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师实验创新教案.docx
《初中化学教师实验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教师实验创新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教师实验创新教案
初中化学教师实验创新教案
枝头春意闹
一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
陈超平
1.课题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该课题是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
的起始课,有趣味的实验将引领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学生将
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客观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
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向微观认识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
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教材中先一个小烧杯中加入酚酞溶液并用水稀释,然后将其分作
两份,一份罩大烧杯下,另一只放在烧杯外面作对比。
然后领取一只
装有浓氨水的小烧杯,也罩在大烧杯下。
该实验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①整个实验过程如果师生如果不静下心来仔仔细细阅读并分析,就不
能理解实验意图,更谈不上自己动手去做了。
如果作为分组实验,学
生理解、操作的难度都较大;②烧杯中需要的浓氨水和酚酞溶液量都
比较大,不够节约药品。
⑧实验所需的时间比较长,而且红色被水稀
释后颜色变淡,现象不明显,作为演示实验后面的学生恐怕很难观察
到;④烧杯不是密闭容器,学生如果提问“既然分子在不断运动,为
什么外面的溶液却不变红呢?
”教师该做何回答?
同时还会污染环
境。
⑤教师做完该实验后烧杯难洗千;争,在下一个班级再做,稍有不
慎,就会很尴尬。
(③利用实验是现有的仪器完成化学实验,让学生总
感觉化学里我们太遥远,不能充分体会到化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0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①在滤纸上滴加酚酞.在海绵上滴加浓氨水,在瓶子外面的滤纸上滴加酚酞作对比,步骤简单易懂,还节约了药品;②将大烧杯改为
玻璃瓶,密封。
解决了污染问题;同时避免浓氨水扩散到空气中,对
瓶外的酚酞溶液产生影响;③在滤纸上滴加酚酞,在海绵上滴加浓氨
水,氨气的密度小,从下到上运动快,实验效率高,现象明显。
④将
滤纸剪成的梨花瓣儿插在小树枝上,在花瓣上滴上酚酞溶液,用一块
海绵铺底,可以将小树枝插在上面,然后吸取浓氨水滴在海绵上,
拧紧瓶盖。
瓶子外面将事先准备好的另一支树枝放在大烧杯中作对
比,很快看到“梨花变桃花”,体现化学的生活化和化学美,观赏性
强,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⑤该装置可用于学生的“活
动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用于教师的演示实验。
4、实验器材
大烧杯(500mL)、酚酞溶液、浓氨水、废IR带盖的玻璃瓶、滤纸、
滴管、盛清水的烧杯、污物杯
5、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包括实验装置平面图)
6、实验过程
先在小花上滴上酚酞试液,然后将卜2滴浓氨水滴入瓶中,盖好盖,会发现小花逐渐变红了,很快看到“梨花变桃花”,说明了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7、实验效果
现象清晰,直观,学生热情高,兴趣浓,“分子在不断运动”的
这一性质会深深印入脑海,并产生“我要自制化学实验"的强烈欲望。
8、自我评价
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
教师往往要在先掌握有关知识、能力和
社会生活规范的情况下,才能起到帮助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通过教
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积极学习,最终才能造就具有个性完美、德才
兼备的学生;第二,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具有个性的、正在迅速成长中
的儿童和青少年。
《分子和原子》这节课是学生认识微观世界的起始
课,我主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时刻注意从学生的已有~N-i.,q经验
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拿着问题去探究实验,是
本节课特点所在。
但本节课实验探究是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探究方向,
甚至方法、步骤教师已经铺垫好,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还没有达到良
好效果。
怎样设计情境,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并实施探究是我今后研
究调整的方向。
化学实验创新教案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演示实验的改进
刘爱丽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演示实验在《空气》一节课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知道空气中氧气含量。
演示实验使学生无法观察到的、难以触摸的空气成分变得感性、直观,为学生分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思维过程奠定了基础。
演示实验能否成功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教材中采用红磷在广口瓶中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实验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观察实验上,多数学生不能深入思考产生各种实验现象的原因,思维在观察与分析间漂移;实验过程中,让学生突破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与消耗氧气的体积相等这一思维难点比较困难。
