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docx
《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
前言
《医学免疫学》是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它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
应根据各专业自身的特点开设相应部分实验课程,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免疫学理论的理解,为后期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适应目前教学工作的需要,培养实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院系的组织支持下,在全体编者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这本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希望能借此提高学生的实验课质量,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本实验指导根据医药院校本、专科生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要求,遵循适用性、科学性和启发性的原则,从实验目的、原理、材料、方法、结果分析等方面入手,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医学免疫学的基本实验技术。
编写过程中,在借鉴多家医学院校相关实验教材的同时,注意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对每一实验的编写力求实用、简明、清晰。
本实验指导突出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文字说明,并提供必要的图表,便于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正确进行实验操作,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实验指导适用于医学本科的临床专业、护理专业、中医专业、药学专业和医学专科的相应专业实验教学使用,也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专升本成人实验教学之用。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以及编写时间较仓促,实验指导中难免存在缺点和不足,不当之处敬请老师和同学们不吝指正。
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
所有参考书目列于文后,在此向有关书籍及实验指导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XX年6月
医学免疫学实验目的和要求………………………………………………………4
医学免疫学实验室规则………………………………………………………5
实验一凝集反应
(1)………………………………………………………6-9
实验二凝集反应
(2)………………………………………………………10-11
实验三沉淀反应……………………………………………………………12-17
实验四溶菌酶的溶菌作用………………………………………………………18
实验五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19-21
实验六E花环形成试验………………………………………………………22-23
实验七淋巴细胞转化试验…………………………………………………24-26
实验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27-28
实验九补体的溶血实验……………………………………………29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
免疫学是医学科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在学习免疫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同样重要的是不能忽视免疫学作为实验性科学而不断发展的事实。
