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搅拌站生产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2.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83801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搅拌站生产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混凝土搅拌站生产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混凝土搅拌站生产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混凝土搅拌站生产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混凝土搅拌站生产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混凝土搅拌站生产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2.docx

《混凝土搅拌站生产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搅拌站生产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2.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混凝土搅拌站生产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2.docx

混凝土搅拌站生产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2

 

xx公司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编制单位:

xx公司

批准实施日期:

年月日

批准页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保障公司员工生命安全,减少国家财产损失,使事故发生后能够迅速、有效、有序的实施应急救援,特编制了《xx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本预案是xx公司实施应急救援工作的规范性文件,用于规范、指导公司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救援行动。

《xx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经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讨论通过,经专家评审并修改完善后,于年月日经公司主要负责人批准实施,公司各部门应严格遵照执行。

 

xx公司(盖章)

主要负责人:

年月日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规范本单位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迅速有效地控制和处置可能发生的事故,确保员工生命及企业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促进生产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结合公司实际情况,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2]第70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7]第69号);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11]第52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9]第6号);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七届第22号);

6)《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07]第493号);

7)《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安全监管总局令[2009]第17号);

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9)《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xx公司厂区(原厂区)范围内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火灾、触电、中毒与窒息、高处坠落、坍塌等事故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

1.4应急预案体系

根据预案编制导则规定,本预案将综合应急预案与专项应急预案合并,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岗位,制订了现场处置方案。

1.5应急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发生事故时优先保护人的安全。

作为岗位人员,救援人员必须做到处事不乱,应按预案要求尽可能地采取有效措施,若不能消除和阻止事故扩大,应采取正确的逃生方法进行撤离,并迅速将险情上报,等待救援。

2)统一指挥,分级负责

预案启动后,以应急指挥中心作为应急的最高统一指挥机构,各部门设立的应急组织要服从指挥中心的统一领导,按已定的职责分工,积极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3)快速反应,果断行动

事故发生时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快速、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各应急救援人员果断地按照现场处置方案采取相应措施。

4)自救为主,外援为辅

发生事故的企业是事故应急救援的第一响应者,当事态超出本公司可控制范围时,应向外部救援力量请求支援。

2、生产经营单位的危险性分析

2.1生产经营单位概况

2.1.1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

xx公司位于?

番禺区?

xx公司向东北开门。

厂区四周以围墙与外界隔离,东部?

2.1.2企业概况

xx公司成立于?

;经营范围及方式:

生产、加工、销售:

混凝土及预制构件、建筑用石料(不含采石)。

xx公司主要从事混凝土的生产与销售,厂区占地面积?

㎡,总建筑面积1?

㎡,混凝土生产能力为?

万立方米/年,储存能力为?

m³。

该项目属于非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生产过程中主要原料为碎石、河沙、水泥、粉煤灰、外加剂,生产过程中使用到的化学品有:

外加剂。

该项目生产过程使用的主要原料以及生产成品均不属于危险化学品,仅在原料和成品的检测和分析过程中少量使用化学助剂。

公司现有职工?

人,法定代表人:

,主管负责人为?

,其中技术管理人员?

人,安全管理人员?

人。

基本情况见下表。

企业基本情况表

申请单位

企业类型

单位地址

经济类型

联系电话

传真

邮政编码

申请设立企业项目、名称

职工人数

从业人员数

安全管理人数

从事生产、储存技术管理人数

法定代表人

主管负责人

生产场所

地址

产权

储存设施

地址

产权

主要产品及

生产规模

生产、加工、销售、混凝土及预制构件、建筑用石料(不含采石)

主要储存设施

砂石堆场,水泥、粉煤灰、外加剂储存罐

2.1.3总平面布置

xx公司厂区从东北部大门进厂,?

厂区内主要建(构)筑物情况见下表。

主要建(构)筑物一览表

序号

建(构)筑

名称

建筑面积

(m2)

结构形式

层数

耐火

等级

火灾危险性分类

备注

1

2

3

4

5

2.1.4生产工艺及设备

1)生产工艺简介

 

xx公司生产工艺流程图

该厂生产混凝土的主要工段为:

