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的战略思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90429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的战略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的战略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的战略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的战略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的战略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的战略思考.docx

《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的战略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的战略思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的战略思考.docx

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的战略思考

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的战略思考

范并思

2012-9-2015:

59:

47  来源:

《图书馆建设》(哈尔滨)2011年10期

  【英文标题】StrategicThinkingonInformationTechnologyApplicationofLibraries

  【作者简介】范并思,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教授,系主任,上海200062

  【内容提要】“十一五”期间图书馆界有一批涉及信息技术的大型项目,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及其他出色的信息技术应用项目。

但中国图书馆事业若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还需要适度超前地规划与部署新技术的研发或应用研究,力争“十二五”期间有所突破。

目前最值得图书馆界从战略上关注的信息技术包括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

  Inthepastfiveyears,thereweremanylargeprojectsofITapplicationoflibrariesinChina,suchasNationalCulturalInformationResourcesProject,ChinaAcademicDigitalLibraryInformationSystem,NationalDigitalLibraryofChina,andothers.TokeepupwiththedevelopmentofITera,Chineselibrarianshipneedsfurtherplananddeploymentofnewtechnologyapplicationforlibraries.Atpresent,ITaremostworthstrategicconcernedbylibrarianship:

cloudcomputing,internetofthingsandmobilecomputing.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计算ITapplication/Cloudcomputing/Internetofthings/Mobilecomputing

  1、“十一五”期间的信息技术

  图书馆的基本活动是与信息相关的活动,包括信息的搜集、有序化处理与内容揭示、内容与载体的存贮、有针对性的提供等。

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帮助图书馆提升信息处理能力、改善信息服务效率。

离开了信息技术支持,我们无法想象图书馆能够具备像今天这样的信息服务能力。

  对于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中国图书馆界的表现一直非常出色。

理论界能够密切关注国内外信息技术的进展,并迅速将其介绍给图书馆界;政府、厂商和图书馆共同参与信息系统或相关产品的研发,产品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图书馆技术部门在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积极主动且有所创新,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面广,效果明显。

即使在“文革”那样困难的环境中,图书馆界参与“748工程”,研究机读目录技术,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并不落后。

80年代,大批企事业单位尚不知计算机为何之时,图书馆人已研发出ILAS(IntegratedLibraryAutomationSystem,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这样优秀的图书馆集成系统。

90年代,图书馆事业整体比较低迷,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开发却形成热潮。

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图书馆事业发展态势好转,信息技术的应用借势发力。

例如,过去几年中许多涉及信息技术的重大项目引人关注:

  

(1)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该工程是图书馆界少有的、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国家“十一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的工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将国家科技部“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课题成果作为数字资源建设的主要参考标准规范,并针对该成果视频资源元数据标准尚不成熟的情况,提出对视频资源的元数据描述。

项目通过互联网、卫星网、电子政务外网、有线/数字电视网和其他辅助手段,如数字电影播放机、移动播放器、硬盘/光盘等移动播放模式,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共享。

文化共享工程是优秀文化资源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对我国“十一五”期间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十一五”建设,文化共享工程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14个县级支中心,15221个乡镇基层中心和75万个村级基层服务点[1],大大提升了我国基层图书馆信息化水平。

  

(2)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ChinaAcademicDigitalLibraryInformationSystem,简称CADLIS),该项目由国家发改委2004年8月正式批复启动,其前身为以建设高校文献保障体系和资源共享为主的CALIS(ChinaAcademicLibrary&InformationSystem,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项目和以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为主体的CADAL(China-AmericaDigitalAcademicLibrary,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项目。

该项目建设内容比较全面,包括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数字资源建设、数字化技术支撑环境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

参加者包括我国技术力量领先的一批大学,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20多家大学的图书馆承担了CADLIS的建设任务,100多家大学图书馆参与了CADLIS的子项目建设。

CADLIS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能力,推动了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建设。

  (3)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与国家图书馆二期同步建设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利用国家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先进的信息技术,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数字信息服务。

