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心理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912198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心理学.docx

《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心理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心理学.docx

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心理学

 

工程心理学

第1章概论

  一、填空

  1.工程心理学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

它以人-机系统为对象,主要研究人的工作效能,人在系统中的行为特点,以及人机间的合理配合等。

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有人把人机系统概念扩大为人-机-环境系统。

这里说的“机”是广义的,包括简单的工具和复杂的生产技术装备;这里说的“环境”,不仅指各种物理环境,也包括劳动组织、工作制度等社会环境条件。

  2.要解决好人、机、环境三者的关系,必须对人在系统中的认识的两种对立观点:

机器中心论和人中心论。

  3.人机系统指在劳动和工作中人与使用的机器以一定的方式互相结合而构成的系统。

  工程心理学研究人机系统,就是为了使人机间建立最合理的结合关系,使系统获得最好的效益。

  划分方法:

⑴人机系统按人机连接的方式,可区分为串联式人机系统和并联式人机系统。

串联式人机系统中,人机连环串接,人机任何一方停止活动或发生故障,都会使整个系统中断工作;并联式人机系统中,人机并接,两者可互相替代。

  ⑵人机系统还可作闭环系统和开环系统的区分。

区别在于人是否能够了解系统活动的结果,即有没有所谓结果反馈。

闭环人机系统中有信息反馈回路。

  人机系统按人在系统中的作用特点区分为三类:

即手控式人机系统、机控人机系统和自动化人机系统。

  人机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

人机系统中的人机相互作用过程就是人机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

人和机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系统,但两者在功能上有相似的地方。

人和机的活动都包括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环节。

人的这三个环节,通常用S-O-R表示。

S表示刺激作用;O表示机体组织;R表示身体反应。

  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称为效应器官。

  ⒋人机配合包括两方面的涵义:

一是人机功能分配,二是人机在构形与性能特点上的匹配。

  ⒌泰勒被认为是最早对人与工具匹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者。

他开创了“时间研究”与吉尔布瑞斯创始的“动作研究”合称为“动作时间研究”,迈开了工业心理学研究的第一步。

  ⒍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首先把实验心理学应用于工业生产,方法为企业选拔、培训工人和改善工作环境。

1912年前后,出版《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心理技术原理》,是发展的工程心理学的先驱。

  ⒎工程心理学兴起后的最初10年,主要集中于研究开关、按钮、操纵杆等控制器和表盘指针式仪表设计中的人的因素问题,五十年代是工程心理学的“开关――表盘”时代。

  二、简答及论述

  1.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工程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学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它以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

  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⑴人体生理心理特点和人的工作能力限度。

  在人机系统中,人机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人机功能分配,二是人机特性匹配。

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就需要对人的身心特点进行全面了解,才可能把机具设计得适合于人使用。

  ⑵人机相互作用过程和人机界面的设计要求。

  在人机系统中,人机相互作用是通过信息显示装置和控制装置实现。

通过显示装置,人获得工作状态的信息;通过控制装置,人把指令信息传给机器,人机之间才能有效地可靠地进行。

  ⑶工作空间的设计要求。

  在人机系统中,工作空间的大小、显示器与控制器的位置、工作台的高低、座位的尺寸等都会对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系统的安全发生影响。

  ⑷工作环境的要求。

  人机系统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中,对照明、噪声、温度等环境因素控制不当,不仅会影响人的工作效绩,而且还会危害人的健康。

  ⑸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通过计算机等技术对人的智能活动的模拟。

人工智能的心理学研究,将是工程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2.工程心理学的作用和目的是什么

  ⑴提高效率。

  设计任何人机环境系统都必须首先考虑工作效率。

人机系统的效率不仅取决于人或机各自的效率,同时也依赖于人、机、环境三者的配合和协调。

  ⑵防止事故,保障安全。

  ⑶创造健康和舒适的工作条件。

  健康舒适是评价生活、工作质量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身心健康和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个好的系统,不仅要求效率高,事故少,而且还要无害于操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3.机器具有人所不及的功能特点有哪些

  ⑴强度大。

机器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并随需要而提高,而人则受固身体的结构和生理特点的限制,只能承受有限的压力。

