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目标强化语文本体意识.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833691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化目标强化语文本体意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细化目标强化语文本体意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细化目标强化语文本体意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细化目标强化语文本体意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细化目标强化语文本体意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细化目标强化语文本体意识.docx

《细化目标强化语文本体意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化目标强化语文本体意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化目标强化语文本体意识.docx

细化目标强化语文本体意识

细化目标,强化语文本体意识

——2009年那大实验小学语文目标解读培训讲座

符卓先

讲座提纲:

一、当前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形势(为什么要制定阶段目标)

二、阶段目标的适切细化(怎样制定教学目标)

三、目标与课堂的有效磨合(怎样落实教学目标)

一、当前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形势

现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已过七个年头,这是小学教育的一个轮回,回顾这七个年头,我们振奋过,收获过,也困惑过,迷茫过。

这一路走来,就像是我们在游山玩水,一路欣赏,一路愉悦,一路探索实践,一路反思疲惫。

2008年10月,在江西省举行全国第七届青年老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这次活动中主要的成绩是语文本体意识越来越浓了,参赛教师都有了强烈的语文意识、文本意识、训练意识,但是也存在一些情况,教学目标的阶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找不准教学的起点。

纵观课改七年,不管是先进的江浙一带,还是落后的西北一带,我们小学语文在教学当中就困惑的是文本的处理,也就是用教材与教教材之间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学好教材,超越教材,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观念,要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时代的需要。

要重新认识教材的特征,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资料,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

正源于此,在新课程教材中,把原来的单元训练、基础训练都删去了,然而,每一册,每一单元都编排出一个阅读主题,在主题之下,我们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制定出一定的训练,最主要的是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

这样我们在教学当中,很难找准教学切点。

原来的语文教材编排,每一单元、每一篇课文都有很明显的教学切入点,具体的语文基础知识训练,我们有的放失,教学有针对性。

然而课改后的教材,经过编委会的认真审编,每一年级、各单元之间有很强的内在联系,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有很强的大语文观,对小学语文学科有很大的把握,对每一学段的教学目标都能牢固地掌握,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观念落实在每一年级当中。

因而,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教材的主人,就必须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新课程理念强调教材在从教师手中的“教本”向学生手中的“学本”过渡,要开放地灵活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更多地为学生多想,为学生独立地动脑、动口中、动手创造条件,这就是我们所要树立的正确的教材观。

我们在观摩课也好,家常课也罢,所看到的阅读教学,精彩纷呈,活力四射,突出文本的同时,也注重体验感情。

然而,当课后你问学生在本课中学到什么知识点,也许学生的回答让你失望。

语文这一母语,祖国的语言文化得以从隋朝科举制度发展至今,它不仅是传承祖国文化的功能,更主要的是关注人的内涵思想,反映人物深处的深刻体验。

反而行之,我们的小学语文一开始就提升它的价值,教师的自我也罢,师生互动也好,如果没有让初学者掌握一定的知识规划,语法结构,恐怕我们的语文教育很难“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了。

再来看看我们的实践课堂吧!

我们的语文教学,一二年级的拼音识字教学完之后,都是教了一课又一课,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然而我们在课堂之中没有发现应该教给学生哪些知识点,或是知识点的重复,抓不住教学重点,例如隔音符号,一二年级主要目标过高不教,三四五年级忽略了,到了六年级复习的时候才使出吃奶的力气复习。

一个比喻句,二年级的课堂是重点训练,三四五年级也有过的重点训练,但是一到六年级,说出这个比喻用什么来比喻什么,学生一脸茫然。

如果我们有系统地把语文知识点贯穿于各年级、各册的教学,我们的老师也没有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对于哪一年级掌握哪个知识点也过于模糊,这样,就容易使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作业练习、辅导中缺漏、重复。

另外,我们在考试评价当中,使用的试卷没有统一标准,评价标准不一致,命题方向没有一个原则,致使有些试题偏高、偏难,与自己的教学实际不甚相符,复习当中白白浪费了时间,耗费了精力。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为了考才教,而不是为了教才考,即使是你教同一年级,今年的考试命题与你所教内容有所偏颇,到了下一年,你就会向这一方面进攻。

然而,命题的又认为这一方向不对,又跑到你上一年所教的内容,这样,教学与命题就像是捉迷藏一样,恶性循环。

二、阶段目标的适切细化

全国小语会副理事长吴立岗教授认为一堂好课要从几个方面来界定:

一是教学目标:

要符合学段特点,适当、集中;目标有分层要求,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

二是教学过程:

要重视质疑,重视学生的特殊感受,以学定教。

要抓住重点,简化环节。

三是教学方法:

要以读为主,也要读思结合。

精讲多练。

四是上课效果:

学生充满兴趣,发言面较广,工具性和人文性两方面确定有进步、有收获。

例如阅读教学,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假如我们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无非是明白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怎样的中心思想及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这三个问题,然后在作者的表达手法上需要认知或是掌握哪些词语、好句,我们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训练。

第七届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中河南陈丽羽老师在《盘古开天地》一课中采用问题导向式,引导学生解决两个问题:

1、盘古为什么开天辟地?