新馆内无线网络覆盖整个馆区,数字共享空间和散布各处的电脑方便读者更快速地获取知识信息,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提供智能架位导航服务,通过手持移动电子阅读器下载阅读资源,视障人士通过“盲人数字图书馆”获得与正常读者一样的数字信息资源;手机服务平台向用户提供信息推送和获取的服务。

虽然这些技术在其他图书馆并不鲜见,但国家数字图书馆累计资源总量超过250TB,其中总量达180TB的自建数字资源[2]及庞大的服务规模,使得这一项目十分引人注目。

  除了上述国家级的大项目外,图书馆界在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方面还有许多亮点。

例如,上海中心图书馆的“一卡通”技术帮助上海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实现全市城乡区县和街乡镇图书馆的通借通还与资源共享。

深圳图书馆加强RFID的研究与应用,不仅通过读者自助借还系统大大便利了用户,还与厂商一起开发RFID自助借书机,在图书馆延伸服务方面实现突破。

浙江省网络图书馆以浙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全省公共图书馆的传统文献和数字资源为基础,运用网络技术打破地域限制,为浙江各地读者打造了一个统一的、“一站式”资源和服务平台。

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合作建立的公益性服务机构“联合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网”,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中心指导下,以各馆图书馆咨询人员和图书馆馆藏资源为基础,以因特网的丰富信息资源和各种信息搜寻技术为依托,为社会提供免费的网上参考咨询和文献远程传递服务,取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

  在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图书馆2.0值得一提。

2005年底国外图书馆界开始讨论图书馆2.0,2006年起,图书馆2.0成为我国图书馆界持续关注的热点。

许多图书馆学习国外图书馆或其他信息服务部门的先进技术与理念,通过博客、微博、SNS(SocialNetworking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改善用户服务,通过IM(InstantMessaging,即时通讯)提供即时用户咨询,开拓或改善了图书馆信息服务。

  2、认识信息技术的战略价值

  “十一五”期间图书馆界对于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成效卓著,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持续提高,与发达国家整体水平的差距已经很小很小。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十一五”期间,虽然出现了深圳RFID自助借书机这样的创新性应用,但总体上看信息技术的应用仍属于“技术引进”或“应用模仿”,大的创新并不多。

中国图书馆事业若要在信息时代继续发展,除了继续追踪国际上先进的信息技术及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以外,还需要有所创新。

这就需要管理者具有战略眼光,能够认识到新的信息技术对于图书馆的战略意义,盯住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发现潜在的应用领域,适度超前地布置信息技术的研发或试验性应用研究,敢于投入资源,力争在研发与应用方面有所突破。

要达此目标,图书馆界一些认识问题值得讨论。

  2.1缺乏前瞻性,无视信息技术的战略价值

  当今的图书馆界,确有许多管理者看到了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巨大价值,并能不失时机地推动研发与应用。

前面说的许多项目或工程都是此类努力的结果。

正是由于这批人的见识与努力,中国图书馆的信息化水平才能达到今天的高度。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现在的图书馆界的管理者或研究人员,无论其知识背景是否与信息技术相关,都可能出现在个人经验或个人已有知识结构框架内评判信息技术,以至于看不到信息技术对图书馆事业的战略价值的问题。

这些人对图书馆人探索信息技术应用的努力执怀疑与抵触的态度,对信息技术暂时具有的某些不足尽情嘲讽或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图书馆应用信息技术的一股强大的阻力。

面对这种阻力,上海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专家刘炜先生甚至喊出了“技术救图”的口号。

  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和自我修复能力是难以预料的,它为信息服务以至整个社会文化所带来的变化也是难以预料的。

现在常常有人以兰开斯特预言“无纸社会”失败而嘲笑此类预言,其实翻看一下信息技术发展史,那些对信息技术的失败的批评更为常见。

例如,计算机检索系统出现时有人证明机检不如手检,搜索引擎出现时有人证明Google不如LC(LibraryofCongress,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电子书出现时有人证明电子书的阅读舒适感不如纸质图书。

  当前我们已经处在信息技术新一轮大发展的前夜。

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阅读等新的技术日新月异,有可能再一次深刻地改变世界信息传播的基本格局,改变社会信息服务的原有模式。

