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时几分》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84502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时几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时几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时几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时几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时几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时几分》教案.docx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时几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时几分》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时几分》教案.docx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时几分》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时几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学习有关钟面上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认识时间单位时、分。

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的进率,能够准确读出和写出钟面上的时刻。

通过拨一拨,数一数等活动,学会看分针指在各个数字上的时刻,会读、写几时几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能正确读写钟面时刻,知道“1时=60分”突破方法:

借助钟面进行操作、讨论。

  2.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时、1分的时间观念。

突破方法:

拨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新

  1.观察钟面,复习旧知

  教师出示钟面模型(钟面模型的时刻是7时)问:

  

(1)小朋友,钟面上是什么时间?

  

(2)你是怎么知道是7时的?

  (3)每天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4)谁能用两种方法写出这个时刻?

  (学生板演:

7时、7:

00)

  2、出示课件,引出课题

  演示内容:

小华上午放学回到家,妈妈正在做午饭,不一会儿,妈妈午饭

  做好了,小华一家开始吃午饭(饭厅挂着一个钟表)。

  

(1)学生看后,师问:

小朋友请你猜一猜小华家吃午饭是什么时间?

(有

  的可能说是12时10分;有的可能说是2时)

  

(2)师:

同学们对这一时间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怎样才能正确读出这样的

  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这样的时间:

几时几分。

(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认识10时15分。

  

(1)认读

  课件演示10时,(播放画外音)“小朋友,时间是不会永远停留在10时,

  它在继续前进。

”课件继续演示:

钟表从10时转到10时15分,(画外音)“小

  朋友,你认识这个钟面上表示的时间是多少吗?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表达钟面上的时刻。

  、小组汇报,并说认读方法。

  学生可能汇报如下:

  生1:

10时过15分(因为时针过了10一点点,分针指着3,走了15小格)

  生2:

10时15分,(因为时针刚过了10,分针还走了15分)

  生3:

10点15分(因为……)

  生4:

我先看时针,再看分针,时针刚过数10,不

  到数11,分针指着3,走了15分,是10时多15分。

  ……

  

(2)学写

  、师:

刚才同学们认读得很好,方法也总结得好。

同学们说的“10时过15

  分”、“10时15分”,10点15分,10时多15分……,指的都是同一时间,

  像这样的时间,你们会像写整时的方法用两钟方法写出来吗?

(先让学生上台尝

  试板演,根据情况教师再指导)

  、板书如下:

  10时15分

  10:

15

  、理解“:

”左边表示时,右边表示分。

  (3)尝试练习

  、全班学生写出10时15分的两种写法。

  、刚才课件演示的小华家吃午饭的时刻到底是什么时间?

为什么?

用两种

  写法写出来?

  2、认识8时零5分、3时55分。

  

(1)认识8时零5分

  出示8时的钟面,学生观察是几时?

然后课件继续

  演示钟表走动,走到8时零5分停止。

  、四人小组讨论,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表达此时钟

  面上的时刻,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说明方法。

(学生可能汇报如下:

  生1:

8时过5分(时针刚刚过8,分针从12开始又走了5分)

  生2:

8时多5分(时针过了数8一点点,分针指1,1个大格表示5分)

  生3:

8时零5分(时针刚过数8,还没有到9,分针从12到1走了5个小

  格)

  ……

  、让学生板演8时零5分的两种写法。

  (如果学生直接写作8时零5分或8:

05,就问学生为什么要写“零”和

  “0”;如果学生写作8时5分或8:

5,就引导学生对这种写法要作补充,最后

  得出正确的写法:

(板书如下)

  8时零5分

  8:

05

  、小结:

像这样时针刚走过数几,分针从12起走了不够10分钟,这时一

  般读作几时零几分,这里的零要读出来,写时也要把零写出来,以后碰到这样的

  情况都要按这种方法读、写。

  、引导学生比较10时15分和8时零5分的读、写异同。

  、教师拨钟面模型,学生练习读、写5时零5分、……

  

(2)认识3时55分。

  课件出示3时的钟面,学生观察是几时?

然后课件演示钟表继续走动,走到

  3时55分停止。

  、让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读、写方法。

  、学生汇报,说明方法。

学生可能汇报如下:

  生1:

快到4时了。

(时针快指着4,但分针还没有指向12。

  生2:

4时少5分。

(时针快指着4,分针离12少5分。

)生3:

3时55分。

  (时针走过了3没有对准4,分针走了55小格。

  ……

  、如果有的学生说4时55分,教师就让学生评价和讨论对不对,为什么?

