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1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849609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1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1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1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1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1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1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docx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1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1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1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docx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1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高考《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鉴赏评价”能力中提出了两点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此可见,古代诗词鉴赏主要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形象、语言、艺术技巧和思想内容。

结合考情和二轮复习时间短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突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全面提升古诗词鉴赏的能力。

了解命题秘诀,备考有方向

“读懂”古诗词是课标的基本要求,而“读没读懂”最直接的就是看考生是否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高考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就成了命题者命题时的常规思考,成为考查重点。

“读懂”是基本要求,而“理解和体会”则是对考生能力方面的更高要求,因此,鉴赏古诗词创作的艺术技巧成为命题的一大亮点,也成为考查考生鉴赏能力的关键。

问题设计,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三个方面展开,从大处着眼小处切入,不再拐弯抹角,而是具体鲜明,直截了当。

“写什么”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主要内容等,涉及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山水田园等,另外对意象和意境的考查也是重点。

“怎么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多个方面。

“为何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等,如“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叹”等。

设题“点面结合”,以面上设题为主。

两道小题由易到难,有一定梯度。

点上设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局部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理解,或针对个别字词句的分析;面上设题则重在对整首诗歌的内容、情感或艺术手法的鉴赏,主要涉及诗歌中情景关系、动静关系、抑扬关系、虚实关系、思想感情等整体分析的考查。

“精表述”就是在读懂诗歌的前提下,在根据题干区分具体题型的基础上,运用各个题型的答题模板整理答案,语言不多,但都能扣到答案要点上。

明确设题方向

设题方向一 形象

所谓形象,一般可分为三类:

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大难点。

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的背景。

诗歌的景象主要体现在诗歌的意象或意境上,解答诗歌景象时,主要侧重于对意象、意境的解答。

诗歌中的物象主要是对咏物诗而言。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解答该类诗歌时,首先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的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其次要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或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角度

设问示例

答题步骤

答题模式

人物

形象

1.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诗句)”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

1.找出诗词中描写形象的相关语句;

2.概括形象的特征;

3.结合诗词主旨,指出所写形象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是什么)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为什么)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诗,不可臆造+(怎么样)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意象

赏析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1.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2.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

3.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是什么)本诗用……的意象+(为什么)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怎么样)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意境

品味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解说相关诗句;

2.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

3.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是什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为什么)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怎么样)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典题演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答题分析] 第一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诗中主人公陆鸿渐虽移居闹市,但是“野径入桑麻”,修篱种菊,“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可见其是一名寄情山水、超尘绝俗的隐士。

第二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首联言移家至城郭之旁,人烟尚稠,但居处却是桑麻遮道;刚刚在篱边种满新菊,秋天到来,还未开花。

颔联一为转折,一为承接;用陶诗之典,一为正用,一为反用,却都表现了环境的幽僻。

至此,一个超尘绝俗的隐士形象已如在眼前,而诗人访友的兴致亦侧面点出。

颈联暗示人不在,因为连犬都不吠,当然家中无人了。

但皎然写问讯于西家,目的却有二:

一是表达对陆鸿渐的思慕,表明相访不遇之惆怅;二是借西家之口,衬托出陆鸿渐高蹈尘外的形象,表明二人相契之根由。

第三步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诗人写寻陆鸿渐不遇,本身就包含了作者对陆鸿渐的倾慕之情,于是以陆鸿渐自况,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答案] (是什么)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为什么)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怎么样)作者通过对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巩固练习]

1.(2019·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

请简要分析。

答:

                                    

详细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艺术技巧的能力。

本题要求结合前六句中的对比手法分析精卫的形象。

首先要找出前六句中的对比点,如“终年”与“寸诚”的对比,精卫的微小诚心和填海的时间之久形成对比,表现精卫复仇的坚决;“山石细”和“海波平”的对比,精卫力量的渺小和大海的波涛汹涌形成对比,表现精卫抱负的远大;“渺渺”和“区区”的对比,填海工程的浩大和精卫生命的渺小形成对比,表现精卫命运的悲惨。

据此分条概括出精卫的形象特征即可。

答案:

“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2019·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

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详细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赏析画面,需要先根据诗句描述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

答题时要抓住“山色”“江光”两个意象,根据“远”“寂寞”“夕”“滋漫”等关键词加以描述,点明山色因辽远而苍茫寂寥,江水因夕照而溢满金辉的特点。

另外,还要概括出画面的整体特点:

寥廓壮美。

答案:

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设题方向二 语言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主要涉及两个层面:

一个是字词层面,另一个是语言风格层面。

第一层面的语言鉴赏要求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作炼字。

古人推敲用字,看重的是选择最准确的动词或形容词来体现丰富的内涵,这个词往往就是整首诗的“诗眼”。

这种题型就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总体的语言特色包括一句话或者全篇的语言特色。

解答语言风格题应注意: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角度

设问示例

答题步骤

答题模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为什么?

2.某联或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3.这首诗中某个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4.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哪个比较好?

为什么?

