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作业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03398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作业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作业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作业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作业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作业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作业doc.docx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作业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作业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作业doc.docx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作业doc

课时作业26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时间:

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德阳高三调研]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述及菲律宾、印尼亡国,越南、缅甸抵御外敌时指出“夷烟夷教,毋能入界,嗟我属藩,尚堪敌忾”;他还探讨英国所以强大的原因,对照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

这反映出魏源(  )

A.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近代化

B.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C.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

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解析:

根据材料“对照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结合魏源的思想主张,可以看出魏源根据实际提出了一些抵抗外敌的主张,反映了他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故C项正确;魏源的认识中没有涉及近代化,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制夷”,没有反映魏源要学习西方,故“师夷”的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9·佛山高三摸底]“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在19世纪后期的中国风头甚健,洋务派以“体用”“本末”的关系来努力论证中西文化可以相容,能够互补,极力证明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

洋务派极力宣扬“中体西用”文化观的根本目的是(  )

A.调和中西文化冲突  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C.推动中国的近代化D.遏制革命形势发展

解析:

19世纪60年代由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机,为了挽救清政府危局,洋务派开展了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清政府统治的洋务运动,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并不是调和中西文化,故A项错误;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是洋务运动的客观影响,故C项错误;遏制革命形势发展是洋务运动的直接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9·洛阳高三联考]严复认为天下大道是相通的,例如:

“他认为斯宾塞的社会改革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由材料可知,严复主张(  )

A.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开研究

B.主动接受自然进化理论

C.在中国的传统中寻找强国之道

D.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

解析:

材料中没有体现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开研究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无关自然进化理论,排除B项;由材料“斯宾塞的社会改革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说明严复主张在中国的传统中寻找强国之道,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西方政治制度的信息,排除D项。

答案:

C

4.[2019·菏泽高三统测]梁启超曾说:

“吾人所最惭愧者,莫如我国无国名之一事。

寻常通称,或曰诸夏,或曰汉人,或曰唐人,皆朝名也;外人所称,或曰震旦,或曰支那,皆非我所自命之名也。

……以一姓之朝代而污我国民,不可也;以外人之假定而诬我国民,犹之不可也。

于二者倶失之中,万无得己,仍用吾人口头所习惯者,称之曰中国史。

虽稍骄泰,然民族之各自尊其国,今世界之通义耳。

我同胞苟深察名实,亦未始非唤起精神之一法门也。

”其意在(  )

A.宣传维新思想,建立君主立宪

B.以“国名”之说激发民族精神

C.呼吁以革命方式唤起民族觉醒

D.说明“中国”这个国名太自大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以“国名”之说激发民族精神,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有利于全民族的团结向上,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机,B项正确。

材料强调梁启超以“国名”之说激发民族精神,没有涉及维新思想,建立君主立宪的内容,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用革命方式唤起民族觉醒,而是强调以“国名”之说激发民族精神,排除C项。

D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这个国名太自大,而是强调以“国名”之说激发民族精神,排除。

答案:

B

5.[2019·衡水高三联考]《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刊行后,不仅招致了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反对,维新人士黄遵宪、严复等也曾通过不同方式表示过他们的反对意见,帝师翁同龢在读过《孔子改制考》后,向光绪皇帝说康有为“居心叵测”,表示已不与康往来了。

这表明康有为的变法理论(  )

A.成为维新派的思想共识

B.动摇了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干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解析:

“维新人士黄遵宪、严复等也曾通过不同方式表示过他们的反对意见”,帝师翁同龢也表示不与康往来,说明康有为的理论不被当时包括维新派在内的一些人士接受。

康有为用“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变法思想干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遭到反对,故D项正确;材料表明维新人士反对康有为的理论,因此并没有形成共识,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康有为思想遭到反对,故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答案:

D

6.[2019·宁阳高三联考]晚清时期,黄遵宪的诗不仅广泛展现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还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曾朴的《孽海花》大胆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倡言民族、民主革命。

这反映了(  )

A.民国政府推行言论自由政策

B.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近代国人民主意识日益提升

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不断深化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以及“倡言民族、民主革命”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不断深化,故答案为D项。

材料反映的不是民国时期的现象,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的不是“广泛传播”,而是中国人思想认识的发展和深化,排除;C项说法片面,材料反映的中国人认识的变化不仅仅只是民主意识,排除C项。

答案:

D

7.[2019·梧州高三调研]1917年,梁漱溟应蔡元培先生之请出任北京大学讲师,授课当天就倡言要为孔子讨个说法:

“我觉得我有一个最大的责任,即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会。

”对梁漱溟所说的“责任”,合理的解释是(  )

A.以实际行动响应文学革命

B.借鉴西学以明辨儒学真伪

C.固守传统文化反对新文化

D.勇于挖掘儒学的当代价值

解析:

文学革命指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而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借鉴西学以明辨儒学真伪,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反对新文化的信息,排除C项;由材料“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会”反映要挖掘儒学的当代价值,故选D项。

答案:

D

8.[2019·青岛高三调研]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思想。

胡适晚年一再指出,他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

这反映新文化运动(  )

A.观点对立导致思想混乱

B.继承传统并且大力发扬儒学

C.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

D.打着孔子旗号进行托古改制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胡适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说明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陈独秀和胡适辩证、全面地看待文化传统,不是观点对立,排除A项。

材料强调陈独秀和胡适批判传统文化但不否定传统,并非只是继承和发扬,排除B项。

打着孔子旗号托古改制是康有为,并不是陈独秀和胡适,排除D项。

答案:

C

9.[2019·烟台高三统测]学者金观涛在《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自由主义”?