  ⑵速度快。

电子开关的速度以微秒计,高速计算机完成一次运算的时间不到亿分之一秒,而人对简单信号的反应速度很难短于0.1秒。

  ⑶精度高。

机器在感受和操作精度上可以做得比人高。

  ⑷具有某些人所缺少的感受和反应能力。

人不能感受到超声和微波辐射的作用,而机器能够灵敏地接收它们。

  ⑸能够长时间地连续工作。

人若连续工作超过一定时间,容易疲劳,特别做单调而重复的动作更易疲劳。

  ⑹能在人无法耐受的环境中工作。

在缺氧、高压、低压等环境中,机器的活动可不受影响。

  4.人具有一些机器所不及的功能有哪些

  ⑴某些感受能力高。

人眼对微光的灵敏度超过任何机器,对音色的分辨力也高于机器。

  ⑵具有补偿的能力。

人能随情况的变化运用多种信道去接受信息,一种信道发生障碍时能用别的信道去补偿。

  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人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当机立断,作出反应。

  ⑷具有多种潜能。

人有很大的可塑性,可能通过学习掌握多方面的经验和技能。

  ⑸具有总结经验,除旧创新的能力。

  ⑹具有主动能动性,因而能成为机器的支配者。

  5.人机匹配符合的原则是什么

  ⑴要选用最有利于发挥人的能力和提高人的操作可靠性的匹配方式,不要为图便宜或为了容易设计而选用不利于发挥人的能力特性的匹配方式。

  ⑵匹配方式要有利于使整个系统能够达到最大的效率,要避免对人提出能力所不及的要求。

  ⑶要使人操作起来方便、省力。

  ⑷要采用信息流程和信息加工过程自然的、使人学习的、差错少的匹配方式。

  ⑸匹配方式要使人认识到或感到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不可把人安排作机器的辅助物,避免使人产生自己是为机器服务的感受。

第2章?

工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填空

  1.科学研究就是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最终目的就是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而对事物的发展加以预测与控制。

  搜集材料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搜集什么材料?

用什么方法搜集?

向什么人搜集?

  2.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工程心理学研究中的变量主要涉及行为变量,这种变量有两个主要的维度:

定量维度和定性维度。

在工程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往往需要先对一些行为变量定性,然后在定性的基础上做定量的比较。

  在工程心理学的研究中,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有时候还会遇到控制变量。

  3.工程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求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相关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系统的依赖性,但这种关系只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有依赖,而不能提供原因与结果的解释。

相关分三种:

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

  在心理学研究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的程度经常是用相关系数来衡量的。

  4.信度是指研究中所使用的工具的可靠性,即它是否可以稳定地反映某种心理特征的能力。

  信度有三种:

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和分半信度(用某个测验对被试加以施测,把测验分成对等的两部分,求这两部分得分的相关)。

  5.效度指测验或研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也就是测量或研究达到目的的程度。

  效度有三种:

  ⑴内容效度:

测验所涵盖的内容能在多大程度上测量到所要测定的心理特征,涵盖的范围越广,内容效度越高。

  ⑵预测效度:

用测验的结果去预测被试今后实际绩效的程度,预测效度越高,这种预测就越准确。

  ⑶构想效度:

测验结果与某种理论构思或概念相符合的程度。

  6.观察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感知客观对象的过程,通过观察获得感性材料是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科学的观察与常识的观察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在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而常识的观察往往是随机性的。

  观察常常有两种: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以人的感官对客观对象的直接感知为基础;借助仪器或其它手段的观察叫间接观察。

  7.在研究中对自变量的控制要遵循“最大原则”即使自变量的变化范围尽量增大;实验中对干扰变量的控制要遵循“最小原则”即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干扰变量的影响要控制在最小限度内。

  满足最小原则,需要采用以下方法:

  ⑴消除法:

指将干扰变量排除在实验之外;

  ⑵限定法:

通过使某种干扰因素保持恒定状态;

  ⑶纳入法:

是指把某些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也当作自变量来处理;

  ⑷配对法:

常常被用来控制与被试有关的干扰因素。

具体做法是把条件相等或相近的被试对等地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

  ⑸随机法:

是把参加实验的被试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分配到控制组和实验组中,从概率统计上讲,通过这种随机的安排可以消除来自控制组和实验组被试因素所引起的系统误差。

  8.准实验研究也叫现场实验,它是在实际情境中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方法。

由于准实验是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的,有许多条件无法控制,因此在实验设计方面与实验室研究不同。

  准实验设计有以下三种:

