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88896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单元教案.docx

《第八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单元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单元教案.docx

第八单元教案

课题

25、伯牙绝弦

课型

讲读

课时

2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课文.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  

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过程与方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朗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调整

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课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首古诗、词、曲,很有节奏。

我们还学过一篇文言文叫《杨氏之子》,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会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的背好吗?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古文,能说说你对古文的感受吗?

看来每个人学的时候感受是不同的。

古文虽然有点难,但觉得挺有意思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一篇文言文,题目是《伯牙绝弦》一起读。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的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好吗?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子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

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

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3、齐读课文。

要注意刚才提到的几个字,注意停顿和节奏。

4、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在兮和若后边停顿很好,最后一句我和你们读的都不一样。

师范读,学生跟着读)

小结:

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

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

可以用“/”画出停顿。

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1、理解课题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

总结学习方法: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

2)伯牙为谁而绝弦?

(板书:

钟子期介绍:

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理解大意

1)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班上汇报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其他的组可以补充。

(2)哪句话你的理解和他们不一样?

 

(3)理解“善哉”表示感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

“善”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意思一样吗?

(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现象。

(4)谁能用赞叹的语气读这句话?

练读

(5)刚才他你们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

(板书:

志)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

(板书:

念)(教师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哇!

 4)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看谁讲的生动?

4、感悟知音

1)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他们是什么关系?

(好朋友,知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呢?

3)看图:

此时两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

他们互相的欣赏着,互相的赞美着。

4)善听的子期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吗?

还听出了什么?

(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

5、想象说话

善弹的伯牙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

就让我们在音乐中想一想好吗?

1)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2)你就是善听的子期,你能试着把你听到的,想到的,用课文中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6、点明中心无奈世事难料,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齐读最后一句话,用一个词来概括伯此时的心情。

能够感受到什么?

(感情深厚)

2)我们再读这句话的时候感情就不同了。

读书就是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对吗?

 3)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也点明了中心思想。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在〈警世通言〉中。

我找到了一首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写的悼念诗。

2、出示诗学生读

3、后人感动于他们的情谊改编了一首同样感动的乐曲〈高山流水〉。

让我们在乐曲中再一次的朗诵课文,能背下来的可以跟着背。

 总结:

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设计:

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一起做文字游戏,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

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划出节奏,自由朗读,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品味知音之情。

 

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

教学后记:

本课设计时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再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教学时要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课题

26、月光曲

课型

讲读

课时

2

知识与能力

1、自主学习课文生字,理解“传说、谱写、幽静、纯熟、清幽、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4、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5、想象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俩的对话,续写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谈话法 通过自学,理解课文,梳理内容;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调整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书欲望

1、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贝多芬。

(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2、教师小结或简介贝多芬生平及音乐创作。

过渡语:

贝多芬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月光曲》(板书课题)(播放《月光曲》片段)提问:

听了乐曲,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引出问题:

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

(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

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

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

(感情朗读)

(2)师:

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

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1:

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2:

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3:

弹一首曲子已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四:

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

(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

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

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

——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导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词语,我相信大家已经储存在记忆的仓库中,请同学们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看谁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正确。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1、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了第一支曲子,又激情创作了《月光曲》。

) 

2、上节课,我们还研读了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第一支曲子的段落,请同学们快速默读2—7自然段,想想这部分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板书:

听看弹)

三、学习课文8-10自然段

师:

贝多芬饱含深情的为盲姑娘弹奏了第一支曲子,出于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对盲姑娘这位特殊知音的感慨万千,贝多芬又即兴演奏、激情创作了月光曲,这正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段落8-10自然段。

1、默读8-10自然段。

a、由学生说一说默读的要求:

不指读、不动唇、不动喉

b、默读思考:

这一部分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指读课文第8自然段

a、思考:

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景。

b、理解词语:

清幽(幽雅、宁静、光亮)

c、练习朗读 教师创设情境:

多美的月夜啊!

谁能把我们带入那个月光如水,轻轻泻入茅屋的情景之中,把我们带到钢琴边,带到贝多芬的身边。

3、学习第9自然段

这一段是写兄妹俩听到贝多芬的乐曲所联想到的情景。

写了哪些景物的变化?

你试着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景物的变化?

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兄妹俩想到大海和月光?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好?

(用笔画出来)想想为什么用得好?

