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和解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890153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和解析.docx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和解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和解析.docx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和解析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和解析

  可持续发展被赋予了把人类召唤到一张圆桌前,并达成共识的神奇力量。

它表明:

上帝已经死了,人类的理性和良知尚在。

  ——摘自《可持续发展:

我们共同的道路》

  近一时期,随着对树立科学发展观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理论界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展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可以讲,这是在发展问题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是人类对社会与自然关系的一次新觉醒,这也是共产党人执政理念的一次大升华。

今年五一期间,胡锦涛同志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指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事关子孙后代的福祉,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

党的总书记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有这样高的认识和概括,势必要引发经济界、理论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和思考。

本文试图从概念的产生、问题的提出、理论的形成等几个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缘起和发展过程进行诠释和解析。

  一、可持续发展思潮探源与沿革

  

(一)缘于一个海洋生物学家对鸟类的关怀

  在所有可持续发展大事记中,有一个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的名字总会被提起,她就是莱切尔·卡逊(RachelCarson)。

这是因为在上个世纪中叶她推出了一本论述杀虫剂,特别是滴滴涕对鸟类和生态环境毁灭性危害的著作——《寂静的春天》。

尽管这本书的问世使卡逊一度备受攻击、诋毁,但书中提出的有关生态的观点最终还是被人们所接受。

环境问题从此由一个边缘问题逐渐走向全球政治、经济议程的中心。

在这之后,随着公害问题的加剧和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把经济、社会和环境割裂开来谋求发展,只能给地球和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源于这种危机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80年代逐步形成。

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

1987年,受联合国委托,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WECD的成员们,把经过4年研究和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CommonFuture)提交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和模式。

“可持续发展”一词在国际文件中最早出现于1980年由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制订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其概念最初源于生态学,指的是对于资源的一种管理战略。

其后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和社会学范畴,加入了一些新的内涵,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

  

(二)从“增长极限问题”的讨论中受到启发

  地球环境的“承载能力”是否有界限?

发展的道路与地球环境的“负荷极限”如何相适应?

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如何规划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既保护人类,也维护地球的健康?

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是一个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名为“罗马俱乐部”的组织。

1972年他们发表了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

报告根据数学模型预言:

在未来一个世纪中,人口和经济需求的增长将导致地球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除非人类自觉限制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这一悲剧将无法避免。

这项报告发出的警告启发了后来者。

从80年代开始,最早见诸于《寂静的春天》中的“可持续发展”一词,逐渐成为流行的概念。

  (三)国际化于世界环发大会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程中,最具国际化意义是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在这次大会上,来自世界178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通过了《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把发展与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使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仅仅在理论上探索的阶段,响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将之付诸为全球的行动。

  (四)过去100年人类最深刻的一次警醒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它体现着对人类自身进步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反思。

这种反思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抛弃,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

人们逐步认识到过去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或至少是持续不够的,因而是不可取的。

唯一可供选择的道路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类的这一次反思是深刻的,反思所得的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全世界不同经济水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能够得到共识和普遍认同的根本原因。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可以争取实现的目标,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投身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理论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

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中国、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先后提出了自己的21世纪议程或行动纲领。

尽管各国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强调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自然环境。

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人类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指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是人类在上个世纪中,对自身前途、未来命运与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最深刻的一次警醒。

  (五)从警醒开始付诸行动

  当今世界,环境保护成了当代企业发展的口号。

在能源领域,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将技术重点转向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可更新能源上;在交通运输领域,研制燃料电池车或其它清洁能源车辆已成为各大汽车商技术开发能力的标志;在农业领域,无化肥、无农药和无毒害的生态农产品已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在城市规划和建筑业中,尽量减少能源和水的消耗、同时也减少废水废弃物排放的“生态设计”和“生态房屋”已成为近年来发达国家建筑业的招牌。

  (六)思想认同后的实践分歧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认知层面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生了空前的一致,这也是上个世纪在所有涉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问题的讨论中所绝无仅有的。

与此同时,人们也注意到,目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更多地是在发达国家中得到实践和探索。

而在人类社会通往和谐发展的道路上,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实施依然面对重重障碍。

首先,南北不平衡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发达国家不仅通过两次工业革命获得了经济上的优势,而且在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消费上达到了奢侈的境地。

据经合组织统计,美国每年人均能源消费量达到了全球平均水平的5倍。

发达国家享有工业革命的利益,却又力图回避与逃脱自身对全球环境应负的责任。

这也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2000年,在海牙举行的20世纪最后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就因个别发达国家的阻挠而未能达成协议,使框架公约得以贯彻的前景变得黯淡。

其次,就发展中国家而言,追求自身进步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权利无可剥夺。

但是,发展是否应该沿袭发达国家的“样板”?

这也成为通往可持续发展之路上的困惑。

典型的美国发展模式一大量占有和奢侈消费自然资源、同时大量排放污染——是否值得广大发展中国家仿效?