  ⑴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设计

  这种设计要求在实验现场中选取两个条件尽可能相同的作用组,然后随机把它们命名为实验组和控制组。

  ⑵等时间取样设计

  这种方法要求在同一组被试作业过程中取两个时间相等的时间段,在一个时间段内让被试接受实验处理,而在另外的时间段内则不接受实验处理。

  ⑶时间系列设计

  这种设计是在作业过程中按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一系列的测定,在时间系列的中间对被试组进行某种实验处理,然后从整个时间系列结果中分析实验处理前后结果的变化。

  9.模拟研究也是实验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以物质形式或观念形式对实际物体、过程和情境的仿真。

模拟通常有物理和数学模拟:

其中物理模拟要通过与实体类似的物理模拟来实现;数学模拟则是一种较抽象的模拟方式。

在工程心理学的研究中,用的较多的是物理模拟。

  10.工程心理学研究中的测量一般针对以下几方面:

物理量测量、因变量测量、心理特性测量。

  工程心理学研究有关的心理测量有四类:

类别测量、顺序测量、等距测量和比例测量。

  ⑴类别测量就是要求被试将事物按一定的规则或标准进行归类;

  ⑵顺序测量是指使用顺序量表或等级量表进行的测量,这种测量要求被试对评价的事物排出顺序或排出等级;

  ⑶等距测量常常被用来研究物理刺激与心理感受之间的关系,与顺序测量和类别测量不同,等距测量采用了相等的心理量单位;

  ⑷比例测量是指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的测量量表。

  11.心理学家斯蒂文森用数量估计法对声、光物理刺激与心理反应之间的关系作了大量的研究,得出心理量S与物理量I之间存在着对数关系,这个结论被称为斯蒂文森定律。

其公式表达为:

S=b?

Ia.

  12.亮度、长度、电击三类物理量与相应的心理量之间的关系:

电击的感觉强度比引起电击的物理强度增长快得多(a>1);主观亮度感觉量比光刺激的增长慢得多(a<1);线段长度的主观感觉量与物理量几乎成等比例关系(a≈1)。

  13.测验法:

⑴智力测验:

IQ=100+15Z;⑵能力测验:

综合能力测验和特殊能力测验;⑶人格测验:

艾森克人格问卷、卡特尔的16PF、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

  人格测量的方法:

⑴量表法;⑵投射法:

罗夏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⑶情境测验。

  二、简答及论述

  1.简述什么是实验法?

要求与特性是什么?

  ⑴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观察事物变化,获取事实材料的方法。

实验法与观察法是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因为有控制,使得实验法在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比其它方法更有效。

  ⑵实验法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

第一,随机分配被试:

实验中试验组和控制组的被试必须是随机分配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克服由于被试的不均等性而引起的结果差异;第二,对变量有控制:

对变量加以控制是试验研究最重要的特色,只有控制了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变量,实验法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⑶由于实验法控制了一些条件,所以它具有其它方法所没有的一些特性:

  主动性:

它不必象观察法那样被动地等待观察现象的出现,可以按照研究者的需要主动地引起所研究的现象。

  准确性:

实验研究可以排除其实无关因素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干扰,使人们对所研究的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更清楚更完整的认识。

  重复验证性:

实验研究产生的现象可以重复产生,供人们反复观测验证。

由于可以反复验证,因此实验法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

  2.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⑴环境因素:

噪声、光亮、温度等环境因素,都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作用;

  ⑵主试因素:

实验指导语、态度、主试有意或无意的暗示动作等都会对被试的表现产生影响;

  ⑶测量方法与仪器方面的因素:

测量方法不当或者仪器不准确等都会影响到研究的结果;

  3.模拟逼真度包括哪些内容?

  使用物理模型来研究人-机关系,模拟装置的逼真度对研究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模拟逼真度包括三个方面:

  ⑴设备的逼真度:

指模拟物的外观特点以及显示和操作装置的功能特性同真实装备的相似程度;

  ⑵环境的逼真度:

指模拟实验中的内外物理环境因素与被模拟现象的实际环境因素的相似程度;

  ⑶心理的逼真度:

指在模拟试验中被试在心理上把模拟过程看成同真实情境相似的程度。

第三章?

