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语言艺术.docx
《三国演义语言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语言艺术.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国演义语言艺术
分类号I207.4单位代码11395
密级学号1001210213
学生毕业论文
题目
文白相间、雅俗共赏
——《三国演义》语言艺术
作者
刘丹丹
院(系)
文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贾永雄
答辩日期
2014年5月20日
榆林学院
毕业论文诚信责任书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毕业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毕业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愿意承担一切相关的法律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摘要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它的语言颇具特色。
本文认为《三国演义》语言艺术的总特点即运用文白相间的艺术手法,构成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进而从诗词、修辞技巧、引用语料、文言句式和文言词语这几个方面入手来论述《三国演义》语言的的准确性、文雅性;从叙事性语言、对话性语言、套语和俗语、导语的运用三方面来分析其语言的浅显性和易懂性。
并论析《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特点和雅俗共赏效果的成因。
文言词汇为主体的原因主要和故事发生的时间,雅的主要原因主要和创作方式以及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身份有关。
白俗方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受成书年代、故事题材加工的影响和文以致用、表现人物个性的需要。
关键词:
三国演义;文雅;白俗;语言艺术
The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
ABSTRACT
"The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istheancientChinesehistoricalnovelsforthemountains,itslanguagecharacteristic.Thispaperbelievesthat“the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characteristicsoflanguageartaretheuseofpaperandwhiteart,theartisticeffectofasuitandthecommonpeople.Thenfromthepoetry,rhetoric,referencedata,classicalChineseandclassicalChinesesentencepatternsthisseveralaspectstodiscuss"the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languageaccuracy,gentlenature.Toanalyzethelanguagefromthethreeaspectsofnarrativelanguage,language,languageandcolloquialdialogue,blurbsusedshallowdominanceandunderstandability.Analysisonthecausesandthe"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thecharacteristicsandeffectofwhitesuitandthecommonpeople.ThereasonofclassicalChinesevocabularyasmainbodyandstorytime,maincharactersandthemainreasonsandcreativemethodsandnovelidentity.Themainreasonofwhitefolkappearedisaffectedbythetimeofthebook,thestorythemeandtheeffectofprocessingrequiredforperformance,thepersonalityofthecharacter.
Keywords:
the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elegant;vulgar;languageart
一、序言
海德格尔《诗•语言•思》中有这样一句话: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①语言对于文学的创造是非常重要的,任何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语言的媒介。
高尔基也说过一句话: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②一部文学作品的成功与否,艺术语言的水平与它有直接的关系。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的语言艺术同样也达到了很高艺术水准,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可是在《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研究上,一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人们在研究中往往更多关注它的人物刻画(如分析关羽人物形象的研究)、结构安排(对《三国演义》宏伟概括的研究特多(其中较典型的有<清>玉泉岗《读三国志法》、情节组织等,而对于《三国演义》的语言艺术,重视程度则远远不够,专门对《三国演义》语言艺术进行研究的,则少之又少。