重点品读的语言:

微波粼粼:

水清,联系月光理解

撒遍:

每一个角落

一缕一缕:

天空的清晰、明朗,云朵的形状。

轻纱似的微云:

轻柔、透明、轻薄

4、配乐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背诵积累

指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

看板书、板画、插图、想像

6、教学第10自然段

四、总结

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知道了,在那月轮初生、银光遍撒的环境中,贝多芬为遇到知音而激情满腔,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弹琴抒怀,一首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就这样诞生了,它的所想所作表现了他卓越的才华,也说明了他是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五、作业

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月光曲》,这是一位母亲听女儿弹奏贝多芬的月光曲时的内心感受。

读后与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感受。

板书设计26、月光曲

月光照耀巨浪奔涌

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播放录音《月光曲》。

这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

 

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学生自悟,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他会怎样想?

怎样做?

 

学生畅所欲言

 

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联想。

分别用“~~”“——”标在书上。

 

练习朗读,读中感悟

 

让学生依据板书快速浏览全文,然后讨论、交流。

 

教学后记: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

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

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

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

课题

27*蒙娜丽莎之约

课型

阅读

课时

1

知识与能力

1、能认读“纽约、卢浮宫、交涉、肖像、抿唇、恬静、矜持、沐浴、衬托、璀璨”等10个词语;积累“有朝一日、大样彼岸、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转瞬即逝、永不磨灭”等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图文对照,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理解课文;通过质疑,梳理内容;通过朗读,感悟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感受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请同学们收集世界名画。

2、熟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具体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个性调整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

  3.出示课题:

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

(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反馈交流。

  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叹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

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提问:

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呢?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

(第五自然段)

  A:

引导读句子“我随着队伍──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B、引导读句子“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体会:

我们仿佛看到了她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更令人称奇的是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一切似真亦幻。

  过渡: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

(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

(第六自然段)

  引导读句子“那微笑──几分矜持”。

 小结并过渡:

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神秘的微笑,达?

芬奇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永恒美的象征。

 (3)引入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资料。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

(体会达?

芬奇的精湛技艺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5)达•芬奇的精湛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

(引出第七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

特别是她的右手。

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

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7.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介绍这幅画呢?

(学生准备后做讲解员介绍)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

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到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1)句子“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

 

(2)这幅画从卢浮宫前来纽约,来之不易。

 (3)队伍移动很缓慢。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

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神奇魅力,还能够从等待中看出画的魅力。

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

出示第八自然段

 2、指名读。

  引导理解最后一句:

蒙娜丽莎的生动、美丽、温柔、神秘,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为我灵魂的一部分。

这句话写出了蒙娜丽莎给人心灵的震撼以及印象的深刻。

 3、引导激情朗读。

4、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

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有关的资料。

六、结语

今天,当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同样,他也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板书课题,师解说

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中有三件宝,其中一件就是《蒙娜丽莎》。

 

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细读课文5—7自然段,说说作者怎样从正面具体描写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

 

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小组内进行交流

 

结合实际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激情朗读,回味课文,再次感受蒙娜丽莎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

教学后记:

课一开始,我就直接拿书中“蒙娜丽莎”的画像导入,让学生看看这幅画,找找文中对这幅画的描写,然后让学生对着画说说看,把蒙娜丽莎的美说给大家听,特别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是那么得恬静、淡雅。

可是这个过程中总有学生捣乱,不是窃窃私语,就是低头摩挲。

我并没有放下书本去追究,只是用眼神提醒他们而已,渐渐地学生也就融入了文本,感受蒙娜丽莎,感受蒙娜丽莎的微笑,他们也说虽然是副画,可是很逼真,就像是真的人一样,我加以引导,让学生知道了达芬奇绘画技艺的高超。

这就是蒙娜丽莎的魅力所在,因势利导让学生找找看,文中从侧面描写蒙娜丽莎的魅力,这一点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并且体会也到位。

我要求学生把描写蒙娜丽莎的微笑的部分背下来,在签背的时候终于发现课堂的那一丝不安分的原因了,是因为有个别学生对蒙娜丽莎的肖像画进行了一番“休整”,休整成适合中国人的审美的肖像画,哎!

艺术往往不被人欣赏!

课题

28*我的舞台

课型

阅读

课时

2

知识与能力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过程与方法

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难点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调整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

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

(结尾句)

二、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1)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2)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

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三、引入资料介绍新凤霞,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

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

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五、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六、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谈话导入,从题目开始质疑

 

快速阅读,边读边思考:

作者不同时段的舞台在哪里?

都有哪些经历?

 

课文主要从哪几方面描写“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拓展:

学生写下自己的人生感悟。

教学后记:

学习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练就的勇气和毅力,同时也感受我国戏剧艺术的魅力。

在教学本文时,课前我就让学生收集了新凤霞、吴霜以及关于评剧艺术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时我着眼于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艺术给人的神奇魅力。

在设计上采用多读,让学生通过充分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