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音乐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856463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音乐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近代音乐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近代音乐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近代音乐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近代音乐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音乐史.docx

《中国近代音乐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音乐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音乐史.docx

中国近代音乐史

-----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

这个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

①传统音乐随社会变化而有相应调整,以求自身保存,主导地位下降。

②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西方文化的影响,新文化的出现,产生了新音乐,不断发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有过各种政权下不同政治色彩的音乐文化同时共存,对音乐影响深刻,③社会政治变化,呈现了复杂、多元的特点。

清末以来随西方音乐传入逐步建立的不同此前传统音乐的近代新音乐,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年康梁上书开办新式学堂,①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由1898年“五四”1919至前。

新音乐文化获得坚实基础,出现一批普通音乐的教育家。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二十年代末。

发展迅速,新型音乐教育机构建立,为专业音乐发展奠定基础,出现一批专业音乐家。

③三十年代,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演出,全国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贯穿这个时

期。

大多是声乐作品,器乐较少。

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出现《黄河大合唱》具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④四十年代,中国处于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三种政权并存局面,音乐文化发展呈现不同色彩。

仍以声乐作品为主,器乐创作明显提高。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创作里程碑式作品。

传统音乐的发展戏曲

京剧等较大剧种已经定型。

一些优秀京剧艺术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原来艺术形式大胆改革,扩大了京剧的表现力。

、《天女散花》;对传统剧目《宇宙梅兰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和革新的古装新戏《洛神》、《贵妃醉酒》进行新的加工创造;编演爱国戏《抗金兵》锋》、《霸王别姬》。

对旦角艺术进行,雍容华贵、凝重流畅的唱腔,形成独特改革,创立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的“花衫”一些新戏中采用新的配乐手法。

风格的“梅派”。

另外,伴奏加进二胡、月琴,三十年代赴美、苏,赢得国际声誉。

周信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新编历史剧,编演《四进士》等。

发扬“海派”改革创新,形成质朴刚健、铿锵顿挫、富于激情的“麒派”精神,强调唱腔与语言的结合,程砚秋,编演《荒山泪》、《窦娥冤》等,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广泛学习其它剧种和西。

方音乐,创造委婉幽咽而又刚劲的“程派”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19301904还出现了富连成班(年成立年,叶春善筹组,在北京)

年,穆藕初创办,在苏州)于北京)、昆曲传习所(1920锡剧、沪剧、扬剧、淮剧、楚剧、黄梅戏以及评剧、越剧等地方小戏迅速发展提高。

评剧由河北“对口莲花落”于东北“蹦蹦”合流而成。

农民剧作家成兆才创作了近百个剧目,《杨三姐告状》轰动一时。

著名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做了很多改革创造,白将评剧带到上海,扩大了影响,一跃成为全国性大剧种。

县多种民间音乐发展而成,初为男演员组成的“的—越剧,二十世纪初由浙江嵊sheng班”,进入上海后,吸收其它艺术表演经验,改革原有形式,改称“绍兴文戏”,后女班盛行,

