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遗传和变异综合测试题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871328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3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四遗传和变异综合测试题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专题四遗传和变异综合测试题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专题四遗传和变异综合测试题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专题四遗传和变异综合测试题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专题四遗传和变异综合测试题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四遗传和变异综合测试题DOC.docx

《专题四遗传和变异综合测试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四遗传和变异综合测试题DOC.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四遗传和变异综合测试题DOC.docx

专题四遗传和变异综合测试题DOC

专题四综合测试题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2×25=50分)

1.(2013·全国大纲,5)下列实践活动包含基因工程技术的是(  )

A.水稻F1花药经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基因型纯合新品种

B.抗虫小麦与矮杆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抗虫矮秆小麦

C.将含抗病基因的重组DNA导入玉米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抗病植株

D.用射线照射大豆使其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获得种子性状发生变异的大豆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遗传、变异等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A项属于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不包含基因工程技术;B项属于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不包含基因工程技术;C项中将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属于基因工程,原理是基因重组,包含基因工程技术;D项属于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不包含基因工程技术。

2.(2013·天津,5)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黄色为显性性状,黑色为隐性性状

B.F1与黄色亲本杂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

C.F1和F2中灰色大鼠均为杂合体

D.F2黑色大鼠与米色大鼠杂交,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为1/4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两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自由组合规律的有关知识。

由F2中出现性状分离比灰:

黄:

黑:

米=9:

3:

3:

1可见,该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

黑色、黄色由单显性基因控制的,灰色由双显性基因控制,米色由双隐性基因控制。

设控制该性状的两对基因分别为Aa、Bb,则黄色亲本为aaBB(或AAbb),黑色亲本为AAbb(或aaBB),F1灰色均为双杂合个体(AaBb),F1与纯合黄色亲本杂交(AaBb×aaBB),后代表现型为2×1=2种;F2中灰色大鼠基因型为A__B__,F2灰色大鼠中有AABB组合类型外还有AABb、AaBb、AaBB三种基因型,并不都是杂合子;F2中,黑色大鼠的基因型为1/3aaBB或2/3aaBb,米色大鼠基因型为aabb,则其杂交后代中米色大鼠的概率是1/3。

3.下列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类比推理法,测交实验是对推理结果的验证

B.基因型为AaBb的黄色圆粒豌豆,其自交后代中,圆粒基因的频率应是50%

C.基因型为Aa的植株,有的细胞中含有两个A基因,一定是染色体发生了变异

D.秋水仙素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用秋水仙素处理大肠杆菌可使其遗传物质加倍

[答案] B

[解析] A项错误,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的方法是假说—演绎法,测交实验是对演绎结果的验证;B项正确,自交不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项错误,正常情况下,细胞分裂时,由于DNA的复制,细胞中可出现两个A基因;D项错误,大肠杆菌不进行有丝分裂,无纺锤体形成。

4.某班同学对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绘制并分析了其中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Ⅱ-5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C.Ⅱ-5与Ⅱ-6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

D.Ⅲ-9与正常女性结婚,建议生女孩

[答案] B

[解析] 考查对遗传系谱图的分析。

从Ⅱ-5与Ⅱ-6正常而子代Ⅱ-11患病可知该病是隐性遗传病,Ⅱ-5一定是携带者。

5.小芳女士很幸运地怀上了异卵双胞胎,但是,医生却告知他们夫妇均属半乳糖血症(人类的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的基因携带者。

请你帮助推测,小芳孕育的两个孩子是一男一女概率和至少有一个小孩患有半乳糖血症的概率是(  )

A.1/2和7/16       B.1/2和7/32

C.1/4和9/16D.1/4和7/16

[答案] A

[解析] 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可知,生男生女的概率为1/2,所以两个均为女孩的概率或均为男孩的概率都是1/4,则一男一女的概率为1-1/4-1/4=1/2;由于该夫妇均为半乳糖血症基因携带者,所以两个小孩都不患有半乳糖血症的概率为3/4×3/4=9/16,则至少有一个小孩患有半乳糖血症的概率是1-9/16=7/16。

6.在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DNA酶处理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并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R型细菌生长。

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

A.证明R型细菌的生长并不需要S型活细菌的DNA

B.用以补充R型细菌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C.直接证明S型细菌DNA不是促进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因素

D.与“以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

[答案] D

[解析] 本实验环节设置的必要性在于证明使细菌发生转化的原因是DNA,而不是DNA的碎片或者化学组成单位,增加了实验结论的说服力和准确性。

7.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

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雄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