教材实验中红磷的着火点较高,红磷燃烧熄灭并不是容器里的氧气耗尽,而是氧气的浓度降低到不能再支持红磷燃烧,即其它研究证明红磷燃烧仅消耗70%一80%左右的氧气,所以进入的水不可能达到1/5的理想高度。
广口瓶体积较大,红磷燃烧、完全冷却约需8分钟左右,耗时过长。
广口瓶没有五等分,进入瓶中水的体积和瓶中空气的体积的比较不够直观和准确。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增加学生捏空矿泉水瓶吸水实验,使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让学生知道进入水的体积等于瓶中气体减少的体积。
2、事先将试管五等分,使实验现象更直观、准确。
3、药品改用白磷,白磷的着火点很低(40~C),即使在燃烧熄灭
后仍在发生氧化反应,几乎把试管内的氧气消耗尽。
而且白磷一直在密闭的试管燃烧,绝无热空气外逸;实验更加真实和科学。
4、装置是试管、水槽等,简单、轻巧,操作更加简便。
四、实验仪器、试剂:
空矿泉水瓶、水槽、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白磷、火柴、镊子。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图一中学生将空矿泉水瓶放入水槽中,挤压矿泉水瓶,由于压强差,水会进入瓶中。
图二中将白磷放入试管,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夹上弹簧夹,在酒精灯上微热,白磷燃烧消耗瓶中氧气,白磷熄灭后试管中压强减少。
图三中在水中打开弹簧夹,水会进入试管,当水不再进入试管后,拿出试管,会发现进入试管的水大约占试管中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如图四)。
六、实验过程
l、学生将矿泉水瓶口伸入水槽内水面下,挤压矿泉水瓶,观察冒出的气泡和压入的水体积关系。
(如图1)
2、取如豌豆粒大小的一小块白磷投入试管内,立即塞紧橡胶塞,密封试管。
3·将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稍加烘烤,白磷燃烧后振荡试管(防止燃烧时试管局部过热而破裂),待到试管内再无白烟产生,表明试管内的氧气已耗尽。
4·向试管外淋水3~4次,降低试管内气体的温度到室温。
5·把试管倒插入水中,打开弹簧夹,水立即进入试管(如图3)。
6·捏紧乳胶管取出试管,正立,会发现进入试管的水大约占试管中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如图4)。
七、实验效果
改进后的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等于瓶中气体减少的体积,突破了教学难点。
试管五等分后现象更加明显、准确。
改用白磷后,缩短了演示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八、自我评价
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境是愉悦的、参与是主动的、认知状态水平是较高的i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通过增加捏空矿泉水瓶吸水实验,使学生能自己探究出吸入水的体积与挤出气体的体积关系,降低了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梯度,从而化解了学生探究实验中的难点。
实验中事先将试管五等分,使实验现象更直观、准确。
白磷几乎把试管内的氧气消耗尽,而且白磷在燃烧时一直在密闭的试管内进行,绝无热空气外逸;实验更加真实和科学。
装置简单,操作更加简便,实验成功率高,准确性好。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改进
苏珊丹
一、改进实验的名称: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改进
二、改进实验目的
在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图6—12装置的倾倒二氧化碳,尽管小心翼翼,但有时还会出现上面的蜡烛先熄灭,甚至两支蜡烛都同时熄灭的尴尬场面,图6—14装置是探究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
所用容器较多,药品用量较大,步骤较多,实验的效率较低,尤其是教师任几个班的课,需要准各很多瓶二氧化碳,很不方便。
因此我对该实验做了改进。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饮料瓶一个、锥形瓶一个、长颈漏斗一个、石蕊纸条三条、高低
不同的蜡烛各一个、玻璃导管、橡皮管、胶带三段、火柴、稀醋酸、
稀盐酸、水、大理石、澄清的石灰水。
四、实验装置图
五、实验操作:
(1)在玻璃管的外壁缠绕的三段石蕊试纸最上端喷稀醋酸,最下
端喷水,中间保持干燥,对比现象,然后将其放入饮料瓶内;
(2)将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点燃,分别靠近饮料瓶高低不同的两
个小孔处;
(3)向装有大理石的锥形瓶中倒入稀盐酸中,立即产生气体通入.
到左面的瓶中,待蜡烛熄灭后用胶带粘上小孔,观察石蕊试纸的变化;
(4)用弹簧夹夹紧一乳胶管,打开另一乳胶管可以看到澄清的石
灰水变浑浊。
六、装置改进的意义
(1)熄灭蜡烛改变为由烧杯里面熄灭为外面熄灭,更能让学生
体会无形的二氧化碳似水一样的流动性。
(2)操作简便,现象明显,成功率高,有效弥补了容易失败的不足。
(3)二氧化碳的多个性质合为一体,一气呵成,短时间内即可
完成,提高了实验的效率,给老师上课赢得时间。
(4)实验用品易得,轻便、安全,利于上课时携带。
充分体现了
实用性,简约性、循环性,对多个平行班的教学尤为有利。
对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的探究
屈江锋
【实验目标】
1.使学生理解实验装置中试管口塞棉花团的原因;
2.使学生理解收集氧气后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撤走酒精灯的原因;
3.让学生会用探究的方法去理解问题。
【实验器材及药品】
铁架台、试管、酒精灯、木块、火柴、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Y形管,空洗气瓶、洗气瓶、水槽,集气瓶、玻璃片、弹簧夹、导管、橡胶管、高锰酸钾、水
【实验装置图】
【实验设计思路】
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展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中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引导学生去设计正确的实验装置和合理的实验顺序。
【实验教学过程】
1.我们来看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中,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收集完氧气后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撤走酒精灯,这是为什么呢?