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免疫学技术操作及实验能力的培养。
免疫学实验课是整个免疫教学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实验课目的:
1.加深和巩固对系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体会。
2.熟悉和掌握免疫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3.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和思维分析能力。
二、实验课要求:
1.进入实验室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
2.为提高实验课效果,每次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
了解实验原理、材料与方法、注意事项以及预期的实验结果。
3.加强基础训练,每次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基本技术、基本操作、基本训练。
坚持严肃性、严格性和严谨性。
4.示教实验和录像实验要仔细观察。
5.自行操作要认真、准确,做好实验记录。
6.为提高科学思维、分析、总结能力,每次实验结束后必须认真地记录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用科学的态度总结探讨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免疫学实验室规则
实验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手段,为保证实验效果,同时避免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内传染,保障实验操作者的安全,特制定如下规则:
一、进入实验室要穿工作服,离室前脱下并反叠带走,经常清洗,保持清洁。
二、尽量不带个人生活、学习用品进入实验室,必要的用具带入后,应放在远离操作的位置。
三、在实验室内应保持安静、整洁,不得高声谈笑,随便走动或拆卸仪器、搬弄标本。
四、实验室内严禁吸烟、进食、饮水,严禁用嘴舔钢笔、吸移液及润湿标签,尽量不要用手触摸头面部及身体其他暴露部位。
五、实验室一旦发生意外,打破菌种管或使有菌材料污染皮肤、衣物、桌面等情况,应保持沉着,立即报告指导教师,切勿隐瞒或自行处理。
1.皮肤破伤:
先除尽异物,用蒸馏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后,涂以2%碘酒。
2.灼伤:
涂以凡士林油、5%鞣酸。
3.菌液进人口腔:
应立即吐出、以大量清水嗽口,必要时,根据菌类不同服用相关药物进行预防。
4.菌液流洒桌面:
立即以抹布浸沾2%-3%来苏或5%石炭酸液后,盖在污染部位半小时方可抹去。
六、实验过程中切勿使乙醇、乙醚等易燃药品接近火焰,防止发生火灾。
如遇火险,应关掉电源,再用湿布和沙土掩盖灭火。
七、被污染过且需要回收的吸管、滴管、试管、玻片等物应用完后立即投入已准备的消毒液中,不得放在桌面上或水槽内。
不乱倒废液,乱丢废物,凡具有传染性的培养物等,均要按要求处理,不得随便乱放和用水冲洗。
八、每次实验需进行培养的材料,应标明自己的组别和处理方法,放于老师指定的地点进行培养。
对于当时不能得到结果而需要连续观察的实验,则需记下每次观察的现象和结果,以便分析。
九、因故损害仪器应报告指导教师并按规定予以赔偿,对情节严重者给予纪律处分。
爱护公物,节约试剂材料,未经老师许可,不得将实验室菌种和物品私自带走。
十、保持实验室整洁、卫生,实验完毕后应整理好器材、物品,关好水、电、煤气,舍弃物应根据不同性质作适当处理,并将实验室打扫干净。
桌椅放回原处,洗手后离室。
实验一凝集反应
(1)
颗粒性抗原(红细胞、细菌)的混悬液,在有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与相应抗体结合,能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有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等多种。