备料、上料、输送、混合等四个过程,并辅助有添加外加剂、水泥以及成品检测过程。

详细见工艺流程图。

项目混凝土生产过程主要是将碎石、砂、粉煤灰、水泥和外加剂,按照配方的要求进行物理搅拌混合,同时加入一定量的水,得到成品。

本项目的生产过程中无化学反应,生产的原料和成品也不属于危险化学品,仅在进行原材料和成品的检测、分析过程中使用到极其少量的实验用化学品。

2)主要生产设备

名称

型号、规格

数量

位置及简单作用说明

2.2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2.2.1危险源辨识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因素,危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尽管所有危险危害因素的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来讲,存在能量、有害物质;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是导致各种危险、危害因素产生的原因,而导致有害物质失去控制则体现在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全安行为、管理缺陷和不良环境状态等方面。

xx公司生产原料和成品均不属于危险化学品、监控化学品、易制爆化学品和重点监管化学品。

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对人体危害相对较大的物质主要为水泥粉尘,主要对人体照成的伤害为粉尘伤害。

2.2.2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及风险程度

1)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工艺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

xx公司的生产工艺过程主要分为上料工序,输送工序、搅拌混合工序等,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和《关于印发〈职业病目录〉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108号),对这几个方面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

本项目生产过程是利用砂、石、水泥、煤灰和外加剂等通过物理混合,并添加一定比例的水得到成品混凝土。

上料工序:

上料工序主要是通过铲车将沙石运送到输送带上,在该过程中主要通过机械设备铲车进行物料输送,铲车运行与输送设备和堆场之间,中间要穿过一条厂区内通道(生产车间与办公室之间的通道),铲车铲料时容易导致视线受阻,一旦道路上有行人穿过,可能会对行人产生机械伤害的危险。

同时在上料区部分转动设备区域没有设置防护措施,对在该区域作业的人员照成严重机械伤害威胁。

输送工序:

输送过程是通过皮带输送系统完成的,一般不会有很大危险,但该项目的输送系统穿越的区域是厂区外车辆和行人进入办公和生产、储存场所必须经过的区域,一旦输送带上有石块跌落,可能会对行人照成物体打击的伤害。

同时由于物料运输车辆要穿过输送带所在区域,输送带的部分支架没有隔离措施、警示标志,不能对物料运输车辆的驾驶人员形成有效的警示作用,驾驶人员一旦没有注意输送带支架或驾驶速度过快导致来不及控制,车辆撞击支架,导致输送系统坍塌的危险。

搅拌混合工序:

搅拌混合工序是在厂房内完成,由搅拌机将各种物料按比例混合,形成成品。

搅拌机投料搅拌过程中如果作业人员不小心跌入搅拌机区域,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机械伤害,同时搅拌机区域安装高度比较高,物料堆放在平台边缘,但局部边缘没有设置踢脚板,一旦物料从平台上坠落下来,可能对地面上的人员形成较大的风险。

同时通道局部的防护栏不完善,一旦作业人员不小心从防护不完善的区域跌落,可能会导致高处坠落危险。

搅拌混合生产过程中,由于作业现场存在大量水泥和煤灰等粉尘,粉尘在机械作用下在空气中扩散,导致作业现场空气中存在大量粉尘,大量粉尘不但会导致作业场所对作业人员的严重粉尘伤害威胁,同时由于粉尘聚集在地面导致地面变得很滑,增加作业人员滑到的危险性。

为降低作业现场空气中存在的粉尘浓度,减少对作业人员的粉尘伤害,以及控制粉尘的扩散,项目在作业场所设置有抽风和除尘系统。

◆生产、储存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

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对该厂各作业场所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该厂生产过程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有:

火灾、粉尘危害、机械伤害、容器爆炸、车辆伤害、触电伤害、物体打击、高温作业、高处坠落、中毒与窒息、噪声、其他因素等。

下面就这几种伤害的危险性进行分析。

火灾危险性

引发火灾的基本条件是燃烧,而燃烧三要素即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空气中的氧就可做助燃物,且广泛存在,故控制可燃物和控制点火源成为预防火灾事故的重点。

由于该项目的整个生产流程中使用的可燃物比较少,因此,火灾危险性较小,但仍存在包装材料、电气线路及办公用品等可燃物,理论上仍存在火灾的危险性。

以下就其生产过程中的点火源以及该厂火灾事故的特点进行分析:

粉尘危害

粉尘对人体﹑对生产﹑对产品质量﹑对环境﹑对自然景物的美观﹑对生态平衡都有影响。

一个成年人每天大约需要19m3空气以便从中取得所需的氧气。

如果工人工作地点的空气含有大量粉尘,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的人吸进肺部的粉尘量就多,当达到一定数量时,就能引起肺部组织发生纤维化病变,使肺部组织逐渐硬化,失去正常的呼吸功能,发生尘肺病。

