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花园城市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84252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11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花园城市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花园城市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花园城市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花园城市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花园城市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花园城市研究.docx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花园城市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花园城市研究.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花园城市研究.docx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花园城市研究

城市的远见——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花园城市”研究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对花园城市进行研究

(一)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回顾我国最近20年来的发展历程,随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全面实施,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就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化而言,20世纪末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31%。

据预测,201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21世纪中期中国大多数人口将聚居在城市中。

可以预见: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21世纪我国城市化进程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但是,城市化就像一把双刃剑,福与祸、利与弊交融在起,在带来巨大效益、推动社会进步、创造并使人类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以环境污染、社会失序为主的负面影响,即人们常说的“城市病”。

我国作为城市化后进国家,本应吸取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但遗憾的是,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思想指导下,在缺乏科学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的情况下,我国的城市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重蹈了发达国家城市化初期的覆辙,许多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环境污染成为我国许多城市所面临的严重困扰,交通拥堵、用地紧张、供水不足等问题愈发突出。

而近几年城市中的失业、贫困、治安、教育、医疗卫生和防疫等问题也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可以说是旧帐未了又添新忧。

虽然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城市问题的治理力度,但成效却不大,甚至越发严重。

这些都促使人们对城市的发展进行深刻的反思。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是国家的象征和希望,没有城市的繁荣就没有国家的繁荣,甚至可以说没有城市就没有国家。

城市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回避的必然趋势。

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城市问题,不能因噎废食。

逃离城市是一种消极的、不负责任的做法。

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无限的勇气、进取的精神和大胆的设想,反思过去,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去努力寻求减少和消除“城市病”,营造清洁、健康、宜人的城市环境和社会的途径。

前景虽然不容乐观,道路也必将坎坷不平,但正象许多科学家所坚信的,人类的智慧能够最终解决人类社会特别是城市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因此应该满怀信心地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花园城市”的提出就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

(二)花园城市——城市发展的大趋势

实际上,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人类从未间断对城市未来的探索。

城市将何去何从?

如何建设一个高效、健康、平等的城市社会?

这是许许多多的学者及普通人士都在思考的问题。

从人文主义先驱者设想的“理想国”、鸟托邦、太阳城、公社新村到20世纪初的田园城市、新城,一直到后来的卫星城、立体城市、绿色城市、山水城市、花园城市等等,人们提出了种种理想的城市模式。

这些理想城市模式,既表达了人类对未来的追求与憧憬,也是人类对自身历史和现实反思的结果。

联合国人居中心还将1997年的世界住房日的主题定为“未来城市”,以促使人们对城市未来的关注。

在对城市及人类未来的思考和探索中,虽然人们并未在具体的目标和设想上取得完全的一致,但已经逐渐地至少在新的发展观上达成了共识:

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是包括社会活动的一切方面进步的完整现象,是人类生存质量及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全面优化;发展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了眼前的利益,不能仅仅考虑当代人甚至少数人的舒适和享受,而且要顾及全人类可持续的长久的生存。

在这种新发展观的背景之下,一种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即城市建设要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以及宜人居住为先决条件,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之路,建设一个高效、健康、公正的城市社会。

于是“建设宜人居住的城市”成为这若干年来城市规划思想的主流。

“花园城市”正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花园城市”就是一种“宜人居住的城市”,这是花园城市的基本目标。

这一目标是人类经历痛苦和失望之后的经验总结以及重新建立起的对城市未来的憧憬。

欧洲和北美的一些国家己经将这种规划思想付诸实施,许多城市提出了具体的“花园城市”建设目标和方案。

我国的城市在近几年发什了史无前例的飞速变化。

一方面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原有城市的规模也迅速扩张和膨胀,全国城市的总体格局以及每个城市的外表形象都大为改观;另一方面,大量人口在城市的集聚也给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城市的各神问题不断涌现并且日益显著,这直接引起了城市规划思想的革命性变化。

毫无疑问,中国人正在逐渐富裕起来但同时也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社会失序,这是我们为经济的发展付出的高昂的、沉重的环境和社会代价。