这不仅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在日本和欧洲等这样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都成为思考的热点。

  二、全球具有较大影响的几类可持续发展概念

  与任何经济理论和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可持续发展概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或对相关问题有所侧重,或强调可持续发展中的不同属性,从全球范围来看,比较有影响的有以下几类:

  

(一)着重于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较早的时候,持续性这一概念是由生态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

它旨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

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协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

该研讨会的成果不仅发展而且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

从生物圈概念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从自然属性方面定义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代表,即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二)着重于从社会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了《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FortheEarth:

AstrategyForSustainableLiving)(简称《生存战略》)。

《生存战略》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并且提出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

在这九条基本原则中,既强调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要与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同时,又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130个行动方案,着重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生存战略》认为,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

但是,只有在“发展”的内涵中包括有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获得必须资源的途径,并创造一个保持人们平等、自由、人权的环境,“发展”只有使我们的生活在所有这些方面都得到改善,才是真正的“发展”。

  (三)着重于从经济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这类定义有不少表达方式。

不管哪一种表达方式,都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

在《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一书中,作者EdwardB.Barbier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还有的学者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

当然,定义中的经济发展已不是传统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而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

  (四)着重于从科技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除了政策和管理国家之外,科技进步起着重大作用。

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便无从谈起。

因此,有的学者从技术选择的角度扩展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还有的学者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

他们认为,污染并不是工业活动不可避免的结果,而是技术差、效益低的表现。

  (五)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布氏定义的可持续发展

  1988年以前,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或概念并未正式引入联合国的“发展业务领域”。

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给出了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1988年春,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理事会全体委员会的磋商会议期间,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展开了激烈争论,最后磋商达成一个协议,即请联合国环境理事会讨论并对“可持续发展”一词的含义,草拟出可以为大家所接受的说明。

1981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关于可持续的发展的声明》。

其全文如下:

  “可持续的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

环境理事会认为,要达到可持续的发展,涉及国内合作和国际的均等,包括按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发展计划的轻重缓急及发展目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

此外,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从而导致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与发展,这对于环境的良好管理也是具有很大重要性的。

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

再者,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

  综上所述,尽管就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在全球达成共识并非易事,但是“布伦特兰报告”中给出的概念,1989年在最概括的意义上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范围的共识。

从对布氏概念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

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它所追求的目标是: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摈弃。

在发展指标上,不单纯用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

这种发展观较好地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使经济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从全球普遍认可的概念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丰富内涵:

  

(一)共同发展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是这个巨系统不可分割的子系统。

系统的最根本特征是其整体性,每个子系统都和其他子系统相互联系并发生作用,只要一个系统发生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系统的紊乱,甚至会诱发系统的整体突变,这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表现最为突出。

因此,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整体发展和协调发展,即共同发展。

  

(二)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的整体协调,也包括世界、国家和地区三个空间层面的协调,还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以及内部各个阶层的协调,持续发展源于协调发展。

  (三)公平发展

  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因水平差异而表现出来的层次性,这是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问题。

但是这种发展水平的层次性若因不公平、不平等而引发或加剧,就会因为局部而上升到整体,并最终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公平发展包含两个纬度:

一是时间纬度上的公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二是空间纬度上的公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

  (四)高效发展

  公平和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轮子。

可持续发展的效率不同于经济学的效率,可持续发展的效率既包括经济意义上的效率,也包含着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损益的成分。

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高效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等协调下的高效率发展。

  (五)多维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但是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国家与地区又有着异质性的文化、体制、地理环境、国际环境等发展背景。

此外,因为可持续发展又是一个综合性、全球性的概念,要考虑到不同地域实体的可接受性,因此,可持续发展本身包含了多样性、多模式的多维度选择的内涵。

因此,在可持续发展这个全球性目标的约束和制导下,各国与各地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应该从国情或区情出发,走符合本国或本区实际的、多样性、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

  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

  1.经济学理论

  

(1)增长的极限理论。

是D.H.Meadows在其《增长的极限》一文中提出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要点是:

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将支配世界系统的物质关系、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进行综合,提出了人口不断增长、消费日益提高,而资源则不断减少、污染日益严重,制约了生产的增长;虽然科技不断进步能起到促进生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生产的增长是有限的。

  

(2)知识经济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将是未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

 2.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

  所谓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是指根据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要求,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要遵循生态学三个定律:

一是高效原理,即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再生产;二是和谐原理,即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和睦共生,协同进化;三是自我调节原理,即协同的演化着眼于其内部各组织的自我调节功能的完善和持续性,而非外部的控制或结构的单纯增长[3]。

  3人口承载力理论

  所谓人口承载力理论是指地球系统的资源与环境,由于自身自组织与自我恢复能力存在一个阈值,在特定技术水平和发展阶段下的对于人口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

人口数量以及特定数量人口的社会经济活动对于地球系统的影响必须控制在这个限度之内,否则,就会影响或危及人类的持续生存与发展。

这一理论被喻为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三大发现之一。

  4.人地系统理论

  所谓人地系统理论,是指人类社会是地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是地球系统的主要子系统。

