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公开课(阎钢)现代公共生活与社会公德修养知识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588784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大学公开课(阎钢)现代公共生活与社会公德修养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川大学公开课(阎钢)现代公共生活与社会公德修养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川大学公开课(阎钢)现代公共生活与社会公德修养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川大学公开课(阎钢)现代公共生活与社会公德修养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川大学公开课(阎钢)现代公共生活与社会公德修养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大学公开课(阎钢)现代公共生活与社会公德修养知识点.docx

《四川大学公开课(阎钢)现代公共生活与社会公德修养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大学公开课(阎钢)现代公共生活与社会公德修养知识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大学公开课(阎钢)现代公共生活与社会公德修养知识点.docx

现代公共生活与社功德修养(四川大学阎钢)

第一讲何谓现代公共生活

目的与要求:

认识现代公共生活的基本特点,了解社会公共秩序的基本功能,把握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在公共生活中知荣知耻,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做维护现代公共生活秩序的优秀践行者。

人类社会生活领域是三个主要构成:

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

1、荀子: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

”“人能群,必不能群也”人是靠与他人联系的力量来支配这个世界的,人必须在关系中生成

2、马克思:

“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因此,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

3、人是与他人发生联系的带有社会属性的人,不能离开社会、他人,必须生活在现代的公共生活领域,离不开公共秩序的维持、遵守

4、社会越现代,要求就越多,希望人们遵守的规矩也就很多

一、何谓现代公共生活

(一)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

1、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是人类生活中相互对应的两个方面

2、朋克等年轻人表现出青年人所追求生活的一种态势,需要表现自我、展现自我,需要生活的多样性(有底线)

3、把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分开,私人生活不能展露,不能放到公共生活领域中

4、在公共生活领域中有两个不同的生活状态(形态、形式):

公共生活、私人生活

5、私人生活:

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它包含和承载着个人的情感、个性、自由以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表达。

(两层意思:

物的方面,个体肉体内在的东西不能够随意展示,隐私权,是人整体形体方面;思想,独特情感、个性,相对自由行为,独特领域有所限制,独特性、空间性)

6、另类青年表现自我不危及社会是可以理解的,但一些私人生活公示与众值得我们思考

7、公共生活:

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它超越了私人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与他人和社会的关联性,完全开放的空间中,具有和私人生活完全相反的属性,带有社会化性质

8、公共生活的领域是社会公共场所。

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要与他人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产生更为直接和广泛的一种关系

(二)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的形成和发展

1、人类的公共生活是源自于原始公社时期,原始社会的公共生活是人类公共生活的萌发时期,有两个阶段:

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长期统一、公私分明走向文明

2、人类公共生活真正走向文明状态是农业文明时期(阶级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社会开始分化,拓展生活领域,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私人生活领域的认识甚至是限制

3、社会的不断文明和进步是以牺牲个人的生活、随心所欲为代价的

4、现代工业社会大大突破了过去的公共生活领域,过去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状态也在日益地被突破,突破性所带来的崭新的阶段

(三)现代公共生活的基本特点

公共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的发展迅速扩大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现代交通工具(活动范围、交往频率)

2、现代传媒手段(促进信息快速、便捷、充分地传播与交流)

3、现代通信工具(拉近距离)

(四)现代公共生活的主要特征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第二讲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问题与讨论:

某高校在女生宿舍的走廊安装摄像头是否侵害私人隐私权?

日本地铁时刻表(高度自觉性,高素质)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

2、公共秩序:

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有序化状态,它由公共生活规范来维持和保障

3、公共秩序所涉及的范围:

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一切公共生活领域都需要有相应的秩序(包含两个领域:

显现和隐蔽)

4、列宁:

即使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也存在着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5、公共秩序的良性发展社会才能健康

6、现代化社会个过程当中,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日益扩大,要求越来越高,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的将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就越加的突出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对公共秩序严格遵守)

1、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社会的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的利益群体各项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

3、在社会当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遵循社会公共准则、维护公共秩序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1、不单纯是保证良性的先来后到的问题,而是保障其内在的质的要求

2、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出现了相互的交叉,公共秩序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到生产活动

3、把握人们对社会生活的需要:

不单层次看到交叉性还要看到怎样遵循这个过程中的秩序,通过对秩序的维护来保障我们的利益、社会的稳定;“井然有序则通,混乱无序则堵”

