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文改革回眸练习汇总.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84511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文改革回眸练习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文改革回眸练习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文改革回眸练习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文改革回眸练习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文改革回眸练习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文改革回眸练习汇总.docx

《高二历史文改革回眸练习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文改革回眸练习汇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文改革回眸练习汇总.docx

高二历史文改革回眸练习汇总

宁化一中高二下期历史(文)改革练试卷2016.4.1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他从中国历代赋税制度(主要针对农业)改革历程中总结出的一条历史规律。

以清华大学的秦晖为代表的—批现代学者把这一规律称为“黄宗羲定定律”。

现代有学者把“黄宗羲定律”用公式表示,即:

◎两税法=租庸调+杂派

◎王安石免役钱法=两税法+杂派=租庸调+杂七+杂派

◎一条鞭法=王安石税法+杂派=两税法+杂派+杂派=租庸调+杂派+杂派+杂派

◎倪元璐税法=一条鞭法+杂派=王安石税法+杂派+杂派=两税法+杂派+杂派+杂派=租庸调+杂派+杂派+杂派+杂派……

公式:

bn=a+nx(bn为经过n次改制之后的新税额,a为原始税额,x为杂派,n为改制次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定律”反映的问题,试析其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税制改革的认识?

(6分)

 

2.材料一14、15世纪先后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西北欧的尼德兰等地的一些城市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首先,在商品竞争中,手工业者中分化出富裕的手工业作坊主,成为资本家。

他们雇佣的大批学徒和帮工则成为雇佣劳动者。

在欧洲城市中,封建主各等级间的附庸关系逐渐被资本家与工人间的雇佣关系所取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逐渐发展起来。

商人阶级的出现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一些城市中,商人们凭借对市场行情的掌握,提供原料和收购产品给家庭手工业中的小生产者,自己成为包买主资本家。

小生产者则沦为领取计件工资的雇佣工人。

——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上)

材料二对近代化动力的作用评价,史学界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

革命不如改良,革命只具破坏作用,凡以大革命形式实现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往往动乱频繁,国无宁日。

而凡是通过改革转入近代化道路的国家,则能保持稳定的发展。

另一种观点认为: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动力,改良主义走不通。

必须采取革命方式,彻底推翻旧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近代化。

——改编自《中国近现代国情》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两种方式。

(8分)

 

(2)阅读材料二,你赞成哪种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至少两例)。

(18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法制起源较早,在西周时期时已形成的“以德配天”的法制指导思想,老幼犯罪减免刑罚和过失等法律原则。

春秋时期,以反对“罪刑擅断”、要求“法布于众”为内容的公布成文法运动勃然兴起,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邓析著“竹刑”等。

战国时期,以魏国李悝制定的《法经》为代表,标志法制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另外,儒家和法家的主要政治法律思想,也都在这一时期内成熟并在政治舞台上发挥广泛的影响。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成文法法律体系全面确立。

在指导思想上,秦代奉行的是法家学派的“法治”、“重刑”等理论,秦代的法律制度很自然地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

例如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

在两汉时期,中国古代法制有进一步发展。

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前,主要是“汉承秦制”,就是在秦代留下的法律框架内进行局部改造;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在指导思想上接受儒家的理论,使儒学成为官方的、正统的政治理论,从此,汉代的法律制度在理论、制度上开始“儒家化”。

隋唐时期,法律儒家化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以《唐律疏议》的制定完成为标志,儒家学派的一些基本主张被精巧地纳入成文法典之中,同时,中国古代的司法体制、诉讼制度也在此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宋代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包括法律制度,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宋、明、清时期,基本法典仍是国家法制的基础。

国家法律的基本精神、主体框架,仍然由《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等基本法典确定,但是敕、条例等法律形式,在司法实践中却发挥着实际而具体的调节作用。

在封建社会后期,“律”规定着大原则,而“敕”、“例”则从各方面进行补充和小幅度的修正。

作为大原则的“_律”相对稳定,较少修改,而起实际作用的附属立法。

从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开始在中国土地上艰难地生长。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

(8分)

 

(2)请指出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文件,它有何原则和意义?

