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84410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docx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docx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

2017年-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

原始教育的特点:

教育的非独立性2、教育的原始性3、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

古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

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被动接受的过程。

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4、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教育出现的新特点:

1、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

2、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校教育网络逐步建立,学校的教育教学时空得到根本性改变。

3、教育的功能得到全面的理解,除教育的的生产性以外,教育的政治性和文化性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教育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用进一步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同时彰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阶段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

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的问题领域不断拓展;

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

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学的价值:

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的解释教育问题;

作为科学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才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把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与教育实践能力相互促进;

将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与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结合起来。

把专业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和专题讨论结合起来。

把专业阅读与教育写作结合起来。

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格塞儿双子爬梯实验)

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环境及其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

学校教育是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起培养人的工作

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育可以抓住儿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从而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动力

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活动中表现出来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

经济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于内容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育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劳动生产力在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教育是创造和发展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力和程度

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

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

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

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教育文化的选择功能

教育文化的融合功能

教育文化的创新功能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

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

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教育优化人口功能:

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作用手段之一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政治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要求:

1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

2、教育对社会要有所批判。

3、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

正确处理不同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直接指向个体的发展,但个体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

人的自我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前者只有通过后再才能表现出来。

人即需要社会化,又需要个性化;即必须社会化,又必然个性化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的发展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相一致

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

教育自身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知识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

对教育认识的深化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应是教育的根本区别:

素质教育立足“发展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

应是教育则立足“选拔人”来培养人。

它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

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学生是一个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学生是以学习主要任务的人

学生的社会地位:

青少年时权力的主体

青少年享有合法权力(生存的权力受教育的权力受尊重的权力安全的权力)

教师的常规角色:

父母的替代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的楷模4、集体的领导

5、“法官与裁判”6、学生的朋友与自己

教师角色的更换“

1、学生的促进者2、学生的交往着与合作者3终身学习者4、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5、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教师劳动的特点:

劳动对象的能动性2劳动方式的示范性3、劳动手段的创造性

劳动效果的隐含性和滞后性5、劳动时空的广延性

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统一的工作方式

教师职业素养:

1、职业素养(热爱学生是职业素养的核心)

2、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策略:

确立良好的专业发展意识

制度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

一日常教育生活为资源,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为完善

教师自我发展的具体途径:

日常教学反思2个人的行动研究3、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

4、同伴交流与合作5、跳出教育谋发展

良好师生关系的教育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重要指标

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在课外活动中建立和丰富起来

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

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

社会变化的加速

科学知识的进步

人口的急剧增长

闲暇时间的增多

课外活动的特点:

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

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

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过程上的实践性

课外活动在人身心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课外活动不仅能加深、巩固和扩大课堂上所学的间接知识,而且能不断的获得新的知识

可以丰富和活跃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良好的的思想品德

可以发展学生的体力、审美和劳动的能力

有利于及早发现人才,促进人才的早期培养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培养,并防止受教育者走向盲目或极端

可以训练学生的交往能力

是训练学生善于利用闲暇时间的一种有效方式

是培养良好公民的一种手段

学校课外活动实施的要求: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

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组织领导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选择研究课题

设计研究方案

收集研究资料

处理研究资料

表述研究成果

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

增强教师自身素质

通过教学质量

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丰富教育科学理论

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

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

微型教学

教学决策

教学反思

行动研究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将同化与顺应相结合,达到二者平衡,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已有图式,并创立新的图式

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帮助老师识别出学生是否达到掌握某项学习内容所必须具备的认知水平,从而设置适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目标

皮亚杰的理论强调认知发展的累积性,即新的认知结构总是建立在原有的结构之上的。

维果茨基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儿童通过内化过程来学习,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学生的楷模

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对于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语言和思维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在一起,当儿童不适应学习语言时,教师需要塑造而不是破坏儿童的自然语言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了解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提供稍高于儿童已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思维模式,使之与现有的水平加以比较,引起冲突

帮助个体体会冲突,使他们认识到采用下一阶段的判断方式更为合理

把下一个道德阶段作为当前道德教育目标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学业成绩2、自我价值感3、心理健康

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有的方矢,培养学生良好性格

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

掌握学生气质和特点,采取即有原则有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发挥教育机智,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是一个主动认知的过程

对儿童实质性的看法

重视学习过程

强调形成学习结构

提倡发现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特点:

强调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

强调社会协调和相互作用

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

教学的目标和目的应该是协商的而不是强加的

任务和内容分析过多集中预先规定一条单一的最好的学习路线

教学设计的目标应该更少关心预先设定的教学策略

认知策略学习的特点:

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内潜性

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模糊性

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多数是启发式的

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

(内部条件)(外部条件)

原有的知识背景1、训练方法

反省认知水平2、变式与练习

学生的动机3、有一套外显得可操作的训练方法

态度学习的条件:

(内部条件)1、对态度对象的认识2、认知失调3主体要求形成或改变态度的心向

(外部条件)1、强化2、榜样人物的选择

巩固态度的方法:

从内部来看,首先,不断加强对于新获得态度的对象的认识和理解,以使个体在认知结构中清晰地具有新态度将要指向的事物、事件或人的观念

减少或消除促使态度认知失调的因素

从外部来看,要对新事物获得的态度不断的进行强化,以增强主体趋向的内部准备倾向

价值观的特征:

1、主观性2、选择性3、稳定性4、社会历史性

价值形成于发展的一般过程

选择阶段(1不自主的选择2、从多种选择的范围内进行选择3对每种选择的后果进行充分考虑后再进行选择)

赞赏阶段(1、个体喜欢自己的选择并感动满意2个体愿意承认和乐意让别人知道我们是这样考虑的)