5.品味作品某字,并简要分析。

1.准确找到诗眼;

2.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诗眼的表达作用;

3.明确答题方向:

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是什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为什么)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所炼之字还原至句中描摹景象,将“象”和“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怎么样)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1.请赏析××句。

2.请赏析××联的妙处。

3.请从××角度赏析××两句。

1.从句子的基本意思出发,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

2.从语言特点出发。

有的句子倒装,有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开合的美。

3.从表达技巧出发。

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鉴赏时要分析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4.从句子的位置出发。

①首句。

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

②中间句。

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妙。

③尾句。

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是什么)该诗句是××的意思+(为什么)描绘出一幅××的画面。

运用了××的表现手法,烘托了××的意境,营造了××的氛围+(怎么样)表达了××的情感

续 表

角度

设问示例

答题步骤

答题模式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1.先用若干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

2.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

3.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是什么)本诗在语言上……(写出特色或风格)+(为什么)通过对……的描写,写出了……(主要内容)+(怎么样)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典题演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 安禅:

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

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题分析] 第一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题干所问的是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根据“诗眼”的词性规律,可以确定“咽”“冷”分别是两句诗中的“诗眼”。

“咽”运用拟人手法,状石间泉声低沉,“冷”运用通感手法,绘夕阳余晖微弱,有凄冷之意味。

第二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

溪水之中危石耸立,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好像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冷色的青松,使照在上面的日光仿佛也变冷了。

这里“咽”“冷”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

此两句,作者将“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渲染山寺远离人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

第三步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诗歌的第三联意在表现环境的深僻、幽静、孤寂,这其实是与王维晚年的恬淡宁静的心境相契合的。

[参考答案] (是什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咽”意为声音因阻塞而低沉;“冷”意为温度低,或者寂静、不热闹。

(为什么)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更冷。

(怎么样)“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表现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

[巩固练习]

1.(2017·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

五盘岭:

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

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2017·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

                                    

                                    

详细分析:

回答问题可以从诗歌描写的内容和使用的手法入手分析。

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方法。

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设题方向三 技巧

所谓艺术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与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表达技巧这些概念的内涵大同小异,都可以归结为手法的运用。

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等)、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只要考生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艺术技巧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艺术技巧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角度

设问示例

答题步骤

答题模式

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的第×句/×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1.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

2.再答该修辞的作用+诗句内容;

3.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

(是什么)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为什么)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怎么样)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1.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2.然后对相关诗句简要解说;

3.最后分析作用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第×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1.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接抒情,则再确定具体是哪一种;

2.然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3.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概括

1.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

2.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4.这首诗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技巧?

请简要分析。

1.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

2.阐述内容的转换以及景情的关联;

3.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是什么)全诗(词、曲)以××起,以××结,由××转到××+(为什么)转折衔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着一个“×”字+(怎么样)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含蓄深沉等

[典题演示]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 嵬

袁 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请简要赏析。

[答题分析] 第一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或表达技巧,一般看有没有用修辞手法,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

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

这首诗最显著的手法是用典和对比。

第二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从修辞手法上看,题目和四句诗均含有典故。

题目是“马嵬”,就是唐玄宗被逼处死杨贵妃的地方——马嵬驿。

第一句的“长恨歌”,指的是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

第二句的“银河”,则是指牛郎织女的故事。

第三句的“石壕村”,是指杜甫所写的《石壕吏》,诗中有一对老夫妻,因官府抓人当兵而分离。

第四句的“长生殿”,是唐明皇宫中的一座宫殿,《长恨歌》中有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是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一起海誓山盟。

从表现手法上看,一句和二句、三句与四句均分别采用了对比。

诗人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

《长恨歌》和《石壕吏》是为人所熟知的著名诗篇,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但它们一以帝王生活为题材,一以百姓遭遇为主旨,恰好构成鲜明的对照。

第三步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结合诗句,由“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两句,可表现诗人对下层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由“泪比长生殿上多”一句,可揭露社会上的种种不幸迫使包括诗人在内的诸多夫妻不能团圆的现实。

正如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所说:

“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

[参考答案] (是什么)这首诗运用典故及对比的表现手法。

(为什么)全诗从题到文,处处有典故:

题目“马嵬”即指唐玄宗被逼处死杨贵妃的马嵬驿,“长恨歌”指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银河”为阻隔牛郎织女的天河,“石壕村”出自杜甫所写《石壕吏》,“长生殿”乃唐明皇宫中的一座宫殿。

此外,一、二句将“长恨歌”中的李、杨死别与被银河隔开的牛郎织女的生离对比,三、四句将石壕村中百姓的苦难与长生殿上的君妃之苦对比,凸显百姓生活之艰辛,“泪比长生殿上多”。

(怎么样)突出了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长恨歌》的不以为然。

[巩固练习]

1.(2019·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

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

                                    

                                    

详细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艺术手法、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

答案:

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

“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2.(2017·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徙倚:

徘徊,流连不去。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答:

                                    

                                    

详细分析:

这首诗中除了第三联直抒胸臆,其他三联都侧重于写景。

但尾联写景,不同于前两联,“待”字表明尾联不是对眼前实景的描写,而是想象的虚景,以虚代实,呈现出了一种清幽闲逸的意境。

“处处景语皆情语”,尾联亦是景中寓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此外,景语置于诗歌末尾,也起到了以景结情的作用。

答案:

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任选一种即可)

设题方向四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角度

设问示例

答题步骤

答题模式

概括

诗歌

的内

容主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1.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2.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

3.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

(是什么)这是一首××之作+(为什么)结合内容进行分析+(怎么样)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