》一文中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

”一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A.从宣扬科学到反思“科学万能”说

B.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

C.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一战后,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加快,成为新思想主流,并深刻影响到此后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从学习欧美到学习俄国思想,故D项正确。

十月革命之后主要传播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故A项错误。

十月革命后只是学习方向转变,并不是质疑西方民主制度,故B项错误。

十月革命后并不是回归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

答案:

D

10.[2019·江淮高三联考]李大钊在《青春中华之创造》一文中号召青年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弱者之伦理为强者之人生,变庸人之哲学为天才之宗教,变‘人’之文明为‘我’之文明”。

这说明李大钊(  )

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明

B.全盘肯定西方资产阶级文明

C.对东西方文明存在偏激认识

D.主张有选择的吸收西方文明

解析:

根据材料“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弱者之伦理为强者之人生,变庸人之哲学为天才之宗教,变‘人’之文明为‘我’之文明”可知,李大钊否定传统历史文化,肯定西方文明,这是对东西方文明存在偏激认识,C项正确。

A、B两项只涉及李大钊单方面的态度,与材料强调对东西方文明存在偏激认识不符,排除。

材料反映李大钊主张全盘肯定西方资产阶级文明,而不是有选择的吸收西方文明,排除D项。

答案:

C

11.[2019·成都高三调研]1919年1月,陈独秀坦言:

“本志经过三年,发行已满三十册,八面非难,那旧派人物是不用说了,就是聒聒叫的青年学生,也把《新青年》看作一种邪说、怪物、离经叛道的异端,非圣无法的叛逆。

”这说明当时新文化运动(  )

A.没有社会基础B.需要推进思想启蒙

C.即将以失败告终D.理论上宣告破产

解析:

材料“《新青年》看作一种邪说、怪物、离经叛道的异端,非圣无法的叛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了新文化运动期间新文学的传播非常困难,新文化运动即将以失败而告终,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以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为社会基础的,推动了思想解放,故A、B两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文学革命的状况,故D项排除。

答案:

C

12.[2019·辽宁高三统测]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

“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

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

A.社会主义理论学派纷繁复杂

B.中国政局动荡经济凋敝

C.社会主义实践成果尚未明朗

D.资本主义是其理想目标

解析: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初十月革命尚未发生,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实践成果,因此《新青年》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C项正确。

学派复杂是《新青年》对社会主义的客观陈述,与材料主旨强调社会主义实践成果尚未明朗,故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不符,排除A项。

材料反映《新青年》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没有涉及中国政局动荡经济凋敝,排除B项。

材料主要强调社会主义实践成果尚未明朗,故《新青年》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没有体现资本主义是其理想目标,排除D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13.[2019·泉州高三评估]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国家独立自强的重要前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

……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于俄,十倍于美,百倍于法,二百倍于英,地之大如是。

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于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

……而今顾腼然屈于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

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

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

”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氏的民族主义既是自由民主的,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

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

(12分)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

(6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

(10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1861年”和“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

第二小问,由材料“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于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说明“天朝上国”观念依旧存在;由材料“中华幅员八倍于俄,十倍于美,百倍于法,二百倍于英”说明初步了解西方;由材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说明认识到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

第三小问,“天朝上国”观念源于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下,民族危机加深,而西学的传播冲击了传统的观念。

(2)问,由材料“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

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

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反映了民族国家意识觉醒。

由材料“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体现了具有民权的认识;由材料“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体现了将民族意识与国家独立自由联系在一起。

第(3)问,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归纳。

在政治方面,民族意识有利于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在政治方面,民族意识是反专制求民主的旗帜;在经济方面,民族意识激发民族资本家投身民族资本主义热情。

答案:

(1)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

特点:

“天朝上国”观念依旧存在;初步了解西方;认识到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

原因:

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

(2)进步:

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开始具有民权的认识;将民族意识与国家独立自由联系在一起。

(3)简析:

有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促进了思想启蒙;推动了反专制求民主的斗争;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实业救国)。

14.[2019·兰州高三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年份

主要事件

1896年

孙中山旅居伦敦期间,即对社会主义理论有所关注

1898年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与中国人胡贻谷合作,将英国学者克卡朴的著作《社会主义史》译为中文,更名为《泰西民法志》,由上海广学会出版

1902年

梁启超发表于《新民丛报》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中,梁尊奉马克思为“社会主义之泰斗”

1903年

孙中山在致友人函中,他明确提到社会主义是其“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认为“平均地权,此为吾国今日可以切实施行之事”

1903年

革命党人马君武在留日学生创办的杂志《译书汇编》上发表《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一文,对社会主义学说发展史有简要梳理

1904年

梁启超发表《中国之社会主义》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主要是将其作为新知的一种而有所涉及,与其本人信从的政治理念实有不小的距离

1905年

革命党人朱执信以“蛰伸”笔名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初步区分出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性

1906年

朱执信针对《新民丛报》攻击社会主义的“谬说”,朱执信发表《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一文起而迎战

1908年

随着中日当局对社会主义思潮的严厉禁止,以及同盟会活动重心转向军事斗争,各方对社会主义的传播一度退潮

1912年

对社会主义学说的热情度点燃,宣传阵地也由国外转入国内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

(要求:

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全面。

)(24分)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

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提炼出主题;然后,依据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主题要明确,阐述要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等。

材料信息是在说明社会主义在中国各阶段的传播情况,由此可提炼出“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主题。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留学教育的发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等角度分析论述即可。

答案:

示例:

主题:

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阐述:

这一时期,受到世界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留学教育的发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现象日益增多,介绍者的队伍颇为复杂,维新派、革命派、无政府主义者均有所参与。

总之,这一时期仅限于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未系统把握,具有各取所需的随意性;但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和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