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90051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docx

《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docx

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

第一章总说明

1.工程设计依据

1.1.国家有关规范、标准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5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公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

其它相关国家、地方法规规范

1.2.赣州自然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招标文件及招标答疑

1.3.赣州市章江新区规划与城市设计文件

1.4.共青团赣州市委2009年6月2日补充函

1.5.2009年8月11日及9月7日赣州市规划委员会专家意见书

1.6.赣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赣州市自然博物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赣发改投资[228]号

1.7.赣州市建设规划局关于《赣州市自然博物馆》的方案批复赣建规审[2009]148号

1.8.建设单位与我院签订的设计合同

2.工程项目的概况

2.1.城市概况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临广东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关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抚州两地区,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赣州市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下辖1区2市15县,总面积3.94万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章贡区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40.28平方千米。

总人口845.69万人,其中市辖区56.91万人。

2.2.建筑性质

赣州自然博物馆工程选址于章江新区城市中轴F14地块,紧邻赣州中央生态公园南侧,项目总用地面积约4公顷。

它是自然主题馆(即博物馆中心楼)、室内植物园、生态休闲园等三部分功能组成的综合性自然博物馆。

该项目的建设有益于确立赣州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将改变江西乃至华南地区没有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现状。

建设项目总规模为27500平方米,建筑层数4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小于24米。

2.3.地质、气候条件

(1)本市地处南岭、武夷、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区,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

本市处于中亚热带南缘,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2)气象条件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值

备注

1

年平均气温

2

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

3

年日照时数

HR

4

年降雨量

MM

5

年平均相对湿度

夏季

%

冬季

%

6

年平均风速

夏季

M/S

冬季

M/S

7

基本风压

N/M2

8

抗震设防烈度

9

50年一遇地下洪水位

(3)地质情况

工程地质条件根据(编写单位)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本工程场地类别为类,地基土分类,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地下水侵蚀性。

2.4.项目特征

防火类别:

多层

耐火等级:

一级(局部大跨度钢结构为:

二级)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50年

2.5.规划设计总思路

(1)响应“建设国内一流,百年经典的现代化综合性自然博物馆及面向未来的新城区标志性建筑”的目标,立足赣州特色、现代气质、贡献城市的基本点。

(2)尊重原有中心区规划,在建筑高度、体型、大轮廓等方面与既有周边建筑相匹配。

(3)重视体现赣州市的人文、历史、地域特征和精神气质,力求反映自然博物馆科学内涵与文化气息。

(4)强调了时代感,力求反映21世纪建筑设计的新思维,即:

在形态、材料、表面肌理、内外空间等方面体现出极具时代特点的现代风格。

2.6.设计原则

1.展现赣州,立足现代

赣州是以钨和稀土为代表的全国重点有色金属基地,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称,同时,有我国最完整的中亚热带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有大量野生动植物活化石和古生物化石,占全境83%的丘陵、山地成为赣州的主要自然地貌。

自然博物馆是反映这些鲜明的地域特色的绝佳载体,方案从构思上深刻理解和汲取赣州的深厚底蕴,以现代手法在造型、色彩、材料的选择上充分体现这些特色,传达美好的寓意;以独具现代感的展陈空间来展现赣州的丰饶物产和秀美自然,因而,确立该馆构思主题为“赣南钨晶花”,以示对赣州自然博物馆的美好寓意。

2.尊重城市、和谐发展

本项目位于赣州市章江新区城市轴线空间和生态空间的结合部,是重要的城市地标性节点、城市空间和自然空间过渡点。

方案从城市设计出发,确定了建筑实体对城市界面和对自然界面,有机的组合建筑和场地构成间的虚实空间,力求完成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过渡。

同时,确立建筑沿湖和沿主轴线的城市景观价值,使其成为赣州新城区一处独具特色的城市地标。

3.服务大众,面向社会

现代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是社会性和公众参与性。

作为一处综合展示自然科学的建筑,本馆的建设定位在公益、旅游、科普三位一体,做到功能层次多样化,在建筑空间上提供参观者以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参与活动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作用。

4.注重项目整体合理

合理规划场地流线,做到安全有序、便于分流、便于管理。

室内以核心大厅为中心,组织空间立体放射式的公共参观流线,合理布置展馆的各功能分区,满足功能要求。

注重服务设施的完善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服务设施和机电设备按照分区配套分区管理的原则设计,提高管理效率。

 