(7分)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条鞭法”的内容是:

“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粮,官为分界,在役应付。

”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一条鞭法在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但在另一方面,当时中国民间极度缺乏白银,流通的是铜钱,而官方两税收的是白银。

民间只有在交税的时候才会将铜钱折算成银子,所以要在缴纳两税的时候集中向商人兑换,而商人借此将银价抬高,这是明清延续的一大弊政,又被称为残民一条鞭。

——《中国赋税史··张居正改革》

材料二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今用人则不然。

官不久任,事不责成,更调太繁,迁转太骤,资格太拘,毁誉失实。

臣愿皇上慎重名器,爱惜爵赏。

用人必考其终,授人必求其当。

仍敕吏部严考课之法,审名实之归。

敕下吏部,慎选良吏,牧养小民。

其守令贤否殿最,唯以己端洁,实心爱民,乃于上才考称职,不次擢用。

若但善事上官,干理薄书,而无实政及于百姓者,虽有才能干局(按:

有才干),止于中考。

其贪污显著者,严限追赃,押发各边。

——《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一条鞭法“又被称为残民一条鞭”?

从内容方面,概括“一条鞭法”的积极影响。

(9分)

 

(2)概括指出张居正整顿吏治的内容。

并指出整顿吏治与张居正改革的关系。

(6分)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

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材料三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

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

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

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

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

……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材料一作者认为“魏之衰弱”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作者认为李唐一族崛兴的原因是什么?

两者评判的角度有何不同?

(10分)

 

(2)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反驳对孝文帝的指责的?

(4分)

 

(3)通过上述材料,你对民族发展和文明进步有何认识?

(4分)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国自秦汉以来即已建立起全国规模的人口调查制度。

秦始皇时期颁布“初令男子书年”的法令,西汉时期随着口赋、算赋、赀算的征收,所有人亦均需登录年庚,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

隋唐时期“手实”(户主自己具状申报户内人口、田宅)成为户口调查登记的基本方法,户籍大体上按人口、公课、土地三部分登载,天宝以后“公课”部分逐渐消失。

此外在户口的调查登记方面还有法律的保障,《唐律﹒户婚律》规定了对隐漏户口的惩罚办法。

明初鉴于元末战争的动乱,确定了以原籍立户的原则。

洪武十四年实行的“黄册”制度把户口、田产和赋税三者合一,并与里甲制度相配合,以里甲控制编户,征派赋役。

清初户籍制度亦沿用明代的黄册,但战乱后的地荒丁亡使黄册失去原有意义,顺治三年诏令天下“编审人丁”,但其主要是纳粮当差的财政意义,无补于知悉实有人口数额。

随着“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口统计遂与“保甲编户”正式结合起来,以弭盗安民为要任的保甲法也从此为清查户口所倚重。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

(6分)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唐令,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退休)。

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申省奏闻。

……其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通典》

材料二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以诰敕。

”弘治四年(1491年),又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

”清朝文官,六十岁令致仕。

武官则不然,副将以下,年满六十,概予罢。

低级武官,退休更早,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发展演变》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时期官吏“致仕”的变化。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古代实行官吏退休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7分)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代的城市房产租赁业,集中出现在一些经济发达、或有较强政治职能的大城市。

从全国范围来看,唐代城市房产租赁业的城市区域分布规模还比较小。

但是从唐朝的都城长安城里的租赁业来看,小范围内区域分布规模相当大。

长安城中有租赁活动存在的坊,朱雀大街以西有5坊,朱雀大街以东则有14坊。

除兰陵坊以外,其余的坊则都围绕着东、西两市分布,一些临近横贯东西的春明大街,一些则贴近皇城。

北宋中期以后,中国古代旧时对商业的空间时间的限制,都己逐渐解除,除禁地外,不论何处,都可开设门面,不论何时,都可以经营商业。

鉴于此,宋朝都城开封城中,房产租赁业也很兴旺,城中区域分布密集。

特别是沿汴河、蔡河两岸的官私房产大量出租,用以满足社会上各种承租者的需求。

在宋代,除了都城开封以外,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有兴旺的房产租赁业。

从城市的分布来看,南方城市居多。

——摘编自刘阿平《唐宋城市房产租赁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唐、宋城市房产租赁业区域分布的不同之处。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房产租赁业发展的原因。