2、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

让学生提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出现生动活泼的场面。

而江苏许嫣娜老师在执教《小动物过冬》中,把识字和学习课文进行有机结合,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在语言环境中学会了字词,而不是把字词训练、句子训练分割开来,这样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因而,我们把语文知识点分为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说话听话这几个模块确定为各册的阶段目标,让每一册都渗透每一模块、并不是只有一年级才有拼音教学,三年级才有习作教学这样的现象,这样,我们每一年级的教师都必须为小学语文打下基础,让各个年级的教学知识有个衔接,即使换了老师,也不会让知识中断,而是从阶段目标中更完整。

打个比方,小学语文六年就是线装的一本书,每一册一个篇,没有上篇就没有下篇,等到你看完这十二篇,你已掌握了小学语文的知识,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合格的毕业生了。

这四大模块的总目标分别是:

(一)识字教学目标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识字”的总目标要求是:

“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0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具体的学段目标为:

学段

识字数量

拼音

写字

其它要求

第一学段

(1—2

年级)

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字拼音字母表》。

1、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第二学段(3—4年级)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3、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第三学段(5—6年级)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1、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2、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二)阅读教学目标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教学”的总目标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

学段目标具体见下表:

目标

类型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阅读

方法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会默读。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词句理解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文本理解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各类文体阅读要求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人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标点符号

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阅读积累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喜爱习作教学目标

图书,爱护图书。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目标

学段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

个性创新

过程与方法

第一学段

(1~2)

年级写话

对写话有兴趣

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新闻记者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第二学段

(3~4年级)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快乐。

1、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2、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3、课内习作每年16次左右。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2、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第三学段(5~6)年级)习作

懂得写作是为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1、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人段表述。

2、学写读写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3、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4、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三)说话听话目标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口语交际”的总目标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音乐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具体的学段目标为:

学段

倾听

表达

交流

态度

第一学段

(1—2

年级)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3、能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风闻。

1、有表达的自信心。

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第二学段(3—4年级)

1、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1、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1、能用普通话交谈,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别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1、与人讨论交流自然而不做作,有礼貌。

第三学段(5—6年级)

1、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1、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1、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语文基本知识中的一些看法:

1、缩句

有人认为缩句与提取主干,目的不同,方法也不同,缩句后的主干必须意思明确,是为了弄清句子的基本结构,更好地理解较长句子的意思,了解附加成分的表达作用,帮助我们辨别句子的正误,例如: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

若缩为“画挂”,反映了原句的基本结构,但意思远不如原句明确,而缩成“画挂在书桌前”交代了补语重要表达作用,教参上笼统地说“分清句子的主干和枝干,练习去枝叶,留主干”

一般认为,缩句中“被句字”“把字句”,否定句、连动句都是特殊句型,可提供练习,但不用来为难学生。

动词之后的“着、了、过”一般要保留,例如:

小男孩用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站在他面前的巨人。

可以缩为“小男孩凝视着巨人”而这幅画构思别具一格,栩栩如生,故有意境就不能为难学生了。

2、读音的纠正

例如:

“2000年”中的“2000”可以是基数,也可以是序数。

应读为“二零零零年”而不是“两千年”,ABB式形容词都是标原调,如湿淋淋,沉甸甸,亮堂堂,绿油油等。

3、句型与修辞手法

我们在教学当中认为比喻句是一种句型(这是错误的,或者把反问句与疑问句来放在一个问题上讨论,实际上,句型也叫句式,指的是句子的格局,包括主谓句,连动句、兼语句、把字句、被字句等,而句类是根据句子的语气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疑问句有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这四种。

如:

1你真要带我走吗?

2你要哪本书呢?

3今晚去唱歌还是去看电影?

4张强是不是海南人?

反问句、比喻句等是修辞手法,我们在判断这个句子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时,一般都说反问、比喻、夸张等,而不说反问句、比喻句、夸张句。

例如:

陈芳不是六

(1)班的班长吗?

有些试卷把它拿出来考学生是反问句还是疑问句,我认为这样的句子要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是反问句还是疑问句,所以,我们在让学生练习写反问句时,最好让学生用上疑问词“难道、怎么、怎会、怎能”等词,增强反问语气,是明显性,疑问句一般不能改为陈述句,反问句可以改为陈述句,例如《一夜的工作》结尾有:

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你们”应理解为全世界的外国人,“总理”不是指周恩来总理,而是泛指任这一职务的外国领导人,周总理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总理,外国是没有这样的总理的,表达了作者为有这样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应该是反问句。

4、修改病句

要正面掌握句子结构的规律才能写出正确的句子,因而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发现与纠正句子错误的训练,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修改病句几乎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难处,这就像得了病,就得上医院,医生先诊断,开处方,再治疗,因此我们要找出病句的“病源”也无非有“搭配不当、残缺多余、语序不当”这几种。

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有这么一句话:

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有人认为主语与谓语之间搭配不当,为“我的心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这个句子里是主语承前省略的特殊方式,没有错误,再来看,小钢的作业已经基本全部完成,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应该算对;如小刚的作业已经全部完成,已经基本完成,已经完成,基本完成,全部完成等几种,改病句时尽可能保留原句中有用的词语,例如:

“红通通的红领巾”尽管从语法上讲成分搭配是没有问题的,但汉语讲究避免用字重复,不说“白花花的白银”,所以最好让学生用“鲜艳”,也不用“鲜红”在一家新开的商店在广告里表示,欢迎新老顾客光临。

到底改为“欢迎顾客光临”还是“欢迎光临”呢?

