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考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882170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制度经济学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制度经济学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制度经济学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新制度经济学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新制度经济学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制度经济学考点.docx

《新制度经济学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制度经济学考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制度经济学考点.docx

新制度经济学考点

幻灯片1

(三)新制度经济学概念、研究对象

●概念

●“新制度经济学(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最早由威廉姆森提出。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新古典经济学去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并去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斯)。

●研究对象

●“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科斯);

●“制度经济学的目标是在研究制度演进背景下人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做出决定和这些决定又如何改变世界”(诺思)

 

幻灯片2

●(四)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效用最大化。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们总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并把效用最大化假说扩展至所有人的选择,从而抛弃了新古典理论陈旧的二分法——家庭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幻灯片3

2)有限理性

新古典经济学不仅把人假设为单一的“经济人”或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机器,而且假定“经济人”具备完全理性,即假定人随时随地都自觉地,而且全智全能追求“最大化”或“最优化”,是具备完全理性的“经济人”。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完全理性不符合人类行为的现实,因而提出了“有限理性”的假设。

幻灯片4

●有限理性,这种假设源于:

●现实生活是复杂的

●事物是发展的,因而其属性和状态是不稳定的和不可确知的,此二者决定了我们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的

●人的头脑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因而人的行为能力也是有限的

搜集信息、处理及计算、行为本身的执行都是有成本的。

由此,人们“有达到理性的意识,但又是有限的”(西蒙,1972)。

幻灯片5

●有限理性不仅反映了客观现实(事物是复杂的和多变的),而且也反映了人的经济特性:

个人不会为了信息的完全而不顾成本去搜集;也不会不顾算计成本去处理所有信息;人的脑力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为了有效利用它,必须重视节约和合理使用。

幻灯片6

3)机会主义的行为倾向

基本意思是,经济活动人会以狡黠的方式追求自身的利益,他会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他会有目的地、有策略地利用信息(包括有时说谎、隐瞒、欺骗等)。

幻灯片7

(六)新制度经济学的特征

●威廉姆森概括了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特征:

●1.新制度经济学充分假设制度有深刻的效率因素。

也就是说,不同制度下绩效是不一样的。

●2.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技术本质,而且还在于管理方式结构,后者带来不同的经济类型中信息传递、激励和分权控制的区别。

●3.新制度经济学用的是比较方法,一种可行的形式与另一种相比,而不是与抽象的无磨擦的理想形式相比较。

比较中的基本概念就是交易成本。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组织的中心问题,归本求源是人类活动者的行动属性,行为假设被看作是现实中的重要部分。

幻灯片8

●2.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新古典经济学假定“经济人”具备完全理性,即假定人随时随地都自觉地、而且全智全能追求“最大化”或“最优化”。

●阿罗、西蒙、科斯都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诺思认为,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经济活动交易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

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幻灯片9

●威廉姆森把理性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强理性,即预期收益最大化;二是弱理性,即有组织的理性;三是中等理性,介于以上二者之间的有限理性。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的是收益最大化,即第一层次的。

而新制度经济学强调的是中等理性,即有限理性。

幻灯片10

●人不能对稀缺的世界作出正确的反映

●原因:

●一方面,环境复杂,参与者众多,信息不完全,不确定性因素多,行业太多,分工太细。

●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够,信息太多和太少一样不理想。

如到书店买书,考试划范围等,信息太多反而累人,关键是要有用的信息,增大信息搜寻成本。

●“信息悖论”:

信息搜寻不可能达到最佳状态,因为在搜寻之前不可能知道信息价值。

幻灯片11

●信息不仅是不完全的,还是不对称的。

又分两种情况:

●一是事前不对称(逆向选择),如买房、看电影、人才招聘等。

●二是事后不对称(道德风险),如保险公司与投保人的关系,医生和病人的关系,许多买卖关系等。

●又如:

二手车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网上销售、国有企业亏损、员工偷懒等。

幻灯片12

●3.人有机会主义倾向和讲诚信的两面性

●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中,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它被视为经济主体的一个重要的行为特征。

●所谓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是指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

幻灯片13

●在威廉姆森看来,人们追求私利有程度深浅之分。

程度最强烈的,也是交易成本经济学所注重的。

他假设,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总是尽最大能力地保护和增加自己的利益,自私且不惜损人,只要有机会,就会损人利已,这就是机会主义。