(7分)

 

宁化一中高二下期历史(文)改革练试卷参考答案

1.【答案】

(1)问题:

“黄宗羲定律”反映了税制改革中征税名目越来越多,农民承受的负担越来越重。

(3分)

原因:

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国家,决策具有随意性,缺少民主和监督;王朝衰落吏治腐败;土地兼并加剧危及国家收入。

(言之有理答出其中三条即可,6分)

(2)认识:

历代税制改革虽能在短期内取得一定成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强法制建设整顿吏治;改革一定要注意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言之有理答出其中两条即可,6分)

2.【答案】

(1)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从手工业生产领域中发展出资本主义(或手工业者在商品生产中分化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

第二种方式是商业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或商人成为包买主,使小生产者丧失独立性,变为其控制的雇佣劳动者)(8分)

(2)看法一:

革命不如改良(或改良优于革命)(4分)

史实:

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体制,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挽救了民族危机,并逐步成为亚洲强国。

(8分)由此可见,改良是社会矛盾发展的结果,取决于国内外主客观条件。

改良以渐进、和平的手段来进行政策和制度的调整,避免了激烈的社会动荡,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6分)

看法二:

革命优于改良(或改良主义走不通)。

(4分)

史实:

1789年法国大革命摧毁封建制度,最终确立了共和制度,并震撼了欧洲大陆封建秩序。

北美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奠定基础。

(8分)由此可见,革命是社会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取决于国内外主客观条件的成熟。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它使社会发展实现飞跃和进步。

(6分)

3.【答案】

(1)特点:

①法制历史悠久;②法律深受儒家文化影响;③中国法律自成体系;④法律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⑤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

(8分)

(2)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分)

原则:

确立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三原则。

(3分)

意义:

肯定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彻底否定了中国数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

(3分)

4.【答案】

(1)原因:

商人抬高白银价格;政府税收政策的影响;商人的盘剥;地主转嫁税收负担;政治的腐败等。

影响:

简化了税制,降低了征税成本;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9分)

(2)内容:

严格考核政绩;稳定官吏队伍;任人唯贤,不看虚名;注重实效和政绩;奖惩分明。

关系:

整顿吏泊是张居正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于一支高效率的官吏队伍,保证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

(6分)

5.【答案】

(1)衰落原因:

急于汉化,矫枉过正;崇文鄙武(重文轻武),削弱军力。

(4分)

崛兴原因:

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革新进步,为唐朝兴盛奠定基础。

(2分)

不同:

材料一立足于鲜卑民族政权的延续;材料二基于中华文明整体的发展。

(4分)

(2)反驳:

作者认为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符合进步趋势;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封建化);(4分)

(3)认识:

中华文明是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创造的成果。

善于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推动文明进步。

融合发展中要注重保留本民族优秀传统。

(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6.【答案】

(1)特点:

①户籍制度历史悠久;②普查人口;③户籍登录内容日益详备;④法律保障;⑤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层管理制度相结合(9分,任答4点得8分,答出5点得9分)

(2)原因:

①封建经济发展;②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变化(如均田制、租庸调制等经济制度的变化);③政权更替和战乱的影响;④加强社会控制的需要(其它言之有理答案亦可)。

(6分,任答3点即可)

7.

(1)变化:

唐朝官员退休年龄是70岁,明清时期退休年龄为60岁;(3分)退休带有强制性;(3分)清朝武官官职愈低,退休愈早。

(2分)

(2)目的:

消除官吏终身制、世袭制;(2分)保持政治统治活力,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3分)加强专制统治。

(2分)

8.【答案】

(1)不同:

唐代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中小城市较少;长安城规模大,主要集中在商业区。

(4分)北宋全国分布较普遍,南方城市居多;开封城中的区域分布密集。

(4分)

(2)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流动人口增加,城市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