  (时针还没有经过4)如果没有学生说4时55分,教师就说这个时刻是4时55

  分对吗?

为什么?

然后教师出示4时55分的钟面图,引导学生辨别时间。

  、学生板演3时55分的两种写作方法。

  3时55分

  3:

55

  、教师拨钟表模型,让学生练习读写6时55分、12时50分……。

  3、师生小结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

  、同桌讨论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

  、学生汇报。

(略)

  、师归纳:

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要先看时针

  再看分针,钟表上时针刚走过数几,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这时的

  时刻就是几时几分。

(如果钟表上时针刚走过数几,分针从12起走的小格不满十,

  一般读几时零几分,“零”要读出来,也要写出来)

  三、知识运用,巩固新知

  1、读一读,写一写。

  时分时分时分时分

  :

  方法:

(1)先同桌对读钟面上的时刻,然后学生范读、齐读。

  

(2)学生独立写出钟面上的时刻,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7时30分通常也说成7点半(7时半),因为分针

  从12转到6,刚好转过整个钟面的一半。

  (4)让学生说出第一个图再过几分是2时……第四个图再过几分就是7时。

  2、看一看,想一想。

(对的打“”错的打“×”)

  

(1)钟面上的时刻是5时55分。

()

  

(2)钟面上的时刻是6小时45分。

()

  (3)11时35分可以写作35:

11。

()

  (方法:

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

  3、拨一拨,读一读。

  

(1)教师拨出几时几分学生认读。

  

(2)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钟表模型,让个别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几时几分,

  这个时刻你在做什么?

然后全班同学拨出这个时刻。

  同桌互相检查,教师巡视指导。

  4、想一想,画一画。

  (观察钟面,根据给出的条件画出分针)

  1:

157:

503:

059:

30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画法投影出来,让学生评价)

  5、填一填,评一评。

  (说一说你每天的作息时间,填入下表)

  上午下午

  :

  起床上学放学上学放学睡觉

  方法:

(1)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作息时间,再

  填表格。

  

(2)同桌互相检查填写是否正确,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拿出几份有代表性的作息时间表在投影上展示,让学生评价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四、全课总结:

  教师:

同学们这节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

(略)

  布置作业:

(略)

  板书设计

  几时几分

  10时15分8时零5分3时55分

  10:

158:

053:

55

  方法:

先看时针再看分针

  小编推荐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教师:

同学们,在古代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

指生说,然后出示资料:

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

下面,请同学们用拃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教案

  作单位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学生量。

指生说是多少?

  生:

5拃

  生:

3拃

  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感受。

(有大有小,测量的不准确)

  教师说明:

在测量课桌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单位拃,虽然得出了结果,但测量的不准确,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请同学们想一想: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

  师: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

(实物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在不同位置的两张纸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虽然统一了单位长度,但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摆放时受到限制。

激发学生想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

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小结结题:

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

厘米(板书: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

  (课件演示,认识刻度线)

  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

标有5的刻度线在哪儿?

  师:

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

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

(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了解学生对刻度尺的认识程度,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长?

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

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

  交流得出: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课件演示)师:

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

  学生活动:

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

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

(课件演示)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交流后,课件演示)

  (3)认识几厘米。

  师:

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

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4、5、9的长度。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法到直尺上找出1厘米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尺,知道1厘米不仅仅是从刻度0到刻度1的距离。

通过多种形式,巩固1厘米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构了丰富、科学的厘米表象,深刻理解了直尺上的1厘米就是1大格,2厘米就是2大格……为后面自主探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3、用厘米量

  

(1)比一比:

在刻度尺上比一比,一根油画棒有多长?

  

(2)量一量:

纸条有多长?

  (汇报量的方法,全班评价)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

纸条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

就是几厘米。

(课件演示)

  请学生再测量一次。

  (3)估一估,小正方体,5角硬币的长分别是多少?

  (4)量一量。

用正确的方法量出小正方体,5角硬币的长分别是多少。

(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分析、反思,体会到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优势,并且能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测量的方法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

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三、方法应用

  1、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2、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有多长。

  3、判断题。

(课件演示)

  4、量一量。

  量出数学书的宽度量出你的橡皮的长度

  5、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

  怎么办

  6、想一想,你的一拃有多长?