●斯密只看到人的利己心,市场机制可以巧妙地利用人们的利己心,把人们增加自己利益的行动引导到增加社会福利的方向上来。

他没有看到人们利己中损人的方面。

在损人利己的情况下,市场机制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就会受到限制。

幻灯片14

威廉姆森的人性内核模型

●外围:

交易环境

●外围:

对机会主义的约束

 

●内核:

机会主义倾向

 

●核心:

机会主义

●可信度

努德海文的人性内核模型

幻灯片15

●人的机会主义的二重性:

●一是与冒险、寻找机遇、创新联系,对立面是保持现状;

●二是把成本、费用转嫁给他人,损人利己。

幻灯片16

●斯密的不足

●斯密只看到了人的利己的一面,认为“看不见的手”会自动地调节资源的配置。

没看到损人的一面,在损人利己的情况下,“看不见的手”会失灵,导致交易费用的产生和市场的复杂性。

●结论:

新制度经济学具有超凡解释力的原因:

放宽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系列假设。

同时也基于这些假设而开展一系列的研究。

幻灯片17

二、制度及其作用

(一)制度的含义

1.何为制度?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他们的预期能够实现的基础上的,只有在确信他们的预期能够兑现的情况下才能够购买、销售、雇佣劳动、投资和进行创新等交易。

我们希望这些交易是可预见的,因为这减少了摩擦和不确定性。

幻灯片18

2.制度经济学家对制度的理解

●凡勃伦

●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今天的制度,也就是当前公认的某种生活方式。

也就是,制度无非是一种自然习俗,由于习惯化和被人广泛地接受,这种习俗已成为一种公理化和必不可少的东西。

制度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生存竞争和淘汰适应过程的结果。

幻灯片19

凡勃伦的主要观点

●A.关于有闲阶级

●他承认社会上存在这阶级利益的冲突,一个阶级努力于社会生产事业,另一个阶级则坐享优越的生活,并依赖资本的力量指挥生产。

有闲阶级积累财富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满足物质的、精神的、知识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在消费上的挥霍来炫耀自己的财富。

即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Consumption)财富被视为权力、威望、荣誉和成功的象征。

消费是为了出名。

由此又产生了凡勃伦效应和凡勃伦商品的概念。

幻灯片20

●凡勃伦商品:

不是以效用(主要指的是物质效应)而是以价格作为标准来购买的商品,价格高才会购买。

●凡勃伦商品是奢侈品,与吉芬商品对立。

●凡勃伦效应:

通过在消费上的挥霍来炫耀自己的财富而产生的效应。

于是会产生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的经济现象。

●郭美美炫富、中国人海外购买奢侈品

 

幻灯片21

●B.关于社会制度演变

●凡勃伦在其著作中把社会经济发展视为与生物进化相类似。

社会结构的演进是一种制度的自然选择过程。

社会进步是适者生存的思想习惯和个人被迫适应变化的环境的结果。

制度必须随着变化了的情况而变化,这些制度的不断发展是社会的发展。

在变化的过程中,文化总是落后的。

在旧的现有的制度中占有主流地位的有闲阶级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会阻止制度变革。

幻灯片22

●C.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

●资本主义社会是由从原始的生产技术制度和私有财产制度演进而来的“机器利用”和“企业经营”两个基本制度构成的,以人类改进工艺的本能和获取利益的本能为根源。

实际上是“企业经营”控制“机器利用”,社会分为两大阶级:

工程师、技术员、科学家和工人等物质生产者;老板、经理、商业推销员等;后者依靠所有权控制工业,目的在于获得丰厚利润,两大阶级存在矛盾。

幻灯片23

●康芒斯

●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为,集体行动的范围包括从无组织的习俗到有组织的运营机构,如家庭、公司、工会、银行和政府或国家。

一般而言,集体行动在无自制的习惯中比在有组织的团体中还要普遍一些,进一步讲,集体行动常常同所谓的“工作规则”密不可分,而工作规则告诉个人能够、应该、必须做什么。

而控制是通过所有权关系来施行的。

认为制度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单位是交易。

幻灯片24

康芒斯的主要观点

●代表作是《制度经济学》,从利益冲突而不是从利益和谐作为制度经济学的出发点。

利益冲突主要来自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集团之间的差异,集团内部是集体行动,集团外部是矛盾重重,集团和集团之间随着矛盾的发展,要求再一次集体行动的强制。