人的感觉和知觉系统

  一、填空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从感觉开始的。

  人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本体感觉、化学感觉及皮肤感觉等。

  外部环境中有许多物质的能量形式,人体的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能量形式的刺激特别敏感,能引起感觉器官有效反应的刺激称为该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如眼的适宜刺激为可见光,听觉的适宜刺激为一定频率范围的声波。

  2.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的下限,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性:

△I/I=K称韦伯定律

  3.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感觉的适应。

  这种适应现象几乎在所有感觉中都存在。

  4.在人们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大约有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是人与世界相联系的最主要的途径。

  物体依赖于光的反射映入眼睛,所以光、对象物、眼睛是构成视觉现象的三个要素。

  人们得到视觉信息有两种途径:

一是直接的,二是间接的。

  5.视力是眼睛分辨物体细节能力的一个生理尺度,用临界视角的倒数来表示。

  视力=1/临界视角

  波长小于380nm紫外线、大于780nm红外线。

  各种颜色的标准波长及波长范围

  颜色标准波长波长范围(nm)颜色标准波长波长范围(nm)

  紫?

420?

380-450?

黄?

580?

575-595

  蓝?

470?

450-480?

橙?

610?

595-620

  绿?

510?

480-575?

红?

700?

620-780?

  6.三原色学说认为,视网膜上有三种锥细胞,分别感受红、经、蓝三种基本颜色。

  7.视野是当人的头部和眼球不动时,人眼能察觉到的空间范围,通常用角度表示。

  8.视觉适应是人眼随视觉环境中光量的变化而感受性发生变化的过程。

有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

  暗适应是人由明亮的环境转入暗环境,在暗环境中视网膜上的杆细胞感受弱光的刺激,使视觉感受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暗适应过程的时间较长,最初5分钟适应的速度很快,以后逐渐减慢。

获得80%的暗适应约需25分钟,完全适应则需1个小时之久。

  明适应是人由暗环境转入明亮的环境,杆细胞失去感光作用而视网膜上的锥细胞感受强光的刺激,使视觉阈限由很低提高到正常水平,这一过程称为明适应。

明适应在最初30秒内进行很快,约1-2分钟即可完全适应。

  9.在正常情况下,人耳的听觉过程分三个阶段:

⑴将空气中的声波转变为机械振动;⑵将机械振动转变为液体振动;⑶将液体振动转变为神经冲动。

  10.掩蔽效应:

由于干扰声的存在,致使声信号清晰度阈限升高的现象。

  11.人体皮肤上分布着三种感受器:

触觉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和痛觉感受器。

  12.皮肤的不同区域对触觉敏感性有相当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皮肤的厚度、神经分布状况引起的。

如面部、口唇、指尖等处的触点分布密度较高,而手、背部等处的密度较低。

  13.温度觉分为冷觉和热觉两种。

由两种不同范围的温度感受器引起的,冷感受器在皮肤温度低于30℃时开始发放冲动;热感受器在皮肤温度高于30℃时开始发放冲动。

  14.平衡觉是人对自己头部位置的各种变化及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

平衡觉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半规管和耳石器中。

  二、简答论述

  1.知觉有哪些特性?

  ⑴知觉的整体性。

把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知觉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⑵知觉的理解性。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当前的感知对象,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⑶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⑷知觉的选择性。

人们总是按照某种需要或目的主动地有意识地选择其中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它产生突出清晰的知觉映象。

第四章?

人的信息加工

  一、填空

  1.人的信息加工模型:

⑴感觉储存:

又叫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人的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⑵知觉译码;⑶记忆与决策:

一旦某个知觉的对象被归入一定范畴后,个体需要决定对它作出什么行动;⑷执行;⑸反馈;⑹注意。

  2.常用的信息测量单位叫比特。

1比特就是两个互相独立的等概率事件之一发生时所提供的信息量。

  3.人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传递的信息量,叫做人的信息传递率,也称人的通道容量。

  人的信息传递率是一个常数。

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所得出的信息传递率并不完全一致。

一般来说,人的信息传递率变化范围为每秒3-10比特。

被试接收信息的最大速度均接近55比特/秒。

人的信息传递率不高,可能是受到效应器信息输出能力和输入与输出之间的中枢过程信息传递能力限制的缘故。

  4.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短时记忆也称为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

  人的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几乎是无限的,而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次只保持7个左右互不关联的项目。

  5.从刺激呈现至反应动作完成的时间,称为反应时。

它包括潜伏反应时和运动时间两部分。

潜伏反应时指刺激呈现至发动反应的时间。

运动反应时指完成反应动作的时间。

  感官接收刺激1-38毫秒,神经传递至皮层2-100毫秒,中枢加工70-300毫秒,神经传递至肌肉10-20毫秒,肌肉潜伏和动作时间30-70毫秒。

  反应时按反应的类型可分为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

  6.当两个刺激在时间上十分接近时,即使接收刺激的感觉通道和作出反应的效应器官都不同,大脑信息加工机制也将暂时对第二个刺激不起反应,这段时间称为心理不应期。

  7.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

  8.最佳选择就是要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价值。

  9.注意取样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信源刺激的物理特点,如刺激的数量、强度、作用方式,以及信源所处的环境条件等,是影响注意选择的客观因素。