又称“女子文戏”。

女班“四季春班”影响最大,有袁雪芬、傅全香等。

袁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改编演出《祥林嫂》,反响强烈。

说唱

以老曲种不断成熟、新曲种不断产生为发展特征。

-----

-----

京韵大鼓清末民初已有刘、张、白三个流派,三十年代白凤鸣创立苍凉悲壮的“少白派”,骆玉笙创立抒情宽厚的“骆派”。

山东大鼓进入城市后,吸收吸取、小曲唱腔,有了新的面貌。

三十年代为“四大玉”昌盛时期,谢大玉在京津沪演唱多年,录制不少唱片,扩大了山东大鼓的影响。

河南坠子民国初年传入北京,继而传到津沪等地,遍及全国。

形成乔清秀的“乔派”、董桂枝的“董派”。

苏州评弹清末进入上海,随着广播、唱片的传播普及,进入了鼎盛时期。

形成多种流派

风格纷呈的繁荣局面。

夏荷生的“夏调”、祁连芳的“祁调”、蒋月泉的“蒋调”、杨振雄的

“杨调”、朱雪琴的“琴调”、徐丽仙的“丽调”等。

四川清音原来流行于农村乡镇,三十年代进入成都、重庆等大城市,李月秋在创腔、演唱方面有很大影响。

器乐

主要体现在民间社团、地方乐种、艺人的创作和演奏等方面,另外,合奏比独奏发展更

快。

、今虞琴(1920年上海郑觐文发起)当时出名的民间社团有天韵社(1911年)、大同乐会

年)等。

他们经常研习、演奏,也整理改编传统乐曲,做出突出贡献。

大同乐会柳1934社(

尧章以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其中出现了吴畹卿、沈肇洲、汪煜

庭(以上均为琵琶)、周少梅(二胡)、杨宗稷(古琴)等著名演奏家

发展较大的地方乐种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弦管、汉乐、北方吹歌等,通过各自

乐社活动进行发展,进入城市后通过各种媒介扩大影响,积极传授技术培养人才,编印曲谱,

改革乐器,保存发展了传统乐种。

浙江的中小城市盛行,在江苏、江南丝竹民国初年,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发展格局。

用琵琶、二胡、扬琴、三弦、笛、笙、箫以及鼓、板、木鱼、铃等,曲目有八大名曲《欢乐

、《慢六板》、《云庆》、《四合如意》。

歌》、《行街》、《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农村“八音会”广东音乐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清末民初广东的戏曲乐队、街头艺人、

等常常演奏戏曲过场音乐和民间小曲。

早期琵琶主奏,辅以筝、箫、三弦、椰胡;之后出现

“五架头”硬弓组合,二弦、提琴(似板胡的中音乐器)、三弦、月琴、横箫;吕文成将二胡

改为钢弦,定弦提高四度,琴筒夹在两腿之间,扩大把位,获独特音响效果,1926年首次使

用高胡,获极大成功,广东音乐风格、特点有了很大变化,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此后出现

“三件头”软弓组合,高胡主奏,秦琴、扬琴。

吕文成创作改编近二百首乐曲《平湖秋月》、

《步步高》等。

名家还有严老烈《旱天雷》、《连环扣》,丘鹤俦《娱乐升平》、《狮子滚球》,

何柳堂《饿马摇铃》、《赛龙夺锦》,以及何大傻、尹自重、易剑泉等。

为民族器乐发展做出贡献的还有一些民间艺人华彦钧(阿炳),江苏无锡人,精通二胡、

、《听松》、《寒春风曲》,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琵琶,留给后人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

《昭君出塞》、《龙船》,堪称精品。

杨元亨,河北人,擅管子、唢呐,有《小二番》、《放驴》等。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由清末康梁“变法维新”上书开办新式学堂开始,他们鼓吹乐歌在思想启蒙方

强调乐歌课的重要性,面的作用,年颁布学堂章程中认可开设乐歌课,1904清廷庚子事变后,

年改称“音当时称新式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为学堂乐歌。

1923直至

乐课”,逐渐不用“乐歌”一词。

内容大多反映要求学习西方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思想,也有对少儿进行一般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在当时具先进意义。

基本是填词歌曲,曲调大多来自日本欧美流行歌曲,用民间曲调不多,创作曲调的更少。

-----

-----

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当时青少年深刻影响,还给中国音乐带来一种新的集体歌唱形式,

为后来群众歌咏运动打下基础;使西方音乐形式包括乐理、记谱、唱歌、乐器等得到初步传播,促使中国音乐界思考如何建立新的中国音乐文化;还造就一批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传播现代音乐文化的音乐家。

