,断口为价梯状或参差状,线理状、条带状或似条带状结结构,层状、块状构造,硬度为1-3度。

4号煤层平均视密度值为1.45t/m3、7号煤层平均视密度值1.44t/m3、9号煤层平均视密度值1.38t/m3。

2、宏观煤岩特征

4号煤以暗煤为主,有少量亮煤、镜煤,不均一块状结构,宏观煤岩类型半暗~暗淡型煤为主。

7号煤以亮煤为主,呈均一状,多与暗煤组成似条带状结构,宏观煤岩类型以半亮~光亮型煤为主。

9号煤多由亮煤和镜煤与暗煤组成条带状,宏观煤岩类型以半暗~半亮型煤为主。

3、显微煤岩特征

根据龙泉井田精查地质报告,各煤层显微煤岩鉴定结果如下:

4号煤以镜质组、丝质组为主,镜质组占54.6%,丝质组占42.1%,稳定组分含量极少,仅占3.30%。

无机组分以粘土为主,占无机组分的96.0%。

显微煤岩类型以微亮暗煤为主,微暗煤、微矿化煤的含量也较高。

7号煤以镜质组为主,占67.7%,丝质组次之,占25.3%,稳定组占7%。

无机组分占7.3%,其中粘土为主。

9号煤以镜质组为主,镜质组占61.7%,丝质组次之,占36.2%,稳定组分含量较少,占2.10%,无机组分以粘土为主,占无机组分总量的83.3%。

显微煤岩类型以微亮煤为主。

煤层显微组分含量表表1-4-4

组分

煤号

有机组分(%)

无机组分(%)

镜质

半镜质组

半丝质组

稳定

组分

粘土

硫化

铁类

硫酸

盐类

化合

物类

4

40.6

14.0

42.1

3.30

20.2

19.4

0.20

0.50

0.1

7

62.2

5.5

25.3

7.00

7.3

7.00

0.1

0.20

9

55.6

6.10

36.2

2.10

11.4

9.5

0.90

0.90

0.10

2、煤的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能

(1)各煤层煤化学特征

4号煤层:

水分(Mad)原煤:

0.63%~2.72%,平均1.52%;浮煤:

0.96%~2.03%,平均1.46%。

灰分(Ad)原煤:

23.96%~33.61%,平均29.22%;浮煤:

6.20%~11.34%,平均8.21%。

挥发分(Vdaf)原煤:

32.43%~36.39%,平均34.29%;浮煤:

33.36%~37.45%,平均35.69%。

硫分(St,d)原煤:

0.28%~0.61%,平均0.42%;浮煤:

0.39%~1.05%,平均0.58%。

发热量(Qgr.d):

原煤:

21.51~24.36MJ/kg,平均23.34MJ/kg;浮煤:

31.25J/kg。

磷含量(Pd):

浮煤:

0.004%~0.059%,平均0.025%

粘结指数(GR.I):

浮煤:

76。

焦渣特征:

原煤:

3~4;浮煤:

5~6。

胶质层最大厚度Y(mm):

11~18mm,平均15mm。

按冶炼用焦煤浮煤分级属低灰~高灰以低灰为主,低硫分,低~中磷分1/3焦煤(1/3JM),北部零星分布气煤(QM)。

7号煤层:

水分(Mad)原煤:

0.64%~2.86%,平均1.56%;浮煤:

0.90%~2.06%,平均1.40%。

灰分(Ad)原煤:

10.69%~29.27%,平均18.63%;浮煤:

3.76%~10.90%,平均6.56%。

挥发分(Vdaf)原煤:

34.52%~40.42%,平均37.20%;浮煤:

28.50%~42.96%,平均37.36%。

硫分(St,d)原煤:

0.62%~3.31%,平均1.57%;浮煤:

0.65%~1.95%,平均1.07%。

发热量(Qgr.d):

原煤:

27.61~31.34MJ/kg,平均29.44MJ/kg。

磷含量(Pd):

浮煤:

0.006%~0.025%,平均0.013%

焦渣特征:

原煤:

4~6;浮煤:

5~6。

胶质层最大厚度Y(mm):

13~29mm,平均20.5mm。

按冶炼用焦煤浮煤分级属特低灰~中灰以低灰为主,低硫分~高硫分以中硫分为主,低~中磷分1/3焦煤(1/3JM)与气肥煤(QF)。

气肥煤只在井田中北部和中南部零星钻孔分布。

9号煤层:

水分(Mad)原煤:

0.73%~2.27%,平均1.59%;浮煤:

0.80%~1.75%,平均1.32%。

灰分(Ad)原煤:

12.11%~28.89%,平均18.74%;浮煤:

4.92%~8.67%,平均6.33%。

挥发分(Vdaf)原煤:

31.12%~36.60%,平均33.99%;浮煤:

31.79%~34.72%,平均33.29%。

硫分(St,d)原煤: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