袁行濡《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中是这样评价的: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小说,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守战兴废、朝代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完成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③一般而言《三国演义》的总体是由通俗语言构成的。
明人蒋大器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这样道“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议也”几句,是对三国演义的语言艺术的准确概括,《三国演义》的语言不同于唐代传奇,它没有唐传奇语言的奇幻;也不同于宋元话本,后者更接近世俗平民;也不同于后来的《水浒传》、《西游记》,后者传奇性更强一些,《三国演义》中遵循七实三虚原则,而《水浒传》、《西游记》中的内容大多是虚构的,语言也趋近于白话文;更不同与再后来的《金瓶梅》、《红楼梦》,它的语言所呈现的不是《红楼梦》的大雅。
其实,《三国演义》的语言既不是由典型的文言构成也不是由浅近文言构成,也不是典型的古白话语言。
从语言学角度看,它不是一种纯质的语言,它是将多种语言成分混合而成的,包括古白话、文言和浅近文言等多种成份,是混合历代语言成份的综合的文字载体。
它是在浅近文言的基础上运用套语、俗语、导语等,把文言的“深雅”和白话的“浅俗”有机地融为一体。
所以,三国演义的艺术总特点即运用文白相间的艺术手法,构成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文白相间”即运用文言文和白话文两种语言构成的文体,既有文言文又有白话文。
它的优点是,语言简洁,不至于太深奥,充满了优雅的气氛,既不像白话文那样过于通俗平淡,又不像文言文那样苦涩难懂,取二者的长处使文章的语言达到精妙的艺术效果,《三国演义》就采用文白相间的艺术手法。
雅俗共赏,谓兼具优美、通俗之品格,能让有不同文化水平的人都欣赏。
所以《三国演义》就是一部雅俗共赏的文学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它所影响的范围极为广阔,上至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下至平民百姓,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把两个词重组一下,文雅、白俗。
《三国演义》中的文雅和白俗在文中各有体现。
二、《三国演义》文雅、白俗语言艺术的体现
(一)文雅
在《三国演义》中主要体现在诗词、修辞技巧、引用语料、文言句式和文言词语这几个方面。
1.诗词
《三国演义》以雄浑的历史画巻,活脱的人物性格、博大的社会意蕴,赢得了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而在当代的读者中,却很少有人对《三国演义》的诗词问津,这不禁引起人们深思。
《红梦楼》诗词中一首《枉凝眉》被谱写成美妙动人的主题歌后,几乎老少皆爱,人人呤唱。
《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唱响大江南北,流行海内外。
诗词在《三国演义》几个重要的版本数量都很多,其中嘉靖本有344首,李卓吾评本有409首。
诗词的作用是极大的,它像章回小说中的“文眼”一样,涵盖了近百个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军事理论思想等,提高了通俗小说的格调。
《三国演义》中的诗词还有强烈的叙事功能,有的诗词在文中充当情节,有的则是叙述者的议论或者情节推动情节情节的发展。
如曹植的《七步诗》主要是表达曹丕对曹植的刁难,曹植悲伤心情。
七步诗(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兄迫弟曹植赋诗侄陷叔刘封乐法)再如第四十回中“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孔明作的《铜雀台赋》作为情节来推动这个故事。
整个《铜雀台赋》,既有赋的特性,在此又融入情节,显得高雅而又殷实;再如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中曹操的《短歌行》一文;再如第九十一回“祭沪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中的《出师表》一通肺腑之言,将通俗文学用语写的高雅而富有情调。
这样的例子在原文数不胜数,如文章第一篇开始就有:
词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④
这首词是明朝“一代词家”杨慎(1488-1559)的晚年之作,这部通俗历史的读物,依据历史发展的时代分为十段,再来数收诗,然后以浅近文言讲述历史大事及王朝更迭,唱文均用十字句,之后再系以诗或典。
这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上片写古往今来多少英雄,已如大浪淘沙,是非成败都伴随着时间的长河而流去。
只有青山仍在,夕阳又红。
表现作者对英雄事业,是非成败,转头皆空尽付东流的感慨,叹息时光如梭。
下片将笔宕开,写渔樵逸情,浊酒闲谈的情趣。
这首开篇诗几乎得到每个读者的赞同欣赏,因为它把我们带入“三国”。
另外,《三国演义》有时候会出现强用诗词让小说“文雅”的现象,把一些未来的故事强加进去。
如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中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宵。
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⑤
这一首诗大概是受晚唐诗人杜牧的影响,对历史现象作逆向推理而后有感而发。
遗憾的是这首诗把丰富的历史生活和现实感受变成单一的推理,缺乏理趣。
因为司马懿根本就没有禅魏,况且其子禅魏也是在30年以后了,何谈什么“山河属晋朝”?