沈心工上海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音乐教育,编写大量学堂乐歌。

《体操-兵操》

(男儿第一志气高)、《革命军》、《竹马》,自己作曲的《黄河》。

针对儿童心理特点,词意浅而不俗,词曲结合好,容易上口。

李叔同天津人,早年留学日本,学习绘画、音乐,编辑出版我国最早音乐刊物《音乐小

年出家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一生在美术、音乐、书法、1918杂志》。

回国后从事教育,

篆刻、戏剧、诗词等方面颇有建树,影响很大。

编写乐歌大多是咏物写景的抒情作品,《送别》《西湖》《忆儿时》等,自己作曲的《春游》,文辞优美,富有意境韵味,词曲结合流畅自然。

曾志愍min上海人,致力开展普及音乐的活动,创办上海贫儿院音乐部;编写学堂乐歌,

、《歌唱及教授法》《练兵》、《扬子江》等;编写出版音乐著述《乐理大意》、《乐典教科书》、

《音乐全书》、《和声略意》等。

专业音乐教育

新型音乐社团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19年成立,会长蔡元培,导师肖友梅等,出版期刊《音乐杂志》。

1922年改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

中华美育会,1919年,吴梦非、丰子恺等发起,在上海成立。

成员大多为中小学音乐、

美术教师,曾出版会刊《美育》。

国乐改进社,1927年,刘天华等发起,在北京成立。

出版不定期刊物《音乐杂志》,对

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研究、创作有一定贡献。

早期音乐教育机构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1920年)、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科(1920年)、北京艺

年)。

术专门学校音乐系(1926

1927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年成立于上海,蔡元培倡导

支持,肖友梅牵头组建,蔡任院长,肖任教务主任,标志中国专业音乐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年奉命改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肖友梅。

1929段。

这些学校都接受蔡元培“美育”主张,通过艺术培养高尚情操自由个性,达到改善人生

改善社会之功效。

以传授西洋音乐为主,参照欧美教育体制,也设国乐课程。

专业音乐创作

萧友梅,广东中山人,早年留学日本、德国,回国立志创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组建北

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国立音乐院,罗致

高水平教师黄自、青主、应尚能、周淑安等,采纳西洋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又结合国内实际,

设立本科、师范等以及作曲、键盘、器乐、声乐、国乐等专业,编写教材,被誉为“中国近

代音乐教育宗师”。

他创作许多各种体裁的作品,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合唱《春

江花月夜》,大提琴《秋思》等。

管弦乐《新霓裳羽衣舞》是根据白居易诗意揣度唐代大曲模

1920式风格创作的大型器乐曲,在曲调、和声上力图突出民族风格。

年《卿云歌》,是辛亥

后政府颁布的第一首国歌。

年创作钢琴曲《和赵元任,江苏武进人,早年留学美国,著名语言学家、音乐家。

1915

平进行曲》,是目前所见发表最早的中国钢琴曲。

还创作了很多歌曲《卖布谣》、《劳动歌》、

《教我如何不想他》、《也是微云》、《西洋镜歌》、《老天爷》及合唱《海韵》。

多选用“五四”时胡适、刘半农、徐志摩等新诗,有强烈反封建的民主爱国精神,作为语言学家他很注意声

调、音韵的特点,吸收民间音乐语言,优美流畅,口语化,具鲜明独特民族风格。

-----

-----

刘天华,江苏江阴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1927年成立我国第一个以民乐改革为宗旨的“国乐改进社”。

他创作了十首二胡独奏曲、三首琵琶独奏曲以及练习曲、合奏曲

等。

他的二胡音乐,不仅保持二胡特色,而且在演奏技术、创作思维上借鉴西洋乐器和西方音乐手法,提高了二胡的表现力,带来新的风格和时代气息。

他的创作都是个人内心感受的抒发,编写练习曲参考了钢琴、小提琴的教学经验,改变过去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培养许多名家,形成我国第一个独具风格的二胡学派。