在这种大变局中,图书馆既有可能面临更加强烈的冲击,也有可能寻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这就需要我们的管理者和理论家更多地学习与了解信息技术,走出个人经验与已有知识结构的束缚,更具前瞻性地设计图书馆研发与应用信息技术的战略。

  2.2轻视研发,反对图书馆学关注信息技术

  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技术创新,有相当多的图书馆人反对过多关注技术本身。

他们认为信息技术是一个与图书馆学不同的学科,图书馆学去研究信息技术,只会使自己迷失,丢掉本学科核心能力。

他们认可图书馆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但不认可参与研发,认为只需看着信息技术的产品成熟后,图书馆将其引进即可。

这类说法某种程度上不无道理,图书馆学的确没有必要去研究芯片、代码、甚至底层架构一类纯技术问题。

图书馆学对于信息技术的关注,始终应该是需求、功能、性价比之类的应用问题。

但这不应该成为图书馆拒绝参与研发的理由。

  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信息系统开发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脱离了对技术本身的依赖。

一个好的系统或应用的出现,不论是否有用户参与,必定是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用户的需要和产品的功能,科学地设计而成的。

对于图书馆相关的信息系统或应用产品的设计,设计或研发人员了解图书馆人对信息服务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优秀的图书馆管理者或研究人员能够帮助或促成这种理解。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有一种十分流行的理论叫“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简称BPR),其创始人哈默表述这一思想时强调“再造,不是自动化改造而是推倒重来”[3]。

尽管这一理论尚有争议,但它这个基本思想对于图书馆信息系统或信息产品应用却是有价值的:

只有在重新设计流程基础上设计的信息系统才是真正可取的。

而一旦进入流程再造的环节,图书馆人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图书馆人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理解并不是天然形成,它需要我们持续地参与信息技术应用的研发,关注与研究信息技术在信息服务中的价值,形成一种良好的吸收信息技术应用的行业文化。

从深圳开发RFID技术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的例子,就可以看到图书馆人参与研发的重要。

  2.3忽视创新,认为只需“学习国际先进经验”

  对于创新的意义,图书馆学家并不否认。

但具体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人们又习惯地认为,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遥遥领先于我们,自己研发信息技术的应用产品浪费资源,效果不佳,还是购买国外现有成熟产品省钱省事。

因此图书馆界只要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时刻关注国外图书馆界信息技术的应用动态,及时引进即可。

这种观点,在我国图书馆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时,的确有可取之处。

但当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到如今的水平,就很难讲得过去了。

  今天中国图书馆应用信息技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很难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衡量。

唯一可用的图书馆研发资金投入数据,因为统计口径不一、汇率水平的失真,恐怕也不能真实反映中外差距。

但无论是看学术文献,参与中外学术交流,还是远程访问中外图书馆网站,总体感觉差别非常小。

多数来访图书馆专家对我国图书馆自动化水平称赞有加,而出访的图书馆却普遍反映国外的图书馆没有多少新技术,甚至有些“土”。

站在这样一个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上,再跟在别人后面“学习引进”,不但收效不大,而且会丧失发展的时机。

  当今反映一个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标志,早已不是藏书的数量与特藏,更不是豪华的馆舍。

美国图书馆事业之所以领先于世界,与他们过去几十年在机读目录编制、联机联合编目、图书馆集成系统研制、数字图书馆研发、Web2.0应用等领域的创新密不可分。

今天,他们又开始试验云计算应用、研究移动阅读服务。

中国图书馆界应该借助目前的大好时机,注重创新,争取在新的信息技术应用领域有重大创新。

  2.4片面强调人文,将信息技术与人文理念对立

  在过去几年对图书馆应用信息技术的讨论中,始终存在一种片面强调图书馆的人文理念,而将技术与人文对立、或将技术与服务对立的倾向。

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一位嘉宾回答“技术与人文谁更重要”时,将技术与人文比喻为图书馆的两条腿,结果还要被听众追问“哪条腿先走”。