于是中国人对“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积极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城市发展也有了新的认识,对生活质量有了新的要求,“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正在形成。

人们已经意识到,城市首先是人的生活的家园,因此它要符合人性,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增强人与人的亲和力,要有足够的绿地广场等供人们休闲、娱乐、交往的空间。

因此,环境宽松、清新、优美、祥和、宜人的花园城市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一些城市也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三)花园城市研究任务紧迫而艰巨

正是由于人们既对各种生态危机忧心忡忡,同时又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期望,因此花园城市这一概念一出现,就受到学术界、政府及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部门的重视。

即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和实施花园城市的规划设计,认为建立花园城市是人类解决环境危机、摆脱城市困境的最佳途径。

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在《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热潮的推动下,“花园城市”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接受。

花园城市使人类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和理想的曙光,因此这一概念和设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虽然近些年来关于花园城市的研究己经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但总体看来,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国外,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领域,“花园城市”都还是十分幼稚的新生事物,有许多模糊的认识需要澄清,有许多未知的因素需要探索,还有许多不解的质问需要回答。

其主要表现就是我们对“花园城市”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模糊的、表象的、感知的层次上,还没有形成明晰的、概念化、规范化、体系化的理论框架。

这不仅是一个理论空白,而且也使“花园城市”的建设实践陷入迷茫,甚至走入误区。

因此,对“花园城市”的全面的、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尤其在我国,花园城市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花园城市的建设实践还几乎是一片空白,而现实和未来的形势又迫使我们必须将生态理念引入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去,因此对花园城市的研究更是任重而道远,也具有更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而且,我们发现,即使在有限的对“花园城市”的研究中,许多人对“花园城市”的理解是片面的,有的甚至曲解了“花园城市”的精神内涵,使这一科学概念随意化甚至庸俗化。

上述对“花园城市”研究和理解的种种不足,使得这一概念及其科学思想难以充分地发挥作用,甚至面临着一些人的质疑直至否定。

这不仅对“花园城市”这一科学概念和思想的发展不利,而且直接影响到城市建设的实践和城市未来发展。

因此必须对“花园城市”进行深入的研究,明确其内涵,探讨其基本思想,并寻求这种思想在现实中的支点和付诸实践的途径。

这是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二.研究的目标与基本思路.

(一)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花园城市”,不是研究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发展战略,因此本课题的重点在“花园”。

但是这里的“花园”,不仅仅指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而且包括城市的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

也就是说“花园”和“花园城市”本身就是综合性很强的概念,因此,本课题仍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

课题围绕着“什么是花园城市?

怎样建设花园城市?

”这一中心议题,并主要沿着两条线索展开研究。

一条是如何改善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以使城市不再是肮脏之地和污染之源;另一条是如何实现城市社会生态的和谐,以使城市不再是无情之所和“罪恶之源”。

总之是要探寻使城市成为良好的人居环境的途径。

本文将重点探讨“花园城市”的概念、战略性的规划思想以及在我国进行“花园城市”建设的政策选择。

虽然本文强调花园城市概念的综合性和完整性,也力求能够在思想上和政策上建立花园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全面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但是,从可操作性的角度以及从当前城市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出发,我们仍然将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作为研究的重点。

概念是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研究“花园城市”首先就要弄清楚什么是“花园城市”,尤其是目前对“花园城市”还存在许多片面性的认识甚至误解,更有必要对这一概念予以澄清。

本课题将对“花园城市”这一概念进行多问度、多层次、多学科的分析,井通过与相关概念的辨析,力求建立全面的、科学的“花园城市”的概念,为“花园城市”理论体系的建立打好基础。

当然概念研究不仅仅是说明“花园城市”是什么,还要探讨“为什么?