空气中的粉尘落到机器的转动部件上,会加速转动部件的磨损,降低机器工作的精度和寿命。

粉尘弥漫在车间,还可降低可见度,影响视野,妨碍操作,降低劳动生产率,甚至会造成事故。

粉尘排入大气会造成大气污染,很多有害气体﹑液体或某些金属元素都能吸附在其上,随着人的呼吸而被带入肺部深处或粘附在支气管的管壁上,引起或加重呼吸器官的各种疾病。

另外,空气中的粉尘还会降低大气的能见度,促使烟雾的形成,使太阳辐射能的传递受到影响。

触电伤害

触电事故的伤害是由电流的能量造成的。

触电伤害可分为电击和电伤两种情况。

电击是电流通过人体内部引起的可感知的物理效应。

主要表现为:

压迫感、打击感、痉挛、疼痛、呼吸困难、血压异常、昏迷、心率不齐等,严重时会引起窒息、心室颤动而导致死亡。

电击主要分布:

配电线路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电气设备、照明线路等,均存在直接接触电击及间接接触电击的可能。

电击危险因素的产生原因:

电气线路或电气设备在设计、安装上存在缺陷,或在运行中,缺乏必要的检修维护,使设备或线路存在漏电、过热、短路、接头松脱、断线碰壳、绝缘老化、绝缘击穿、绝缘损坏、PE线断线等隐患;没有设置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如保护接零、漏电保护、安全电压、等电位联结等),或安全措施失效;电气设备运行管理不当,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必要的安全措施;专业电工或机电设备操作人员的操作失误,或违章作业等。

电伤由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对人体造成局部伤害。

多见于机体外部,往往在肌体表面留下伤痕,如电弧烧伤、电流灼伤、电烙印、皮肤金属化、电气机械伤害等。

分布:

配电线路、配电柜、开关等。

电伤危险因素的产生原因:

带负荷拉开裸露的闸刀开关;误操作引起短路;线路短路、开启式熔断器熔断时,炽热的金属微粒飞溅;人体过于接近带电体等。

物体打击

物体打击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该项目作业现场存在大量的碎石等物体,且处于较高的位置,一旦碎石从输送带或高处平台上坠落下来,可能会击中设备下面的行人,若完善输送系统的防护罩,同时在高处平台和洞口区域设置好踢脚板,可减少重物撞击伤害发生的机率。

在往生产装置运送原料的过程中,若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粗心大意、相互间配合不当,在储存过程中,材料堆垛不当引起材料倒塌或其它意外因素引起物体坠落、跌滚,都能引起砸伤、压伤人员的事故。

检修、操作人员在作业时,因工具、其它物品的摆放不符合安全要求,或安全防护措施不符合规范,或未按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引导起物品坠落、倒下,有引发砸伤、撞伤的危险,易发生物体打击事故。

机械伤害

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与工具引起的铰、辗、碰、割、切等伤害。

此外,工具、器材等外力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也会造成人身伤亡事故。

机械伤害是反映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直接与人体接触所造成的伤害。

本项目生产过程中使用有转动设备、输送设备、液体输送泵等机械设备,易导致机械伤害事故的发生。

容器爆炸

容器爆炸属于物理爆炸,物理爆炸是由物理变化引起的,爆炸前后物质的成分和性质均不改变。

压缩空气储气罐在使用或维护不当的情况下会造成其内部压力超过其承受能力而造成爆炸。

造成容器爆炸的主要原因为:

压力容器没有进行定期检验,其压力承受能力在不确定状态;压力容器使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如强腐蚀环境等,压力容器被强烈腐蚀,造成其耐压能力大幅度降低;泄压装置失灵;违章对压力容器进行检修或改造,造成压力容器耐压程度降低。

中毒与窒息

毒物对人体侵入的途径主要有吸入、食入、皮肤吸收三种,其中又以呼吸道吸入对人体的危害最为严重。

作业人员吸入有毒有害物的蒸气可导致急性中毒、慢性中毒、慢性健康影响,职业危害主要以麻醉性和刺激性为主,对神经系统造成一定的损害。

此外,操作过程疏忽大意,或违反操作规程有可能导致有毒物直接与人体接触,有可能造成接触性皮炎或眼结膜炎,不过这种中毒机率比较小,严重程度比吸入蒸气中毒要低。

该项目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中间产品及产品的毒性均非常小,正常情况下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但考虑到项目存在大量容器设备,在封闭或半封闭的容器中有毒有害气体可能发生聚集的情况,在容器内形成危险性环境,一旦作业人员在不知情且没有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中毒和窒息事故的发生。