(让学生思考)
2.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演示的方法来看看不这样做果真会出现那么严重的后果吗?
先看这个实验装置图,在加热之前打开弹簧夹1,关闭弹簧夹2。
我们来收集一瓶氧气。
注意会出现的现象。
(实验演示,洗气瓶中的水变为紫红色)收集完一瓶氧气后关闭弹簧夹1打开弹簧夹2注意会出现的现象。
(实验演示,水倒吸入空的洗气瓶中)
3.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
指导学生分析洗气瓶中的水变色的原因,第二个空瓶中到吸入水的原因。
4.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可能造成的后果的分析:
如果没有洗气瓶中水的作用,将会导致高锰酸钾粉末进入水槽的水中,会腐蚀我们的手。
如果没有空的洗气瓶,倒吸的水足可以进入热的试管中导致试管炸裂。
5.我们得到的启示: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要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进而溶解到水槽的水中。
收集完氧气后一定要防止水的倒吸,从而避免热的试管炸裂。
6.合适的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实验顺序: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进而溶解到水槽的水中;收集氧气后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撤走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入热的试管引起试管炸裂。
【小结】
我们要学会设计实验,探究我们所遇到的问题,从实验探究中获得知识和能力,获得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氨分子运动”探究实验的绿色化设计
李锐琴
l、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客观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向微观认识的开始。
此实验使“分子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同时又为学习原子的构成奠定了基础。
2、实验不足之处
教材中有关“氨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存在一下不足:
(1)要把浓氨水倒入小烧杯中,致使在实验时较多的氨气扩散到空气中,严重污染了环境,损害了师生的健康。
(2)农村学校实验室中常见的最小烧杯为50ml的小烧杯,且要用1000ml大烧杯才能罩住两个小烧杯,空间较大。
(3)实验耗时较长、试剂用量较大。
(4)清洗小烧杯效果如不好,影响下一个班级实验效果。
3、实验改进之处
(1)使用代用品完成实验,材料易得,适合农村学校。
(2)制成小花,增加了美观性,便于学生观察,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3)氨水,小花能循环使用,不用清洗,效果明显。
’
(4)浓氨水放在青霉素钠针剂瓶中,用时打开,减少了污染,体现了“绿色化学”理念。
4、实验器材
一次性透明塑料水杯,青霉素钠针剂瓶(带塞),白棉布和细铁
丝做的“小花”,喷水瓶,浓氨水,酚酞试液。
5、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包括实验装置平面图)
实验原理:
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
装置说明:
“小花”用于喷上酚酞溶液,使其遇氨水变红,青霉素钠针剂瓶盛放浓氨水,一次性透明塑料水杯盖住装置,使实验密闭。
6、实验操作
(1)先在一棵“小花”上滴蒸馏水,再滴上酚酞试液,观察。
此时“d、树”不变色(说明酚酞与蒸馏水不变色)。
然后用喷水瓶对着“小花”喷浓氨水,此时,“白花”变“红花”(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体现学习中类此的化学研究方法。
(2)移走第一棵红色的“小花:
’拿出两棵“小花:
’分别滴上酚酞试液,用塑料水杯罩住其中的一棵和装浓氨水试剂瓶(瓶塞已取
下),观察现象。
此时,看到罩住的“白花”慢慢变“红花:
’(说明氨分子在运动)。
(3)盖上盛浓氨水的试剂瓶塞,让“小花”自然干燥,红色消失
(进一步说明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着),整理仪器。
7、实验改进的意义
(1)实验过程中避免了氨气对学生的刺激,将污染降到更低.进一步体现了“绿色化学”新课程理念。
(2)用代用品完成探究实验,实验材料易得,既廉价又可反复
用。
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用量很少,节省了实验用品,适于农村学
实际。
(3)实验装置简单、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观赏性强、实
用时短,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用代用品实验可用于学生的“活动与探究:
’也可用于教师
的演示实验。
8、实验评价
实验的改进,降低了氨气的污染,体现了“绿色化学”理念,同
时用生活中替代品实验,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有助于培
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改进
许梦洁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中,关于“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有一项是检验蜡烛燃烧产物的。
书中介绍的方法是:
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湿润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从而推测得出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的结论。
事实上,当把烧杯罩在火焰上时,由于烧杯直径较大,与水蒸气接触不够充分,水蒸气不能充分冷却,烧杯壁上只有很不明显的一点水雾出现,由于同时有。
大量的热量产生,水雾转眼又蒸发了,再加上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炭黑,附在烧杯内壁,所以有时根本看不到水雾。
