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 最新完整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888395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伶官传序》 最新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伶官传序》 最新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伶官传序》 最新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伶官传序》 最新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伶官传序》 最新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伶官传序》 最新完整版.docx

《《伶官传序》 最新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伶官传序》 最新完整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伶官传序》 最新完整版.docx

《伶官传序》最新完整版

《伶官传序》教材梳理及训练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及引发的深刻历史教训。

3.学习对比手法,感受文章强大的感染力。

学习重点

1.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篇传前序论,借助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失天下的历史教训,警策透辟地阐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其目的是告诫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2.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

事理结合,饱满精练。

3.本文风格平易舒畅中饱含抑扬顿挫,精辟论述与深沉感慨合而为一,语调深婉,达到了以理服人,以理动人,寓理于情的艺术境界。

赏析方法

先要读懂:

在读懂字句的基础上,理解所议之事、所议之理,再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反复朗读,深入体会,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深入感受文气。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意旨鲜明,阐述的道理比较简单,布局谋篇也不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教师的简要提示读懂课文。

这篇课文与《六国论》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之作,又是同时代的作品,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课文的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细心体会。

知识归纳

1.重要字音

仇雠(chou2)俳优(pai2)度曲(du4)汾酒(fen2)盛衰(sheng4)盛以锦囊(cheng2)

2.古今异义

(1)人事:

古,人为之事,人力,如“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岂非人事”。

今,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2)原:

推求理由,如“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今,原来的。

(3)组:

古,绳索,如;“系粱父子以组”。

今,组织或由不多的人组成的单位。

(4)从事:

古,随从人员,名词,如“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今,干某项事业。

3.一词多义

(1)归:

①归顺而皆背晋以归梁(《伶官传序》)

②归宿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③返回,回去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乐羊子妻》)

④归还,如“完璧归赵”(成语)

(2)易:

①容易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

②改变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③轻视贼易之(《童区寄传》)

④交换易子而食

(3)告:

①禀告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

②告诉,告知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③向天地或祖先祭告大事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④告发,揭发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红楼梦》)

(5)与:

①给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②和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伶官传序》)

③结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④参加参与

4.词类活用

(1)负而前驱前:

名词作状语,向前。

(2)仓皇东出东:

名词作状语,向东。

(3)抑本其成败之迹本:

名词用如动词,推究。

(4)忧劳可以兴国兴:

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兴。

(5)而告以成功成功:

形容词活用如名词。

(6)函梁君臣之首函:

名词用如动词,用匣子装。

5.文言句式

(1)梁,吾仇也判断句式,“……,……也”式。

(2)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式,“……者,……也”式。

(3)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式,“为……”式。

(4)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式,“……于……”式。

(5)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省略句式,介词“于”省略。

课文分析

一.领悟重点

1.本文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本文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

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2.本文的结构是怎样展开的

提示:

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观点,并摆出唐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的论据。

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3.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色是什么

文章一起笔就摆出观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强调盛衰在于人事。

紧接着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实作对比,当庄宗牢记父王临终遗恨之言,接受父王临终之箭时,重任在肩,兢兢业业,惟恐有负先王,终于获得成功;及至如愿以偿,便一改往日作风,宠幸伶人,以致纲纪紊乱,朝政腐败,上下离心,祸乱不息,国破人亡。

成功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失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通过对比,有力地证明了成也由人,败也由人,从而论证了论点。

最后又用对比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点明“人事”的内涵,进一步证明了盛衰由人的道理。

二.剖析难点

1.为什么说本文“借古讽今”

北宋王朝建立以后,一直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官僚大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不立田制”,“不抑兼并”,还让他们享有免役、免税等特权。

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对劳动人民的榨取便更加残酷。

在尖锐的民族矛盾中,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和统一全国而斗争,反而忍受耻辱,长期向辽王朝输款纳币,以求维持苟安的局面。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活生生的李存勖兴亡史,来呼吁“忧劳兴国”,警告“逸豫亡身”,便不能不说是对症下药的。

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北宋王朝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又亡于蒙古族,原因之一都在于宋王朝的统治者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

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便能把这一点作为严重的问题提出,也说明他是有一定的眼光的。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也可供人们借鉴。

2.文章写到第三段,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为什么又进一步议论

第四段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

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3.本文是怎样运用例证法和对比论证的

(1)例证法

本文属于史论。

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

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

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2)对比论证法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

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

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三.鉴赏艺术

1.语言委婉,气势充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

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

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

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

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后来做史论的人往往学这种抑扬顿挫的笔法。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

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

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

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四.问题探讨

一、本文背景复杂,内容纷繁。

作者巧妙组织材料,精心安排结构,使文章思路清晰,主旨鲜明。

试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全文的结构特点。

提示:

这是一篇史论,作者以论点统帅史实,使所有的史实都为论点服务。

文章开篇立论,指出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实,以作为立论的根据。

以下陈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具体过程,用史实来阐明庄宗成则在人败也在人。

最后引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教训,点出“人事”的内涵,进一步证明了盛衰由人的道理。

全文以论带史,一气呵成,中心突出,结构严密,是史论中的佳作。

二、请反复诵读下面两个由一些既对偶又错落的短句所构成的长句,体会与“盛”“衰”相配合的在文势上的扬和抑,起和落,感受前后情感的变化。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巳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提示:

这一段写得文气贯通。

运用既对偶又错落的短句,把一系列的事件高度概括,用逗号隔开,构成长句,读来语气连贯,不管是写“盛”还是写“衰”,都给人深刻强烈的感受。

从而形成内容和情感上的强烈对比。

三、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面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

1.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2.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人祖庙。

3.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4.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四、你认为文章中那些语句可以视为名言警句说说理由。

提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之所以成为名句,是因为它们既是从典型可信的事实中提炼出来的经验教训,又是有普遍意义的,经得起社会现象、个人经历等事实的检验,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