高温作业

该项目大部分设备和物料均在室外,夏天广东的天气炎热,现场作业人员长期在高温环境下作业可能导致中暑或因为高温环境导致的其他职业病。

为现场作业人员配备清凉饮料等设施,同时制定严格的8小时工作制度,严禁超时加班等随意延长作业时间的行为,可以降低高温环境对作业人员的伤害。

噪声危害分析

生产人员长期在这些噪声环境中操作,会使听觉敏感度下降甚至造成耳聋或引起神经衰弱,心血管病及消化系统等疾病。

噪声还会使生产率下降,人员注意力不集中而发生工伤。

根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工作地点日接触噪声时间8小时,噪声声级不得超过85dB(A),若生产作业人员长期在噪声环境下作业,会使听力下降,对人的听觉器官造成损害,还会对人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产生危害作用。

高处坠落危险性分析

高处坠落是指由于危险重力势能差引起的伤害事故。

主要发生于安装高度高于2米的机械设备、脚手架、平台、临边、洞口、龙门架(井字架)、塔吊等安拆及陡壁施工等作业,也适用于由地面踏空失足坠入洞、坑、沟、升降口、漏斗等情况。

车辆伤害危险性分析

车辆伤害是指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飞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送货或者运货的汽车驶入仓库后,由于路面不平、车况不好、倒车或司机违章驾驶等可能发生撞人或撞建筑物的事故。

3、组织机构及职责

3.1应急组织体系

为做好厂区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总指挥的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设置专业应急救援小组,各小组由公司有关部门领导和员工组成。

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

公司应急组织体系图如下:

 

3.2指挥机构及职责

(一)总指挥职责

1)组织制定、完善应急预案;

2)确认响应级别,批准二级、一级应急响应的启动与终止;

3)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

4)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5)事故发生时,下令疏散无关人员,当事故危及应急人员安全时,果断下令应急人员疏散;

6)当事故扩大时,报告?

安全办和外部救援机构,并告知周边企业;

7)当事故扩大时,协助外部救援力量进行抢救,接受政府部门的指令和调动;

8)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数据,审批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

9)组织事故后期处置工作;

10)组织应急预案的定期演练;

11)按要求配足应急救援设施、装备、物资,指定管理责任人。

(二)副总指挥职责

1)协助总指挥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2)指挥协调现场的抢险救灾工作;

3)核实现场人员伤亡和损失情况,及时向总指挥汇报抢险救援工作及事故应急处理的进展情况;

4)当总指挥因故不在时,代行总指挥职能。

(三)抢险抢修组职责

组长应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抢险抢修组的职责如下:

1)负责事故现场险情的消除与处置;

2)负责消防器材、消防系统的启用和保障其运行;

3)负责保障事故现场、周边灾区的抢救,及时处理消防供水设施和管网、供电系统等的故障;

4)负责处理事故现场、周边灾区供电故障及实施临时断、送电作业。

5)当公安消防队到达事故现场后,听从消防队的指挥,做好协调、引导工作。

6)组长负责全组责任分工,统筹全组应急任务的开展。

7)配合上级政府应急救援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四)抢救疏散组职责

1)组织员工选择就近安全通道、出口迅速撤离事故现场到预定集合地点集合;

2)在各安全通道和安全出口维持秩序,指导并确保所属责任区域员工能迅速有序安全地撤离;

3)检查是否有人员被困(或滞留)在各自分管的区域;

4)负责指定人员协助老弱病残、孕妇等行走不便/缓慢的特殊人员撤离至预定集合地点;

5)维持疏散集合点的秩序,清点人数并向应急指挥部汇报;

6)负责安全通道、出口的日常检查,确保安全通道、出口畅通;

7)组长负责全组责任分工,统筹全组应急任务的开展。

8)疏散事故地点无关人员和车辆,禁止一切与救援无关的人员进入警戒区域;

9)配合上级政府应急救援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五)医疗救护组职责

1)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在安全地点设立临时医疗救护点,负责对受伤、中毒人员的紧急救治护理工作,并观察其病情发展;

2)负责重伤、病情恶化人员的监护工作,并委派人员护送其送院救治,紧急情况下委派专车护送;

3)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汇报受伤人员及救护情况;