因为有炭黑附着在烧杯内壁,,所以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也不易观察清楚,如果烧杯在蜡烛火焰上方停留时间稍长,烧杯内壁上水分蒸发,有白色固体析出,就更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把这个实验做如下改进:
取一个U型管,点燃蜡烛后将u型管一端管口罩在火焰上方(见图1),这时看到u型管内壁出现一层明显的水雾,并且左右管内壁形成鲜明的对比。
翻转U型管,将放在火焰上方的一端用胶塞塞住,从另一端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见图二)。
将烧杯改作U型管,管口稍稍离开蜡烛火焰,蜡烛燃烧时,与空气充分接‘触,产生的黑烟较少,减少了对实验的干扰,u型管直径小,管壁长,使水蒸气与管壁接触时间更长,冷凝效果更好,现象更明显,用u型管,便于收集二氧化碳,在半封闭的容器中,二氧化碳不易逸出,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更明显。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小小的尝试,可能存在不少的问题,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商讨改进。
实验设计目的:
通过对教材中蜡烛燃烧产物的探究实验的改进,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有利于学生对蜡烛燃烧产物的理解。
实验仪器、试剂:
U型管、澄清石灰水、胶塞、蜡烛、火柴
实验仪器装置图(无论用手或电脑画都必须清晰)及仪器的组装说明:
德八l蟹潢茹凝拳
囤一匿==:
实验创新原理与特点:
将烧杯改作U型管,管口稍稍离开蜡烛火焰,蜡烛燃烧时,与空气充分接触,产生的黑烟较少,减少了对实验的干扰,U型管直径小,管壁长,使水蒸气与管壁接触时间更长,冷凝效果更好,现象更明显,用U型管,便于收集二氧化碳,在半封闭的容器中,二氧化碳不易逸出,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更明显。
对探究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
灵宝市实验中学陈超平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该实验是:
第七单元课题一中的实验,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个关键实验。
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中,教材中的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
①实验要求在通风橱内进行,事实上很多教师都在教室里做实验,因为一般教室很少安装通风系统,金属片上即使放很少量的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也会迅速弥漫教室,造成严重污染。
②热水中白磷呈液态,通入氧气时易成碎末,在水里到处“乱跑”,不易控制。
③制取氧气中,受实验硬件条件的影响,条件不好的学校不能达到人手一套,孩子在课外无法自主完成,
三.实验仪器、药品
大烧杯,大试管,气球,漏斗,输液瓶,输液管,注射器,镊子,药匙,滤纸,红磷,白磷,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参赛实验名称l探究燃烧的条件『教材版本和年级1人教版九年级
实验设计目的:
1)改进后的实验更能体现化学中提出的绿色环保理念;
2)使实验操作更简便,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3)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废弃物资源使化学更贴进学生的生活。
实验仪器、试剂:
大烧杯,大试管,气球,漏斗,输液瓶,输液管,注射器,镊子,药匙,滤纸,红磷,白磷,过氧化氢
溶液,二氧化锰
实验仪器装置图(无论用手或电脑画都必须清晰)及仪器的组装说明:
buy买boughtbought实验创新原理与特点:
build建造builtbuilt1)更环保:
把原来在敞口中进行的白磷燃烧,改为在套气球的试管中密闭进行。
2)更便捷:
把原来对着水中白磷通入氧气,改为通过漏斗通入。
3)变废为宝:
把实验室制氧的装置,用输液瓶,输液管,注射器代替。
spread传播spreadspread具体操作:
将漏斗罩在热水中的白磷上,通入氧气,观察现象。
效果:
避免了向白磷中通入氧气流时,在氧气流的冲击下,白磷在烧杯中“乱窜”,氧气流和白磷的接触机率很小,使得实验较难在短时间内成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awake醒来awokeawaked/awoken改进三
beat击打beatbeaten
具体操作:
在玻璃瓶中装入少许二氧化锰,塞上带有输液管的瓶塞,将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注射器插在瓶塞上。
实验开始时,将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注入瓶内。
6.含有元音字母o/i的词,将o/i变成a。
如:
sing—sang,give—gave,sit—sat,drink—drank效果:
可以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身边资源,让孩子们尽可能多的进行实验,使化学更贴进学生的生活
具体操作:
将漏斗罩在热水中的白磷上,通入氧气,观察现象。
效果:
避免了向白磷中通入氧气流时,在氧气流的冲击下,白磷在烧杯中“乱窜”,氧气流和白磷的接触机率很小,使得实验较难在短时间内成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bleed流血bledbled改进三
seek寻觅soughtsought具体操作:
在玻璃瓶中装入少许二氧化锰,塞上带有输液管的瓶塞,将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注射器插在瓶塞上。
实验开始时,将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注入瓶内。
hit打hithit效果:
可以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身边资源,让孩子们尽可能多的进行实验,使化学更贴进学生的生活
light点着lit/lightedlit/ligh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