”的问题,即还要探讨这一概念的思想渊源,及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花园城市”概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城市中广泛存在的城市问题,这也可以认为是其产生的直接背景。

对花园城市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分析和哲学的思辨上,从根本上讲它是一种应用研究,其目的是为城市的发展找到一种方向,为城市建设找到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这就是要建立花园城市的理论体系,而且这理论体系不是纯理性的,而是与现实及未来实践充分结合的,是一种可以直接用于实践的理论。

因此,所谓花园城市的理论体系,最重要的内容应该是花园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方法。

由于具体到每个城市,其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具备的条件不同,设计方法也应当各异,因此研究不可能给出详细的、具体的设计方法。

但在基本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的原则及体系上,花园城市发展应当具有一致性和相通性。

这正是我们常说的“战略”。

因此,本课题对“花园城市”发展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花园城市”战略规划的思想和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也主要是全局性的、原则性的和框架性的。

总之,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拟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花园城市”的科学内涵、理念基础和理论框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寻求“花园城市”由理论到实践的有效的、方向性的途径。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既是研究“城市”,又要研究“生态”;既要有理论探讨,又要有对现实的分析和研究;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回溯历史,还要展望未来。

因此其研究方法也必然是多元化的,研究思路也是多条线索的结合。

总体上讲,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立足于系统论的思想方法。

因为对城市这样一个“复合的、复杂的大系统”,只有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才有可能揭示其科学规律,才有可能找到解决城市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才有可能找到“花园城市”的发展道路。

具体来说,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和成果主要体现了“三个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国与外国结合、理想与现实结合。

吴良铺先生曾指出:

“城市规划总是从总结经验、了解现状、预测未来等方面进行工作的”。

吴先生实际上指出了城市研究的一般的基本思路,对作者具有很大的启发。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花园城市”及相关的概念出发,通过总结和分析与其相关的思想和理论,并研究城市(主要是我国城市)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对其进行反思,探寻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方法,努力为此构建理论和方法体系。

具体是沿着以下路径进行的:

概念分析——理论墓础——对现实的分析——理论构建——政策建议——与对未来的展望。

这是一个总体的思路,在具体的部分和具体的问题上可能有所不同或交叉。

 

第一章概念的引介

近些年来,在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中,“花园城市”是一个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概念,因此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应该说,“花园城市”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是非常肤浅的,也必然存在许多争论。

但这一概念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已基本得到较普遍的确认,学术界己经将“花园城市”作为一个重要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国内外许多城市也已经确定了“花园城市”的建设只标和方案。

人们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什么是‘花园城市’?

”、“有没有一个衡量标准?

”以及“如何建设‘花园城市’?

”等具体问题上,这也正是本课题将重点探讨的问题。

其中明确概念问题是我们其他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一.“花园城市”概念的提出及其时代背景

“花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

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1771-1858)提出的。

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出现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最初的“花园城市”概念提出,只是学者对人们生活环境不满所提出的“设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将这一设想进行了理论到实践的推进。

早在1869年,芝加哥就开始了美化城市环境建设的实践。

它通过实施一个庞大的城市公园体系项目,使其成为了美国中部最美的一座工业城市,这里应该是实践中花园城市建设的开端。

1965年新加坡建立了独立的共和国,城市大规模的重建正是从那时开始的,建设花园城市的思想也同时形成。

从最早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的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新加坡为提高花园城市的建设水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新的目标和政策提出,这些积极的措施促使新加坡成为国际上最知名的花园城市。

和新加坡一样,60年代后国际上各大城市都进行了花园城市建设,典型的还有堪培拉、华盛顿等城市。

而我国花园城市的研究和建设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

我国自2002年初次参加国际花园城市评选至今,已有9座大中小城市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称号。

然而关于花园城市建设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也缺乏相关的评价指标,只是通过主观感受判别。

根据国际公园与康乐设施管理协会IFPRA所制定的国际花园城市评选标准有5条:

园林景观的美化、遗产管理、环境保护措施、公众参与、未来规划。

国外的这些标准多是定性的在进行评价,缺少量化标准,所以目前仍然缺少一套系统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标体系。