在凝集反应中,由于参与的抗原是颗粒性抗原,分子大,反应面积小,为使抗体分子不致过多,抗原和抗体的比例适宜,试验时须稀释抗体,并以抗体的稀释度作为凝集反应的效价。
一、玻片凝集反应
(一)菌种鉴定
【实验目的】
观察细菌在玻片上与其相应抗体结合所出现的细菌凝集现象,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
【实验原理】
将已知细菌抗体与待测细菌混合,如果抗原与抗体相对应,则引起细菌凝集,反之则不凝集,据其凝集现象可判断细菌种类。
【实验器材】
1、1:
20伤寒杆菌免疫血清,伤寒沙门菌及大肠埃希菌24h琼脂斜面培养物。
2、生理盐水、玻片、记号笔、接种环、酒精灯等。
【实验方法】
1、取一张干净的载玻片,于玻片的左侧和中间分别加伤寒沙门菌诊断血清1滴,右侧加生理盐水1滴;
2、用无菌接种环挑取伤寒沙门菌斜面培养物,分别与右侧的生理盐水和中间诊断血清充分混合,同样取大肠埃希菌斜面培养物与左侧诊断血清充分混合;注意无菌操作。
3、轻摇动玻片,1—2分钟后观察。
伤寒杆菌免疫血清伤寒杆菌免疫血清生理盐水(NS)
+++
大肠埃希菌伤寒沙门菌伤寒沙门菌
【结果观察】
阳性:
液体变清,并有乳白色凝集块出现。
阴性:
液体仍然混浊,无凝集块出现。
记录结果之后,将玻片放入含消毒液的指定容器内,切勿任意放置或冲洗。
-
+
(阴性)
(阳性)
注意:
取细菌培养物时不宜过多,与免疫血清混合时,必须将细菌涂散、涂均匀,但不宜将面积涂得过大,以免很快干涸而影响结果观察。
细菌鉴定时,特别是肠道菌种的沙门菌属或志贺菌属,原则上先用多价诊断血清检测,如为阳性,再用单价诊断血清进行分群或定型。
血型测定时,室温需保持在20℃左右,若低于10℃,易出现冷凝集现象而造成假阳性的错误诊断。
(二)血型鉴定
【实验目的】
1、掌握玻片凝集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2、熟悉ABO血型的鉴定方法。
【实验原理】
将已知标准抗A和抗B血型抗体分别与待测红细胞混合。
如果抗原与抗体相对应,则引起红细胞凝集,反之则不凝集,据其凝集现象可判断血型。
【实验材料】
1、标准的抗A和抗B单克隆抗体(抗A为蓝色,抗B为黄色)
2、酒精棉球、采血针、生理盐水、试管、滴管、载玻片、记号笔。
【实验方法】
1、酒精棉球消毒耳垂或手指末端后,用采血针刺破皮肤,取1—2滴血放入盛有0.5ml生理盐水的试管中,混匀制成红细胞悬液。
2、取载玻片一张,用记号笔划分为两格,分别注明A和B,并在相应部位各加一滴标准抗A和抗B单抗。
3、用滴管取红细胞悬液于抗A、抗B单抗中各加一滴。
手持玻片,前后左右轻轻摇动,促其充分混匀。
【结果观察】
1、如混合液由均匀红色混浊状逐渐变为透明,并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凝集块者,即为红细胞凝集;如混合液仍呈均匀混浊状,则为不凝集。
2、如肉眼观察难于判定是否凝集,可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予以确认。
AB
不凝集(-)凝集(+)
表3血型鉴定试验结果与判定
诊断血清
凝集反应
血型
抗A抗B
A
+-
B
-+
AB
++
O
--
二、试管凝集反应
【实验目的】
了解试管凝集反应方法;掌握凝集效价的判定及其意义。
【实验原理】
试管凝集反应实验为定量实验,用已知抗原检测待检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体,多用于抗体的定量检测。
【实验材料】
1、伤寒杆菌免疫血清,伤寒沙门菌24h琼脂斜面培养物。
2、生理盐水、玻片、记号笔、接种环、酒精灯、消毒缸等。
【实验内容】
1、取干净的小试管7支,依次编号;
2、在各试管中加生理盐水0.5ml(第一管0.9ml);
3、稀释血清取伤寒沙门菌诊断“O”血清0.5ml加入第1管中,混合后吸出0.5ml加入第2管中,混合后混合后吸出0.5ml加入第3管中,如此对倍稀释至第6管,从第6管中吸出0.5ml弃取,第7管不加血清作为阴性对照,此时第1管到第6管稀释倍数分别是1:
10、1:
20、1:
40、1:
80、1:
160、1:
320;
4、加菌液由对照管依次向前,每管加伤寒沙门菌菌液0.5ml,此时每管稀释倍数又增加1倍;
5、振荡试管架,使管内液体充分混合,置37℃温箱孵育30min观察结果。
表4试管凝集实验方法和结果举例
试管号1234567(对照)
生理盐水(ml)0.90.50.50.50.5 0.50.5
伤寒血清(ml)0.10.50.50.50.50.5(弃0.5)0.5