然而,除了冲突之外,还存在着和谐、有秩序的稳定关系。

各种社会现象都内在地包含着冲突、依赖、秩序等具有矛盾性质的各种因素。

它们不能一劳永逸地得到解决,而是持续地、永久地作为必须重新对付的问题反复出现。

幻灯片25

●诺思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幻灯片26

●舒尔茨

●将制度定义为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以及经济行为。

●舒尔茨认为,制度是为经济服务的,对制度进行了分类:

第一,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如货币、期货市场等;第二,用于影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如合约、分成制、合作社、公司、保险、公共社会安全计划等;第三,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之间联系的制度,如财产包括遗产法、资历和劳动者的其他权利等;第四,用于确立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的框架的制度,如告诉公路、飞机厂、学校和农业试验站等。

幻灯片27

●林毅夫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制度可以被理解为社会中个人遵循的一套行为规则。

●张宇燕

●是指那些人们自愿或被迫接受的、规范人类偏好及选择行为的各种规则和习惯。

规则包括法律、规章以及政府政策等,而习惯多指文化、风俗、禁忌、道德规范等。

 

幻灯片28

3.制度的定义

●制度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它可抑制着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和乖僻的个人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更可预见并由此促进着劳动分工和财富创造。

制度为一个共同体所共有,并总是依靠某种惩罚而得以贯彻。

幻灯片29

(二)制度的分类

——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

●1.正式规则(正式制度、外在制度、硬约束)

●由某些人或组织自觉和有意识地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规则(如宪法、企业法、知识产权保护法)以及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签订的正式契约(如合同、协议等)。

正式规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一般可移植。

幻灯片30

●一旦正式制度被统治者强加于社会之后,一个基本问题就产生了,即本应按公民利益行事的政治代理人往往会超越其权限,为自己的利益而使用规则和执行规则。

由于这个原因,政治过程本身就必须服从一定的规则。

正式制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是否与内在演变出来的制度互补。

例如,司法系统是否支持一个社会的道德、文化习俗、惯例和礼貌。

●正式规则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非正式规则是否相容和互补。

 

幻灯片31

●2.非正式规则(非正式制度、内在制度、软约束)

●是从人类经验中渐进演化出来的、不依赖人们主观意志的文化传统和行为习惯,如社会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

●非正式规则的改变是长期的过程,往往不可移植。

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健全与否,除了看它正式规则是否完善之外,还要看它的非正式规则与正式规则是否契合,是否能够和谐共处。

幻灯片32

●非正式制度的形成不出自任何人的设计,而是源于千百万人的互动。

如语言的形成,但设计出的世界语有极大的限制而无法推广。

●著名的“囚徒困境prisoners’dilemma)”,说明合作优于不合作,但利益主体不同会导致制度是促进合作还是阻止合作的不同。

如职业道德、互联网商业广告。

 

幻灯片33

●市场的运作也包含着非正式制度,如已经公告的价格不得更改,或一旦敲定一宗交易后就不得再作任何进一步的价格协商。

如果有人试图在交易后重开谈判,那么对他的惩罚就是完全不与他作交易。

●雇佣合同;

●一稿多投等。

幻灯片34

3.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

(1)正式制度可以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非正式制度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正式制度尤其是那些具有国际惯例性质的正式规则可以从一个国家移植到另一个国家,大大降低制度创造和变迁的成本。

而非正式制度的可移植性差。

(3)非正式制度只有与正式制度相容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

(4)非正式制度可以逐渐演化为正式制度。

如“公共地的悲剧”、“反腐”。

(5)如正式制度完全取代非正式制度,会出现问题,人们的自发动力萎靡不振,行政协调部门不堪重负,导致行政失灵(administrationfailure),如中国计划体制。

幻灯片35

总结:

制度的作用

1.规范或者约束不确定性世界里的人类行为,增进人类相互间的信用度,使之变得较可预期;

2.维持竞争及合作秩序,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3.鼓励创新和知识增进,提高经济效率;

4.扩展竞争及合作的范围和深度,促进分工,增加配置稀缺资源的选择办法,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幻灯片36

●二、两个层次的交易费用:

制度费用和制度既定条件下的交易费用

(一)制度费用或总量的交易费用

●也叫制度资本,是决定一种政治或经济体制结构的制度基础。

●诺思(1986)测算美国1970年交易费用占GDP的54.71%;张五常测算香港占80%(太高了吧?