还对二胡进行了改进,记谱法、定弦法提出

自己观点。

推广二胡音乐,多次在音乐会上演奏,录制唱片。

在他多方努力下,二胡以高超演奏技巧、丰富艺术表现力成为现代民族乐器重要的独奏乐器。

黎锦晖,湖南湘潭人,创办我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修学校

(后改名明月歌舞剧社),是红极一时的歌舞团体。

热心儿童歌舞创作,写了十二部儿童歌舞剧、二十四部儿童歌舞表演,《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可怜的秋香》广泛流传。

抓住儿童心理特点和兴趣选择题材构思情节,剧情发展适合儿童理解力,歌词通俗易

懂,接近口语化,音乐语言简练、生动、明快。

吸收一些民间传统曲调,探索新的戏剧化音乐形式。

王光祈,青年时代曾组织“中国少年学会”等著名社团,留学德国,改学音乐是为了达

到音乐救国目的。

他是最早运用比较音乐学方法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主要著作《中国音乐

、《欧洲音、《千百年间中国与西方的音乐关系》、《东方民族之音乐》史》、《东西乐制之研究》

乐进化论》等。

黄自,江苏川沙人,早年留学美国,毕业作品管弦乐《怀旧》,是我国音乐家创作较早的

1929年回国后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是美国交响乐队演出的第一部中国作品。

交响乐,

教务主任和教授,培养出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江定仙以及丁善德、谭小麟等一批音乐

家。

他创作许多高水平的音乐作品,艺术歌曲《点绛唇》、《南乡子》、《花非花》、《玫瑰三愿》、

《思乡》,爱国歌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根据白居易诗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我国第一部

清唱剧《长恨歌》。

他的创作,作曲手法娴熟、构思严谨、意境刻画清新典雅、鲜明的中国古

典文化精神是主要特征,在探索和声、复调手法民族化方面有独到见解。

在和声学、音乐史

等方面有相当数量的理论著述。

他的努力,对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

深远意义。

1927年以“著名共党”,广东惠州人,留学德国,回国投身北伐革命,青主(廖尚果)

年出版我国近代最早音乐美学著作《乐话》。

1930被通缉而“亡命乐坛”、《音乐通论》。

就音

他还写了很多乐的本质、特殊性、功能、民族性做了系统论述,提出音乐是“上界的语言”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古典诗词谱曲,《大江东去》《卜算子》。

丰子恺,浙江崇德人,音乐、文学、绘画方面有广泛影响,编译的音乐书籍有《音乐入

、《世界大音乐家与名曲》等。

、《音乐的听法》门》、《音乐十八讲》

流露一种中国式的田园诗情(钢琴曲《牧童短笛》,将优美民歌旋律以对位处理,贺绿汀

、《四季和意境,是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杰作。

后来他的创作主要在电影音乐,如《秋水伊人》

还创作《嘉陵江上》、《游击队歌》、《垦春泥》歌》等民族风格浓郁的抒情歌曲,等抗战歌曲。

刘雪庵(创作著名的抗战歌曲《长城谣》、《流亡三部曲》,抒情歌曲《红豆词》、《飘零的落花》,民族风格浓郁、旋律优美,广为流传。

另外也为一些商业影片作曲,写了《何日君再来》、《早行乐》,当时产生不好影响。

)、陈田鹤(《采桑曲》、《江城子》)、江定仙(《静境》、《岁月悠悠》)。

后人称贺、刘、陈、江为黄自的“四大弟子”。

革命音乐的发展工农兵革命歌曲

随着北伐胜利挺进,工农革命蓬勃开展,产生了革命歌曲《工农兵联合起来》、《国民革

、《农会歌》等。

、《五一劳动节》命歌》、《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歌》

-----

-----

1927年南昌起义后,共产党建立根据地,用歌曲发动群众、宣传革命,当时流传《当兵

就要当红军》、《十送郎当红军歌》、《共产儿童团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

革命音乐团体

高尔基戏剧学校,1933年成立,是我国最早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培养文艺干部的艺术学校,校长李伯钊,在艰苦条件下,为工农红军、民主政府培养了很多文艺干部,配合斗争进