把未来的历史生活硬拉到这里议论,没有一点新意,仅为了应付门外看热闹的人,咋一看七言诗也,即文又雅。
2.修辞技巧
《三国演义》语言艺术研究人刘永良用曾引用陆机《文赋》里的两句话“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⑥二句来评价《三国演义》的语言,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语言上,作者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技巧,取得了杰出成就,小说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夸张、用典、比喻、排比、类比等多种辞格,我们以夸张、用典为例来分析它语言的精妙性以及文雅性。
(1)夸张
夸张这一修辞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不乏新例,但是夸张要怎么用才能不违背事实,合情合理,并且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⑦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可以凭想象来感觉一下“山寺”与“天上人”之间的距离是多么近,有一百尺高的楼,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
这个例子也是夸张手法的运用。
但是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这种夸张不能很容易把作者带入情境,虽然读懂了可是依然感觉在“圈外”,而且所用语言也是平常的通俗说法,没有高雅的格调在里边。
但是夸张在《三国演义》里绝不是空无其境,夸张是《三国演义》最常用的修辞手法,这样与小说的题材有密切关系,因为这是一部关于历史题材的小说,会涉及一些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人物多为英雄豪杰或文人策士,于是小说自然喜欢运用夸张的手法以增其气势,加强语言的凝聚力与优美性。
不论是描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在运用夸张后都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如《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刘皇叔跃马过檀溪”描写“马跃檀溪”。
故事本来就发展到万分危急的时刻,极富传奇色彩,何况此处又经过作者的大胆的夸张,尤其写刘备所骑的“的卢马”在万分危急之时忽然“一跃三丈,飞上西岸”和刘备突然“如从云雾中起”,使夸张这一艺术效果更为突出,使整个文章更富于扣人心弦的艺术力量。
《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些习惯用语,如“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唾手可得”“”以吾视之,如土鸡瓦犬耳”等,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夸张色彩,显示了高度的语言技巧,表现出了人物的自信心和英雄气概。
(2)典故的运用
所谓典故,是诗文等作品中引用古代故事和有历来出处的词语。
典故一般分为“语典”、“事典”两种类型。
所谓“事典”是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神话传说故事、历史故事、宗教故事等。
所谓“引用”也不是直称其事,而是使用一个能够体现故事内容或故事一方面意义的词语或短语。
所谓“语典”是指诗文中引用的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⑧适当的运用典故能够使作品的思想内容更深刻,语言表达更含蓄,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美感,使文章达到雅致的效果。
《三国演义》中运用典故的地方很多,如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乱纳甄氏郭嘉遗计定辽东”中的刘表写给袁尚的书信:
“青州天性峭急,迷于曲直。
君当先除曹操,以率先公之恨。
事定之后,乃计曲直,不亦善乎?
若迷而不返,则是韩卢、东郭自困于前,而遗田父之获也。
”其中“若迷而不返,则是韩卢、东郭自困于前,而遗田父之获也”⑨就是运用古代的语言故事。
韩卢是一条最好的猎狗,东郭逡是一只善跑的狡兔。
韩卢追赶东郭後,绕山两周并且翻了五次山结果狗和兔都累了,最后累死在路上,过路的农民发现了,不费丝毫的力气便获得这两只动物。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三》。
再如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中的“舌战群儒”,孔明在东吴谋臣辩时,便运用了管仲、乐毅、张怡、苏秦、刘邦、项羽、韩信、姜尚、陈平、邓禹、杨雄等人的典故,涉及了很大一部分历史事件。
这样一来不仅使小说语言更加古雅浑厚,而且还增强了人物论辩的说服力,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在全书中可谓“大雅”之风。
还有许多典故,如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中的“青梅煮酒论英雄”中当曹操问刘备“大丈夫亦畏雷乎?
”玄德答道:
“圣人迅雷风烈必变”一语便是典故,出自《论语•乡党》等等,这些典故的运用,加强了《三国演义》的文言色彩,多了几分文雅,使小说与下里巴人的俗文化的界线较明显。
3.引用语料(诗歌除外)