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1、人们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每个人对生活秩序的一种维护,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居住环境更加优美,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自身权利和自由的保护

2、自觉遵守秩序,就会感到安心,不怕建设创造而怕破坏

3、社会秩序的好坏,从小的地方来保住我们居家环境的优美,从大的地方可以看到社会秩序的井然(出行自觉排队)有所保障

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民素质就是人们对公共秩序维护的自觉性,即对自己的自律性,个人教养到国家文明程度

2、公德缺失不文明的现象:

不爱护公物、排队加塞、随地吐痰、过马路闯红灯、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3、国家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和文明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严要求,需要我们对公共秩序自觉地遵守和维护

第三讲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公共生活中的公共秩序需要两个规范体系:

一是道德,二是法律

一、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1、社会公德: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就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人类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为规范

2、社会公德是人类道德生活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道德的一般功能和作用,同时也具有自己特殊功能和作用

(一)道德的含义

1、道德:

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2、道德是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又可理解为,到的是做人的规矩

3、具体来说,所谓道德,是只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建立基础)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综合

4、道德的力量靠人的良心来支撑

5、人对道德的思考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从商朝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了“德”字,据知名学者左民安先生考证,甲骨文中的德字是一个会意字,其字型表现为:

左边是“彳(chi斥)”,它在古文字中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行动要直,目不斜视)

6、西周初期的大盂鼎铭文即金文的德字其会意性更加强,左民安先生分析道:

“目”下又加了“心”,目正、心正才算“德”

7、“道”在中国的古典典籍中是出现得最频繁的、最广义的字,《说文解字》剖析为:

“道,所行道也”(到就是人们所走的路,路就是对人的行动的一种规范),道的本义为路,引申为事物运行和变化的规律、规则,有引申为应当遵循的社会原则和规范

8、如果说德是人们懂得的一种行为的规矩,道就是对人们行为规矩的一种内在的规定性

9、人们认识了“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称之为“德”,这就是说“德”就是一个人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贮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内得于己),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外施于人),了然于心又带动他人,既时规范性(自我约束性)又是公众表率性

10、在中国的伦理思想史上,道德二字并用为一个概念始于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况,《劝学》: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一个懂得做人的规矩,能够按照这样的规矩去行事,懂得我们讲的秩序性,这就是礼,一个人所学表现在不单纯是内在于己,去了然什么是道、德,关键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去表现出来(良好的行为),这个人就达到了道德的最高性

11、道德连用,人们在社会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道德境界、和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性

12、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引申为规则和规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

13、早在古希腊荷马的时代,西方人就开始了道德的思考,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已经出现了“ethŏs”一词(道德的概念),表示一群人所共同居住的地方,意义扩大为表现这一群人的性格气质及其所形成的风俗的习惯,表现为这种习惯的遵守;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再扩大和改造,更赋予了道德的意义,从而构建起了伦理学

(二)道德的主要功能

1、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

2、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3、道德具体展现为以下几个功能:

(1)道德的认识功能:

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是人们认识和反映社会状况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提高对自我行为的自觉)

(2)道德的调节功能:

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制约自我行为)

道德调节具有广泛性,不仅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自我调控)

(3)道德的其他功能(四个方面的问题):

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

(三)道德的社会作用

1、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

2、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

(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4)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3、社会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道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

1、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发挥作用的范围是广泛的,它引导人们通过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意识,产生自律,自觉把行为保持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

2、道德是分领域和层次的:

道德中的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大学生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性行为习惯

3、人类维护公共秩序的习惯最初是自发形成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公共秩序日益重要和复杂化,人类便越加自觉地采用各种手段去维护

4、原始社会,人主要是以图腾崇拜、禁忌、风俗等形式作为共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则;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一方面一些在长期公共生活中形成的、得到社会成员广泛认可的规范以民间风俗、礼仪和宗教教规、戒律形势继续发挥着作用,另一方面一些公共生活中的基本秩序及其规范开始以成文法的形式出现,以强制的方式对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作出限制和规定,已维护社会正常运行;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5、道德的作用:

(1)一是调节、规范人们的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知荣明耻的良好社会风气,预防犯罪的产生

(2)二是道德是法律的补充,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法律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