行创作和演出。

蓝衫团,1933年成立,少共中央局发起,共青团员组成的文艺团体,负责人李伯钊,推动根据地的群众文化活动。

八一剧团,以此为基础在瑞金建立了工农剧社及各地分社。

战斗剧社,在贺龙领导的红军中成立。

左翼音乐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34年由聂耳、田汉、任光、安娥、吕骥等成立上海左翼剧联音

参加当时进步电影、戏剧如《渔光曲》、乐小组。

介绍宣传苏联革命音乐和马克思主义音乐观,《桃李劫》、《风云儿女》、《扬子江暴风雨》、《放下你的鞭子》有关活动包括作曲,向市民教

唱革命歌曲、传授音乐知识、组织群众性的声势浩大的歌咏活动。

1936年为有利于组成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动解散了左翼文化组织,左翼音乐工作

者纷纷加入救亡音乐行列。

抗日救亡音乐

年“九一八”后,当时音乐院校有抗日歌曲创作,如黄自《抗敌歌》1931、《旗正飘飘》,

、《毕业歌》。

左翼音乐运动也有优秀抗战歌曲创作,如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上声势浩大“一二九”

运动,抗日热潮日益高涨,出现以上海为中心的救亡音乐团体,刘良模的“民众歌咏会”,聂

耳、吕冀的“业余合唱团”。

京津沪等学生组织的歌咏团,走向中小城镇、农村、前线。

推出

一大批抗战歌曲,孙慎《救亡进行曲》、冼星海《救国军歌》、孟波《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吕骥《保卫马德里》、张寒晖《松花江上》、任光《打回老家去》、阎述诗《五月的鲜花》等。

年“七七事变”,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推向高潮,纷纷组织战地服务团、演剧队、歌1937

年武汉处理“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咏团,走向前线和内地。

1938,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

部成立专管抗战宣传的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冼星海、张曙负责音乐工作,武汉数万人乃至

数十万人歌咏大会。

这个时期抗战歌曲有麦新《大刀进行曲》、贺绿汀《游击队歌》、刘雪庵

《长城谣》、张曙《丈夫去当兵》、冼星海《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

与此同时,以延安为中心的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群众歌咏运动也在深入开展。

另外,在

海外也广泛开展。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是中国有史以来空前广泛的群众爱国音乐活动,发挥了巨大的鼓舞动

员作用,促进了革命歌曲的创作和群众歌咏活动的发展普及。

聂耳,云南玉溪人,1931年考入上海的明月歌舞团,1933年参加左翼音乐运动,是主要

1935年逝世,创作了三十七首歌曲,大多为电影、戏剧的1933年开始音乐创作到骨干。

插曲。

反映工人阶级生活斗争的较多,他创作的群众歌曲,《开路先锋》、《大路歌》、《码头工人

、《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爱国歌曲歌》,是我国第一个准确刻画工人阶级形象的作曲家;

《前进歌》,表现中国人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革命精神。

他的抒情歌曲《塞外村女》、《铁蹄下

的歌女》、《飞花歌》、《梅娘曲》等,反映人民的苦难和不平,尤其是备受压迫剥削的劳动妇女。

他的歌曲在表现内容与艺术形式上都体现了时代精神和革命趋向,有鲜明民族风格、强烈时代气息,成为大众心声。

-----

-----

他实践了音乐如何为劳苦大众服务,如何塑造被压迫阶级音乐形象,如何继承传统,如

何借鉴西洋音乐技术。

他被誉为中国无产阶级音乐的奠基人。

1935年回国冼星海,广东番禺人,早年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国立音乐院,留学法国,

是主要骨干,1938年去延安,后即投入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0

年派往苏联,病逝莫斯科,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代表作《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九个乐章,

用朗诵、乐队加以贯串,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音乐发展有严密的内在统一性。

吸收民间劳动号子、对唱形式,又借鉴西方多声部合唱技术,具中国传统音乐风韵、新时代特征、史诗性和交响性,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对后来大型合唱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国统区与沦陷区的音乐