“花园城市”的提出及其在实践中的尝试具有重要的和深远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和实践创新,更重要的是它为人类解脱城市的环境危机提供了新的思想和对策,从而改变了人们对世界末来的悲观看法,增强了人们面对危机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因此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将对人类住区的建设和发展开辟广阔阔的前景。

因此,“花园城市”这一概念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是发展的和前进性的而不是停滞的或倒退的,是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是革命性和战略性的而不是权宜性的。

“花园城市”的产生,其意义也许不亚于十九世纪末出现的“田园城市”,可以认为是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的又一个里程碑。

二.几种主要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理论模式概述

(一)田园城市

1898年,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

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中,首先提出田园城市建设模式。

此书后来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CityofTomorrow),其思想对后世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是现代各种生态城市思想产生的源泉。

霍华德针对当时英国大城市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用逐步实现土地社区所有制和建设田园城市的办法来逐步消灭土地私有制和大城市,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城市。

根据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了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

而所谓社会城市就是由一个中心田园城市和若干个周边田园城市所组成的中小城市集群,城市群内以包括地铁在内的各种快速交通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既可以实现与大城市一样的高效率,又可以避免大城市所固有的弊病。

中心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中央是公园绿地,环绕公园的由中心向外分别为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民住区,最外围是永久性绿地;在由中心城放射出来的6条大道上,离中心城市一定距离的地方,各建设一个田园城市,可容纳32000人居住,城区外围也为永久性绿地,新增人口再沿放射道路向外面新城市扩展。

(二)森林城市

1969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因科乔金森(Encjogensen)教授在森林生态学讲座中首倡“城市”与“森林”相结合。

森林城市建设倡导的宗旨就是:

用森林包围城市,将森林引入城市,实现“城在林内,林在城中”。

“森林城市”的具体实施和建设,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以大面积森林为基调,以花草、林木构筑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物种多样性为主要特征,乔灌草花优化组合,林种树种合理搭配,并与山水地貌相依托,与城市内含物及三维空间相衬托,构成绿色点、线、面、网相连,绿化、美化、香化、净化相结合,形成开放、自然、和谐、内外借景、相互映照的有机整体,呈现出山林、河流等自然景观与喷泉、高楼等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城市风貌。

整个城市景观不仅给人们提供幽雅、清新的生活空间,而且给人们带来轻松、洒脱、舒适的视觉享受。

(三)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ecopolis)的概念产生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1年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

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过程中,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尤尼斯基(O.Yanitsky)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个理想城市模式,旨在建设一种理想的人类栖居环境。

其目的是想通过技术和自然的融合,使人类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最大限度地保护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

也就是说,“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王如松等人认为,“生态城市并不是一个不可企及、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而是一种可望可及的持续发展的过程,一场破旧立新的生态革命”。

“通过生态城建设,我们可以在现有的资源环境条件下,充分发掘潜力,实现一种既非传统式又非西方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达到高效、和谐、健康、殷实。

(四)园林城市

1992年,我国建设部号召开展创建园林城市活动,并于当年命名了我国第一批园林城市,在全国掀起了创建园林城市的热潮。

根据一些学者的定义,园林城市是以一定量的绿化作为基本的有机纽带,艺术化地组织和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使城市形体环境有最佳的美学和生态学效果。

而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是以绿化指标作为园林城市评判指标。

根据建设部规定,评选国家园林城市的指标为:

绿地率30%;绿化覆盖率35%;人均公共绿地6%。

园林城市是以造园学为指导,以花草、树木的景观设计和配置为主要特征,注重追求城市的景观美化效果,通过融入中国古典的造园理论和艺术风格,汲取了华夏文明中诗、书、画等文学艺术形式的精髓,创造了“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统一的效果。

(五)山水城市

1992年钱学森教授提出:

“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合在一起,创建山水城市”,“高楼可以建设错落有致,并在高层用树木点缀,整个城市是山水城市”。

吴良镛认为,“山水城市是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环境’(以城市为代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