4)积极学习常用急救知识,掌握正确的安全急救设施和药品的使用方法。

5)组长负责全组责任分工,统筹全组应急任务的开展。

6)配合上级政府应急救援专业抢险救援队伍开展救援。

(六)通讯后勤组职责

1)迅速联系应急组织机构各相关负责人,并根据应急指挥部命令拉响报警器、通知全厂员工紧急疏散;必要时通知公司周边单位、人员疏散。

2)根据应急指挥部的决定负责向“119”、“110”、“120”等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知会情况,请求支援。

3)事故状态时负责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指挥部之间的通讯畅通,负责灾后检查修复通讯设备工作。

4)负责调用和组织应急救援过程所需物资器材,保障物资器材供应和现场抢险人员饮水、用餐等;

5)保障社会应急救援车辆至本厂运输畅通,指挥车辆行驶路线;

6)负责事故发生后的善后处理工作,包括与保险公司协调赔偿问题等。

7)组长负责全组责任分工,统筹全组应急任务的开展。

8)配合上级政府应急救援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4、预防与预警

4.1危险源监控

公司从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措施两大方面对危险源进行消除、控制、预防。

安全技术措施

1)作业场所设置有机械通风设施,确保作业环境的健康;

2)为作业人员配备有防护设施,避免直接接触有害物质;

3)机械设备的传动部件设置防护罩;

4)作业场所张贴安全警示标志;

5)做好配电设备的防雨水措施,室外布置的线路严格穿管,对已经损坏的配电柜及时修复;

6)在作业现场相应危险区域设置相对应的中毒与窒息、机械伤害、高处坠落、坍塌等安全警示标志;

7)完善存在安全缺陷的防护栏,并对防护栏不足的区域增加防护栏;

8)在容易产生物体坠落的设备平台边缘设置踢脚板,并及时清除设备平台上不必要摆放的物料;

9)在通道有架空设备的区域设置设备标高,并对输送带支架的设置防撞措施(水泥墩和标示语等);

10)在厂区道路机动车运行区域设置限速标示,在转弯路口设置视镜等安全设施;

11)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受限空间安全管理制度和检修制度,并在受限空间区域设置安全警示标语;

12)按灭火器保护半径为15米的要求布置灭火器,并对灭火器进行成对布置。

安全管理措施

1)制订了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2)成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配备一定数量技术人员;

3)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

4)对灭火器材、消火栓以及机械设备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5)严禁堵塞安全通道,将堵塞安全通道的物料及时清走;

6)物料储存严格按照储存场所的储存能力进行储存物料,严禁超量储存物料;

7)按照财务函的要求提取和使用安全费用;

8)将各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上墙,以便随时提醒现场作业人员,避免错误或违章操作事件的发生;

9)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受限空间安全管理制度和检修制度。

4.2预警行动

1)预警目的

在本公司突发生产安全事故时,并可能危及或已经危及厂内安全时,为使应急指挥机构及相关应急部门能够迅速获取警讯,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预警方式和方法

(1)预警分级

根据事故造成的危害程度、发展情况和紧迫性等因素,将预警级别分为以下三个级别:

①车间级预警

发现有事故发生的征兆,或发生事故的班组已经开始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时,车间进入预警状态。

②公司级预警

事故已经发生,已启动车间级应急响应,公司进入预警状态。

③社会级预警

事故已经扩大,超过公司能力控制的范围,有扩大、发展或者影响到企业周边社区的趋势,已调动全公司应急力量进行控制,应急总指挥向周边企业、社区、社会救援力量、政府部门发出警报信息,使其能够及时获取警讯,进入预警状态,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2)预警信息发布的方式、内容和流程

①预警信息发布方式

当发现事故征兆时,发现人可通过大声呼喊、广播等传递事故信息,使车间进入预警状态;当车间已经进入应急响应状态时,车间人员可通过手机、固定电话等向公司应急指挥部报警,公司应急进入预警状态;当事故已经扩大,全公司进行救援时,总指挥可根据救援情况通过拨打110、119、政府部门应急通讯电话、周边企业、社区、外部救援机构电话告知,必要时指派人员上门告知周边企业、社区,使上级应急组织机构进入预警状态。

②预警信息的内容:

预警信息应说明清楚:

事故发生的时间、岗位、类型;事故已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是否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③预警信息发布的流程

4.3信息报告与处置

1)信息报告与通知

24小时有效的报警电话:

拨打“119”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