新音乐社,1939年由李凌、赵枫为代表的进步音乐工作者组织成立,出版月刊《新音乐》。

中华交响乐团,1945年5月在重庆成立,中国自己组织的具一定水平一定规模的管弦乐

团。

月蔡继琨筹划建立台湾第一个大型交响乐团,并出版了台湾第台湾交响乐团,1945年12

一个音乐刊物《乐学》

四十年代国统区音乐,以声乐为主,讽刺歌曲是颇具特色的形式,揭露社会的黑暗,对

、孙、宋扬《古怪歌》民主自由的新社会的向往。

如舒模《你这个坏东西》、费克《茶馆小调》

慎《民主是哪样》、罗忠熔《山那边呦好地方》等。

抒情歌曲有宋扬《苦命的苗家》、《读书郎》、汪秋逸《淡淡江南月》、谭小麟《鼓浪矶》、林声--《满江红》等。

此外,黄源洛的歌剧《秋子》、丁善德的钢琴作品、陆修棠的二胡曲《怀乡行》、刘北茂的《小花鼓》较有影响。

重庆国立音乐院“山歌社”,对一些民歌进行创造性加工,深受欢迎,陈田鹤《在那遥远的地方》、江定仙《康定情歌》、谢功成《绣荷包》

马思聪,广东海丰人,少年留学法国,三十年代回国,是中国第一代小提琴家和有影响

的作曲家。

小提琴曲有《摇篮曲》、《内蒙组曲》(其中的第二乐章-思乡曲是他的成名作)、《第一回旋曲》、《西藏音诗》、《牧歌》,民族风格浓郁,常用自由变奏。

他还写了交响乐《山林之

、《春天》、《祖国》。

歌》,以及大合唱《民主》

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广东人,谭小麟,留学美国,回国后在母校任作曲系主任,

、《弦乐三重奏》他的音乐淡泊清秀隽永,室内乐《小提琴与中提琴的二重奏》、《浪漫曲》,无

伴奏合唱《正气歌》,民乐合奏《湖上春光》,还有艺术歌曲《别离》等。

江文也,台湾人,少年时到日本读书,成为日本较有名气的作曲家、歌唱家,多次在国

际音乐比赛中获奖,是有国际影响的中国作曲家,1938年回到北京。

创作了管弦乐《台湾舞

曲》、《孔庙大成乐章》,钢琴曲《北京素描》、《十六首断章》、《北京万华集》以及根据民歌、

古曲、古诗词创作的声乐作品。

抗日民主根据地与解放区的音乐

年成立于延安,院长吴玉章,设戏剧、音乐、美术、文学各系,短1938鲁迅艺术学院,

期培训和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培养了一批文艺干部包括安波、李凌、马可、卢肃、张鲁、

梁寒光、刘炽等

成立了边区音乐界抗敌协会、边区音乐工作者协会、抗日军政大学合唱团、延安合唱团

等艺术团体。

、《歌曲》、《民族音乐》等音乐刊物。

在艰苦条件下,出版了《边区音乐》

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研究,冼星海《民歌研究》、吕骥《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安波《秦腔音乐》等。

出现一批经过专业音乐工作者整理加工并演唱推广的新内容的新民歌,

如《东方红》、《绣金匾》、《生产忙》、《拥军花鼓》等。

音乐创作

-----

-----

大合唱作品有冼星海《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郑律成《八路军大合唱》、吕骥《凤凰涅盘》、安波《七月里在边区》、沈亚威《淮海战役组歌》;

歌曲创作有马可《咱们工人有力量》、《南泥湾》、《我们是民主青年》,郑律成《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延安颂》、《延水谣》,李劫夫《坚决打他不留情》、《歌唱二小放牛郎》、《狼牙山五壮士歌》,吕骥《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曹火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李伟《行军小唱》,徐曙《晋察冀小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