前者才符合,后者与原句意思有些出入了。

5、网络语言

中国的2009年股市从6000点下跌到2000点,现在回升到3000点,很多东西都贬值了,但是有一个玩笑:

什么最贬值呢?

是美女,满街的女人都可以叫美女,满街的男人都叫帅哥,网上你还叫美女,让网友们喷饭——太俗了,现在称呼美眉,丑妇叫恐龙,丑男叫暴龙,网络语言已经对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现在的学生开口“哇噻”闭口“酷MAN”让人不知所云。

更可怕的是,学生作文是大量充斥着大量的类似语言,“爱老虎油”“粉丝”“你酱紫,好啊”等,如果小学生在打基础时,我们不加控制,也许,二三十年后,我们看不懂以后的报纸了,目前,高考不能出现网络语言,错别字扣分。

6、对话描写

大家都知道,写人要通过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来体现人物性格特征,但是我们小学生的作文是人物对话描写错误极大。

没有采用直接引用,缺少双引号,人物语言文中一般有三种情况。

例如:

儿子惊讶地说:

“爸爸,快来看,这是什么呀?

“爸爸,快来看。

”儿子惊讶地说,“这是什么呀!

“爸爸,快来看。

这是什么呀?

”儿子惊讶地说。

这三种对话分别是提示请在前面、中间、后面的三种表述形式,我们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

另外,学生对人物描写都是一句话带过,没有细节描写,只有把事件的细节写清楚,才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目标与课堂的有效磨合

有效教学的行为有讲授、引领、倾听、交流、演示训练这些表现,要真正在课堂教学当中体现出来,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把目标制定出来以来,我认为在教学的五个环节(备课、上课、练习、辅导、考试)当中都要对照目标,找准切入点。

因为我们是基础学科,首先要在小学阶段课堂教学中关注的基本要求。

比如学会该课的生字,做到能认会读,把识字与写字有效结合,下大力气完成要求与任务,还要从字音,字形和正确书写三个方面确定教学重点,第二是阶段目标,也就是学段要达成的阶段性要求。

比如读书要有明确的目标,阅读教学目的在于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后者是终析目标。

下面我从五个环节中主要以备课、上课、训练三个方面来落实我们的阶段目标。

(一)备课

备课让我们手中有钱,心中有数,课时不慌,也就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因而,我们的设计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教以为主,认知到这40分钟是你应该把什么争出来给学生,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本学段、本册、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什么。

从而把教学目标列出来,当然,不可能想到的都端出来,而需要分解为主要落实目标,从我们制定的阶段目标中认为我们怎样做到这一点上来。

我了教学的起点,课时划分明确,才能让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更简约,教学板块更清晰。

(二)上课

王尚文教授认为:

语文实践要突出两个环节:

一个是感受的实践,一个是将此感受的语文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

课堂上要落实各项目标,包括我们的辅导课堂,都要看我们怎样对待这目标的态度,取决于我们对于文本的语言有多大的理解,以及理解的程序深浅。

第七届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中,江西的周老师在《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中,抓住一句话:

“谁愿意帮助我?

”一个场景:

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

一个形象:

他满脸灰土,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老师是血迹。

使课堂教学主线清晰,内容丰满,抓住一个句话来让学生体现父爱,父亲的恳求简单而且有点重复,可是父亲重复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

让学生由心底里发出共鸣:

“了不起的父亲”又抓住一个“控”字来让学生体验当时的场景:

“父亲挖掘儿子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动作?

”(掏、搬、刨、扔)接着问:

“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控’字,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

”(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珍视学生个性体验的阅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抓住关键点,引导学生读出层次,读出培养,才能让学生在简单的文字描述中展示出有血有肉的鲜活场面。

(三)训练

有教学就有考试,有考试就必须训练。

我们的考试评价导向功能不能忘记,推进课程改革中推进素质教育,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多搞活动少考试,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没有分数评价,倡导描述激励,模糊等级的评价,只能对教学造成负面影响。

考试命题要努力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命题以我们的阶段目标为准则,每一次统考参照目标知识点,因而需要我们对学生的有效训练。

训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辅导课上以练习和作业的形式。

课课练,单元练,综合练等把训练当成“解题机器”作业负担过重,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没有系统性等现象让我们对训练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训练要适度,题型要有代表性,有梯度,这都需要我们从阶段目标出发,从本册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点出发,才能有序进行。

另外,还应注重训练与反馈的关系,让评析进入课堂,使正确的及时得到强化,错误的得到纠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