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单元知识检测 第六单元 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848755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单元知识检测 第六单元 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单元知识检测 第六单元 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单元知识检测 第六单元 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单元知识检测 第六单元 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单元知识检测 第六单元 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单元知识检测 第六单元 试题.docx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单元知识检测 第六单元 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单元知识检测 第六单元 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单元知识检测 第六单元 试题.docx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单元知识检测第六单元试题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陈旭麓指出:

虽然清末新政产生于自上而下的过程中,但160余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

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

这表明清末新政()

A.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B.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潮流

C.形成了实业救国的高潮D.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

2.同盟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极大地改变了革命的特征与方式。

孙中山不必再只在社会边缘人中开展工作……他能从归国学生、不满现状的文人与进步军官中寻找到支持,而传统上这些人是中国的领导群体。

材料表明,同盟会的成立()

A.革命的社会基础得以扩展B.汇聚了全部革命力量

C.革命活动摆脱了边缘群体D.提供统一的中央组织

3.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一次谈话中说: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

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主张B.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

C.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要同时进行D.经济的平等就可以消除阶级冲突

4.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张謇力促朝廷大员派政府军援助湖北前线。

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

“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

”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B.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立宪派放弃了政治理想

5.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这一规定()

A.践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B.体现防范袁世凯专权的意图

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实现D.维护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6.有史料记载:

“四川铁路风潮日形紧张。

革命潮流亦随之播荡,日甚一日。

留东革命党人,向内地进发者,日有多起,不久或将有大事发生。

”材料中的“大事”很快就爆发了。

该事件()

A.促使学生成为革命先锋B.加速满清政府的覆灭

C.动摇列强在华统治根基D.打响北伐战争第一枪

7.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8.1915年袁世凯以大总统名义重新颁定“教育要旨”,指出教育必须“忠孝节义植其基,于智识技能求其阙”,把教育宗旨概括为“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七项。

其根本目的是()

A.推行社会教化B.恢复传统文化C.准备复辟帝制D.宣扬西方文明

9.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都是讨伐袁世凯,但结果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A.孙中山是否直接参与领导工作

B.帝国主义是否直接支持袁世凯

C.讨袁斗争的群众基础是否广泛

D.革命是否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

10.漫画往往能够以形象的笔法对历史有更加生动的反映。

下图漫画意在()

A.说明张作霖是中国最大的军阀B.宣传国共合作是推翻军阀关键

C.调动民众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D.唤起民众对革命的理解和支持

11.有学者指出,一战期间,列强对华贷款、借款、投资的总额约为22亿元,并未抽走分文;他们设立的13家银行、599家工矿企业、40多家航运公司及其他侵略机构没有一家撤走。

该学者认为,当时列强()

A.已视中国为其战略后方B.对中国的争夺更为激烈

C.并未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仍在积极开拓中国市场

12.一位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说:

民国初年“湖南女子开始冲破了旧礼教的封锁线,纷纷要求入学,要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因此女学校逐步有所发展,而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所能阻止的了。

”材料旨在说明()

A.民国政府推动服饰改良B.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

C.近代教育体系不断完善D.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

13.民国元年颁行新历书,以授时为主旨,凡旧历书上吉凶神宿一律删除,新历(阳历)下附星期,旧历(阴历)下附节气。

影响这一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革命的不彻底性B.北洋军阀掌控国家政权

C.社会改良缺乏群众性D.适应社会转型时期要求

14.有学者说:

“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批评孔子、反对孔教、否定儒家纲常,其实并不是指向传统,而是针对现实。

”材料中的“现实”是指()

A.宣扬科学知识的需要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C.国人民主意识的提高D.袁世凯执意复辟帝制

15.某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从孔学自身存在的缺陷角度揭示孔学与君主专制主义的内在联系,从人性压抑的角度剖析孔学的实质”。

可见,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

A.倡导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B.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认识到中西文化存在差异D.高举新民主主义革命大旗

16.新文化运动是基于历次改革与革命运动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人们从热衷于直接的政治革命转而从民族文化的反省和重建上下工夫。