●在一个国家总量交易费用占GDP的比例越高,这个国家就越发达,总量交易费用的上升意味着为交换发展的部门越来越多,而且职业化、专业化、规模化,从而使越来越多的潜在交易成为可能。

同时,意味着每笔交易费用的下降。

幻灯片37

●总量交易费用占GDP的比例增加,看似低效,即维持制度运行的费用上升,但使分工和交易更加深化,使社会总的交易量增加,商品或劳务总量的增加速度高于交易费用增加的速度,社会净财富增加。

 

●单位成本

●交易费用(TC)

●生产费用(PC)

●0

●A

●专业化程度

幻灯片38

(二)既定制度下的每笔交易的交易费用或交换成本

●交换成本:

是一种机会成本

●C=f(G,T,W,……N)

●两种方式:

测量交换成本;测量个人交换他们对于经济资产的所有权和确立他们的排他性权利的费用

 

幻灯片39

二、产权的属性

(一)排他性

●排他性即排除对财产竞争的权利,赋予产权主体的独立权、垄断权,在一般情况下,产权主体只能是一个。

●排他是有成本的,只有在排他的成本低于排他的收益时,才有排他的存在。

●资源的稀缺性是排他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排他不仅意味着产权收益的排他,也意味着风险、责任的排他,享有产权的排他性自然也要承担排他的成本、责任。

幻灯片40

(二)可分割性或可分离性

产权的可分割性是产权可转让性的前提条件。

产权的可分割性,不仅使产权在量上是可以度量的(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如股票价格),而且可使人们在拥有和行使这些可分割的权利时实行专业化分工,获取由分工带来的增量收益。

往往只有在产权能被分割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利用大规模集中的财产,如股份制。

幻灯片41

●产权的可分割性还表明产权是可分解的,它既可以是占有权、处分权、收益权之间的分解,也可以是每一种权利的更为具体的分解。

这就使同一资源能够满足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的不同需要,从而增加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效率。

幻灯片42

●(三)可交易性(可转让性)

●买卖行为实质是商品的所有权与货币的所有权的交换。

即交易行为本身就是产权的交易,这是广义的理解。

●狭义的理解是特指的,如企业的买卖(兼并),股票的买卖,房地产的买卖,生产要素的买卖等。

●产权中的任何一项权利都是可交易的,不可交易的产权不是真正的产权,这包括产权的买卖、产权的转让等。

●产权的可交易性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条件。

幻灯片43

●(四)永久性(或安全性)

●产权得到保护和延续

●延伸:

产权是信誉的基础

●信誉是人们为了获得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利益。

信誉是一双隐形眼.

●没有完善的产权制度的经济一定是一个不讲信誉的经济

●缺乏信誉机制使交易成本提高

●信誉的丧失可能造成消费者对市场的不信任,从而导致市场的萎缩。

 

幻灯片44

●第一节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

●一、制度变迁的含义

●制度变迁的含义,就是指从一种制度安排,经过人们的修正、完善、更改、替代、转换、废除、创立、创新等各种方法而变为另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制度变迁也就是制度变革、制度变化、制度更新。

幻灯片45

进一步理解:

1.制度变迁是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实际制度需求的约束条件是制度的边际替代成本(机会成本);

2.制度变迁也可以被理解为对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的产生过程,由于边际收益递减,生产的最优规模的约束条件是边际转换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同样,在这个过程中,实际制度供给的约束条件是制度的边际转换成本(制度的边际转换成本等于制度的边际收益);

3.制度变迁还可以理解为制度的交易过程。

经济活动既包括人与物之间的替代和转换活动,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活动,实际的制度交易的约束条件是制度的边际交易成本(经济主体在动态的制度变迁中从事对制度这种物品的交易时所付出的成本,企业的边际管理成本等于市场的边际交易成本)。

 

●45

幻灯片46

●第三节制度变迁的方式

●所谓制度变迁方式,是指制度创新主体为实现一定目标所采取的制度变迁形式、方向、突破口、速度、时间路径等的总和。

●1.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

这种划分依赖于变迁是由一个(群)人的自发引起还是由政府法令强制推行。

幻灯片47

(1)诱致性制度变迁

●指的是制度的创新是由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得机会时,所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变迁。

