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布线规范2.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585550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司布线规范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公司布线规范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公司布线规范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公司布线规范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公司布线规范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司布线规范2.doc

《公司布线规范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司布线规范2.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司布线规范2.doc

Q/HANS

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管理标准)

WI07.016-2009-15

机柜布线规范

2009-03-23发布2009-04-23实施

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

文档信息

²本标准由质量管理中心提出,质量管理中心归口。

²本标准由质量管理中心起草。

²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高海军、刘飞、张强、王志鹏。

文件修订记录

修订前

版次

页次

章节

修订内容摘要

修订人

批准人

修订日期

机柜布线规范

文档密级:

内部公开

1.0目的

为了保证我公司生产的机器满足安全性、EMC和布线美观、整洁的要求,结合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特制订本规范,作为机柜布线的指导文件。

2.0适用范围

公司生产的全部机器。

3.0职责

产品开发人员要依据此规范进行布线设计,生产部门工艺人员要依据此规范编制作业指导书,质检人员要依据此规范进行检验。

4.0引用文件

4.1GB/T3797-2005电气控制设备

4.2GB/T2681电工成套装置中的导线颜色

4.3GB/T7251.12005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4.3GB/T5226.1-2002机械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

通用技术条件

4.4GB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5.0原则

机柜布线最基本的原则是抑制相互交叉干扰、避免导线损伤、减少导线损耗,力求布线合理、整齐美观。

6.0导线长度设计

导线过长,会形成强辐射,所以走线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以短为佳,射频馈线尤为如此,以减少传输辐射和节约成本(见图1、图2)。

电缆组件长度L是两个连接器之间的实际布线距离,其偏差要求按表1规定执行

表1导线长度偏差

长度范围mm

偏差mm

L≤200

+20

200

+30

500

+60

1000

+80

3000

+100

5000

+150

7.0导线颜色设计

设备主电路母线与绝缘导线的标记颜色见表2。

另外,交流控制电路用红色,直流控制电路用蓝色,由外部电源供电的连锁控制电路用橙色。

8.0外接软电缆或软线的标称截面积

外接软电缆或软线的标称截面积不得小于表3的规定值。

表2主电路母线与绝缘导线的标记颜色

电路类型

相序

颜色

交流

A相

黑色

B相

黑色

C相

黑色

零线或中性线

浅蓝色

安全用的接地线

黄绿双色线

直流

正极

黑色

负极

黑色

接地中线

浅蓝色

表3外接软电缆或软线的标称截面积

额定输出时的输入或输出电流I/A

标称截面积/

I≤3

0.5

3<I≤6

0.75

6<I≤10

1

10<I≤15

1.5

15<I≤25

2.5

25<I≤32

4

32<I≤40

6

40<I≤63

10

9.0抗干扰设计

9.1把导线和电缆按30dB功率电平分组的分类表如表4所示:

表4导线和电缆分类

类别

功率范围

实例

A

>40dBm

高功率DC、AC和RF(EMI)源

B

10~40dBm

低功率DC、AC和RF(EMI)源

C

-20~10dBm

脉冲和数字电路源

D

-50~-20dBm

音频和传感器敏感电路

E

-80~-50dBm

RF、IF输入电路、安全电路(RF敏感电路)

F

<-80dBm

天线和RF电路(RF敏感电路)

传输不同电子信号的导线按功率分类(如表4所示),不同类别的导线应分别捆扎,尤其避免出现电源线与信号线、交流与直流线、数字信号线和模拟信号线、滤波输入与输出线的平行走线或捆扎。

应从机柜两侧分开分别走线,切忌混装、混扎,防止造成相互干扰、击穿或短路问题的出现,避免电源线干扰信号线。

9.2根据在近区场内,场源的辐射强度随与场源间距的加大而迅速衰减的规律,要求机柜内布线尽最大可能远离工作部位。

9.3实践证明,干扰波多半都是由连接各设备的导线辐射的,且是从载有电流的导线上辐射的,因此应将导线屏蔽,由于在屏蔽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所以一般情况下将导线两端进行接地来防止干扰感应。

9.4对高频电路,走线尽量要短,一般不要采取捆扎形式。

9.5传输非常敏感信号电缆(如传感器输出的mV级低电平模拟信号,高速数字通信信号),所有此类电缆必须采用屏蔽电缆。

9.6传输比较敏感信号的电缆,例如普通模拟信号(4~20mA,0~10V,低于1MHz)﹑低速数字通信信号(RS422﹑RS485等)及数字电平信号,应采用抗干扰较强的双绞线抑制磁场干扰,加铁氧体磁环抑制电磁场产生的共模干扰。

9.7传输强干扰信号的电缆(包括变频器的输入和输出电缆﹑功率变换器及它们所连接的直流线路﹑射频设备﹑直流电机等强干扰发射设备的电缆),都需要采取屏蔽措施。

例如Q驱的QOUT射频信号线。

9.8不同种类的电缆在布线时要分开,一般不能交叉重叠;当不可避免交叉时,应该直角交叉。

9.9对电缆屏蔽层,L<0.15λ时,一般均在输出端单点接地。

L>0.15λ时,则采用多点接地,一般屏蔽层按0.05λ或0.1λ间隔接地。

混合接地时,一端屏蔽层接地,一端通过电容接地。

10.0防护设计

10.1线束要有依托,要相对固定(见图3、图4)。

  10.2走线时应避开金属锐边、棱角,以防导线绝缘层损坏,造成短路故障(见图7)。

导线或导线束不得紧贴金属物体敷设,如果确实需要穿过机柜或金属安装板的过孔,必须通过橡皮圈或塑料绝缘圈来过渡,防止在运输、使用、试验、维修过程中造成导线磨损而产生短路。