第二章总平面

1.场地概述

赣州自然博物馆工程项目选址于赣州中央生态公园南侧章江新区F14地块。

西临章江新区中轴空间主干道长宁路,南临九曲河路、东临筠门岭路,北面隔赣康路与生态公园相望。

总用地面积为4.069公顷。

用地内地势平坦。

2.总平面布置

鉴于该地段的重要性,需要一个整体性强、寓意完整的建筑体型对中轴线长宁路的北端点进行控制。

赣州博物馆以长宁路为主要道路景观面,建筑主广场、主入口都布置在此;北面为重要沿湖景观面,布置建筑的休闲游乐功能。

建筑的主立面沿着这两条主要道路展开。

根据规划对机动车出入口设置的要求,沿南侧的九曲河路和东侧的筠门岭路设置办公、库房、机房、停车等博物馆辅助功能。

报告厅的入口设在建筑地下一层,有道路相连。

南侧设有约70辆车的停车场,各个入口由机动车道相连。

3.交通组织

基地的规划设计中,博物馆西侧沿长宁路及其与九曲河路交叉口节点退让较大空间,形成礼仪性入口主广场,并设置公共车辆的临时停泊场。

沿赣康路结合地下室屋顶平台设置休闲广场和室外体验区。

沿九曲河路设置室外植物园,沿筠门岭路设置停车场、地下停车场入口。

同时沿地块南北对角线设置地下通道,可供车辆到达地下一层出入口并回车,形成场地内的立体交通,可满足后勤服务车流,同时可使报告厅人流直达博物馆的核心区域。

--人流包括:

普通公众观众、领导贵宾、馆方内部工作人员、访问学者及其他来访人员等;

--车流、物流包括:

普通社会车辆、领导贵宾车辆、馆方内部车辆、文物运输车辆、普通货运车辆。

观众、贵宾、内部工作人员、文物、车辆等各种交通流线均合理组织,力争各种交通流线互不干扰。

3.1.展馆各出入口设置及功能

观众出入口:

博物馆主要参观人流由长宁路,经广场、平台进入,次要人流从北侧由地下通道进入。

学术报告厅出入口设在地下一层,相对独立,与主要人流分开。

内部行政办公入口设在建筑南侧,藏品货运入口也设在南侧,与办公管理结合。

3.2.各类机动车流线组织设计:

机动车流线:

用地南侧筠门岭路设置了两个机动车出入口,同时设停车场。

内部机动车及部分参观车辆可从南侧机动车坡道进入建筑地下停车库。

沿长宁路设置公共车辆的临时停泊场。

藏品及货物运输流线:

文物运输车辆主要由南侧机动车开口进入场地,到达建筑北侧的藏品及货物入口。

厨房货运设置在地下通道一侧。

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值

备注

1

总用地面积

M2

40690

2

总建筑面积

M2

27500

3

地上总建筑面积

M2

4

地下部分建筑面积

M2

5

建筑密度

%

6

建筑基底面积

M2

7

绿地率

%

8

容积率

9

车位数量

106

地下车位:

36

地上车位:

70

5.管线平面综合

本工程共有八条室外管线:

给水管、污水管、雨水管、天然气管、热力管、电信电缆、电力电缆和路灯电缆。

各专业管线依据城市市政管线提供的预留口的位置与其相连。

上述管线在平面综合时,将尽可能满足技术要求和间距规定

 

第三章建筑设计

1.设计要点

——建筑外形简洁有力,现代感强。

——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强调“渗透性思维”,即把赣州市特有的历史、人文、地域特点渗透到博物馆建筑内部,使观众参观完博物馆后对赣州市的自然风貌有深刻的体会和感性认识。

——在强调现代感和与城市周边协调的基础上,突出具有新意的设计手法和设计语言,注重大体块的起承转合和对细节的推敲。

2.功能布局

在建筑整体建构下,展馆的各功能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包括:

展陈功能、宣教功能、藏品保管功能、业务科研功能、安全保卫与消防功能、行政办公功能、机电设备功能等。

赣州自然博物馆由自然主题馆、大型室内植物园、生态休闲园等三部分功能组成。

在建筑平面布局上分为两大部分:

自然主题馆区和生态休闲区位于东南侧部,其地下一层设置报告厅、库房区等;植物园展区位于西北侧。

两部分在地下一层处以地上通道为界相互独立,在首层二层相连,共同形成展示空间。

同时,以通高公共大厅组织空间,增强博物馆对公众的开放性和吸纳性。

自然主题馆区设置地上三层:

一层为序厅和临时展厅,二层、三层为多种层高和多种主题的常设展厅。

地下层为报告厅、藏品库房区、办公区和设备机房区。

室内植物园有特殊的物理环境,要求展厅与之隔离,因此馆内设置独立的“氧气泡泡”,用于展品陈列,同时提供对珍稀植物的根系、枝干、叶冠进行立体观察的场所。

生态休闲园位于植物园和自然主体馆之间,其生态体验区与各个展馆有机联系,为它们提供便捷的休闲服务。

地上两层景观较好的位置设置生态餐厅。

在地下一层设置公共开放区和多媒体展厅,与一层大厅、各层公共通道一起整合了各部分功能,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使其更具自由感、公共性和开放性,符合现代博物馆的功能发展趋势。

3.内部交通组织及核心公共空间

面对主入口是一个三层高的中庭空间,是博物馆的核心公共空间,中庭内布置有主题自然景观,同时为参观者提供休憩空间,必要的时候该空间能作为一个开敞式的临时展厅,打破固有的展示方式,提供亲切、自由、活跃的展览空间。

大厅一侧设置通往二层、三层和地下一层的自动扶梯,做为参观参观人流的主要交通。

此外平面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分别布置一组楼电梯,经由这些垂直交通可便捷地到达各层展厅。

4.展陈设计

博物馆的展陈空间设计采取了主题展览的分区模式,各层展厅划分为不同的主题。

建筑中部设有中央通廊,为参观者提供了短暂休息的空间。

观众可由主入口进入博物馆中庭,选择进入自然主题馆、临时展厅、植物园或生态体验区。

每部分均相对独立,也可以在各层相互连通,可以根据博物馆的经营、管理方式弹性决定。

各部分的库房设置于地下空间,通过电梯与各展厅垂直联系,藏品的运输和布置采用分时管理,通过专用出入口运输布展。

5.剖面设计

本建筑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局部在±0.00m标高设夹层。

地下一层层高7.20m,首层至三层各层主要展厅层高为6.60m,局部展示空间层高5.00m。

主入口设在3.60m标高平台之上,在-3.60m标高设地下通廊,方便人流和车流组织。

6.立面设计

6.1建筑造型

建筑主体从赣州盛产的钨矿结晶体—“钨晶花”和赣州起伏的地貌特征中汲取灵感,体现整体、大气、现代的气质和健康阳刚的雕塑感。

建筑以半围合的总体造型,与主广场和城市中轴空间形成良好的呼应关系,达到建筑对场地的组织控制,同时利用其周边空间,营造出几个不同气氛的广场,呼应不同的功能需要。

6.2设计手法

通过对建筑体量、轮廓、比例和色彩的控制,使其与周边环境取得协调。

外立面选用花岗岩与深色金属板的搭配,材质对比突出特色。

同时对虚实比例进行严谨的推敲,通过大体块的切割和别具匠心的细部设计,在不破坏整体感的基础上加强建筑的新意,以确保整体感和建筑几何之美,展现设计特色。

6.2特色空间

入口中庭:

建筑平面以中央大厅为中心,大厅内的坡道和楼梯联系各层展厅,强调流动性、开放性和公共性。

开放展厅:

强调自然在光、连续性和娱乐性。

氧气泡泡:

植物园内的区位空间,创造性的立体观赏环境。

7.景观设计

在本设计中,景观不仅是衬托建筑的手段,而且结合自然博物馆的主题成为展示主体和市民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

坡道、草坡、台阶、跌水、观景体验平台、绿荫停车场与建筑形成了有机的整体,高效利用了场地,体现了认识自然、注重自然、可持续利用的主题。

8.工艺设计

本设计不包括展陈设计。

设计中尽量根据各区域展陈设计的基本布局要求,组织平面布局和交通流线,以提供尽量灵活的设计,适应不同展览的要求。

对涉及文物的功能空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文物的室外运输、装卸、文物登记、消毒编目、室内运输、文物出入库管理、文物修复工作、展厅环境设计、文物展陈安全设计及管理等,做了方案优化。

对不同房间水、电、风、消防、安防等特殊需求进行了调研,并据以进行了布局整合工作。

9.建筑装饰装修设计界定

1)本工程部分重点公共空间,如首层中庭、地下层学术报告厅、各层展厅及多媒体演示厅、卫生间等,均需进行二次装修设计。

展览空间内装修必须与布展设计结合,涵盖地下层、一至四层的博物馆各展厅。

2)建筑主体外墙干挂石材饰面、玻璃幕墙、金属幕墙及其他特殊艺术装修,也需与厂家结合进行二次设计。

3)本设计材料作法表中所列上述部分做法只供设计协调和结构计算参考,不包括在土建施工范围之内。

10.声学设计

本项目对较大的空间及对声音要求较高的区域,如入口大厅、学术报告厅、数码音像室等进行建筑声学处理,以保证良好的室内声环境。

在初步设计阶段,建筑声学设计采取以下措施:

1)入口大厅

入口大厅中心区域也可作为礼仪大厅举办活动。

大厅室内装修重点考虑吸声处理,当举办活动时,也可在活动范围周边临时放置吸声板,从而改善活动空间的声音质量。

2)展厅

展厅在顶部均做吸声吊顶,以降低参观者产生的噪音,并保证在团队参观时讲解者周围的小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语言清晰度。

3)学术报告厅

学术报告厅内通常举行演讲、会议等语言活动,大小报告厅设计座席数约分别为350座、180座。

为了保证厅堂不受外部环境噪音的干扰,相关建筑部件均做声学处理,如报告厅围护墙的隔声量须大于等于50dB,采用隔音门。

为保证报告厅的声音效果及混响时间,报告厅后墙及侧墙均作吸声墙面。

11.无障碍设计

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本项目满足无障碍需求。

1)入口无障碍设计:

建筑室外广场及主要入口,室内外有高差的位置均设有坡道,设计均符合无障碍规范的要求。

2)垂直交通:

平面布局中参观者可到达的公共区域部分设有无障碍电梯到达各层展厅,电梯轿厢设置盲文选层按钮。

3)卫生间:

展厅部分每层设有一处无障碍专用厕所,满足残疾人士使用需求。

4)室内二次装修设计时在残疾人专用卫生间及可供残疾人使用的电梯旁均应设轮椅标志。

12.建筑构造

1)外装修:

外装修选用干挂花岗岩石材及干挂铝板。

2)墙体材料:

外围护墙为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内隔墙采用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部分展厅内隔墙采用增强纤维水泥板隔墙系统(耐火极限3小时)

3)防水设计及屋面构造:

①地下室:

防水等级为一级,外墙及底板除采用钢筋混凝土自防水外,迎水面可采用双道防水卷材1.5+1.5自粘橡胶沥青防水卷材。

2地上外墙:

外墙外保温外侧需做防水处理,可选用1.5厚有机反应型防水涂料或防水透汽膜。

3混凝土屋面:

防水等级为I级,耐久年限为50年,防水做法采用1.5厚单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和两道1.5厚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保温材料选用70厚挤塑聚苯板。

4金属屋面采用镀铝锌钢板,防水等级为II级,耐久年限15年,采用金属屋面自防水;保温材料选用100厚超细玻璃棉毡。

5卫生间,设备机房等有防水要求的房间:

楼面防水可采用聚氨酯涂膜防水层1.5厚。

6库区四周及顶板采用聚合物水泥基防水涂料,构成对库区的防水防潮保护。

4)门窗物理性能

建筑外窗为铝合金氟碳喷涂断桥隔热中空玻璃节能窗。

内门:

所有展厅设高级木门,办公室门为夹板门。

在防火分区部位设包含背火面温升为判定条件的耐火时间3小时的防火卷帘和甲级防火门。

13.建筑装修材料

各功能区装修材料见附表:

装修材料做法表。

14.电梯工程

见电梯表及自动扶梯表。

15.消防设计

本建筑屋面距室外地面的高度为23.90米,属于多层建筑,消防设计详见消防专篇。

16.节能设计

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本工程处于夏热冬冷地区,且属于甲类建筑,设计满足节能标准的要求。

节能设计详见节能专篇。

附表一:

建筑项目主要特征表

项目名称

赣州市自然博物馆

备注

编号

2009-22

建筑总面积

建筑占地面积

4ha

建筑层数

地上4层,地下1层

局部设夹层

总高

23.90米

建筑防火类别

多层

耐火等级

一级

设计使用年限

50

主要结构选型

框架结构

人防类别和防护等级

本工程不设

地下室防水等级

一级

屋面防水等级

I级

 

附件二:

房间装修做法表

房间名称及位置

楼地面

踢脚墙裙

内墙面

顶棚

备注

面层材料

厚度

保温防水

燃烧性能

面层材料

高度

燃烧性能

面层材料

燃烧性能

面层材料

保温

燃烧性能

地下部分

公共活动区

公共活动厅

100

A级

配合二次装修

报告厅

100

A级

声、光控室

防静电架空地板

300

 

A级

地砖踢脚

100

A级

防火型乳胶漆

 A级

轻钢龙骨石膏板

A级

库房

藏品库

水泥自流平地面

100

保温防水

A级

水泥踢脚

100

A级

抗菌防霉可擦洗高级内墙涂料

A级

抗菌防霉可擦洗高级内墙涂料

保温

A级

库区走廊

水泥自流平地面

100

防水

A级

水泥踢脚

100

A级

抗菌防霉可擦洗高级内墙涂料

A级

轻钢龙骨硅钙板

 