伤寒菌液(ml)0.50.50.50.50.50.5
血清稀释度1:
201:
401:
801:
1601:
3201:
640-
37℃30min
结果判定++++++++++++++--
【结果观察】
先观察生理盐水对照管(第7管),应不发生凝集,液体混浊,管底沉淀呈圆形,边缘整齐。
此沉淀物为红细胞悬液静置时因重力作用自然下沉形成。
然后自第6管开始依次观察管内液体的混浊程度及管底凝集块的大小。
伤寒血清对倍稀释方法:
用吸管将第1管的溶液连续吸吹三次,使其充分混匀后吸出0.5ml移入第2管,同法使充分混匀后吸出0.5ml移入第3管,如此作倍比稀释至第6管,从第6管吸0.5ml弃去,第7管为不加血清对照。
【结果分析】
1、首先观察阴性对照管,应无凝集现象,管底沉积呈圆形,边缘整齐,轻轻摇动则沉积菌分散均匀呈混浊现象。
凝集结果判定以“十、—”表示。
观察实验管,凝集现象可根据强弱程度,分为五级:
++++:
上清液完全透明,细菌全部凝集,管底形成大片凝集物。
+++:
液体较透明有轻度浑浊,细菌大部分凝集,管底的片状凝集物较小而薄。
++:
液体稍透明,约半数的细菌发生凝集,管底出现凝集环。
+:
仅有少部分细菌凝集,管底可见沉积的细菌周边有稀疏、点状的凝集物。
—:
液体均匀浑浊,细菌因重力下降于管底呈边缘光滑圆点(与对照管相似)。
2、血清抗体效价的判定:
以出现明显凝集现象(++)的血清最高稀释度作为受检血清的抗体效价。
上表所示结果,血清效价为1:
160。
实验二凝集反应
(2)
一、间接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在一种与免疫无关,一定大小的载体颗粒表面成为致敏载体颗粒,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特异性凝集现象,称间接凝集反应,此法敏感度比直接凝集反应高,因而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检测中,间接凝集反应中常用的载体颗粒有人“O”型红细胞、动物红细胞、活性炭或硅酸铝颗粒,聚苯乙烯乳胶微球等。
【实验目的】
1、掌握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的原理及意义
2、初步掌握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的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将绵羊红细胞或人的“O”型红细胞用醛类固定(称为醛化,可改变血球表面性质,使其易于吸附蛋白质类抗原,并可长期保存使用),再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醛化的血细胞上,制成抗原致敏的红细胞,当与相应的抗体结合,使红细胞被动的聚合在一起,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常用于检测传染病抗体或自身抗体。
【实验材料】
1、抗原制备:
将伤寒杆菌接种在培养基上,37℃培养24h,用生理盐水洗下,100℃水浴2h,离心弃上清,稀释后备用。
2、致敏红细胞的制备:
取稀释的抗原与等体积的已醛化的2%SRBC混合,37℃水浴2h,每隔15min振摇一次,取出后洗涤弃上清,稀释成0.5%备用。
3、试管、试管架、刻度吸管、恒温水浴箱。
【实验方法】
1、取8支小试管排列于试管架上,依次编号。
每管加入0.25ml生理盐水。
于第1管内加入1:
10稀释的免疫血清0.25ml混匀,倍比稀释至第7管。
第8管为阴性对照。
2、每管中加入0.25ml致敏绵羊红细胞,振摇试管架,使之充分混匀。
3、将试管架静置于37℃恒温水浴箱中1h。
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操作程序
试管号12345678
生理盐水(ml)0.250.250.250.250.25 0.250.250.25
免疫血清(ml)0.250.250.250.250.250.250.25(弃0.5)
血清稀释度1:
201:
401:
801:
1601:
3201:
6401:
1280—
致敏SRBC0.250.250.250.250.250.250.250.25
【结果分析】
1、首先观察阴性对照管,应无凝集现象,管底红细胞沉积呈圆形,边缘整齐,轻轻摇动则沉积菌分散均匀呈混浊现象。
2、观察实验管,凝集现象可根据强弱程度,分为五级:
++++细菌全部凝集,管底形成大片凝集物。
+++细菌大部分凝集,管底的片状凝集物较小而薄。