诗歌的文雅和其他引用语料不同,所以诗歌在上面单独谈论。
引用语料特别是史料是历史小说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再现历史显得十分重要。
这些史料的引用不仅丰富了《三国演义》的情节,同时也对小说的语言艺术有一定的提升,增加了小说的文言色彩与深度。
这些史料主要有公文类、书信类等。
公文类包括诏令、疏表、奏章、檄文、榜文、告示等样式;此外,加上诸葛亮吊周瑜、祭沪水与刘备称帝告天神的祭文,以及诸葛亮造木牛流马之法与刘备宗族世谱等全书中有近40篇,这些材料大多言之有据,在《三国演义》资料汇编中都可以找到。
由于文体的要求,形式上大都采用文言文。
如《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中的“隆中对”:
诸葛亮的一大段话,涉及到很多内容,约有三百多字,篇幅很长。
对此,马振方先生指出: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写诸葛亮隆中对策,纵论天下大势、经国大计,讲少了不行,必须江水滔滔,一泄而下,才能充分显示出说话人的雄才大略,不同凡响。
罗贯中将《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的隆中对策一大段话一字不减地移入小说人物之口,正是出于这种需要,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⑩所论极是,这样有益于高超的语言技巧的形成。
4.文言句式、文言词语
《三国演义》文雅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小说全文中除了叙事部分多口语化外,大多,句式都采用文言文。
胡应麟曾说过文言文可以将繁复的意思抟为一语,尤极凝练,构成绝妙意象,而自不把欲言全盘托出,给读者留有想象空间。
好的文言文极虚极活、极沉极郁、极蒙极胧,鬼神不能思,造化不能秘。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相对来说文言文的发展运用史是比较长的。
如果把文言文也算作一种艺术形式的话,可以说它至少延续了三千多年(从韩愈的“古文运动到今也逾千年”)。
三千年来,诗歌艺术不知道更换了多少次,五言、七言、古诗、现代诗,而文言文则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正是源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我国语言艺术的巅峰,具有文雅、质朴等特性。
而《三国演义》整个故事框架是文言文来支撑的,而其中有加入古白话。
文章整体文白相间,雅俗共赏。
(1)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是古代汉语中颇具文言色彩的部分,它有如勾画了一个外在的框架,构拟起文言格式,传递出文言的气息。
《三国演义》出于营造文雅气氛的需要,仍然选用大量文言句式。
如《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中的曹操误杀一段: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
操曰:
“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
“缚而杀之,何如?
”操曰:
“是矣!
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
”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
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
⑪
“缚而杀之,何如?
”是个典型的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句式,这两句话只有6个字,简短至极,但却因此而引起了一场曹操对吕伯奢一家人的误杀。
如果把这句话换成了白话文,说得很长很细,曹操和陈宫又听得特别真切,则误会就不会产生。
于是曹操奸诈、凶残的性格也就无法表现出来。
在古代小说中都是靠误会来推动情节的发展的。
所以,这种文雅的文言句式的运用可以适当增强故事情节的艺术性,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缚而杀之,何如?
”这句话是出自吕伯奢这样一户普通民众口中的话语,用在这里是故意营造文雅气氛的。
(2)文言词语
《三国演义》中的文言词语随处可见,如吾、之、曰、遂等词语的运用可以加深文章的文言色彩和高雅性。
“之”:
第一回“车中之囚,卢植也”,“之”结构助词“的”。
第六十八回操曰:
“千里之隔,安能取之”,“之”代词。
“吾”:
第四回“卓曰:
……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
”
“曰”:
第六回“坚以杖画地曰:
……”
忽人报坚曰:
“……”
“遂”:
第二十五回玄德和袁绍对话。
绍曰:
“玄德言甚善”。
遂欲兴兵。
(二)白俗
白既是白话或古白话,俗既是通俗的、大众的。
《三国演义》中语言的白俗主要在叙事性语言、对话性语言,写景抒情,采用套语、俗语、导语几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1.叙事性语言—简洁精练
叙事性语言在《三国演义》中大约占全书的一半以上,从总体面貌来看,这部分以古白话为基础语言,蒋大器所谓“文不甚深”正是对叙事性语言的概括,这部分文字的主要特征即语言浅显易懂但又有文学色彩,对故事情节的叙述白俗又简洁精练。
《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刘备、关羽、和曹操等人的出场,作者运用了一些精炼的语言,写得简洁明了。
