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聊城文化品牌提高城市软实力的.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585887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打造聊城文化品牌提高城市软实力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打造聊城文化品牌提高城市软实力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打造聊城文化品牌提高城市软实力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于打造聊城文化品牌提高城市软实力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打造聊城文化品牌提高城市软实力的.doc

《关于打造聊城文化品牌提高城市软实力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打造聊城文化品牌提高城市软实力的.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打造聊城文化品牌提高城市软实力的.doc

关于打造聊城文化品牌提高城市软实力的

一、我市打造文化品牌的现状

(一)紧紧依托城市优势,合理定位文化品牌。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首先就要把握城市特色和优势。

近年来,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我市把聊城城市品牌定位在“水”上,把城市建设定位在“江北水城”上,坚持围绕“水”做文章,确定了“江北水城”的城市定位,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商标。

确定了把聊城建设成为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商贸中心城,使之成为济南市乃至山东的西花园、京津等大城市的度假村。

市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根据聊城丰富的文化资源特点,在“江北水城”品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运河古都”的定位,突出了聊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聊城城市定位更加全面准确。

“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定位,是聊城城市特色的高度概括。

有了科学准确的定位,我市城市文化品牌迅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强大的活力。

(二)通过多种渠道,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在确定城市文化品牌的基础上,我市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加大文化品牌宣传力度,有力地提升了聊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是全力开展好创城工作。

以“五城同创”为契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在城市建设、管理、文化设施、旅游功能及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进步。

二是加强媒体宣传。

不断加大在中央、省媒体以及海外的宣传力度,连续几年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城市形象宣传片,并通过《探索与发现》、《文明中华行》等栏目强化对“江北水城”的宣传促销。

积极融入省旅游局“联合推介、捆绑促销”计划,加大了电视媒体、平面媒体、旅游网络及大旅行社等多个平台的宣传力度,构筑了无缝隙、全覆盖的宣传网络。

三是做好品牌促销。

制作了高水平的宣传资料,积极参与省文博会、各地旅游推介会。

实施了区域联合促销战略,全面融入“山水圣人”旅游线,与山西晋城、长治,河南新乡、濮阳、焦作、安阳,河北邯郸、邢台等13个城市构建了“晋冀鲁豫中原经济协作区旅游网络”,与京九沿线15个城市形成了“大京九经济协作带旅游网络”,与京杭大运河沿线17城市打造旅游合作同盟,借区域合作的合力优势提高了聊城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三)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城市文化品牌。

大力开发聊城文化旅游资源,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是开发运河文化资源。

开发城区段运河,构筑了运河风景带。

以东昌湖为依托,将运河与东昌湖、徒骇河连接,使光岳楼、海源阁、铁塔、山陕会馆等重要文物古迹联成一片,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文化游览区。

临清提出了打造运河名城的目标,对城区运河进行了整治建设。

阳谷县着力开发阿城、张秋两个运河古镇。

二是开发水浒文化资源。

共投资5000多万元,重点开发了水浒旅游线上著名的景点——景阳冈、狮子楼旅游区、柴府花园等,使这几个旅游区成为全国水浒旅游线上的亮点。

三是加快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建设。

开发建设了东昌湖风景区、马颊河温泉湿地度假村、冠州梨园、阿胶博物馆等项目;深度整合包装江北水城旅游产品,初步形成了突显水城特色的“江北水城运河古都水上逍遥游”、“精华游”和“夜游水城”旅游产品。

完善了“江北水城一日游”、“江北水城、水浒之旅二日游”、“温泉度假旅游”、“红色旅游”等系列文化旅游产品。

(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深化城市文化品牌。

组织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已新发现文物280多处。

结合运河文化博物馆布展,对大运河全线进行了考察,搜集了大量运河资料。

文物保护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山陕会馆、堂邑文庙、临清鳌头矶、古民居等古建筑进行了维修。

初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东阿阿胶制作技艺等9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市国家级非遗项目达到10个,省级13个,市级102个。

认定公布了55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人被批准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聊城杂技团、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被命名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

莘县火狮子舞消失20多年后重新亮相;冠县开办了查拳武校,利用蛤蟆嗡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推出了《武训》系列短剧。

全市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达到5个。

(五)创意举办节庆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品牌。

2002年以来,我市成功举办了七届文化旅游节、四届水城之秋观光周活动和一届水城之秋休闲周活动。

挖掘整理了一大批民间文化艺术和旅游产品,举办了民间艺术展演和山陕会馆庙会等,至今仍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高跷、旱船等节日庆祝活动,说书、唱戏、武术、杂技等民间文艺表演,展示了聊城丰厚的民俗文化。

另外,高唐“书画艺术博览会”、东阿“梵呗佛教音乐艺术节”、“江北水城樱花节”、冠县“梨花节”等节庆活动陆续开展。

各项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对于弘扬聊城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打造聊城文化品牌的优势一是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聊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民族较早的发祥地之一,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黄河哺育的农业文明和运河滋养的商业文明在聊城相生相济、相融相合,形成了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坚实基础。

明代的光岳楼、清代的山陕会馆、宋代的铁塔,阳谷的景阳冈、狮子楼等文物古迹远近闻名,鱼山梵呗、冠县查拳、山东快书等文化瑰宝在聊城发源,东阿阿胶、葫芦雕刻、京剧杂技、面塑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姿多彩,《水浒传》、《金瓶梅》、《老残游记》中许多发生在聊城的精彩故事代代流传。