++约半数的细菌发生凝集,管底出现凝集环。
+仅有少部分细菌凝集,管底可见沉积的细菌周边有稀疏、点状的凝集物。
—液体混浊,无凝集。
3、血清抗体效价的判定:
以出现明显凝集现象(++)的血清最高稀释度作为受检血清的抗体效价。
【注意事项】
1、红细胞需来自同一个体、批号相同,且致敏血球应新鲜配置。
2、使用器材必须清洁,否则对结果有很大影响。
二、间接凝集抑制实验——妊娠乳胶实验
【实验目的】
掌握间接抑制实验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原理】
将待检尿标本(HCG)与已知抗体混合,经充分作用后,再加HCG致敏颗粒,因抗体已与标本中的HCG结合,没有游离抗体的存在,乳胶颗粒表面的抗原不能与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故不能出现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抑制试验,本试验常用于检测孕妇尿中的HCG(胎儿绒毛促性腺激素),协助妊娠诊断。
【实验材料】
妊娠乳胶实验试剂盒,待检尿标本,玻璃板,球形滴管等免疫胶体金妊娠实验测试纸,微量移液器。
【实验方法】
1、分别用毛细管吸取生理盐水和待检尿滴于玻璃板的左右两侧;
2、在2格内各加一滴抗HCG血清,轻轻摇晃约2min;
3、在2格内各加一滴HCG乳胶抗原试剂,摇匀,约2min观察结果。
【结果分析】
左侧对照实验:
出现均匀的凝集颗粒。
妊娠诊断试验阴性:
出现凝集现象,即凝集未被抑制,说明待检尿液中无HCG。
妊娠诊断试验阳性:
不出现凝集,即凝集被抑制,说明待检尿液中有HCG。
凝集
不凝集
(试验阴性)
(试验阳性)
实验三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如细菌培养滤液、外毒素、组织浸出液和血清蛋白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当两者比例适宜并有电解质存在时,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物,这个过程称为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可分为环状沉淀反应、絮状沉淀反应、琼脂扩散等多种。
在沉淀反应中,由于参与的抗原是可溶性抗原。
分子小,在单位体积内所含的抗原量多,与抗体结合的总面积大。
为了使抗原和抗体的比例适宜,试验时常须稀释抗原而不是抗体,并以抗原的稀释度作为沉淀反应的效价。
琼脂扩散试验有单向和双向扩散两种基本类型。
琼脂扩散试验与电泳技术结合,又衍生出多种方法,如对流免疫电泳、火箭电泳、免疫电泳等。
一、环状沉淀
【实验目的】
1、掌握环状沉淀试验的原理及意义
2、初步掌握环状沉淀试验的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
在环状沉淀试管中,当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特异性抗体结合后,于两者交界面处可形成白色沉淀环。
此法系Ascoli于1902年建立,用于检查兽类内脏、皮毛浸液等标本中炭疽杆菌抗原,由于其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目前仍用于法医学血迹鉴定、流行病学媒介昆虫的吸血习性鉴定等。
【实验材料】
1、待测血迹干燥纸片。
2、抗人血清抗体、抗羊血清抗体和抗鸡血清抗体。
3、生理盐水、环状沉淀管及管架、吸管等。
【实验方法】
1、取环状沉淀管3支,分别加入抗人、抗羊和抗鸡血清抗体各0.1ml于管底部,并注明,置于管架上。
2、另取3支试管,分别将3种血迹纸片加入,再各加生理盐水1ml,室温5-10分钟后将溶液摇匀。
3、吸取上清液分别加入上述含有抗人、抗羊、抗鸡血清抗体的环状沉淀管内,并使两者形成一清晰交界面。
置室温下1-5min观察结果。
【结果分析】
根据是否与已知抗血清出现白色沉淀环,判定血迹类型。
【注意事项】
1、因血清分子密度及比重均大于生理盐水,故当加入含有抗原的生理盐水时只需将沉淀管倾斜,加抗原的吸管勿接触抗血清,使含抗原的生理盐水沿管壁缓缓流下,再将沉淀管直立即可呈一清晰交界面。
2、在加抗原时,吸管的头部切勿触及抗血清,否则不仅使抗原抗体混合,不能呈清晰交界面,而且如再用此吸管加抗原于另一支含不同抗血清的沉淀管后,必然会出现交叉反应,无法判定结果。
二、单相琼脂扩散试验
【实验目的】
1、掌握单向琼脂扩散试验的原理及意义