行动阶段(1、个体按自己的者一选择行事并在行动上愿意受它的指导2、个体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反复加以实践)

问题解决的四个特征

目的的指向性2、认知操作性3、情景性4、经验性

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明确问题

形成问题表征

选择并运用正确的策略

评价反思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主观因素

(二)客观因素

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1、问题本身的特点

认知结构2、外界环境

动机强度

智力水平

定势

功能固着

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改革和精选教材

合理呈现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程序教学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教授学习方法

能力(属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努力(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任务(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运气(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影响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

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成熟与年龄特点

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

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

学生的焦虑程度

影响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

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

教师的榜样作用

学习动机的培养:

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设置榜样

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利用原有的动机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5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汇作业

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成就测量(目的是测量并评价个人在某一领域达到的实际成就)

预测测量(目的在于测量并评价个人在未来某一方面获得的可能性大小)

难度测验(测量并评价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

速度测验(测量并评价个人解决问题的最快速度)

心理健康(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

身体、情绪十分协调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够彼此能谦让

有幸福感

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的生活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对教师角色的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正确的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具有教育创造性

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的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的控制情绪

教育心理健康的特殊意义:

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有助于协调师生关系

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模仿的良好榜样

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有助于教师的身体健康

教师的不健康心理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

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将他们的关心看做是一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

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家长也不懂如何教育孩子和配合教师,从而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

对教学完全失去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教学、恐惧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育工作岗位,另觅职业。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社会因素

社会提供给教师的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差等,都能使教师产生一种潜在的心理压力

社会的变化致使教师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变化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教育系统的改革和变化造成教师心理问题

社会价值观念混杂,亦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二)职业因素: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造成角色模糊、角色冲突。

角色过度负荷是很多教师感到压力和紧张的根源

与其他劳动者相比,教师属于一个比较孤立、比较封闭的群体,与社会联系较少,参与种种决策的机会也很少

职业的高压力,“学高为师,身正为师”

个人因素

1、人格因素

2、个人生活的变化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教师的自我调适

进行身体锻炼

改变行为方式

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

学习校的管理改革

注意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

根据教师心理特征进行管理

注意优化学校人际环境

社会的协调支持

1、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2、正确实行改革

3、帮助提高教师的形象

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

强调基础性

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

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

具有全面性

注意稳定性与改革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相对区分开来

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

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

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理性爱国

爱国主义教育要体现层次性

集体主义教育:

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

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

民主与法制教育:

要反对极端的民主化与无政府主义

要发展学生的民主反思与批评意识及能力

要重视学生的纪律教育

德育过程的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转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的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

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起着维持作用

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客观标准

根据以上规律对德育开展的要求:

德育要注意全面性

德育要注重多开端性

德育要有针对性

德育的原则:

一、疏导性原则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

二、长善救矢原则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要尊重学生2、向学生提供合理而严格的要求3

四、因材施教原则

1、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

2、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矢的加以教育

3、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施教

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要组织建设好集体

2、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六、教育影响一致和连贯性原则

1、要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使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

2、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一致和前后连贯

3、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地达到最佳状态

德育的方法:

说服法

说理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说理要注重差异和时机

说理要具有趣味性

教师要以诚待人

二、陶冶法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和引导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三、榜样法

1、可接受性原则

2、实性原则

3、时代性原则

4、德智并重原则

四、锻炼法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

五、奖惩法

师德教育的途径

一、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1、通过大学“入学教育课”化教师的专业思想

2、设置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

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师德教育

4、在教育实习中缴入师德教育内容

二、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1、实践2、拜师3、自我修养

课程类型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按课程的内容的组织方式分)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分)

必修课与选修课(按课程的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分)

显性课程与隐性看(按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

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

社会需求2、学科知识水平3学习者稍微耐心发展的需求4、课程理论

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

学习者的需要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区分)

显性课程资源与隐性课程资源(按资源的存在方式区分)

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与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按资源的存在形态区分)

有可预设的课程资源与不可预设的课程资源(按照课程的形成过程区分)

现代教育思潮:

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民主化3、教育国际化4、教育现代化

教学的基本任务: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发展学生智能。

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

5、量力性原则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方法:

讲授法2、谈话法3、读书指导法4、演示法5参观法6、实验法

练习法8、实习法9、讨论法10、发现法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

教学的具体目标

教学内容的特点

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教师本身的素养

教学方法的本身特性

教学时间的效率的要求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心理准备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效果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1优越性

1它有效的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

它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它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

2、局限性

1、它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它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的方面发展

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教学评价的功能:

1、诊断功能2、反馈调节功能3、区分鉴别功能4、激励功能5、导向功能

教学评价的的类型:

(一)根据评价的标准分

1、相对评价2、绝对评价3、个体差异评价

(二)按照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分

1、诊断评价2、形成性评价3总结性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

1、客观评价原则2、科学性与可行性统一原则3、主体性原则

4、一致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5定性评价原则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

6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常见的教学模式:

1、范例教学模式2、抛锚式教学模式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4、传递-接受教学模式5、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说课的类型

1、研讨性说课2、评价型说课3、检查性说课

4、主体性说课5、示范性说课

教学机智的特征:

1实践性2、个性化3、集成性4、高效性5、创新性

班级的功能:

归属功能2、社会文化功能3、个性化功能

班主任的角色: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着

班主任是各科教师的协调者

班主任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沟通者

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高尚的思想品德

坚定的的教育信念

对孩子炽热的爱心

扎实的组织能力

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养、具备一定的心理指导能力

班级管理的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集体教育原则

民主公正原则

严慈相济原则

以身作则原则

班级管理的方法

说理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