唐初名相马周、明代文学家谢榛、著名学者傅斯年、国学大师季羡林等众多名人都是聊城人。

二是文化事业日益繁荣。

文化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先后投资4亿多元建设了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如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水城明珠大剧场、临清大剧院、聊城市图书馆、聊城市杂技团(中国少儿杂技基地)、聊城市京剧院、聊城市豫剧院、傅斯年陈列馆、季羡林资料馆、李苦禅和孙大石美术馆、人民广场和水城文化广场等,引资建设了马颊河天沐温泉度假村,市体育中心一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

目前,全市有图书馆8个,博物馆、纪念馆10个,艺术馆、文化馆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文化站135个,文化广场13个。

大力实施“精品工程”带动战略,涌现了《大明贤后》等一批文艺精品。

三是文化产业不断壮大。

形成了以印刷发行、广播电视、报纸期刊、文化演艺、古玩工艺品等为重点的产业群体,文艺演出市场、文化娱乐市场、音像制品市场、艺术培训市场、文化旅游市场等初步形成。

全市有文艺表演团体7家,年演出1000多场,观众达200多万人次;民间工艺品展销活动日益频繁,木版年画、牛筋腰带、雕刻葫芦、面塑泥塑、剪纸等传统工艺品已形成较大规模,成为我市的重要旅游产品。

从2000年到2007年,我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都以超过15%的速度递增。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旅游经济仍有较快增长,全市接待国内游客643.49万人次,同比增长13.79%;国内旅游总收入33.9亿元,同比增长17.16%;入境游客19401人次,增长3.5%,外汇收入859.77万美元,增长23.65%。

四是文化发展氛围浓厚。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把文化建设摆到突出位置,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提出了实现“两个转变”的目标。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加快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亲自协调调度。

特别是去年,我市召开了高规格、大规模的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对建设文化强市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在全市掀起了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各级各部门推进文化建设的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为文化品牌打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文化发展政策有利。

国家实施“促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宏观政策,拉动内需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等典型消费型产业,调整结构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增加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能增强城市文化旅游功能,对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的打造十分有利。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济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高度重视齐鲁文化品牌的打造,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文化建设“两个转变”的目标,为打造聊城文化品牌指明了方向。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中也蕴含着文化发展的新机遇,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时候,文化产业反而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物质消费不旺的时候,文化消费反而可能成为消费的热点。

(二)打造聊城文化品牌存在的问题二、发展目标  三、对策建议文化品牌的打造可以依托有形的自然生态、文物遗址,也可以依托无形的民俗民风、特色文化。

具体来说,我市应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为载体,着力在以下十个方面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四、打造聊城文化品牌提高城市软实力的措施一是加强领导,健全文化品牌建设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把培育文化品牌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大力实施文化品牌战略,让文化品牌建设成为聊城的立市之本,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文化建设,抓文化品牌的打造。

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打造文化品牌的具体实施方案,建立严格的考核和奖惩制度。

要把文化品牌培育情况作为评价区域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要成立文化品牌建设组织机构,统一组织协调文化品牌建设工作,搞好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做好与省规划和有关周边关联市规划的衔接和融合,并持之以恒地推进组织落实。

二是制定政策,提供文化品牌建设保障。

文化品牌建设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整合多方面的资源。

要制定政策,加强打造文化品牌相关资源的整合,特别是要加强各相关部门、单位及文化资源的横向联合,把文化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

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好鼓励文化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保证文化品牌培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要积极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形成以企业投入、财政资金、银行贷款、文化基金、证券融资、民间捐助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共同推进文化品牌建设。

要积极鼓励推进文化产业项目招商,以招商引资促进文化品牌打造实现新突破。

坚持文化品牌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只有形成产业才能为文化事业提供经济支持,才能形成长远的、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三是齐抓共管,形成文化品牌建设合力。

文化品牌建设和打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方方面面,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树立文化品牌意识,根据全市文化品牌建设的总体要求,分级负责,分级实施,切实担负起文化品牌培育工作的责任。

要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发展改革、财政、人事、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分工负责,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强大合力。

四是优化队伍,培育文化品牌建设人才。

品牌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中间的操作非常重要,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专业性。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人才是第一资源。

纵观世界知名企业品牌的形成与保持发扬,无不借助于专业团队的参与,很多新兴城市文化品牌的打响也都包含了品牌塑造、传播的专业智慧。

在当前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要用好外力,做好“借脑”、“借智”文章,把目光瞄准国内外一流的艺术创作、品牌策划等方面的专家,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努力实现聊城文化品牌打造的突破。

同时,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素质高、潜力大、创造力强的文化人才,努力发现有实际能力的人才。

五是强化设施,打好文化品牌建设基础。

城市是城市文化的产物和结晶,也是城市文化的承载者和创造者。

因此,城市文化建设要与城市规划建设有机融合。

要搞好文化设施建设,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建设配套完善、结构合理的公共文化设施。

要软硬结合,既要把文化硬件建好,更要把作为文化软件的服务、经营抓好,充分发挥文化设施的功能,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

要把城市文化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坚持用城市文化艺术的眼光规划建设城市,更加重视城市文化特色的塑造,努力提升城市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表现力和作用力。

靠城市文化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