2、初步掌握单向琼脂扩散的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是一种定量的血清学测定方法,将某种特异性抗体混合于琼脂中,制成含抗体的琼脂板,再于琼脂板上打孔,并将一定量的抗原加入孔中。
抗体与琼脂混合后,不会再扩散,只有孔中抗原向四周呈辐射状扩散,如抗原与己知的抗体相对应,在两者比例适合处即出现由免疫复合物所形成的白色沉淀环,沉淀环的大小(直径成面积)与抗原浓度成正比。
以不同浓度的标准抗原与固定浓度的抗血清反应后测得沉淀环的直径作为纵坐标,以抗原浓度为横坐标可绘制标推曲线,待测抗原可在同样条件下测得沉淀环直径,然后从标准曲线中求得其含量。
因此,该试验系定量试验,主要用于测定血清IgG、IgM、IgA和补体成分的含量。
【实验材料】
1.抗体:
羊抗人IgG单价抗血清。
2.抗原:
待检血清。
3.3%生理盐水琼脂、生理盐水、载玻片、直径3mm打孔器、小三角烧瓶、毛细滴管、湿盒。
【实验方法】
1、制备含抗体的琼脂板
取羊抗人IgG单价抗血清一瓶(效价1:
80),取0.3ml于一小三角烧瓶中,加生理盐水11.7ml(40倍稀释混匀,置56℃水浴中恒温2-3min)。
取3%生理盐水琼脂一管,隔水加热使溶,然后置56℃水浴中,待琼脂温度降至56℃时,立即加入等量1:
40稀释抗血清,迅速轻轻混匀,勿使产生气泡,迅速倾入载玻片上,每片3.5ml,待凝固后打孔。
如下图所示。
2、稀释待检血清:
将待检血清用生理盐水作40倍稀释,
3、打孔、加样:
每份检样加两孔,加满(但不要溢出),加样时毛细滴管尖端不要划破琼脂。
4、温育:
将琼脂板置搪瓷盒,垫湿纱布或海绵以防干燥,37℃恒温箱24h。
【结果分析】
测量并求出每份检样两孔的沉淀环平均直径,按照标准曲线求出IgG含量。
标准抗原
待检抗原
单向琼脂扩散实验标准曲线图
三、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实验目的】
1、掌握双向琼脂扩散的原理和操作技术。
2、掌握双向琼脂扩散结果分析方法。
【实验原理】
常用于定性检测。
将抗原与抗体分别加入琼脂凝胶板上相邻近的小孔内,让它们相互向对方扩散。
当两者在最适当比例处相遇时,即形成一条清晰的沉淀线。
根据有否出现沉淀线,可用已知的抗体鉴定未知的抗原,或用已知的抗原鉴定未知的抗体。
临床常用本方法检查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甲胎蛋白,作为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辅助诊断。
甲种胎儿蛋白(α-Fetalprotein,AFP),是胎儿组织及体液中的正常组织成份。
胎儿在第9周才出现此种蛋白,13-19周达高峰,到21周后逐渐下降,胎儿出生后该蛋白即行消失或含量甚微,普通试验方法检查不出,而肝癌病人及个别卵巢癌或睾丸癌病人的血清检出有此种蛋白。
【实验材料】
1.抗AFP血清、已知肝癌病人AFP阳性血清、待检病人血清。
2.1.2%琼脂(用生理盐水配成)。
3.载玻片、毛细吸管、湿盒。
【实验方法】
1、制备琼脂玻片将已知加热溶化的1.2%琼脂3.5ml,迅速倾入载玻片上。
2、打孔待凝固后用打孔器按下图样打孔。
(孔径3mm,孔距4mm)
2、3、5孔待检血清为AFP阳性
3、加样以上方孔为第1孔,按顺时针方向分别称为2、3、4、5和6孔,中央孔为7孔。
7孔加入抗AFP血清,1、4孔加入已知AFP阳性血清(或AFP),作为阳性对照孔;6孔加入已知AFP阴性血清,作为阴性对照孔,其余2、3、5孔为试验孔,加入待检血清。
4、温育置湿盒室温或37℃温育12-24h。
【结果观察】
1、4孔与7孔间应出现白色沉淀线(如上左图1与7,4与7),6与7孔间应不出现白色沉淀线。
若2、3、5孔与7孔间出现白色沉淀线而且与阳性对照沉淀线吻合者如图中2、3、5与1、4孔间,即为实验阳性,表明待检血清中含有AFP(即AFP阳性)。
如出现与阳性对照相连接,且呈枪刺状如上右图中4与5孔间,说明二者间有共同抗原成分;如出现成交叉的沉淀线如上右图3与4,则是非特异性沉淀反应,为假阳性反应,乃判为实验阴性,表明待检血清为AFP阴性。
四、对流免疫电泳
【实验目的】
1、掌握对流免疫电泳的原理及意义
2、初步掌握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
在一定条件下,胶体颗粒是带有电荷的,这些带电胶体颗粒在电的影响下发生移动。
如胶体颗粒带负电,则移向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