如小说对刘备出场的描写时的一段就可以说是为刘备作的一个小传,其中有家世说明,有肖像描写,也有性格介绍,文章简洁精悍,却通俗易懂,对于刘备的一些信息一目了然。
再如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有这样一段话:
“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
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
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
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
三匹马丁字儿厮杀。
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
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
这三个围住吕布。
转灯儿般厮杀。
”⑫这段文字不足一百字,却把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场面描写的清清楚楚,还出现了“抖擞精神”“连斗”“不分胜负”“丁字儿”“厮杀”“占不倒”等这些在正统文言中极为罕见的词语,反映这些语料的古白话面貌,具有通俗易懂得特点,又极具传神。
再如第九十四回中的叙事性语言:
“只见那员将,尚在前面追杀羌兵。
兴自思此人救我性命,当与相见,遂拍马赶来。
看看至近,只见云雾之中,隐隐有一大将,面如重枣,眉若卧蚕,绿袍金铠,提青龙刀,骑赤兔马,手绰美髯,分明认得是父亲关公。
”⑬这段话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把文章写的神乎其神,同样也出现了一些古白话语或者白话词语如“前面”“追杀”“看看(眼看着的意思)”“隐隐(隐约的意思)”“绰(抓起的意思)”“认得”“父亲”等在正统文言中较少见的词语,都可以反映这些语料的古白话面貌。
并且这些通俗词语的加入,加强了这部小说的白俗性,所以才有了“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盖各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议也。
”至此,三国故事便家喻户晓了。
2.对话性语言—人物语言生动传神
对话是小说人物的重要形式,也是小说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小说中好的对话,可以在对比映照中表现人物不同的心理和个性。
而在《三国演义》中,张飞的语言个性更是及其鲜明。
由于张飞勇猛粗犷,鲁莽草率,所以他的语言多为快人快语,通俗流畅,具有一定程度的口语化倾向,这就是文章更加白俗。
如果说曹操语言风格常常表现为刁钻犀利,那么张飞的语言风格则显现出直率明快,毫不掩饰的特色。
他语言的这种他色主要从与人物对话中表现出来。
具体讲,张飞的语言从对话中表现出以下特色:
一是直言快语,较少思考或不思考。
张飞讲话一般很少深思熟虑,这正是别人给他起绰号“猛张飞”的原因,往往是心里怎么想的,口里便怎么说,敢怒敢恨,敢笑敢言,毫无忌讳。
而这些与他那特有的嫉恶如仇、直率质朴的性格是完全一致的,如《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中,曾写由于三家姓吕布人品不好,所以张飞平生最恨吕布,几次要想杀掉他。
曹操本欲借刘备之手除掉吕布,刘备当时犹豫不定,而张飞则一见吕布拔剑上前,想要杀他。
并当众说“曹操道你是无义之人,教我哥哥杀你。
”张飞一下子就把底细全盘端出,使刘备因此陷于被动,局面弄的很僵。
因此,毛宗岗在此要挟到:
下行曹操密节,却被他一口喊出。
甚至当刘备告诉关羽,张飞说:
“曹孟德恐我与吕布同谋代之,故用此计,使我两人自相吞并,彼却于中取利。
奈何为所使乎?
”人家关羽已经是“点头道是”,而张飞却说什么“我只要杀此贼,以绝后患!
”这的确是粗俗可笑,所以用“快人快语”来形容张飞是极为合适的。
二是浅显易懂,接近口语。
如《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沿渚镇应曹公,虎案关三英战吕布”中,关羽华雄后(曹操大喜,一抚慰去)其中张飞和袁绍对话所说的:
“俺哥哥斩华雄,不这就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不仅是典型的张飞的“快人快语”。
而且也极为生动的鲜明的口语特色,这正是文章语言白俗的体现,读书的人在读张飞段语录时几乎没有不懂的时候。
再如,《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许都,旨奉先乘夜袭徐郡”中,张飞留守徐州,设宴戒酒,里面有张飞和曹豹的几句对话,是这样说的:
张飞开言曰:
“我兄临去时,吩咐我少饮酒,恐致失事。
众官今日尽此一醉,明日都各戒酒,今日都要满饮。
”
酒至曹豹前,曹豹曰:
“我从天戒,不饮酒。
”
飞曰“厮杀汉如何不饮酒,我要吃你一盏。
”(第一次逼迫曹豹吃酒)豹惧怕,只得饮了一杯。
张飞把遍各官员,自斟巨觥,连饮了几十杯,不觉大醉。
却又起身,与众官把盏。
酒至曹豹,豹推曰“其实不能饮矣。
”飞曰:
“你恰才吃了,如今为何推去?
”(第二次把盏,曹豹又推辞,飞又说)豹再三不饮。
飞醉后使酒,便发怒曰:
“你违我将领,该打一百”便喝军士拿下,(豹不饮)陈元龙来劝,张飞却说:
“你文官,只管你文官事,休来管我!
”
曹豹无奈便以女婿吕布来求饶,张飞登时大怒:
“我本不欲打你,你把吕布来唬我,我偏要打你!
我打你,便是打吕布。
”
张飞以上这些语言,显得口语化的特点更为突出,几乎全是口语,非常切合其性格和身份,读来感到极为生动活泼,于是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