“山水城市”中的“山水”二字,既指自然空间中的山、水,又不指具体的山、水,而是涵盖“自然”之意。

“山水城市”是在现代城市理论和建设实践发展的基础上,以民族文化为内涵,以高科技为手段,以特定的城市地理环境为条件,创造人与自然、人与人相和谐的,具有地方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最佳人居环境的中国城市艺术空间。

(六)对上述5种城市建设模式的分析与比较

田园城市理论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它忽视了城市的经济效益。

霍华德所规划的田园城市面积为6000英亩(5000英亩为农业用地),人口上限为32000人,显然城市规模过小,无法有效发挥城市的聚集经济效应。

另一方面,田园城市建设模式更适合在空地上建设新城,而对于已建成的大城市来说,整改成本是十分巨大的,一般来说是无法承受的,因而缺乏大范围实践的基础。

国内一些学者常常也把花园城市与田园城市混为一谈,虽然有一定的相似性,其实却是两个概念。

田园城市更为强调城乡的和谐与统一;而花园城市则更为注重城市居民的主观感受和意象,强调从艺术的角度来美化城市,所体现出来的是人类对“美”的一种亘古不变的追求和对高质量人居环境的向往。

花园城市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人文环境品位、增添城市生活情调、美化城市形象和增加城市旅游收入等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园林城市过分注重形式,往往侧重于用园艺绿化手段构造美学艺术效果,而较少从发挥生态效益与适地适树的生态学和栽培学方面的规律来考虑如何构建稳定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建设模式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把社会、经济和生态作为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来建设现代城市。

该模式的环境生态功能较强,但忽视了艺术与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因此视觉效果和游憩功能都相对较差。

恰恰相反,园林城市则通过在城市内大面积种植草皮,合理进行植物配置,并在公园内创造一些人文景观,以及居住区周边进行绿化,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能够创造景观,美化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休憩、浏览和文体生活的环境,有良好视觉效果,但却难以取得比较明显的生态效益。

而山水城市模式更多的还只是一种构想,缺乏解决现代城市问题的一套完整思路和可行方案。

另一方面,山水城市还具有较强的资源和地域局限性。

虽然“山水”并不完全指具体的山和水,但对于那些没山、没水、或是既没山又没水的大部分平原、高原和滨海城市来说,很难构造那种意境,无论呼声有多高,建设山水城市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当前的花园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和山水城市研究都有就城市论城市之嫌,都是以改善或美化城市建成区的环境为目标,较少涉及城郊乡村,未把城乡作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来看待和解决问题。

三.什么是花园城市?

从“花园城市”这一概念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花园城市”是以反对环境污染、追求优美的自然环境为起点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思想的发展,这一概念已经远远超出其初始意义,成为最恰当地全面表达人类理想城市的综合性的概念。

花园城市现已超越了保护环境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层次,融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但是关于“花园城市”的概念,目前并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确切的定义。

目前,围绕着这一概念存在很多争论。

对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的思想、理念和实践。

因此在对“花园城市”进行深入研究之前,有必要首先明确这一概念正确的、合理的、全面的内涵。

将众说纷纭的各种定义加以分析,发现对“花园城市”的理解无外乎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是环境说,这种观点是将花园城市进行单向度、简单化和现实化理解,认为所谓花园城市不过是绿化覆盖率高、环保工作做得好、环境清洁优美的城市。

二是理想说,这种观点是将“花园城市”完美化和理想化,认为“花园城市”不过是人类的一种理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虚幻的东西,因此只能作为一种学术观点进行探讨而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他们的观点是受到大多数人怀疑的。

三是系统说,即从分析城市的生态系统着手,认为只要实现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良性运行的城市就是花园城市。

这种观点既立足现实,兼顾了城市的各种生态要素,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还有其丰富的、深厚的理论基础,因此这种观点己经为多数人所接受。

综合以上各观点,我们认为花园城市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本”,以最大程度满足城乡居民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需求为根本目标,是一种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的人类住区。

四.花园城市的本质及主要特征

从以上对花园城市及相关概念的辨析可以看出,有这样几个词语或者概念对花园城市的涵义来讲特别重要:

“自然”、“区域”、“高效”、“和谐”、“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