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

A.受到了革命运动的冲击

B.放弃了政治变革的要求

C.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

D.重视思想文化观念革新

17.阅读下列材料: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主要指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为争取资产阶级民主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材料一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

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

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

南北暌隔,彼此相持。

商辍于途,士露于野。

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

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

人心所向,天命可知。

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钦此。

——节选自于《清帝逊位诏书》

材料二 关于孙中山让位的历史问题,以往学界大都认为这是孙中山不能坚持斗争,屈服于袁世凯的表现,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标志;或把袁世凯看作一个玩弄权术,坐享其成者,轻易就将革命党人的政权骗到手,是个十足的大赢家;帝国主义、立宪派就只有破坏革命,站在袁世凯的一边,帮其夺权。

对帝国主义、立宪派来说,获益最大莫过于统一、稳定政局的出现。

这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结果,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是他们联合的“杰作”。

……因而,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改编自丁健《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共赢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的原因,并探讨其积极意义。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3)上述材料中的两次让位体现了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有何特点?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八九年间,又有人创新文学之论,谓著书宜即用现在的口语。

于是白话文大为风行。

此事于教育亦是很有利的。

但其功用还不止此。

因为文学思想,本是人人所同具。

但是向来民众所怀抱的感想,因限于工具,无从发表,而埋没掉的很多。

从白话文风行以来,此弊亦可渐渐革除了。

——摘自吕思勉《中国史》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开始后,白话文成为时尚,部分教科书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白话文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代表着进步和未来,是新文化的标志。

大量白话文教科书的产生,是民国时期教科书走向成熟的标志。

”而学者们还编写了很多书信,如1920年的《白话书信》,就展现了国民新的伦理精神和规范,包括男女(同学)平等、婚恋自由、个人主义等。

——摘编自靳志朋《文体、国体与国民:

近代白话书写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有人创新文学之论”的内容及其主要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的关系。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

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共,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作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

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

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近年来史学界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地否定到对其中的某些方面给予适当肯定的发展过程。

他们认为尽管这一时期是军阀混战、政治混乱的黑暗时期,然而另一方面社会出现了新因素,历史仍在向前发展,是近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当中的一个特殊阶段,现代化正是在这种新旧交替和冲突中向前发展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清末新政中教育改革的影响。

“160余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指受过民主思想启蒙的学生加入了民主革命的行列,故选D项。

2.答案:

A

解析:

A.从材料可以看出同盟会的成立,使得很多对清政府不满的人也逐渐加入到革命中支持革命。

说明当时革命的群众社会基础得以扩展。

B.选项中全部革命力量表述太绝对。

C.材料看不出摆脱了边缘群体。

D.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央组织。

故选:

A。

3.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

由材料“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可知,孙中山主张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通过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国家,故C项正确;A项是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故B项排除;材料强调通过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方式,而非经济的平等,故D项排除。

4.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

‘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可知,当时立宪派由主张镇压革命到支持革命,这反映了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故选B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指其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和对本国的封建势力、帝国主义的软弱性、妥协性,与材料主旨立宪派对革命的态度不符,排除A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人人心,与材料主旨立宪派对革命的态度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立宪派对革命的态度,此时立宪派并未放弃政治理想,排除D项。

5.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须副署之”体现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的内容,故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立法的相关内容,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并未完全实现,故C项错误;这一规定意图在于限制袁世凯专权,并没有体现维护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故D项错误。

6.答案:

B

7.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

材料强调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主共和的相关内容,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故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8.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教育必须‘忠孝许义植其基’”“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在教育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旧道德、旧思想卷土重来,为其称帝做准备,C项正确。

9.答案:

C

解析:

二次革命的群众基础很有限,但是护国运动时的群众基础很广泛,这是导致二次革命失畋而护国运动成功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

10.答案:

D

解析:

本题属于图片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图片信息能力。

依据图片中的信息“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部印”,因此意在宣传革命,依据漫画的图片可知张作霖背叛革命和杀害革命群众,以此来唤起民众对革命的理解和支持,故D项正确;A项不是图片主旨,也不能体现最大;图片材料不能直接体现出B项;C项错在“清政府”。

11.答案:

C

解析:

材料“一战期间,列强对华贷款、借款、投资的总额约为22亿元,并未抽走分文”“侵略机构没有一家撤走”可知一战期间列强仍不断从中国攫取各种利益,并未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选C项;一战中国也是参战国,并不是为列强提供战略物资的后方,排除A项;一战主要是欧洲国家间的争夺,排除B项;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无暇开拓中国市场,排除D项。

12.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民国初期,湖南女子开始冲破了旧礼教的封锁线,步入学校,而且主张自由结婚,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社会习俗的变迁,因此材料说明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措施,故A项错误。

材料只是体现湖南的现象,不能说明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故B项错误。

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

D。

13.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民国元年颁行新历书,以授时为主旨,凡旧历书上吉凶神宿一律删除”,并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改用公历纪年,“旧历书上吉凶神宿一律删除”,体现了纪年法适应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求,D正确;A、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统治开始,B错误。

14.答案:

D

解析:

材料意在考查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家思想的现实背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意图复辟帝制,这种情况下,新文化运动批判作为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儒家思想,D项正确。

15.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从孔学自身存在的缺陷角度揭示孔学与君主专制主义的内在联系,从人性压抑的角度剖析孔学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宣传民主科学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以改造国民性,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清道路,故选A项;资产阶级共和国在辛亥革命时已经建立,且B项表述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信息,故排除D项。

16.答案:

D

解析:

“从民族文化的反省和重建上下工夫”表明新文化运动重视思想文化观念革新,故D正确;

AC材料未体现,排除;B太过绝对,排除。

故选:

D。

17.答案:

原因:

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共和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北方军事将领通电要求确定共和政体;民国给予清帝退位以优厚的条件。

积极意义:

推翻封建帝制,推行共和政体,以和平方式实现政权转移,减少了战争可能带来的损失,是历史的进步。

(2)理解:

①清皇室退位,享有优待条件;②袁世凯获得大总统席位和全国的统治权;③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借袁世凯之手实现了推翻清王朝、速定共和的目的;④帝国主义、立宪派通过调停盼到了一个他们希望的袁世凯建立的政局较为稳定的国家。

(3)特点:

辛亥革命呈现出渐进性、和平性、曲折性、复杂性、妥协性等等。

18.答案:

(1)内容:

用口语书写,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主要原因:

民国初年,专制和愚昧束缚着国民的头脑,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想要以民主和科学来反对旧文学,便不得不采用新文学。

(2)关系:

新文化运动本身也是一场以白话文为武器的文学革命。

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而白话文的使用也有助于教育的普及,进而促进民主、平等等新道德的产生,从根本上有利于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展开和深化。

解析:

(1)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一“创新文学之论,谓著书宜即用现在的口语”可以得出用口语书写,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向来民众所怀抱的感想,因限于工具,无从发表,而埋没掉的很多”及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民国初年,专制和愚昧束缚着国民的头脑,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想要以民主和科学来反对旧文学,便不得不采用新文学。

(2)根据材料二中新文化运动之后出现的诸多新现象,如“部分教科书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1920年的《白话书信》,就展现了国民新的伦理精神和规范”等内容,可以得出,新文化运动本身也是一场以白话文为武器的文学革命。

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而白话文的使用也有助于教育的普及,进而促进民主、平等等新道德的产生,从根本上有利于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展开和深化。

19.答案:

示例一: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黑暗反动时期。

政治上:

北洋军阀推行专制独裁统治,摧毁资产阶级民主制,如袁世凯复辟帝制,段祺瑞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等,是对历史的极大反动;为争权夺利展开混战,如直皖战争、直奉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经济上:

连年不息的军阀混战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浩劫;北洋军阀的横征暴敛,吞没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严重地破坏了工农业的再生产。

外交上:

北洋军阀统治推行媚外政策,如袁世凯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疯狂出卖国家权益,极大地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思想上: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逆流,竭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示例二: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历史是向前发展的。

政治上:

北洋军阀时期尽管推行专制独裁统治,但形式上一直维持着中华民国的民主体制,有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条件。

经济上:

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

思想上: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兴起,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社会生活上:

“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的颁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示例三:

综合前两种观点即可。

(评分标准:

①紧扣论证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从多角度进行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