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常识表格类汇编(推荐).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70858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常识表格类汇编(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经济学常识表格类汇编(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经济学常识表格类汇编(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经济学常识表格类汇编(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经济学常识表格类汇编(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常识表格类汇编(推荐).doc

《经济学常识表格类汇编(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常识表格类汇编(推荐).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常识表格类汇编(推荐).doc

经济学常识表格类汇编

一、斯密理论和李嘉图理论的比较

斯密理论

李嘉图理论

劳动

价值

理论

①斯密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②斯密看到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的。

但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①李嘉图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②他批判了斯密的二元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来决定的。

③他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就价值的转移问题,以及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阶级结构理论

斯密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将资本主义社会成员划分为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

收入

分配

理论

①斯密认为“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科学地揭示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②斯密认为“工人得到了自己的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①收入分配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

②在经济学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

他认为,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的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

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③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并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他的一大贡献。

把工人实际工资下降归因于人口的增长。

财富

增加

理论

斯密认为经济学要研究如何增加国民财富。

财富增加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分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斯密认为,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

关于如何提高利用效率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李嘉图极力主张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

他认为,增加资本积累是实现财富增加的必要条件。

他主张通过降低地租的方式来增加资本积累,实现财富增长。

在他看来,收入的分配状况对财富的增长影响重大。

经济自由理论和政府职能学说

①斯密认为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因此,他极力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

②他认为,国家的职能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三个方面。

①李嘉图认为通过市场是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

②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和振兴教育上。

自由

贸易

成本

学说

①斯密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

他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由各国的优势。

在对外贸易的时候出口自己的优势产品进口劣势产品有利于从中获得好处。

②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社会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

①李嘉图的自由贸易说,他认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②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他认为,生产相同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③如何认识比较成本说。

有利方面比较正确地反映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局限性,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

二、重商主义与斯密理论的财富论比较

财富形态

财富来源

国富与民富的关系

国家与经济的关系

重商主义

金、银

在一国没有金矿的情况下,财富只能来自对外贸易的顺差

民穷国富

国家干预经济,鼓励出口,限制、取消进口。

斯密理论

所有产品总量

财富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富国裕民

取消政府干预经济、自由放任。

三、斯密和李嘉图增加财富理论的异同点w.w.w.k.s.5.u.c.o.m

斯密

李嘉图

不同点

斯密认为,增加财富有两个途径:

一是通过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通过自由放任提高资本利用率。

李嘉图认为,增加财富有两个途径:

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降低地租,增加资本积累,实现财富增长。

相同点

二者都主张自由放任,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二者都主张发展自由贸易,通过对外扩张,增加资本积累。

四、斯密、李嘉图、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比较

斯密

李嘉图

马克思主义

使用价值的含义

使用价值是指特定物品的效用。

同前

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

交换价值的含义

交换价值是指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同前

交换价值是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有使用价值可能没有交换价值;有交换价值可能没有使用价值。

有使用价值可能没有交换价值;有交换价值肯定有使用价值。

但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

有使用价值可能没有交换价值;有交换价值肯定有使用价值。

但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

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

商品的价值有时是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量决定,有时是由交换价值决定。

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量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消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

劳动量决定价值,价值调节交换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价格)的基础,交换价值(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

——————————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的含义

——————————

——————————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含义

——————————

——————————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价值规律

——————————

——————————

1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实现优胜劣汰。

五、凯恩斯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比较

比较

派别

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解决危机的主张

评价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建立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他们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经济危机。

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凯恩斯从人的“心理规律”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以此为据,提出反危机的措施。

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其阶级局限性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其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六、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比较与评价

模式

比较

美国模式

德国模式

日本模式

形成原因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主要受其传统的自由主义和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等因素的影响。

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主要受“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和战后英美占领当局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主要受日本自然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儒家思想等因素的影响。

主要特点

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竞争压力大。

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

在强调自由竞争的同时,特别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员工参与企业事务,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和忠诚。

代表国家

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欧洲大陆和北欧国家。

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

特点评价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好处在于束缚少,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两极分化。

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缓解各种社会矛盾。

但无处不在的社会保障大大削弱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政府主导特征明显。

这既有利于经济发展,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易于形成官商勾结,造成政府决策失误和加剧社会不公。

共同点评价

这三种模式各有特点,但他们的基本点是相同的。

首先,他们都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

其次,在经济运行中,都以市场竞争作为最基本的调节手段。

第三,国家调节经济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

七、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的历程

派别

内容

重商主义

古典政治经济学(斯密、李嘉图)

凯恩斯主义

新自由主义

理论

在一国没有金矿的情况下,财富只能来自对外贸易的顺差

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

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在发挥作用,调节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国民财富的增长。

凯恩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经济危机。

坚持经济人假设、完全市场信息假设和完全竞争市场假设,都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都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永恒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都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主张私有化。

政策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鼓励出口,限制、取消进口。

主张取消政府干预经济、自由放任。

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

影响

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产生了经济危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