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特征.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582919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饮食文化特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饮食文化特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饮食文化特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饮食文化特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饮食文化特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饮食文化特征.doc

《中国饮食文化特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饮食文化特征.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饮食文化特征.doc

目录

1中国饮食具有悠久的历史性 1

2中国饮食具有风味多样性 1

3中国饮食具有独特的饮食制作方法 2

4中国饮食讲究食医结合 3

参考文献 3

中国饮食文化特征

摘要: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蕴藏着我国先人留下的许多宝贵遗产。

早在两千六百多年前的先人就提出“民以食为天”,在多方探讨食品原料的同时,也在关注食品的滋味以及营养价值,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从先秦到现在随着朝代的更替,中国的饮食情况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关键词:

历史的传承性风格特色医食结合

源远流长的中华美食文化集中了全国各民族烹饪技艺的精华,她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丰富的民族性、特定的地域性、历史的传承性和多种文化现象的综合性。

中国美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在选料、口味、制法和风格上都形成了不同的区域差异和风格特色。

不同地区的烹饪美食在一定的时空中延续,构成了中华美食文化时空系统的基本要素。

国人对食物有许多独特的鉴别方式是医食结合,比如从阴阳的角度,分析出各种食物是热性还是凉性,热性的食之有火,凉性的食之有寒。

一般说来,物性相反的不可同食,但如热、寒太过,则热上不可再加热,寒上不可再加寒;从营养的角度,又分出是大补还是大损,补品有益,损则不宜。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蕴藏着我国先人留下的许多宝贵遗产。

早在两千六百多年前的先人就提出“民以食为天”,在多方探讨食品原料的同时,也在关注食品的滋味以及营养价值,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从先秦到现在随着朝代的更替,中国的饮食情况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1中国饮食具有悠久的历史性

自山西猿人和云南猿人用火进行熟食开始,中国已有170-180万年的熟食历史。

如从确切有用火熟食的北京猿人算起,也有50-60万年的历史。

从火在下水在上的“烹饪”算起,中国至少也有1万年的历史,这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绝无仅有的。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

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

精致、悦目、坠情、礼数。

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中国饮食往往还兼具敦睦群体情感、整合人际关系的强大作用。

这种作用不仅仅取决于饮食的物质功能,更取决于饮食的人际调合功能,这种人际调合功能实际上就是一个“和”字。

在中国人看来,饮食之和即是人和,人与人在一起吃饭,可以提供联络并交流感情的机会:

亲戚朋友之间送往迎来,都习惯于在餐桌上表达心情;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往往借饮酒聚餐而得以化解;与陌生人交往,也总以饮食为媒介得到融合,建立良好的关系。

2中国饮食具有风味多样性

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千差万别的地理条件所制约的气候、物产等又为各地人们的饮食制作工艺、产品及口味、嗜好、和饮食习惯等的形成发生巨大的影响。

除汉族外,中国有55个民族。

各民族所居地域和生活方式以及信仰、风俗习惯不同,产生的饮食风味也不同。

在一些多民族聚居地,形成了多民族风味相互融会、新的、独特的风味。

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十万年前,祖先开始了原始的食品制作。

历史上几次大变迁,发生了数次规模庞大的民众南迁、北移,以及持续不断的中外文化大交流等因素使中国饮食产生并发展为众多的风味流派。

在我国烹饪生产中,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自然村镇,都有着特色性的美食品,这是人类饮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

这些食品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更有独特的加工技艺,那些多变的形式,丰富的品种,鲜明的文化风格,是各地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晶。

3中国饮食具有独特的饮食制作方法

蒸、炒、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

蒸法已有6000年,爆法已有2000多年,至今仍为华人所独有。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它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

烹调之于中国,简直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一样,拥有提高人生境界的伟大意义。

中国烹饪方法奇多:

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中餐工艺的变化较为复杂,很多菜点都费工费时,点缀过多,进盘的很多不能食用,不但造成原料的浪费,而且效果未必好。

中国厨行有句话:

“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强调厨师个人对原料的选择、分档使用的重要性,也就是原料的标准对菜肴的出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人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肴制作规范化,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

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厨师在食客一无苛求极其宽容的态度下,每日重复着机械性的工作,当然无趣味可言。

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西餐的装盘立体感强,可食性强,所有进盘的食品绝大多数都能食用,点缀品就是主菜的配菜。

西餐的原料多选择新鲜、无污染、天然、操作工艺自然的,尽量发挥其本味,干货原料用的不是太多,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

供应商已根据原料的特点,使其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厨师不再是单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确定使用哪种原料。

4中国饮食讲究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传统医学认为食物以“五味”形式表现,如麻李、狗肉属味酸;稻、枣牛肉属味甘;麦、杏、羊肉属味苦;黍、桃、鸡肉味辛;大豆、粟、猪肉属味咸。

这里的“味”不是指自然味,而是指食物的“药性”。

五味中咸有软化作用;苦有干燥、泻、坚化作用;酸有收敛作用;甘有缓和作用;辛有润泽、疏散作用。

治病的各种方法,不外是达到让人体内部阴阳平衡的目的。

除用药、针炙、调节情绪、调整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等外,饮食的调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食疗的大原则是,根据人体内部阴阳、五行不调的具体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对症进食。

虚症者补之,实症者泻之;寒症者温之,热症者凉之;病在表者使之散,病在里者使之出。

进食要适量不能过饱,不饥不饱的程度最为适中。

《管子·内业》“凡食之道,大充,伤而形不藏;大摄,骨枯而血沍”充摄之间,谓之和成。

参考文献

[1]姚伟钧.中国饮食文化探源[M].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2]贾思勰,《齐民要术》,174页,中国商业出版社,1984年10月.

[3]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简史[M].北京:

中华书局,2011.年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