其特点可概括为:

①盈利性。

即只有当制度变迁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有关创新群体才会推进制度变迁;②自发性。

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一种自下而上、从局部到整体的制度变迁过程。

因而制度的转换、替代、扩散都需要时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幻灯片48

(2)强制性变迁

●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

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国家的基本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并保护产权以换取税收。

国家之所以采取强制方式变革制度,一是因为它是垄断者,它通过权力垄断与其他资源的垄断,可以比竞争性组织以低得多的费用提供制度性服务;二是国家在制度供给的“生产”上,具有规模经济优势。

●为什么需要国家(或政府)推进强制性变迁呢?

这是因为:

第一,制度供给是国家的基本功能之一。

统治者需要维持一套规则来减少统治国家的交易费用。

第二,制度安排是一种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一般是由国家“生产”的。

因为国家生产公共物品比私人生产公共物品更有效。

幻灯片49

●三、路径依赖(历史在起作用)

●1.路径依赖的经济学含义

●对于经济学而言,路径依赖是指“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历史是最重要的”,我们今天的各种选择实际上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

从最简单的意义上看,路径依赖就意味着“无效率”。

一旦我们选择了某种路径,就意味着我们将会被长久地锁定在这一路径上,即使除此之外,还存在其他更加有效的路径,因为存在转换成本,我们只好锁定在这种已经被历史上的“小概率事件”或者是“无关紧要的事件”所引导的路径上。

幻灯片50

(1)技术演进中的轨迹依赖。

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报酬递增的性质,由于某种原因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通常可以凭借先占的优势地位利用规模.

幻灯片51

(2)制度变迁的轨迹与轨迹依赖.

●在制度变迁中,同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

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道路,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

幻灯片52

●诺思的国家理论

●国家为获取收入,以一组服务——保护和公正做交换

●将选民分为不同利益集团,并为不同利益集团设计产权

●由于存在提供同样服务的潜在竞争对手,国家受制于选民的机会成本。

●国家悖论:

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

●“诺斯悖论”,一方面国家权力构成有效产权安排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国家就没有产权;另一方面,国家权利介入产权安排和产权交易又是对个人财产安全的限制和侵害,就会造成所有权的残缺导致无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的衰落。

幻灯片53

●契约是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他人或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法国民法典)

●合意是指双方当事人意见一致的状态。

●契约的签订必须依据双方的意志一致同意而成立,缔约双方必须同时受到契约的约束。

●契约自由

(1)缔约自由,即是否与其他人订立契约,由当事人自主决定。

法律保护当事人在不受任何人妨碍和干涉的情况下决定是否缔约,并且法律保护缔约内容和缔约方式。

(2)契约是正义的。

包括机会均等、签约内容的公正合理性。

契约是指两人或多人之间为在相互间设定合法义务而达成的具有法律强制力的协议(牛津法律大词典)

幻灯片54

●Contract(合同、契约、协约)

●2.经济学意义上的契约

●契约是指几个人(至少两人)之间达成的某种协议,意在做什么。

●契约是一种产权界定方式,它是市场交易的前提。

●(契约:

交易的侍女)

幻灯片55

5.契约的内容

●张五常

●契约包括两大内容:

收入条款和使用条款

●现实中的契约是否都有使用条款,要看交易的特点:

●一般来说,一次买断的交易,只有收入条款,但不买断的契约(如租约或雇佣合约),除收入条款外还有使用条款。

 

幻灯片56

●威廉姆森

●契约包括价格和安全措施。

●什么时候需要安全措施,则要考虑交易的技术特点。

即看交易中是否有专用性资产的投入。

 

幻灯片57

一、新古典契约模型

1.瓦尔拉斯的卖者喊价模型

西方经济学创作出“思想试验”的故事,说:

有一位“瓦尔拉斯拍卖人”,喊出商品的价格;众多“买者”和“卖者”,各自向他报出买量或卖量;他看买的多、卖的少,就提高价格再喊,于是买量减少、卖量增加,人们再向他报出新的买量或卖量;要是卖的多、买的少,他就降价再喊,于是卖量减少、买量增加,人们又向他报出新的买量或卖量;经过几轮,在某个价位上,买量和卖量相等,达到了均衡。

市场上每种商品都达到供需量均衡,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