10.3金属布线板一定要把毛刺打磨掉,并对所有棱边打磨,避免毛刺、棱边划伤导线。

10.4两个连接器件之间的导线不应有中间接头或焊接点,应尽可能在固定的端子上进行接线。

  10.5线束拐弯不能打死弯,弯曲半径要比线束直径大三倍以上。

  10.6插头线束较多且不太粗的情况下可将电缆线束编成辫子形状,以减轻线束弯曲张力,但要注意编扎松紧适中。

10.7绑扎间距不大于150mm为宜,拐弯处可适当加密,但不能在弯曲部分绑扎。

10.8扎带尾端的切割长度不大于1mm,并且要求切成直角。

10.9导线或线束应当尽量远离发热量较大元件(如变压器、电感器、IGBT)。

如无法避免,应加保护措施,如捆扎玻璃布带、聚四氟乙烯带等,防止导线绝缘层因烘烤变质而产生短路和击穿(见附图3)。

10.10导线束用阻燃缠绕管绕扎,为了达到导电时的散热要求,缠绕管每绕一周应有3~10mm空隙,同时亦可分段缠绕,分段缠绕的间距为150~180mm,缠绕长度为100mm,分段缠绕的线束,分段亦应整齐,不允许参差不齐。

10.11在可拆卸盖板的线槽内包括绝缘层在内的导线接头处所有导线截面积之和不应大于线槽截面积的75%。

10.12导线与多接点连接器相连时,为避免各导线受应力作用应有相应的松弛部分(见附图8、9)。

11.0标识设计

11.1号码套管上的字迹清晰可辩,字体整齐朝外,套管完整无皱、无破损。

11.2号码套管安装在距接线端子为1.0~2.0mm处,要求标识套管在电缆上不能随意滑动为标准。

12.0布局设计

12.1线缆布放应有序,层次分明,合理使用有效空间。

紊乱无序的线缆布放是浪费空间的主要原因。

对于较粗线缆绑扎成矩形;对于较细线缆可以绑扎成圆形;另对于槽道内的线缆为节省空间可以不用绑扎,但一定要按横平竖直的原则布放。

从而保障设备安装和其他线缆布放安装顺利,并方便操作工具或人手的进出和操作。

导线排列应尽量减少弯曲和交叉,一般来讲,弯曲时对其弯曲半径应不小于3倍的导线外径,并弯成弧形。

其中,4对非屏蔽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小于电缆外径的4倍,4对屏蔽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小于电缆外径的8倍。

导线交叉时,则应少数导线跨越多根导线,细导线跨越粗导线为原则。

12.2对于大功率整流管、滤波电感、大的滤波电容、电源变压器、大功率泄放电阻等,因其体积、质量均较大,应尽量安排在设备的底座上,或者偏下的位置上,以保持设备重心的稳定。

同时走线也不得在这些元件表面经过,若必须经过,也必须留出高度为5cm以上的空间。

12.3设备中的连接线应考虑走线为最短,而且要使装配、查线和维修都非常方便。

布线要整齐美观,横平、竖直,层次分明。

原则上禁止使用飞线,如有飞线,应有必要的支撑应力,防止与其它元器件的接触(见图5)。

要防止来回重复拉线和连线的现象。

一次回路和二次回路应尽量分在两边走线,以减少相互影响。

注:

由一次设备相互连接构成发电、输电、配电或进行其他生产的电气回路,称为一次回路或一次接线。

  由二次设备互相连接,构成对一次设备进行监测、控制、调节和保护的电气回路称为二次回路。

一次设备是指发、输、配电的主系统上所使用的设备。

如发电机、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母线、电力电缆和输电线路等。

二次设备是指对一次设备的工作进行控制、保护、监察和测量的设备。

如测量仪表、继电器、操作开关、按钮、自动控制设备、计算机、信号设备、控制电缆以及提供这些设备能源的一些供电装置(如蓄电池、硅整流器等)。

12.4若采用捆扎的导线束,对截面积为1.5mm的导线,每束不要超过30根。

在单相和三相交流电路中,导线应绞合起来,再扎到线束中去。

12.5在同一电路中,平行导线不得扭绞、交叉,并应当捆扎在一起,当非屏蔽导线与屏蔽导线捆扎在一起时,屏蔽线应放在下面。

12.6连接发热元件(如大功率晶体管、散热器上的元器件、管形或矩形电阻器、电阻母排等)上的导线,要考虑到发热元件对导线绝缘的影响,而采取相应措施,如规定要在发热元件下方30mm(或以上)才允许走线(具体尺寸视发热情况定),避免敷设于发热元件的上方,线束应尽量远离发热元件(见图3)。

12.7熔断器、空气开关、组合开关的走线均应上进、下出,不得接反;数显表必须注意电源线与信号线不得接反;不在印刷板上的元器件的焊点必须套黄腊套管或热缩套管;铜排之间不允许横穿线。

12.8各种控制线、信号线,能进走线槽的,尽量设计和安装纵、横的走线槽。

槽内束线必须理顺,减少混乱,以增加美观和维修的方便性。

若因电路需要,在机柜同侧需装两排走线槽或端子排时,它们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50mm。

12.9对于不进入走线槽中的电缆或母线,须配有应力相当的支撑。

另外,在走线当中,每过一定距离要有一定的捆扎,保证线缆走线挺括。

12.10接至各接头上的连接导线(一般指2.5mm及以上的导线)的端部,要经过铜接头牢靠压接后再接在端头上。

在每根导线的中间不得有插焊、或焊接有过渡导线的接头。

12.11凡经过压、焊铜接头或焊片的导线,在其压、焊处需套上黑色热缩套管,Φ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