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鉴别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还是在常染色体上,在F1中选择杂交的个体最好是(  )

A.野生型(雄)×突变型(雌)

B.野生型(雌)×突变型(雄)

C.野生型(雌)×野生型(雄)

D.突变型(雌)×突变型(雄)

[答案] B

[解析] 据题意,因雌鼠中基因都成对存在,一个基因突变性状就发生改变,故发生的是显性突变a→A。

假设基因在X染色体上,分别考虑A、B、C、D项后代雌雄个体的表现,以B项为例,XaXa×AAY→XAXa(雌性都是突变型)、XaY(雄性都是野生型);如果后代的表现型雌雄个体无差异,则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故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可作出判断。

8.图中所示的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苯丙酮尿症(PKU)的系谱图,设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是显性、a是隐性,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8的基因型为Aa

B.PKU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C.8与9结婚,生了两个正常孩子,第3个孩子是PKU的概率为1/6

D.该地区PKU发病率为1/10000,10号男子与当地一正常女子结婚,生出病孩的几率为1/202

[答案] A

[解析] 由图可知,PKU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4号均为Aa,8号有1/3可能为AA,2/3可能为Aa,8、9号婚配,第3个孩子患病几率与前2个孩子患病与否无关,9号基因型Aa,则第3个孩子患病的几率为

×

a的基因频率为

,A为

,则与10号婚配的表现型正常的女子,其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

,则后代患病几率为

×

9.长翅红眼雄蝇与长翅白眼雌蝇交配,产下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残翅白眼果蝇。

已知翅长、眼色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在没有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与亲代雌蝇参与受精的卵细胞一同产生的极体,其染色体组成及基因分布可能出现的是下图中的(A-长翅,a-残翅,B-红眼,b-白眼)(  )

A.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长翅红眼雄果蝇(A—XBY)和长翅白眼雌果蝇(A—XbXb)产下的残翅白眼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其异常X染色体来自于它的母亲。

若其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产生AXb的极体和aXb的次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Xb染色体的着丝点断裂后由染色单体形成的染色体没有分到两个子细胞中,所以产生aXbXb的卵细胞和a基因型的极体,对应图③。

若其母亲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则能产生aXbXb的卵细胞和aXbXb、A基因型的极体,对应①、④,所以选D。

10.帕陶综合征患者的13号染色体为三体。

表型特征中有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缺陷,前额小呈斜坡样,头皮后顶部常有缺损,严重智力低下,多指等。

关于此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病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B.帕陶综合征没有致病基因,但该病属于遗传病

C.该病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基因重组

D.该病染色体变异形式和猫叫综合征一致

[答案] B

[解析] A项中,该病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B项中,该病是多了一条13号染色体,没有致病基因但属于遗传病。

C项中,该病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不是因为基因重组形成的。

D项中,该病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变异形式不同。

11.已知21四体的胚胎不能成活。

现有一对夫妇均为21三体综合征患者,假设他们在产生配子时,第21号的三条染色体一条移向细胞的一极,两条移向另一极,则他们生出患病女孩的概率是(  )

A.1/2B.1/3

C.2/3D.1/4

[答案] B

[解析] 卵细胞正常与非正常的概率各占1/2,精子中正常与非正常的概率各占1/2,所以受精作用方式有4种,1种方式是正常的,1种方式是胚胎致死的,2种方式是患病的,所以生出患病女孩的概率是(2/3)×(1/2)=1/3。

12.如图表示以某种作物中的①和②两个品种分别培育出④⑤⑥三个新品种的过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由①×②到③,再到⑤过程中,只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B.由③到⑥过程中,发生了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

C.由③到⑥与由④到⑤过程中,都会用到秋水仙素,但作用不同

D.用③培育出④过程常用方法Ⅲ是花药离体培养

[答案] D

[解析] A项中所依据原理是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故A错误。

B项中染色体加倍形成多倍体,没有发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故B错误。

C项中秋水仙素作用都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故C错误。

D项中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故D正确。

13.已知a、b、c、d是某细菌DNA片段上的4个基因,下图中W表示野生型,①、②、③分别表示三种缺失不同基因的突变体,虚线表示所缺失的基因。

若分别检测野生型和各种突变体中某种酶的活性,发现仅在野生型和突变体①中该酶有活性,则编码该酶的基因是(  )

A.基因aB.基因b

C.基因cD.基因d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由图示可知:

W表示野生型,①为缺失d基因的突变体,②为缺失b、c、d基因的突变体、③为缺失a、b基因的突变体。

若仅在野生型和突变体①中发现该酶有活性,则证明编码该酶的基因是基因b。

14.下列各育种过程中,存在科学性错误的是(  )

A.小麦育种,F1自交,选择F2中矮秆抗锈类型,不断自交,不断选择

B.亲本杂交,取F1花粉,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选择所需类型

C.酶解法去除细胞壁,物理法或化学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植物组织培养

D.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导入受体细胞,需用鉴别培养基鉴定,用病原体感染

[答案] D

[解析] 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的检测是通过标记基因是否表达实现的,目的基因的表达则可通过生物体是否具有相关性状确定,若为抗性基因,则可用病原体感染的方法确定。

15.下列不属于生殖隔离实例的是(  )

A.雄萤火虫给雌虫发出各自特有的闪光求偶信号,雌虫对异种雄虫发出的信号无反应

B.牛蛙的卵细胞和豹蛙的精子能融合成受精卵,发育一段时间后死亡

C.玉米的花柱很长,有些植物的花粉在玉米柱头上能萌发,但不能到达子房

D.特纳氏综合征患者缺少一条X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没有生育能力

[答案] D

[解析] 生殖隔离是两种生物在自然条件下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A、B、C中的无反应、死亡、不能到达子房均符合生殖隔离的本质。

D项中的患者不能生育是由于染色体遗传病造成的,与生殖隔离无关。

16.以下是关于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染色体上某个基因的增添或缺失不属于染色体变异

B.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

C.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D.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 C

[解析] 染色体上某个基因的增添或缺失会引起染色体结构的改变(这种改变显微镜下可见),因此属于染色体变异,因此A错;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属于基因突变(这种改变显微镜下不可见),不属于染色体变异,因此B错;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不会引起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但可能会引起基因组成的改变,属于基因重组,因此C正确;非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不相同,之间进行交叉互换会引起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因此属于染色体变异,不属于基因重组,因此D错。

17.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和二倍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叫二倍体

C.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单倍体不一定含一个染色体组

D.人工诱导多倍体唯一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答案] D

[解析] 一个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所以不含同源染色体。

如果是马铃薯(四倍体)配子形成的单倍体就有两个染色体组。

人工诱导多倍体还可以使用低温诱导的方法进行。

18.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知,甲、乙两种动物存在捕食关系,若捕食者仅有一种食物来源,则被捕食者灭绝,捕食者也会因缺少食物而灭绝;若捕食者有多种食物来源,则其中一种被捕食者灭绝不会导致捕食者灭绝;若捕食者灭绝,则被捕食食在一段时间内数量会增加,达到一定数量后会减少,最终在一定数量上维持平衡。

在长期进化中,二者相互选择,可使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共同进化。

两种群的基因突变是由环境影响产生的,两种群之间互不影响。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种群数量保持稳定不能说明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

19.有种名为“抗甲氧苯青霉素金黄葡萄球菌”的病菌,青霉素等多种常用抗菌素都无法消灭它。

这种菌最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发现,如今已发生变异,威力更加强大。

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该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  )

A.使用抗菌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性增强方向变异

B.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性弱的

C.抗菌素的使用导致抗药性强的基因出现频率增大,产生了新的物种

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

[答案] D

[解析] A项中病菌定向变异错误,应为多方向变异。

B项中生存下来的应是抗药性强的。

C项根据没有解释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

D项利用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进化观点来解释。

20.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B.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C.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D.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生物在不断进化

[答案] A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是指在一种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与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和为1。

适宜环境的个体得到保留,它可是是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也可能是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所以无法判断是A还是a的基因频率高,由于男性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而基因频率是相同的,所以A选项正确,B、C、D选项不题意。

21.小鼠种群经X、Y、Z环节后,产生了新的物种,下列关于新物种形成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经过X、Y、Z过程后,小鼠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B.X表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Y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D.Z表示生殖隔离,阻断了种群间基因的交流,导致新种产生

[答案] B

[解析] 图中X、Y、Z分别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经过X、Y、Z过程后产生了新的物种,说明小鼠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22.转基因作物(GMC)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对农作物进行精确的改造而产生的,转基因作物一方面在产量、抗逆性及品质等方面有显著改进,极大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转基因作物可能对人类健康存在着危害。

就以上材料你认为下列说法欠妥的是(  )

A.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基本原理是基因重组,转基因作物是转基因技术的一种产物