()厘米

  人体上的“尺”

  人的身体很有趣。

如果把一个成年人头的长度当作一把尺,那么身高相当于7个头长,肩宽等于2个头长,上肢等于3个头长,下肢等于4个头长。

用脚长也可以测量,因为人的身体约是脚长的7倍。

但人体的几把尺不是一成不变的,小孩的头要大些,身子短一些。

在不同地区,人体的几把尺也不完全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加深用厘米量的正确测量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

使学生明确:

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厘米”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

(请生回答)

  师: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要用“厘米”作单位。

认识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

进一步认识了刻度尺,学会了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并能估计一个物体大约的长度。

同学们采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成功的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但是,还有几个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向这些同学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回答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谈收获,在一次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师最后的小结,不仅重申了本节课学习重点内容,同时激励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积极参与,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案

  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

教材99~10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能力目标: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媒体:

乒乓球、套餐组合图片、纸箱、每组三张数字卡片、吹塑纸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是《数学广角》,这里边有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

想知道吗?

跟老师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孩子们,我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课件出示明明的自我介绍。

)那咱们快去吧。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排数:

  

(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师:

看,明明的好朋友也来了。

他们在一起快乐的玩。

(课件:

情景创设。

明明说:

我们来做一个数学排数游戏吧。

用1、2这两个数字可以组成几个两位数?

  师:

孩子们,你们会吗?

用1、2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

指名回答。

(课件:

明明说:

如果是1、2、3这三个数字,选其中的两个而组成的两位数,有多少个呢?

  师:

从这三个数字选其中的两个而组成的两位数,有哪些呢?

(2)自主探究:

师:

小组的小朋友交流交流,也可以拿出数字卡片摆一摆,然后把你们排出的数记录在纸上。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3)汇报结果。

  2.你们小组排出了哪些数?

怎样排的?

指名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汇报。

其他学生一起说数。

  3、检查一下,有没有重复的?

还有吗(有没有漏掉的)

  4、谁发现了他们小组排数的规律?

(可以让排数的学生说,也可以指名其他同学说。

  (4)观察、比较、分析、小结。

  5.孩子们,看看,这几个组排出的都是哪些数?

  6、看来呀,每个组的方法虽然不完全一样,但都只能排出这6个数。

7、你喜欢哪个小组的方法?

  8、教师小结:

看来,这种先固定最前面一个数,再用这个数,与其他两个数分别组合在一起,这种方法最快最准,不容易重复,也不容易漏掉。

  9.抽奖孩子们,你们学习非常认真,我们来做个抽奖游戏,想参加吗?

每个小朋友都有中奖的机会哦。

  

(1)教师出示4个号球:

这里有四个号球:

2、5、7、8。

  

(2)什么样的号码能中奖呢?

我给你们透露点信息:

中奖号码就是从这4个数中选出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

猜猜,什么号码可能中奖?

这个号码肯定能中吗?

再猜?

看来,可能中奖的号码有很多个。

有什么好办法肯定能中奖?

(把你认为能中奖的号码都写出来吧)(把用这四个数能组成的所有两位数都写出来,教师巡视,“有孩子写出来8个两位数,她还在继续写,看来不止8个”“你是先固定最前面一位数?

”)

  (3)写好了吗?

大家推举一个人来摸奖吧。

学生先摸出一个球。

中奖号码的最前面一位数出来了,是2,那中奖号码可能是?

25、27、28。

再摸一个球。

中奖号码是?

  (4)你中奖了吗?

把你写出的这个数圈出来。

同桌互相看看,如果你同着中奖了,请你给他画一个苹果。

  (5)出示所有结果:

孩子们,你刚才一共写出了多少个两位数?

用2、5、7、8能组成的两位数究竟有多少个呢?

咱们用刚才先固定最前面一位数的办法把这些数都排出来吧!

老师写,你们说好吗?

  10.握手

  

(1)师:

孩子们,你们也是一群善于动脑的好孩子。

这么多同学中奖了,来,咱们握握手,祝贺祝贺!

加油!

  

(2)提出问题:

三个小朋友,每两个人只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猜猜看!

生1:

6次!

生2:

4次!

  师:

究竟几次,小组长作裁判,小组内的三个同学握一握,试一试,到底几次?

  (3)学生汇报表演。

小组长指挥说明。

他们握手,咱们一起来数吧!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数握手的次数。

(注意握过小朋友一边休息)

  (4)师问:

和握手了吗?

和握手了吗?

这算一次还是两次呀?