A级

文物编目、文物拍摄、图像洗放、熏蒸室

通体钢化防滑地砖

250

 

A级

地砖踢脚

100

A级

防火型乳胶漆

A级

矿棉吸音板

 

A级

生活区

厨房

防滑地砖

250

防水

A级

釉面砖防水墙面

A级

耐擦洗涂料

A级

员工餐厅

防滑地砖

100

A级

地砖踢脚

100

A级

耐擦洗涂料

A级

矿棉吸音板

 

A级

设备机房区

空调水泵房、消防水泵房

细石混凝土地面

50

防水

A级

水泥踢脚

100

A级

轻钢龙骨矿棉吸音板

A级

耐擦洗涂料

A级

变电站及其值班室

细石混凝土地面

50

A级

水泥踢脚

100

A级

耐擦洗涂料

A级

耐擦洗涂料

 

A级

后勤办公、管理用房

细石混凝土地面

50

A级

水泥踢脚

100

A级

耐擦洗涂料

A级

耐擦洗涂料

 

A级

风机房

细石混凝土地面

50

A级

水泥踢脚

100

A级

轻钢龙骨矿棉吸音板

A级

耐擦洗涂料

 

A级

卫生间

防滑地砖

150

防水

A级

 

 

 

釉面砖防水墙面

A级

铝合金方板

 

A级

车库区(含夹层车库)

停车库

细石混凝土地面

100

水泥踢脚

100

A级

耐擦洗涂料

A级

超细玻璃丝棉保温顶棚

保温 

A级

空调机房、新风机房

水泥自流平地面

100

防水

A级

水泥踢脚

100

A级

轻钢龙骨矿棉吸音板

A级

矿棉吸音板

 

A级

地上部分

植物园部分

后勤办公区

通体钢化防滑地砖

100

A级

地砖踢脚

100

A级

高级防火型乳胶漆

A级

矿棉吸音板

 

A级

各层展室

环保亚麻地面

100

防潮

B级

不锈钢板踢脚

100

A级

增强纤维水泥装饰板

A级

金属条形隔片吊顶

A级

植物园种植区

种植土

A级

增强纤维水泥装饰板

A级

新风机房、空调机房

水泥自流

平地面

100

防水

A级

水泥踢脚

100

A级

轻钢龙骨矿棉吸音板

A级

矿棉吸音板

 

A级

卫生间

防滑地砖

150

防水

A级

釉面砖防水墙面

A级

铝合金方板

A级

博物馆部分

门厅、中庭休息区

配合二次装修设计

展厅、互动区、自然体验空间

环保亚麻地面

250

防潮

B1级

不锈钢板踢脚

100

A级

增强纤维水泥板

A级

金属条形隔片吊顶

A级

数码音像室

硬实木复合地板

100

 

B1级

 

 

 

后墙木吸音板\侧墙木装饰板

B1级

轻钢龙骨穿孔石膏吸音板

 

A级

图书阅览

通体钢化防滑地砖

100

 

A级

地砖踢脚

100

A级

高级防火型乳胶漆

A级

矿棉吸音板

 

A级

生态餐厅

通体钢化防滑地砖

100

 

A级

地砖踢脚

100

A级

高级防火型乳胶漆

A级

矿棉吸音板

 

A级

走廊、电梯厅

天然石材楼面

100

 

A级

天然石材踢脚

100

A级

高级防火型乳胶漆

A级

矿棉吸音板

 

A级

卫生间

通体钢化防滑地砖

80

防水

A级

 

 

 

石材防水墙面

A级

铝合金方板

 

A级

办公区

贵宾接待

阻燃地毯

100

 

B1级

天然石材踢脚

100

A级

锦缎软包墙面

B2级

轻钢龙骨穿孔石膏吸音板

 

A级

消防控制室、弱电机房

防静电地板

100

A级

活动地板配套踢脚

100

A级

高级防火型乳胶漆

A级

矿棉吸音板

 

A级

办公用房

通体钢化防滑地砖

100

 

A级

地砖踢脚

100

A级

高级防火型乳胶漆

A级

矿棉吸音板

 

A级

空调机房、风机房

水泥自流平地面

100

防水

A级

水泥踢脚

100

A级

轻钢龙骨矿棉吸音板

 A级

矿棉吸音板

 

A级

走廊、楼梯

通体钢化防滑地砖

100/50

 

A级

地砖踢脚

100

A级

高级防火型乳胶漆

A级

矿棉吸音板

 

A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