在很多人看来,凡是强调“技术救图”一类理念,就是忽略了图书馆的人文理念,或者忽略了图书馆服务这个根本。

  其实图书馆应用信息技术的历史早已表明,信息技术从来就不是与图书馆人文理念相冲突的东西,相反,信息技术一直在帮助图书馆实现其人文理想。

信息技术的应用方便了用户对图书馆资源的远程访问和7×24小时服务,方便图书馆建立自由通透的借阅空间,方便用户自助借阅文献、提醒读者借阅时间,提高图书馆残障人士服务能力。

数不清的例子,无一不反映信息技术用于图书馆服务给用户带来的便利。

《图书馆2.0:

升级你的服务》中以“新书通报”为例介绍RSS,讲到Web1.0技术解决了新书通报的自动更新和远程访问,而Web2.0则进一步解决用户对新书通报的主动推送和个性化定制[4]。

也就是说,采用新技术的服务比手工服务更加体现人文关怀。

  3、“十二五”期间值得关注的技术

  对于信息技术发展前景的预测是很难的,本文希望回避这种预测。

从目前可以观察到的技术看,有些技术将在基础设施层面或者平台层面深刻影响未来图书馆的发展,如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计算技术。

对于这些技术,管理者们在部署“十二五”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的战略规划,或理论界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的战略研究时,应该给予更多关注。

  3.1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以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5]。

当前绝大部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架构于信息技术之上,信息技术不仅决定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能力,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成本。

因此,当云计算这种稳定性、易用性和经济性更佳的信息基础设施出现后,图书馆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2009年是图书馆迈向云计算的重要一年,年初迈克尔·斯蒂芬对云计算在图书馆的应用做了初步的展望[6],不久又将云计算列入2009年的图书馆界的十大技术趋势[7]。

刘炜在2009年《中国图书馆学报》的年度综述中将“亚马逊的云计算”作为典型内容之一[8]。

2009年孙卫、刘炜、胡小菁、范并思等都发表了关于云计算的论文。

云计算应用方面,2009年4月OCLC(OnlineComputerLibraryCenter,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宣布推出基于WorldCat书目数据的“Web级协作型图书馆管理服务”[9],7月LC宣布进行为期1年的试验,测试云技术对永久保存数字内容的应用[10]。

  当然,云计算的应用不像Web2.0。

Web2.0的研究与应用是“轻应用”,不涉及系统整体,更不改变信息技术架构,单一图书馆甚至图书馆员个人就可以开发、安装、应用。

这是图书馆2.0在2006年出现后,图书馆界研究与应用迅速升温、热度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但云计算应用不同。

云计算应用将改变图书馆的信息基础设施,即放弃自有机房、自有服务器、自有大型存贮设备,代之以通过SaaS软件解决图书馆信息服务所需的IT设施。

这就涉及众多的因素,如云计算平台的提供商,SaaS软件软件与服务的提供商,图书馆的体制与流程,等等,应用云计算很难轻易开始。

在各种因素中,云计算平台又是难中之难。

尽管亚马逊等企业推出了云计算平台,但很难想象此类基础设施能够架构于国外商业平台上。

  现在国家推动云计算的力度加大,2010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发文,“拟按照自主、可控、高效原则,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11]。

该通知提出的试点研究内容包括:

针对政府、大中小企业和个人等不同用户需求,研究推进SaaS、PaaS和IaaS等服务模式创新发展;选择若干信息服务骨干企业,建设云计算中心(平台),面向全国开展相关服务;加强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存储技术、海量数据管理技术等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强云计算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和有关安全管理规范的研究制定[12]。

一旦云计算的国有平台、服务和标准出现,图书馆推广云计算的条件就完全具备了。

  对图书馆界而言,应用云计算的一个很大的困难是用户不具备研发能力。

对云计算需求最强烈是缺乏技术能力的中小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缺乏运行服务器的资金、场地与管理人员,同时对信息安全的要求不高,云计算能使他们便捷地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服务能力。

而技术与研究能力更强的大型图书馆一般更愿意建立自有IT平台,对云计算的需要不是特别强烈。

因此,大型图书馆的管理者也应该努力承担社会责任,像美国国会图书馆一样积极研究与试验云计算应用。

图书馆管理部门更是应该站到战略高度规划与部署云计算研发,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图书馆的信息技术能力问题。