  10.注意分配不同于注意分散,是指人在同一时候能把注意力分配到一个以上的对象上,即所谓一心二用或一心多用。

注意分散是指需要集中注意而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情形,它是消极的,而注意分配是人根据需要主动调整注意指向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11.警戒理论:

疲劳理论和感受性偏移理论。

  二、简答论述

  1.影响简单反应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⑴感觉通道的特点。

感觉通道由于加工速度不同而导致反应时有差别;

  ⑵效应器官的特点。

不同效应器官由于发动反应的速度不同引起反应时的差别;例如手的反应比脚快;

  ⑶刺激出现时间的不确定程度越大,反应时越长;

  ⑷通过练习可以使反应时缩短。

  2.单通道理论如何解释心理不应期?

  这一理论假设中枢信息加工是单通道的,即一次只能加工一个刺激,它形成了人的信息通道的狭口。

因此,在完成对S1的加工以前,中枢不能开始处理S2,S2必须等候在这一通道的门外,直到门打开。

第五章人的自然倾向与可靠性

  一、填空

  1.视错觉是指观察注意对象所得到的印象与实际注意对象出现差异的现象。

视错觉由人的生理心理现象决定,但有些作用机理目前仍没搞清楚。

  2.紧张状态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警戒反应期、抵抗期、衰竭期。

  3.慌张是作业者在某种心理状态下所出现的一种工作状态,表现为着急慌忙,工作急于求成而忙中又常出错。

着急慌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本人主观上的性格,二是出于某种原因想尽快做完某种事情。

  4.人为差错分为:

设计差错、制造差错、检验差错、安装差错、维修差错和操作差错。

  5.生理功能所显示出的周期性变化,通常称生理节律。

  在日常生活中,昼夜变化是人们经受的最急骤的变化,人体对昼与夜的反应很不相同。

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律基本上以24小时为周期,故称之为日周节律。

  6.在工程心理学中,常用闪光融合阈限值表示大脑意识水平,来说明人体的机能状况。

频闪融合阈限值越高,大脑意识水平也越高;相反,精神疲劳或困倦时,频闪融合阈限值变低。

  7.在一周中,常由于星期日的活动过多过累,星期一早晨上班感觉浑身无力,使得上午或整天工作效率都不很高。

星期日造成的工作中断,对工作效率也有影响,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星期一反应。

  8.德国医生佛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瓦波达经过长期临床观察,提出了体力强弱周期为23天,情绪好坏周期为28天,智力高低周期为33天。

科学家经过研究进一步提出,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该三种生理节律的综合作用的影响,这三种生理节律合称为PST周期。

  二、简答论述

  1.如何克服惊慌做到临危不惧?

  要做到临危不惧,遇事不慌,平时必须注意意志的锻炼,善于在紧急事态下,辨明事态真相,迅速作出决定并积极采取行动,这就要提高自己的果断性。

另外,还要在危险状态下,控制自己的情绪,即提高自制性。

  2.简述4M理论。

  通常把产生人为差错的外部因素称之为背景因素。

背景因素的分类如下:

  ⑴人(Man)

  人是指工厂工人或技术人员上、下、左、右之间的人际关系。

若人际关系良好,则可很好地传递信息、协同步骤、密切配合,故不容易出现人为差错。

  ⑵机械(Machine)

  机械是指在人机界面上,显示、控制系统的功能、结构、形状和配置是否符合人机工程学要求,是否完全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性,是否有安全装置等。

  ⑶环境(Media)

  环境主要指温度、照明、噪声、振动等环境条件与作业方法和作业顺序等软件系统,还应包括作业速度和休息的安排等。

  ⑷管理(Management)

  管理主要是指国家及企业的安全法规、监督、检验、管理、教育与培训措施等。

  3.工作中对人造成压力的原因有哪些?

  ⑴工作的负荷

  如果工作负荷过重,工作要求超过了人满足这些要求的能力,会给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⑵工作的变动

  机构的改组、职务的变迁、工作的重新安排等,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