它是由地球系统所产生的,同时又与地球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包括经济活动,都受到地球系统的气候(大气圈)、水文与海洋(水圈)、土地与矿产资源(岩石圈)及生物资源(生物圈)的影响,地球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而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又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大气圈(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洞)、岩石圈(矿产资源枯竭、沙漠化、土壤退化)及生物圈(森林减少、物种灭绝)的状态。

人地系统理论是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核心,是陆地系统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4]。

  

(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论,尚处于探索和形成之中。

目前已具雏形的流派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资源永续利用理论

  资源永续利用理论流派的认识论基础在于:

认为人类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决定于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是否可以被永远地使用下去。

基于这一认识,该流派致力于探讨使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的理论和方法。

  2.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理论流派的认识论基础在于:

认为环境日益恶化和人类社会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现象和趋势的根源,是人类迄今为止一直把自然(资源和环境)视为可以免费享用的“公共物品”,不承认自然资源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并在经济生活中把自然的投入排除在经济核算体系之外。

基于这一认识,该流派致力于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把自然资源纳入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与方法。

  3.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

  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流派的认识论基础在于:

认为人类社会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现象和趋势的根源是当代人过多地占有和使用了本应届于后代人的财富,特别是自然财富。

基于这一认识,该流派致力于探讨财富(包括自然财富)在代际之间能够得到公平分配的理论和方法。

  4.三种生产理论

  三种生产理论流派的认识论基础在于:

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中物质的流动是否通畅并构成良性循环。

他们把人与自然组成的世界系统的物质运动分为三大“生产”活动,即人的生产、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致力于探讨三大生产活动之间和谐运行的理论与方法。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

  

(一)对于GNP的修正

  当使用可持续发展概念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作为宏观经济增长指标是一种不能保证环境状况良好的增长。

在GNP的核算中,并未将由于经济增长而带来的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破坏造成的影响及其对生态功能、环境状况的损害考虑在内。

环境影响通常没有相应的市场表现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经济价值。

因此,实际上应该将所发生的任何环境损失都进行价值评估,并从GNP中扣除。

经济学家不断试图在计算国内生产和收入时纳入一系列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即考虑环境后的净国内产值(EDP)和净国内收入(ENl)。

国民生产净值定义为国民生产总值(CNP)减去人造资本的折旧和减去自然资本的存量。

  

(二)自然资源账户

  另一种可行方法是建立另外一套自然资源账户,这套资源账户采用非货币单位的形式,它只是表示:

在一个特定的国家里,资源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更简单的修正方法是建立一系列的环境统计报表。

这些账户应该显示出环境的不同变化是如何同经济变化联系起来的。

这至少可以避免以往那种认为经济好像同环境没有什么关系似的经济管理方式的错误。

  (三)可持续收入

  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衡量,还必须考虑到其全部的资本存量的大小及增加或减少,这样,可持续收入的概念便产生了。

可持续收入的基本思想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

这个概念的基础是:

只有当全部的资本存量随时间保持不变或增长时,这种发展途径才是可持续的。

可持续收入定义为不会减少总资本水平所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

对可持续收入的衡量要求对环境资本所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流动进行价值评估。

可持续收入数量上等于传统意义的GNP减去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各种资本的折旧。

衡量可持续收入意味着要调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四)产品价格与投资评估

  皮尔斯等认为,为了全面反映环境资源的价值,产品价格应当完整地反映三部分成本:

一是资源开采或获取地成本;二是同资源开采、获取、使用有关的环境成本;三是由于当代人使用了这一部分资源而不可能成为后代人使用的效益损失,即用户成本。

  (五)环境资源价值公式

  穆拉辛格认为,为建立一个合法的决策框架,对资源进行定价是必需的。

从概念或价值评估的角度,可以将环境资源的全部经济价值划分为两大类:

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

前者进一步被划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以及选择价值。

其中,选择价值就是指当代人为了保证后代人对资源的使用而对资源所表示的支付意愿。

非使用价值又称存在价值,是指人类的发展将有可能利用的那部分资源的价值,也包括那些能满足人类精神文化和道德需求的那部分环境资源的价值,如美丽的风景,濒危物种等。

  六、实践的发展呼唤着理论创新

  周光召院士曾经指出:

“到目前为止,可持续发展所拥有的全部理论和方法,还远远不能恰当地反映和解释它所面对的对象。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梁言顺博士在2002年也曾指出,从1972年第一次世界环发大会至今30年间,可持续发展从提出到全面实践,已取得很大进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已在广大范围内深入人心。

但是,客观地说,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落后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并且已经开始制约实践的步伐。

这个判断不仅仅是就中国而言,全球的状况也是如此。

实践的发展呼唤着理论的进步。

其中,最重要、最迫切的有两点,一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标准问题,一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和模式问题。

可见,可持续发展理论创新的要求是何等的迫切。

可喜的是,近些年来,中国社会各界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日益“白热化”,如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等一些提法,不仅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的全新理念,而且也日益被人们在实践中得以实施。

但此时,我们还必须要记住革命导师列宁的那句至理名言: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因为,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场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