B.如果转基因作物产生了对人类健康及环境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反思转基因技术

C.科学家必须在现有知识与技术的基础上尽量考虑转基因作物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D.国家必须对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进行严格管理与有效控制

[答案] B

[解析] 转基因技术的实质是基因重组,转基因生物的成功培育是转基因技术的丰硕成果。

转基因技术具有双刃剑效应,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在使用不当时给人类带来灾难,面对转基因技术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应理性看待分析,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防范,严格管理,有效控制,趋利避害,不能因噎废食。

B项说法走向一个极端,是不妥当的。

23.(2013·北京,4)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

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

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

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了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由于长舌蝠具有长舌才能取食长筒花的花蜜,二者相互适应,共同进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也使长舌蝠避开了和其他蝙蝠的竞争,A、C、D正确;长舌蝠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因而不能确定长筒花是否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B不正确。

24.(2013·天津,4)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

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

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

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以图表的形式考查基因表达、基因频率的计算以及变异与进化的关系。

某通道蛋白的一个亮氨酸被替换为苯丙氨酸是碱基替换的结果,不是碱基对缺失;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2%+20%×1/2=12.2%;在三个地区中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20%,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8.5%,该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敏感性基因频率和抗性基因频率的存在与高低,均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5.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有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新物种形成

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新物种形成

[答案] B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不定向变异。

二、非选择题(50分)

26.(10分)RNA干扰机制如下:

双链RNA一旦进入细胞内就会被一个称为Dicer的特定的酶切割成21~23个核苷酸长的小分子干涉RNA(SiRNA)。

Dicer酶能特异识别双链RNA,以ATP依赖方式切割由外源导入或者由转基因、病毒感染等各种方式引入的双链RNA,切割产生的SiRNA片段与一系列酶结合组成诱导沉默复合体(RISC)。

激活的RISC通过碱基配对结合到与SiRNA同源的mRNA上,并切割该mRNA,造成蛋白质无法合成(如图所示)。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双链RNA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RNA干扰机理,RISC能使相关基因“沉默”,其实质是遗传信息传递中________过程受阻。

(3)通过Dicer切割形成的SiRNA,要使基因“沉默”,条件是SiRNA上有与mRNA互补配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科学家将能引起RNA干扰的双链RNA的两条单链分别注入细胞,结果却没有引起RNA干扰现象,请据图分析最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RNA干扰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如用于乙型肝炎的治疗时,可以先分析乙肝病毒基因中的________,据此通过人工合成________,注入被乙肝病毒感染的细胞,就可以抑制乙肝病毒的繁殖。

[答案] 

(1)核糖核苷酸 

(2)翻译

(3)碱基(或核苷酸)序列

(4)Dicer酶只能识别双链RNA,不能识别单链RNA

(5)碱基序列 双链RNA

[解析] 

(1)组成双链RNA的基本单位是4种核糖核苷酸。

(2)RNA干扰机理不是干扰基因的转录而是阻断翻译过程,因此RNA干扰又称为转录后基因沉默。

(3)由图示可知,激活的RISC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到与SiRNA同源的mRNA上,即SiRNA上有与mRNA互补配对的碱基(或核糖核苷酸)序列。

(4)题目信息说明单链RNA不会引起RNA干扰现象,可能是Dicer酶只能识别双链RNA,不能识别单链RNA。

(5)要应用RNA干扰技术抑制乙肝病毒的繁殖,则必须设法获得双链RNA。

27.(10分)猫是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生物,当猫细胞中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X染色体时,只有1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表达,其余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失活成为巴氏小体,如图所示。

请回答:

(1)利用显微镜观察巴氏小体可用________染色。

巴氏小体能用来区分正常猫的性别,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性染色体组成为XXX的雌猫体细胞的细胞核中应有________个巴氏小体。

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上的基因由于________过程受阻而不能表达。

(3)控制猫毛皮颜色的基因A(橙色)、a(黑色)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型为XAY的猫毛皮颜色是________。

现观察到一只橙黑相间的雄猫体细胞核中有一个巴氏小体,则该雄猫的基因型为________;若该雄猫的亲本基因型为XaXa和XAY,则产生该猫是由于其________(填“父方”或“母方”)形成了异常的生殖细胞,导致出现这种异常生殖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碱性染料(改良苯酚品红染液、龙胆紫染液、醋酸洋红染液)

正常雄猫体细胞中没有巴氏小体,正常雌猫体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