  3.2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通过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国际电信联盟在2005年的一个报告中高度评价了这项技术,称物联网是一项新的技术革命,它代表着人和物之间、物和物之间的新通讯形式诞生[13]。

在2009年的“因特网未来趋势国际会议”上,有人甚至将上一代因特网称为数据网(InternetofData)而突出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作为新一代网络的意义[14]。

2009年奥巴马就任后将物联网与新能源并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利器,当年温家宝总理考察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后也对发展物联网作出指示。

近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和许多省市都在“十二五”规划中布置物联网的发展。

这些都表明物联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中有不可忽略的位置。

在图书馆界,人们也讨论了借助物联网建设智能图书馆,实现馆舍智能化、服务智能化和管理智能化的问题[15]。

  我国图书馆的物联网应用起步较早,也有不少创新。

图书馆可以说是国内少数大规模正式应用RFID的行业之一。

我国图书馆对RFID的应用是从2006年开始的。

经过4年多的发展,采用了RFID技术的公共图书馆既有深圳图书馆、杭州图书馆、浦东图书馆等大型图书馆,也有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武汉图书馆、上海长宁区图书馆、普陀区图书馆等数十家中小型图书馆。

目前应用RFID技术的图书馆数量还在迅速扩大中。

应用领域既有图书外借(含自助借还)与管理(如理架上架)等传统业务,也有“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一类创新性产品。

面临“十二五”期间国家物联网战略提速,图书馆界没有理由不将物联网建设列入行业的规划。

  目前图书馆界对物联网认识不足基于两个客观存在的问题。

一个问题是现有应用的狭窄。

图书馆RFID应用很大程度上只是取代了条码标签,在RFID标签价格远高于条码时,此类应用实际是以较高的价格提高管理的效率,因此图书馆界对此褒贬不一。

另一个问题是图书馆的核心服务主要涉及各种知识,而知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

因此图书馆在信息化进程中最关注的是数字化技术,主要精力是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

  对于后一个问题,则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图书馆。

实际上,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与其他数据库或网络提供商有一个极大的差异,这就是图书馆是一个物理空间。

随着网络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图书馆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对于图书馆“空间”的认识也就越来越强烈。

例如吴建中馆长近年来多次在博客和学术报告中讨论“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这一命题,强调图书馆作为空间的意义。

在图书馆这个物理空间中,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服务都有物的依托。

书本、声像资料播放设备、阅览室、书桌椅、沙发等都是依托物。

即使将来纸质图书被电子书替代了,人们在图书馆这个空间里阅读电子书,仍然可向图书馆借用电子书阅读器。

因此,若要实现图书馆的智能化管理,就需要一种可感知图书馆内物体运动的装置,或者说需要物联网。

而对于前一个问题,电子产品的价格下降是趋势,在各类传感产品价格下降与性能提升的同时,图书馆界的确需要更多地参与物联网应用产品的研发,研究智能化图书馆管理所需要的物联特征,在理想状态下,物联网作为图书馆的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可以帮助管理者动态了解全方位的管理对象的运动,并智能化地辅助管理决策。

尽管这一目标看似遥远,但一旦国家所推动的物联网建设取得突破,它又是迫在眉睫的事。

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图书馆物联网应用研究很有必要。

  3.3移动计算技术

  移动计算是随着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库、分布式计算等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新技术。

移动计算技术的作用是将有用、准确、及时的信息提供给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任何客户。

这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手机的普及和手机数据处理功能的提升奠定了移动计算应用的基础,是推动人们关注移动计算的主要力量。

而2007年以来,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以Kindle为代表的电子书阅读器和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的出现,则正式宣告了移动计算时代的来到。

  移动计算时代的来到给图书馆带来了挑战,也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

电子书的概念早在40年前的“古腾堡计划”时既已出现,但直至移动计算技术普及后,图书馆人才发出了“图书馆电子书革命开始”的感慨[16]。

2010年出版的《移动计算与图书馆》写道:

“随着手机数据变得越来越可用,很少有人再需要通过计算机连接信息世界。

相反,他们使用手机作为主要界面。

在网上冲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