  (5)小结:

看来,两个人相互握手,只能算一次,和顺序无关。

刚才排数,交换数的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这和顺序有关。

  三、拓展应用,深入探究

  1.菜肴搭配。

  课件:

情景创设:

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好吃的菜肴。

妈妈说:

孩子们,菜的营养要合理搭配,又不浪费,每个小朋友从这六个菜选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

  

(1)师:

该吃午饭咯,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自助餐。

老师都流口水了拉。

这么多好吃的菜,你选那些菜肴呢?

听听妈妈怎么说:

(课件出示)

  

(2)师:

哪些是荤菜,哪些是素菜?

在这六种菜里选两种,还要注意只能选一种荤菜和一种素菜,可以怎样搭配呢?

指明学生说一、二个,还有吗?

看来有很多种搭配,究竟一共有多少种搭配呢?

  (3)把你们想到的搭配用线连起来,比赛哪个小组的最快,方案最全:

不重复,不遗漏。

  (4)学生连线。

学生小组汇报,有和他们想法不一样的吗?

  (5)一共有多少种搭配?

你这么快就知道啦,是不是有什么发现呀?

(点数或者加法:

3+3+3=9)

  2.合影:

  课件:

情景创设:

妈妈说:

孩子们,给你们三个合个影作纪念。

你们三个排成一排赶紧站好了。

  

(1)师:

明明和红红、东东站成一排,可以怎样排呢?

一共有多少种排法?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可以画一画,摆一摆,同学一起排一排)

  

(2)谁来说说,他们三个可以怎样排?

你是怎么想的?

(固定左边的小朋友;固定右边的小朋友;固定中间的小朋友)(师:

所有的方案他说完了吗?

还有补充吗?

谁能够把所有的方案都能说一说?

有这么多排法啊,你是怎么想的,能说得这么全面一个都没漏掉也没重复?

  (3)还有跟他不一样的想法吗?

其实,还可以固定最左边(右边、中间)小朋友,交换其他位置小朋友的办法,甚至还有其他的办法,你愿意动脑筋去想吗?

不管用什么办法,这里三个小朋友排成一排,都只有6种排法,你能把这6种排法画出来吗?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39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图入手引出角,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

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来进一步感知角,最后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制作的角。

所以本课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提供有研究性、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乐于学习的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能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学生丰富了对角的直观认识,空间观念有所提高。

3.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在直观认识角的活动中,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活动角、角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从常见的物品引出角。

  今天,老师从图形王国请来了一个老朋友和我们一起学习,可是它被调皮的纸片挡住了一部分,聪明的孩子们,你知道是什么图形吗?

  为什么是三角形呢?

能告诉大家是怎样猜的吗?

  回答的这么有理有据,一起来看看。

真是三角形。

大家刚才在猜的过程中都关注了图形上的角。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

(板书)

  其实,角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仔细观察,这些物品中有角吗?

谁上来指一指。

大家指的非常正确,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角。

我们让这些物品藏起来。

现在,大屏幕上一共有3个角。

  【设计意图:

通过对生活情境的观察,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之上,让学生感到熟悉、亲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新授

  1.观察归纳,总结角的基本特征,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那么大家好好观察观察,什么样的是角?

角长什么样?

先认真观察,独立思考。

然后可以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还有两条线)

  这些角都是尖的。

每个角都有尖尖的地方吗?

这个尖尖的点,我们数学上称作角的顶点。

除了一个顶点以为,角没有其它东西了吗?

两条线(边)每个角都有两条边吗?

(两条边)。

谁来说一说被我们称作的角的这种图形它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知道了角的共同特征,我来介绍一下这个角。

这是一个角,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注意动作)谁来像我这样说一说。

  【设计意图:

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掌握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判断角,完善角的特征。

  知道了角的共同特征,我们判断起角来就会很方便。

接下来,老师准备了一些图形,请同学们判断,看第一小题,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是的打√,不是的打×。

把我们刚刚学的知识用上,把这个问题解决。

同桌两个都完成了,可以互相交流一下意见,你为什么这样判断。

(生判断并交流)

  生汇报。

跟这个小朋友一样的举手,老师也是这样认为的,谁能讲讲理由呢?

  

(1)一个顶点两条边。

  

(2)没有顶点。

两个点要碰在一起,这个顶点是两条边公共的。

  (3)旋转后还是角吗?

为什么一直是?

虽然位置在变化但一个顶点两条边没有变。

  (4)找不到顶点,边不直。

被我们称作角的两条边必须都是直的。

(板书)

  (5)一个顶点两条边。

  (6)没有两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